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時雨量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時雨量定義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時雨量定義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Socicom (ㄚ漢)看板TY_Research標題[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

時雨量定義 在 企業精英 Elites Insider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27 15:37:41

有這樣一個笑話: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把人定義為“雙足的無毛動物”,於是另外一個哲學家狄奧根尼就把一隻雞的羽毛全部拔光,拎到講桌上說:“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人。”柏拉圖無言以對,只好另作補充,把人的定義修改為:“人是沒有羽毛的,有扁平指甲的兩腳動物。” 狄奧根尼並不是故意找碴,他只是試圖站在從來沒有見過...



如題..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問卷調查

網址 http://pweb.cwb.gov.tw/CWBPolls/001/index.jsp

大家可以去填填..幫氣象局集思廣益一下

以下節錄部分內容:

" 「雨量分級定義」調查表

問卷時間:2010/11/24 ~ 2010/12/24

本局曾於93年辦理民意調查,並於93年8月4日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討論後,報請行政院
人事行政局陳奉行政院核復同意(行政院人事行政局93年11月19日局考字第0930065160
號函),將本局「災害性天氣作業要點」第三點第二款有關「豪雨」之定義部分修正,
細分為「豪雨」、「大豪雨」及「超大豪雨」三級,並沿用至今。

現行雨量分級的定義:
大雨: 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
且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豪雨: 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13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如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則為大豪雨。
如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則為超大豪雨。
"

個人覺得氣象局的分級雖然定義清楚但不口語化

對一般大眾來說..雨量達到50,130,200或350毫米會發生甚麼事其實沒甚麼概念~~

嚴重性(或關注度?)很難從氣象局定義的數字看出來..

個人建議分級改成如下:

大雨提醒: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
且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豪雨特報: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13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2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積水現象。

暴雨警告: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或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淹水現象。

超大暴雨警告:指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之或時雨量達6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
可能造成嚴重淹水現象。

供參考~~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80.176.65.48
nsk :之前的分類"豪大雨" 卻在媒體的濫用之下 深植人心囉 11/25 07:20
bitlife :更簡單的分級: 1級降雨,2級降雨.每100mm/24h 加一級 11/25 08:47
bitlife :如果是時雨量,就是1級時雨,2級時雨,每15mm/h一級 11/25 08:49
bitlife :民眾大概不久就會知道,3以上就要挫著等... 11/25 08:51
Yenfu35 :回bitlife,也常有人覺得1級才是最大的。 11/25 08:54
Yenfu35 :所以用數字或字母(ABC)都不好。 11/25 08:58
bfgs :地震規模或震度也是使用數字 若用此分級的話 11/25 09:26
bfgs :宣導與基礎教育會是重點 11/25 09:26
orion8228 :贊成2樓像地震那樣,或像颱風輕度(豪雨)、中度、強烈 11/25 10:05
ByronX :我倒是認為度良單位改成公分會比較好,畢竟毫米對有 11/25 10:53
ByronX :些人來說還是難以轉換理解的 11/25 10:54
ALPHONSE2501:不能用"綠色大雨特報""黃色豪雨特報"和 11/25 12:03
ALPHONSE2501:"紅色暴雨特報"? 香港人都那樣分了 11/25 12:05
seeback :橙雨特報?這個建議不賴XD 11/25 12:14
tytony :毫米是雨量通用單位 改公分也沒比較好 11/25 12:20
tytony :反而在資料運用上容易混淆 11/25 12:21
chunrung :我個人是覺得如過要改 要分成兩個部分:雨量 強度 11/25 12:37
chunrung :之前的分級都以雨量為標準 但是卻讓人比較容易強度 11/25 12:38
chunrung :雖然說強度在預測上有難度 但是是可以列入考慮的標準 11/25 12:39
chunrung :有時候累積雨量不多 但是時雨量太強 反而容易傳災情 11/25 12:40
chunrung :尤其是近年來的颱風 有些總雨量還算在預估內 11/25 12:42
chunrung :但是總是在短短半天到一天的時間就下完 11/25 12:43
cookiesgreat:推樓上。 11/25 13:27
tytony :降雨強度牽涉到即時預報 台灣在這塊還很弱 11/25 14:53
tytony :即時預報很依賴雷達資料 但台灣地形造成相當多死角 11/25 14:54
tytony :特別是山區容易低估回波值 11/25 14:55
cgunavy :若是像版大講的那樣,就改為公釐吧.主要是大家常講的 11/25 15:51
cgunavy :是公分公釐,釐米毫米一時會讓人混淆吧? 11/25 15:52
bitlife :現在國小課本都稱亳米了,公釐1來不好寫,2來發音與 11/25 17:27
bitlife :公里亦混淆,聽的人還要再三確認才不會搞錯 11/25 17:27
bitlife :回Yenfu35,只要新聞報導告訴大家要注意3以上就沒問題 11/25 17:28
cgunavy :只注意3以上的方式有欠考量,若如此就不用多分1.2了 11/26 08:22
cgunavy :另外問個不相干的,所以現在是教公分和毫米這樣嗎? 11/26 08:24
tytony :只有講毫米而已 沒有講公分 11/26 08:33
bitlife :氣象局公佈1~10,民眾自己挑3以上注意,很合理 11/26 09:01
bitlife :畢竟民眾不是科學家,用一些簡單方式才能提高效果 11/26 09:02
bitlife :回tytony,有講公分,公尺,但mm用毫米 11/26 09:03
bitlife :回錯. 是回cgunavy 11/26 09:03

> -------------------------------------------------------------------------- <

作者: pedi (張開雙手守護你)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Thu Nov 25 12:57:30 2010


我也上去填了問卷...

原本氣象局的雨量等級中
由於統計期間是24小時,所以大雨跟豪雨其實還蠻算容易達成的
而且因為統計期間長,又不考慮降雨強度(僅大雨等級有考慮)
這兩個等級其實沒辦法反映造成災害的潛在可能性
(平均24小時下50mm/130mm跟集中在1小時下完的差別相當大)

我自己的想法分級仍以總雨量為主
主要是考慮到短時間降雨強度在預報上的困難度
所以改把統計期間縮短為6小時到半天為單位,來反映降雨強度
把最低等級的基準提高.加大各等級間的差距
不同等級間有明顯差距時,比較能讓人感受到升級所提升的嚴重程度

大雨: 12小時內降雨50mm以上,且至少其中1小時降雨量達20mm

豪雨: 12小時內降雨120mm以上

大豪雨: 12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暴雨: 6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或 12小時內降雨450mm以上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0.251.1.226
※ 編輯: pedi 來自: 60.251.1.226 (11/25 13:01)
tytony :我也建議改用6或12小時來劃分 11/25 14:52
meteorology :雨下很大 雨下超大 雨下無敵大 雨下翻了.. 11/27 13:40

> -------------------------------------------------------------------------- <

作者: greg2977 (澔呆)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Thu Nov 25 14:05:55 2010


我認為應該以形容詞或者具體影片照片告知民眾


舉地震的例子來說
大家都知道七級地震的震度是六級地震的數倍
不過如果給你看以下的表你可以清楚知道會怎樣嗎??


0 無感地震
1 微震
2 輕震
3 弱震
4 中震
5 強震
6 烈震

==

如果變成這樣感覺就清楚的多


0 無感地震 地震有紀錄, 人體無感覺
1 微震 人靜時對地震敏感則可感受的到
2 輕震 房屋搖動 , 一般人均感受得到
3 弱震 房屋搖動,門窗格格有聲,承水動盪,旋物搖擺
4 中震 房屋搖動甚烈, 不穩物頃倒, 成水容器達八分滿濺出。
5 強震 牆壁龜裂,煙囪頃倒。
6 烈震 房屋頃倒,山崩地裂,地層斷陷


※ 引述《pedi (張開雙手守護你)》之銘言:
: 我也上去填了問卷...
: 原本氣象局的雨量等級中
: 由於統計期間是24小時,所以大雨跟豪雨其實還蠻算容易達成的
: 而且因為統計期間長,又不考慮降雨強度(僅大雨等級有考慮)
: 這兩個等級其實沒辦法反映造成災害的潛在可能性
: (平均24小時下50mm/130mm跟集中在1小時下完的差別相當大)
: 我自己的想法分級仍以總雨量為主
: 主要是考慮到短時間降雨強度在預報上的困難度
: 所以改把統計期間縮短為6小時到半天為單位,來反映降雨強度
: 把最低等級的基準提高.加大各等級間的差距
: 不同等級間有明顯差距時,比較能讓人感受到升級所提升的嚴重程度
: 大雨: 12小時內降雨50mm以上,且至少其中1小時降雨量達20mm
: 豪雨: 12小時內降雨120mm以上
: 大豪雨: 12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 暴雨: 6小時內降雨250mm以上 或 12小時內降雨450mm以上
: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02.116
avocet :震度?規模? 11/25 14:10
greg2977 :慘~居然寫錯 11/25 14:16
※ 編輯: greg2977 來自: 140.112.202.116 (11/25 14:16)
ckpt :nice 推~~ 11/25 14:59
Jasy :台灣蒲福風級表也是有參考情形 11/25 17:56
darren8221 :震度沒有數倍 數倍的是能量跟瞬間加速度吧 11/25 18:17
tytony :震度是用地動加速度分級 氣象局有表格說明 11/25 18:28
tytony :"規模"才有差1 約等於差32倍的能量釋放 11/25 18:29

> -------------------------------------------------------------------------- <

作者: Morbert (融) 看板: TY_Research
標題: Re: [討論] 氣象局網頁在進行「雨量分級定義」調查..
時間: Sat Nov 27 16:52:49 2010

現行雨量特報常常被民眾罵說太晚發布,

主要是因為雨量還沒達到定義標準所以無法發布,

等雨量真的達到定義標準了,路面都已經淹水了,

此時才要發特報已經明顯太晚,特報看在災民眼裡已經變成馬後砲,

如果真的要達到讓民眾有防範心理作用,

就應該在定義後面再加上未來12小時的雨量預報。例如:

大雨:12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其中至少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之降雨現
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度的可能。

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13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
度的可能。

大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2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
強度的可能。

超大豪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4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
雨強度的可能。

暴雨:12小時累積雨量已達800毫米以上之降雨現象,且未來12小時內有維持降雨強
度的可能。

ps.必要時應加註「有機會升級為XX特報」。


不一定要改成上述這樣啦,只是希望能加註未來降雨的持續性,以達到發特報的目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4.191.231
tytony :現階段定量降雨預報的準確度就是個問題 這樣分有難度 11/27 16:56
Reconce :12小時累積800mm,可能要好幾年才會出現一次~ 11/27 17:01
hyscout :12小時800mm的機會太少了 不太可能這樣設 11/27 21:48
Jasy :其實這新定義幾乎將近現在的2倍 目前是24小時雨量 11/27 21:54
Jasy :要這樣設計數字都得調整了 12小時400mm也不好用 ... 11/27 21:55
tytony :目前豪大雨24小時50和130mm定義是參照美國的分類 11/28 01:1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