[爆卦]晚清四大諷刺小說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晚清四大諷刺小說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晚清四大諷刺小說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晚清四大諷刺小說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分鐘閱讀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這不是準確的研究判斷,而是一種極而言之的講法。因為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都是由當代人按掌權者意圖而撰寫的。本朝人寫上一朝...

  • 晚清四大諷刺小說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3 15:20:25
    有 357 人按讚

    一分鐘閱讀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我曾經寫過一句話:「歷史,除了人名和年代是真的之外,其他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和年代是假的之外,其他都是真的。」這不是準確的研究判斷,而是一種極而言之的講法。因為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都是由當代人按掌權者意圖而撰寫的。本朝人寫上一朝的歷史,多是貶多於褒;本朝人寫本朝歷史,就是褒多於貶。英國作家奧威爾的話說得更清楚:「誰能控制過去,就能控制將來;而誰能控制現在,就能控制過去。」所以我有那種極而言之的想法。

    近日我讀到一本由十篇書評組成的書,分別介紹十本關於近代史的另類書寫。跳出由掌權者設定的框框,提出了不一樣的歷史景觀。這本書就是由任教於香港嶺南大學歷史系的毛升博士所寫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中國近代史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充斥著被列強欺凌的敗戰、國恥、苦難和悲痛,都是「痛史」。但有一本書就講述清季民國還有一種喜劇化的表達方式,把當時的社會、政治寫作「連串的笑話」,作者根據這些笑話寫成「笑史」。

    近代史講到二戰時淪陷區的汪政權,總書寫為「水深火熱」,管治者都是賣國求榮的「漢奸」,但有一本書就敘述名城蘇州在淪陷區時期更加繁榮,更享有「天堂」盛名。

    十本近代史的另類書寫,包括:以小人物書寫大歷史、以笑代淚重寫近代史、以邊疆定義中國、以底層角度審視現代化,等等。撕破歷史的假面,讓我們看到部分歷史真相。
    《中國近代新笑史》
    在毛升的《歷史不止一種寫法》這本書中,我選其中一篇文章介紹。這篇文章講述一本叫做《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國新笑史》(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的書。

    《大不敬的年代》是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系副教授雷勤風(Christopher Rea)的著作,2018年台灣出版了中譯本。毛升以《走出「痛史」》為題作介紹。

    晚清以來的中國充斥著敗戰、國恥、割據、苦難、悲痛,近代史常被表述為一部血淚史。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也常以「痛苦」為底色。西方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著作,也記錄了十九世紀以來中國所經歷的一連串創傷,強調歷史遺留的暴力如何宰制了現代文學的主題,更有把近代中國歷史比作積累多年的一堆殘骸。在這一主流的經驗下,是否還有另類但重要的體驗呢?加拿大教授雷勤風的研究指出,清季民國還有一種喜劇化的表述方式,即把歷史「當作一連串的笑話」。笑與淚是硬幣的兩面,正如晚清文人吳趼人既寫了一部《痛史》,亦寫了一部《新笑史》,「不見得因為有苦難所以不需要笑聲,有時苦難甚至正需要笑聲」。

    英文學術界已經出版的中國幽默研究,討論的對象主要是老舍、魯迅、林語堂的作品,豐子愷的漫畫,以及侯寶林的相聲。雷勤風這本書用了更多關於中國笑話材料,附錄列出從1900年到1937年出版的中文幽默笑話文集就多達一百多本書。此外,還有漫畫、電影、傳記資料、學術著作、辭典、廣告等惹笑的出版品。

    《大不敬的年代》通過呈現二十世紀前四十年中國人的笑,重構在現代化所造成的陣痛中,一些中國人如何用玩世不恭的方式,不僅熬過去,還能從中找到樂趣?

    近代新笑史的起源是十九世紀晚期小報媒體的興起。義和團動亂之後,白話報紙大量出現,下層社會的啟蒙運動就開始於清末的1901年。為達啟蒙一般人之效,精英們放下身段,在報刊內容的通俗和嬉笑上下足功夫。吳趼人曾說,「竊謂文字一道,其所以入人者,壯詞不如諧語」,寓意好笑才能發揮最大作用。為將笑話從傳統上純粹只為娛樂提升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吳趼人提出「笑話小說」一詞,試圖利用小說,將笑話連接,以達改造時風的最佳成效。1905年科舉廢除,使得文人斷了學而優則仕的念頭,開始依賴小報媒體謀生,寫笑話是一種職業。《大不敬的年代》一書指出,從晚清到民國,一股笑話潮長盛不衰。晚清的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就是以笑話貫穿了整部小說的所謂「笑話小說」。民國報刊上充斥笑話,副刊、專欄中笑話既是賣點,亦為補白的好材料。如果說晚清的笑話主要是趣事軼聞,那麼民國的笑話則主要是文人編寫的、類型化的笑話書。

    「遊戲」在1890年末成為印刷媒體的一個流行詞彙,同時也被其他大眾文化所借用。文人在印刷媒體玩「文字遊戲」,寫諷刺文章、笑話、謎語以及鬼故事。他們不再以道德模範自居,而是以賣遊戲文章為生,同時也麻醉自己。

    晚清的遊戲文字催生了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和李伯元的《新石頭記》。這兩個作品涉筆成趣,想像奇特,但論旨卻是嚴肅的政治話題。
    辛亥革命前後,遊戲文字流傳到了各大報,打趣式的口吻成為當時時評的主要風格,揶揄是上海小報的重要特色,機智的笑罵文章也為各大報紙編輯所喜聞樂見。

    接下來是石版印刷與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報紙副刊出現了大量的漫畫。漫畫在有關政治議題的表達上更為直接、有力。
    晚清以降,中國的政治文化論壇就充滿了尖刻的諷刺與惡毒的謾罵。

    《大不敬的年代》一書指出,各種政治事件中,都是謾罵在主導輿論,如排滿運動中罵滿人、五卅運動中罵西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罵日人、1945年光復後討伐漢奸。文人之間的鬥嘴、詛咒也從來沒有停過。文人互罵,更在1920年到1930年出版的文學雜誌中成為常態。白話報刊的發達給了罵人以登報的機會,同時文人的筆戰更是銷量的保證。文人都以批評謾罵作為辯論問題的主要方式。一旦有人罵到自己頭上,則絕不嘴軟,一定要罵回去。雷勤風特別提到一本充滿粗言穢語的小說《何典》,指出受白話文運動影響後的文人,反對用典,以粗俗為美,反認為雅是中國產生不了好文學的禍首。

    《何典》以「放屁放屁,真正豈有此理!」為廣告語,因其風格粗俗又具極高文學價值,在1920年代重版後,受到了文人積極的回應,並成為教人如何粗鄙地罵人的範本。
    到了1920年代,「遊戲」一詞逐漸失去了喜劇性,報紙期刊也紛紛迎合小市民的口味,逐漸培養出了一股滑稽風。滑稽風創造了一個惡作劇的世界。笑話、遊戲、罵人、滑稽,發展到惡作劇,逐漸激起人們的厭惡、鄙視、焦慮甚至是慎防被戲弄的恐懼。不安情緒逐漸匯成一股輿論,催生出1930年代的幽默。

    「幽默」是林語堂對英文「humor」一詞的翻譯,在他的努力下,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喜劇形式,開始改變之前惹笑的各種粗鄙。林語堂通過《論語》雜誌,將這種講究「同情」、「有理」、「從容」的「幽默」加以推廣,並試圖說服中國人,幽默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幽默文學影響了多位作家,影響力持續了至少十年,並引發文學界的討論:什麼是幽默?孔子幽默嗎?中國需要幽默嗎?需要怎樣的幽默?如何從幽默的角度,重新評價、發掘中國的傳統文化?「幽默」理念在當年的影響是如此深遠,以至於有人提出,對文學家來說,1933年不是「憲政年」,不是「國貨年」,而是「幽默年」。

    《大不敬的年代》把中國近代史的「痛史」翻轉,書寫出笑史,寫得妙趣橫生。除了豐富的材料、細節、圖像,睿智的觀點,精心設計的章節,作者在寫作風格上也在努力復原當時的幽默感,如模仿民國小報的風格寫序言,大量使用中國笑話中常見的雙關語。本書原是英文著作,中譯本有些直接用了原中文。笑依賴語言,讀原文常比讀譯文好。因此作者雷勤風在中文版序言中說:「本書的中文版比英文版更好。」這句不是笑話。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大不敬的年代》
    作者:雷勤風
    由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82364&year=2021&list=1&lang=zh-CN

  • 晚清四大諷刺小說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9-19 18:06:23
    有 145 人按讚

    [#創意教學]《范進中舉》:靠北也是有層次的

    在網路的隱形披風下,
    人人都是鍵盤俠,
    揮舞著靠北重劍,
    不管真的假的,
    吃瓜的群眾都當真。

    當然,
    有平台發聲很好,
    但有些靠北文,
    根本只是情緒宣洩,無的放矢。

    如果吳敬梓看到了,
    一定會搖搖頭說:

    「靠北也是有層次的,
    最low的是謾罵,最highclass的是諷刺。」

    (敬梓,你也會晶晶體?)

    有趣的是,
    同樣是反應時弊,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硬是比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高了一個檔次。

    為什麼呢?

    魯迅給了解答。

    他老人家對《儒林外史》
    這類的諷刺小說評價為:

    「秉持公心,指摘時弊。
    戚而能諧,婉而多諷。」

    也就是說,
    諷刺有個重點,
    就是作家是導演,
    負責建構畫面,接引讀者入戲。

    讓讀者自己悟,然後笑出聲。

    你看吳敬梓有罵胡屠戶嗎?
    沒有。

    但當你讀到,
    中舉前,他罵范進窮鬼、現世寶;
    中舉後,他稱范進是賢婿老爺。

    你會笑,笑他的善變;
    你會悟,悟世間的荒謬。

    但是譴責小說呢?
    作者不是導演,而是名嘴,
    剝奪讀者參透的樂趣。

    無怪乎魯迅評諷刺小說:

    「辭氣浮露,筆無藏鋒。」

    好,那諷刺要幹嘛?
    答案是,更高明的影響讀者。

    知名網紅二師兄,
    曾寫了篇文談香港送中事件。

    他把中國和香港,比喻成班級。
    送中就是,一班的風紀股長,
    跑來二班來抓人。

    讀者秒懂,而且秒讚!

    但讓要寫到
    這種境界的諷刺文,不容易。
    所以我換個玩法,讓孩子發想:

    四格漫畫,諷刺鄙視鏈現象

    千萬別小看四格漫畫,
    因問他是最有效的限制。

    四格之內,
    你得鋪陳、埋梗、抖包袱,
    把千言萬語壓縮在四格,
    讓人會心一笑。

    果然,學習單一發下去,
    愛畫畫的孩子卯起來,
    先搶做這一題。

    出來的成果也非常精彩。

    釀吟諷刺世代鄙視鏈,
    從草莓族、水蜜桃族、
    再到現在的柳丁族。

    什麼?
    你問我為啥是柳丁?

    親愛的,因為現榨啊!

    宇婕諷刺教育鄙視鏈,
    呈現社會普遍認定,
    讀理科比讀文科有前途。

    真的是這樣嗎?
    現在的我,
    努力證明並非如此。

    諷刺是一門藝術,
    你不用罵到口乾舌燥,
    也不需批到氣力放盡。

    你娓娓道來,
    氣定神閒,還嘴角帶笑,
    帶領眾生看透世間荒謬。

    然後期待著,改變成真。

    #歡迎分享
    #誰說一定要寫作漫畫也是王道
    #沒有學諷刺小說卻不會諷刺的道理

  • 晚清四大諷刺小說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6-10-17 21:30:00
    有 81 人按讚


    < 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文人私房菜|29 >

    說起魯迅,人們似乎很難把他與美食、美酒聯系在一起。實際上,在吃喝這件事上,魯迅是個地道的行家,不但會吃,還會做,對許多菜肴都有堪稱「行話」的獨特見解。
    --------------------

    北京是魯迅從日本歸來後長期生活過的城市,從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5年,僅從這一時期的魯迅日記中,我們發現他去過的有名的餐館就有65家!

    魯迅對於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愛。著名作家蕭軍回憶說,魯迅對北方的面食和菜品非常喜歡,回到上海後還念念不忘。許廣平甚至曾想為其請一位北方廚師到上海,因為廚師薪水太高,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魯迅記錄的65家北京餐館包括:廣和居、致美樓、便宜坊、集賢樓、覽味齋、同和居、東興樓、杏花村、四川飯店、中央飯店、廣福樓、泰豐樓、新豐樓、西安飯店、德國飯店等等。這還是不完全的統計,魯迅去過的餐館應該超過百家。作為大文豪,魯迅把吃飯這件事看得很重,在日記中佔了重要篇幅。這是民國新風尚,不同於古代文人「君子遠庖廚」的習慣。

    古代文人筆錄中也有美食記錄,如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周密的《武林舊事》等,但幾乎不會提到餐館的名字。魯迅日記詳記餐廳名錄,是非常珍貴的資料。

    在眾多餐館裏,魯迅去的最多、最喜歡的是廣和居。廣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門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東,1932年停業。這裏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員常常聚會的地方,在民國時期非常興盛出名,曾有人書寫楹聯:廣居庶道賢人忘,和鼎調羹宰相才。

    魯迅經常到這家店一個重要原因是距離近。魯迅當時住在山會邑館(紹興會館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對著廣和居大門。如有客人拜訪,魯迅甚至會直接讓廣和居送「外賣」到家裏。

    廣和居是四合院佈局,院裏分成大小各種房間,有個人獨飲的房間,三五人小酌的房間,也有十多個人大聚會的房間。這符合魯迅愛和朋友吃飯的需求,他常呼朋喚友,多數是三五個人一起吃。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廣和居有魯迅喜歡的菜,那裏的菜式基本上是宮廷菜改造的。例如潘魚、炒腰花、油炸丸子、四川辣魚粉皮、沙鍋豆腐、清蒸幹貝、酸辣湯等,這些也都算得上是民國時期的代表菜。

    廣和居能吸引這麼多名流和官員來,除了菜品味道好,也因為它的菜多有典故,富有文化內涵。比如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魚」,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蔭創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魚。還有一道「曾魚」,是曾國藩創造的。這自然讓官員和文人感興趣,還會引來很多附庸風雅的人。

    魯迅喜歡廣和居一道叫「三不粘」的菜,是用雞蛋黃、澱粉、白糖、清水加工烹製而成。這道菜講究烹製時動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湯匙舀食時,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盤,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還有解酒的功用。

    愛吃「三不粘」大概也與魯迅愛喝酒有關系。魯迅屬於每頓飯必喝酒的人。史料記載,他和郁達夫喝酒的次數最多。魯迅酒量不大,經常喝得酩酊爛醉,而且在喝酒的過程中煙不離手。郁達夫在1933年曾作詩贈與魯迅,其中兩句寫道:「醉眼朦朧上酒樓,彷徨呐喊兩悠悠。」

    魯迅好酒這事常被敵人拿來攻擊諷刺,曾有人在報紙上發表漫畫,畫著一大壇紹興酒,旁邊縮著一個很小的魯迅。

    魯迅和郁達夫喝酒常用的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魚粉皮、沙鍋豆腐等。廣和居的炒腰花做法比較特別,用兩口鍋同時進行炒製:一口鍋加豬油和花生油燒熱,另一口鍋裏煮水,將切好的腰花放進熱水去焯。油溫升到最高時,馬上把腰花從水中撈出放入油鍋爆,旋即放在漏勺裏,留一點底油炒一些青蒜苗、木耳,再把腰子加進去快速的翻炒,勾好芡,加薑水、料酒、醬油、味精、糖、醋少許即成。先過水後過油,能讓炒好的腰花呈金紅色並保持脆嫩,非常適合下酒。

    辣魚粉皮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叫四川辣魚粉皮,但這個菜實際上是老北京的菜,是北京菜中非常少見的加幹紅辣椒製作的菜品。

    魯迅喜歡吃辣,據說最開始吃辣是為了解困,後來就上癮了。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引起了極大的反響,這個小說被胡適稱為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魯迅為此請胡適到北京紹興會館吃飯,第一道菜就是放過辣椒的梅幹菜扣肉。

    這個菜胡適非常喜歡吃,但他好奇菜裏有辣,便問魯迅:「據我所知江浙一帶人愛甜不愛辣,先生好像是個例外。」魯迅答:「紹興人確無吃辣椒之好,獨魯迅有辣椒之嗜,我是以此物解困。夜深人靜、天寒人困之時就摘下一支辣椒來,分成幾節放進嘴裏咀嚼,只咀嚼得額頭冒汗,周身發軟,睡意頓消,於是捧書再讀。適之先生可以一試。」

    胡適聽了大笑。

    這段故事說明二人關系一度曾非常融洽,但竟成反目,已是後話。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