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显示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显示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显示意思產品中有1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万千物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我们具备了很多其他物种没有的特质。比如贪婪、嫉妒、傲慢,比如爱、分享、反思,有阴暗、有阳光,还有特别有趣,也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人为什么会怕黑?就是当你身处那个环境的时候,你会有一连串...
「显示意思」的推薦目錄
显示意思 在 Lesley Sun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6-18 14:30:31
Lesley , 外面价钱是XXX, 怎么你的价钱是这样? Lesley, XXX 平台上是这个价钱? 到底rosytime 多少钱?为什么不一样? Lesley , 有没有团购啊? Lesley, 不是说rosytime 是USD100吗,为什么付款的时候显示USD110 呢? 等等问题! 今天...
显示意思 在 nv fei xia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30 23:33:51
2020年5月26日 我今天下午去当啦啦侠。 我从sg besi要去bkt jalil, 其实Waze显示很靠近。 结果我用了MAX去了seri kembangan, 然后经过kasimelt, 最后才到bkt jalil…… 终于找到那个花园了, guard说是对面花园。 然后我u-turn去了...
显示意思 在 Grace Yeoh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14:13:02
全国行动管制 Day 5️⃣1️⃣ 🍽️午餐:炒粿条 妈昨天说绿叶蔬菜没了,所以我今天又出去补货,顺手买了一包粿条和豆芽。 煮午餐前,妈问:等下要吃什么? 爸:午餐。 妈:🙄等下午餐要吃什么? 我:我刚才买了粿条和豆芽。 妈:意思是说要吃炒粿条咯。 我:我没这么说。 妈:很明显好不好。 我:我说的...
-
显示意思 在 【中国鬼怪排行榜】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10-18 11:40:54公众号:壮的响亮
淘宝店:壮的响亮
新浪微博:王壮撞壮壮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万千物种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我们具备了很多其他物种没有的特质。比如贪婪、嫉妒、傲慢,比如爱、分享、反思,有阴暗、有阳光,还有特别有趣,也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人为什么会怕黑?就是当你身处那个环境的时候,你会有一连串的想象…哎呀!会不会突然蹦出来个啥东西…万一它问我你看我像个啥?我是撒腿就跑呢?还是就地尿裤子呢?滋它一脸,不好意思!顺着裤腿流下去吧,有点潮!万一她修成正果幻化成绝世美人前来报恩…就是你会天马行空的闪现出各种各样的念头。所以真正优秀的恐怖片,不是“啊”吓你,而是勾着你展开联想。但是人就是这么多面复杂,他的想象力一定伴随着好奇心。虽然胆小怕黑,但就是遏制不住自己好奇的欲望。看恐怖片还不够还要子夜时分亲身体验凶煞之地去探险或者玩一些禁忌类的灵异游戏。我们就是这么矛盾的想象着、尿着裤子、壮着胆子、好着奇、作着死。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摆在桌面上离奇的、惊悚的、匪夷所思的事情…等着咱们吃瓜!但我们最想吃的那一块,永远是那个他不想告诉我们还遮遮掩掩的,啥玩意?拿出来我看看…今天聊一聊各国政府隐瞒公众的“惊悚”事件。在我们印象中,国外最喜欢搞这种事情的四个国家。纳粹德国、前苏联、一直以来的美国和二战时期的日本,大家注意啊,一定要有这个“时间”前缀。当然大部分都是战争需要,参战的任何一方都极度渴望在军事科技上有一个瞬间飞跃,想借此碾压、秒杀对手,诶你看大家民族个性不一样,主攻的方向也都不太一样…纳粹德国更倾向于探测地心,它觉得有神秘的力量或者高等文明在地下。前苏联更倾向于人体改造,这就是战斗民族的民风,想要开发出“超级战士”投放战场。而美国更外太空,希望自己能够率先接触地外文明,与之建立交流借此形成整体科技的领先。二战时期的日本,投入了很多人力去研究生化武器。一来是没有人道底线,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方向的研究成本更低。当然不是说其他方面他就不搞了,而是各自更倾向于…这大部分事情都是几十年后的档案解密或者当事人出来爆料…所以人们对几十年前发生的怪事,也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它的恐惧感。
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件就来自前苏联克格勃的一批绝密档案,也是近些年被美国中情局CIA随着一大批文件一同解密,这是其中的一份,时间标注为1993年3月27日建档。解密之后也是因为英国“太阳报”的报道,才引起众多关注。说简单点就是苏联的军队曾经跟外星人面对面干过一架,也不知道对方用了什么原理的武器,在场的25名士兵有23位被瞬间石化,只有两名士兵幸运的逃脱生还。这里面确实有一个时间问题,就是苏联解体是在1991年底,文件建档是1993年3月,这个时候就应该称为俄罗斯军队了。但是这两者时间确实又很近,所以这里面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产生一些盲点,所以大家也不用纠结,咱索性就称它为俄军。根据报告和幸存者的描述,当时是一支25名士兵的小队在茫茫白雪的西伯利亚“某地”作野外兵种配合的实弹演习。所以这一天呢,正好大家都带着各种各样的武器和满仓的弹药。在行军的过程中所有人都感受到背后有一股由远到近的气流和怪异低频的轰鸣声,几乎是全队同时停下脚步回头张望,一看卧槽…一个巨大的发着白光的飞行器在不远处低空飞行,这个小队的长官就立即示意全队隐蔽进入战斗状态。大家就盯着它在那盘旋了一段时间。这战斗民族的憨劲儿就上来了,小队长官直接命令其中一名拿着反坦克火箭筒的士兵开火,这士兵跟那个长官一样憨,二话不说直接瞄准发射,一支穿甲弹喷着火、冒着烟,嗖!直冲飞行器。砀!一声爆炸,诶!还真就给击中坠落了,这群士兵就赶紧跑上前去查看。就在这走近的过程飞行器舱门打开,走出来5个非常矮小,大头大眼的外星人。那跑在最前面的士兵就立即举枪想要示意对方不要反抗,就在这跑动、抬枪的刹那,五个外星人瞬间合体变成一团光球,伴随着一声巨响,发出非常强烈刺眼的白光。这个队伍最后有两名士兵,也不知道是被树木、岩石、土丘还是前面战友的身体挡住,总之这一波光线没有直射到他们俩的身体。只是这所有的事情都发生的太快太突然。这两个人也没太搞清楚状况,一脸懵逼的还往前跑呢…才突然意识到前面所有的战友都静止不动了,几个外星人也消失不见。再颤颤巍巍走到战友面前直接吓尿了,所有人都变得跟黑炭或者石头一样…所以那一刻,他们俩误以为是这些人受到某种辐射,身体被烧焦了…也不敢碰就迅速报告上级。等俄军大部队到达,开始排查现场、收拾残骸、包裹尸体先运回军营,又辗转运送到莫斯科一个科研基地。找了大量的医学专家、军事专家、科研人员、物理学家又根据这两名幸存者的口述展开研究。最后只确定这23名士兵从内到外的身体组织变成类似于石灰岩的物质,也就是说这一群外星人的武器,可以将物质转换。但是这一份报告没有显示他们从飞行器残骸中发现了什么,这到目前还是个谜,很有可能隐藏在另外一份文件里。所以这个事儿你不敢深想,就是全世界各个地方散落着那么多人类或者动物形态的石像,他们真的是被雕刻出来的吗?还是也曾经活生生的?中国神话中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在山顶盼望大禹归来,怎么就变成石头了呢?还有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你们不觉得他们都在看着我们吗!
好,第二件讲一讲纳粹德国…其实直到目前为止,当年希特勒是不是真的自杀身亡了还是个谜!盟军攻克柏林是1945年5月9号,而希特勒的自杀大家听说是在4月30号,这里面就隔了最少十天时间,十天可以发生太多事情了!而且盟军对于希特勒之死的所有过程都是听德国战俘说的,光自杀的形态就有最少10几个版本。打太阳穴的、枪伸到嘴里的、尸体躺在沙发上的、趴在办公桌上的、还有跟妻子一起服毒自尽的、被身边的亲信开枪杀死的。希特勒卫队长鲍曼又说:当天走进地下室,看到拿着枪犹豫不决的希特勒,然后是希特勒亲自下令让鲍曼对着自己后脑开枪。但是更奇怪的是,希特勒的卫兵非常急于处理尸体,立即拿去焚烧但是还不完全火化,烧的面目全非就放那了。总之盟军所见的,就是一张遗书、一具烧焦的尸体和各种版本的死亡描述…然后没过几天又冒出来一个,有士兵在户外的炮弹弹坑中发现了一具尸体,经过医生鉴定“牙齿”说很像是希特勒本人,但是这具尸体的死亡日期又是5月2号。为什么大家保持高度怀疑呢?因为很多年前希特勒就开始,至少在身边秘密培养了最少4名替身。几个人站一块,估计不是至亲的亲人都很难分辨。但是没关系只要此刻全世界人民相信希特勒已死,他就真的死了!有点像子弹飞里面的黄四郎,不知道当年姜文在拍戏的时候是不是借鉴了希特勒之死的谜案。
但其时我们要讲的并不是希特勒之死,因为这个还真不算各国政府的隐瞒,而是明知有可能是假的,盟军将计就计假戏真做。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希特勒执政时期,曾经多次秘密派人前往西藏和南极,据说是跟某种文明建立了联系,此后有那么一小段时间德国的军事科技呈现一种匪夷所思的爆炸式成长。各种型号的坦克、大炮空气炮、潜艇就不说了…二战早期要轰炸一个城市都是轰炸机群装弹,飞到目标投放。突然到了1944年德国开始从地面发射导弹了…v1飞行式导弹有点像无人机,v2弹道式导弹有点像火箭,起步射程240公里,巡航速度644公里每小时,一年打到英国本土近万枚。真的像在家包饺子一捏一个30个一锅,一个城市基本上就瘫痪。好在战争后期德国本土的工厂也被炸的够呛,已经没有办法支持大规模量产,不然后期还有一种火炮式导弹v3没有投产。但是大号的不行,小号的还可以做,我们之前提到俄军打外星人的单兵火箭筒,就是德国人发明的,是这个导弹技术的迷你版。基本上就是同一个原理,缩小之后单兵用来对付坦克。只是第一批制造出来比较坑爹,射程只有30多米!那坦克都开到眼么前了,就问你射还是不射…另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就是ho229,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无尾飞翼喷气式战斗隐形轰炸机,这是集合了多少个领域的技术飞跃?空气动力学、喷气式涡轮发动机、反雷达侦测、耐高温材料,时速997公里每小时,飞行高度16000米。要知道那个时代其他飞机还长这样呢!要不怎么说二战时期的飞行员一看到那种不明飞行物,尤其是飞碟,总会先判断是不是德国研制的什么黑科技。还好ho229全部技术实验完毕,刚刚投产德国就战败了,这要是让他顺利投放战场,挺难对付。所以美国人很精,攻进德国就先找这家工厂,把20架未完工的战机和整条生产线以及图纸资料技术团队运回美国,之后才有了B2轰炸机。再接下来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纳粹钟,其实到现在大家也没定性这是个什么东西5米多高,3-4米的直径。里面有两个圆柱体装置,装置内部有一种红色不明液体。据说可以控制时间,但是启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还专门为了它修建了一个发电厂。结果第一次实验就发生了爆炸,7名科研人员惨死,周围的树木植物也融化成了黑色液体。战后得知当时的希特勒为了加速研发“纳粹钟”,还抽调了一批“原子弹”的核心研发团队,以至于在原子弹技术上让美国领先。
整个二战中后期直到战争结束,大家还都在疑惑,这瞬间爆发“纳粹科技”到底来自于哪里?各方的间谍和战后的审讯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关于西藏和南极的神秘情报和口供,大家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v2弹道导弹,谁发明的呢?冯.布劳恩,德国战败之后他本人以及整个研发小组被带回美国,然后就开始担任nasa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总指挥,也就是他设计研发制造土星5号运载火箭,帮助美国完成了登月计划。他呢曾经接受过一次电视访问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德国当时的技术爆发,是受到了更高等文明的指点与帮助。那这个文明到底来自于哪里,就让人产生了无数联想,而且战后盟军统计数据,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疑点,就是德军失踪了54艘u型潜艇和6000多名各个领域的顶尖人才,科学家、技术员、军事专家、高级将领等等,也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什么情报,美军就立即秘密编组一个陆海空三军综合战队其中包括,13艘战舰、1艘破冰船、一艘35万吨的航母、19架战斗机、7架直升机、23架运输机、68支特遣部队、4700名军人和51名科学家火速赶赴南极,这就是由理查德博德少将担任最高长官的绝密行动“跳高计划”,非常梦幻咱们下集继续!接下来透露一点在咱们中国正在发生的、惊悚的公众事件。就是:80%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蛀牙”,“你么想到吧”!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龋齿的继发感染会引发伴随关节炎、心骨膜炎、慢性肾炎和多种眼病…所以各国政府都会集中在自来水中添加“氟”来减少龋齿的患病率。 -
显示意思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8-23 20:30:01但是這個東西沒有讓他覺得自滿,但是由於他懂得
怎樣去跟這些名畫的交易商談價錢還有抬高價錢,
因此大部分的名畫都可以買到很好的價錢,
那大家都知道,我們想起畢加索,就會想起那些抽象畫,
而這些抽象畫才是他真正賺大錢的名畫。
在那個時候,從來沒有人做過這些超現實主義的畫,就是這種抽像畫
可以說是在創作裡面的一片藍海,但是要讓歐洲的畫商
還有收藏品的收藏家,接受那麽前衛的作品,
需要非常好的營銷還有編排,而他非常善於社交還有非常有商業頭腦,
成功的把這些非常前衛的抽象畫賣到了歐洲的貴族的手中,
大家看看這一幅畫,這幅叫【讀書】,畫的就是他的情人Walter,
在2011年倫敦拍賣裏面,成功以2520萬英鎊拍賣給一名俄羅斯的商人。
而且他是打電話來訂的。
畢加索一生裏面創作最少有37000副畫,在他死後留下來兩億美金的財產,
以通膨來計算,到現在為止大概價值100-200億美金,
當中還有幾萬副畫,還有一些別墅和雕像留給了他的後代。
那麼問題來了
為何梵高和畢加索,兩個都是畫畫的天才,
但是兩者的遭遇為什麼會不一樣呢?那梵高究竟做少的什麼東西呢?
1. 不善於社交還有公關,他鄙視那些販賣藝術品的商人,
覺得他們是在侮辱了藝術,就好像劉青雲講的一樣:
‘做人公關不好,食屎啦,沒公關,屎都沒得食’
2. 包裝和銷售
產品每一個都需要經過包裝,還有有一個銷售的技巧方能賣出
這些東西都是梵高沒有做到的
3. 情緒管理
就是因為他的之前愛情的問題。。。
啊~不是愛情啦~單戀的那些問題,所有他在情緒上沒有管理好
4.這個是最重要,他就是低估了自己藝術品的價值。
那麼我們把這些東西放在自己的身上,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的價值不高,
覺得自己不值那個價錢,我應該只適合這些工作,或者是領這一些薪水。
那我來跟大家講一個例子,一罐在超市裡面的可樂,
和一罐在馬爾代夫度假村裡面的可樂是不是一樣的呢?
可樂的本質其實沒有改變過,在馬爾代夫的可樂其實還是可樂,
並不會特別的好喝,
但是在超市的一罐賣Rm2,馬爾代夫的一罐買USD8,(不知道,應該更貴吧)
整整相差了RM30,那麼究竟是哪裡的分別呢?
重點在於如何讓顧客覺得值得,而不是你自己覺得值得
只要讓顧客覺得值得,那麼他用多少錢來買都可以
就好像梵高的畫一樣,他一生裡面只買過一副畫,
而且還是他親戚幫他買的,賣了400,
但是他死後他的畫在拍賣會上,最高的那一個
是7。。。8250多萬美金,不懂有幾千幾萬倍?
那我們來想啦~為什麼買畫的人覺得7150萬美金值得呢?
那除了它是獨一無二之外,畫背後的淒慘故事,
這幅畫帶給他的感覺等等
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幅畫的投資價值,還有背後的那些故事
那所有他才買了這幅畫。
所以銷售就是要讓顧客覺得你的價錢值得,而不是你自己覺得值得。
讓顧客覺得值得,除了就是一些基本的條件
例如是品質啊~或者是公司的名氣等等,更重要的就是情緒,
80%的購買都是感性(情緒)而做出決定的,尤其是在這麼貴的東西身上,
理性的原因根本不可能成為他購買的關鍵。
那麼情緒購買,大概可以分為5種:
1. 視覺效果
那視覺效果,除了就是產品的包裝,產品的一些廣告之外
那個銷售人員(的外表)也是很重要的,
那如果彭于晏和八兩金一起賣同一個產品給你,
那你自己覺得是選誰呢?那答案就是很明顯的
不然賣跑車的商家幹嘛聘請一大堆的模特兒來賣跑車呢?
2. Pride ,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如果你能讓顧客,在買了你的產品過後,
他的身份和地位會比以前不一樣,或者變得與眾不同
儘管那不一定會成為事實
但是那種感覺會讓他們,得到嚮往的生活。
就好像賣屋子的人一樣,他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錢,
去做好那個示範屋呢?
原因就是讓顧客覺得他們以後的家園就會是這樣的,
那就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那當然啦~不一定會達成
但你有讓他有那種感覺是最重要的
還有一些就是Limited edition, 就是獨一無二的那些東西
也是非常好賣的
3. 貪婪
讓顧客覺得賺到的一個假象,也是利用他貪婪的其中一種
例如好像那種promotion啊!買一送一啊~
那種其實是用這種因素的
4. 喜歡和偏愛,這個不需要解釋,喜歡就是喜歡
如果他是喜歡你的產品,喜歡你的人,或者是喜歡那個品牌
對於那個品牌有一定的偏愛
那麼根本不需考慮到其他理性的因素。
5. 恐懼
恐懼也是其中一個購買的因素,例如好像有限期的Promotion,
或者是你錯過了這個就會賣更貴啊~類似好像那種Promotion
好像保險的銷售其實也是利用恐懼這一個點,來做銷售的
那麼大家的人生想做梵高還是畢加索呢?由你自己來決定!
最後送上畢加索的一句話,這句話其實是蠻有意思的
我們都知道藝術並不是真相,它只是尋找真相的一個謊言,
所以藝術家需要會講解還有說服,讓大家明白你的謊言
那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啦,
最近我的工作其實是很忙
那今天我就來嘗試一下激勵和自我成長的一個主題,
那當然啦~奇異世界的影片還是照樣會做的
那如果大家想看什麼主題的話~,歡迎大家留言給我讓我知道吧!
那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Vincent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点点的夜晚)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ay (为你的调色盘涂上蓝与灰)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你在那夏日向外远眺)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用你那双能洞察人性灵魂的双眼)
Shadows on the hills (暗影铺满群山)
Sketch the trees and the daffodils (树木与水仙花点缀其间)
Catch the breeze and the winter chills (捕捉着微风与寒冷的冬天)
In colors on the snowy linen land (用那雪原斑驳的色彩)
Now I understand (如今我才明白)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想对我倾诉些什么)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你为自己的清醒承受了多少折磨)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么努力想让自己全然超脱)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他们却不予理睬, 那时他们不知该如何面对)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许现在他们会知道)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点点的夜晚)
Flaming flowers that brightly blaze (火红的花朵明艳耀眼)
Swirling clouds in violet haze (紫幕轻垂,云舒云卷)
Reflecting Vincent's eyes of China blue (映照在文森特湛蓝的双眼)
Colors changing hue (色彩变化万千)
Morning fields of amber grain (清晨里琥珀色的田野)
Weathered faces lined in pain (张张饱经风霜与苦痛的脸)
Are soothed beneath the artist's loving hands (在艺术家的画笔下显得栩栩如生)
Now I understand (如今我才明白)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想对我倾诉些什么)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你为自己的清醒承受了多少折磨)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么努力想让自己全然超脱)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他们却不予理睬, 那时他们不知该如何面对)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也许现在他们会知道)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他们根本不会在乎你)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但你的爱却依然真实存在)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 sight (当最后一点希望都一去不返)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 (在那繁星点点的夜晚)
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你愤然结束自己的生命,如绝望的恋人们一样)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但文森特,我要告诉你)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像你这般美好的灵魂)
beautiful as you (本不该来这肮脏的世间)
Starry, starry night (繁星点点的夜晚)
Portraits hung in empty halls (空旷的大厅里画作高悬)
Frameless heads on nameless walls (无名的墙上无框的肖像)
With eyes that watch the world and can't forget (用注视整个世界的双眼,把一切铭记在心)
Like the strangers that you've met (就像你曾遇见的匆匆过客)
The ragged men in ragged clothes (褴褛的人们穿着破衣烂衫)
A silver thorn on a bloody rose (就像血红玫瑰上的银刺)
Lie crushed and broken on the virgin snow (零落成泥,摧折寸断,散落于皑皑白雪)
Now I think I know (如今我才明白)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你想对我倾诉些什么)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你为自己的清醒承受了多少折磨)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你多么努力想让自己全然超脱)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他们却不予去傾聽,以後也還是不會)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可能。。。。他們永遠也不會) -
显示意思 在 seeker大师兄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7-12 22:11:40#南极#巨人#圣经#玛雅#历史#地球编年史#神话#考古
今天这期节目,应该是我做视频以来,最心潮澎湃的一次了!除了要跟大家探讨一下,南极大陆早就已经有远古人类居住的可能性以外。我还会跟大家分享一个绝对颠覆人类历史的发现。它不仅可能证明玛雅人的神话传说是真实,甚至还能证明世界各地神话当中,巨人存在的真实证据!它将直接把人们一直以为,短短几千年的人类的文明史,直接提高到几万年以前!
之前的视频中我们就已经提到,在玛雅人的神话传说中,他们根本就不是美洲的原住民。他们的祖先,原来是住在一个被称为白色之地的地方,这里周围全都是水,而且环境非常恶劣,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只好乘船离开,然后,再不停的搬家,最后来到了玛雅。 而最神奇的就是,我们看一下地图,就在南美洲旁边的南极,这里即符合“白色之地”的描述,而且周围也全部被水环绕,同时环境超级恶劣。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会不会是玛雅人的祖先就是从南极划船过来,然后一路向北来到玛雅的呢?
根据布里斯托尔大学冰川学中心的调查,南极洲的冰盖面积并不是一直都是现在这样,覆盖的这么广阔。以下画面显示的是大约在2万年前,南极冰层不断的扩张的画面。也就是说在2万年前,在南极洲的边缘地带还存在着,并未完全冰封的地带。早在几万年前那里完全有可能让人类生存下来,只不过像玛雅人的神话传说中那样,那个地方环境非常恶劣,只够他们勉强存活下来。只不过后来冰原越来越广,这些玛雅人的祖先越来越无法生存,所以,他们被迫乘船离开了南极,登上了旁边的南美大陆。有意思的是,即使在现在,很多科学家们要探索南极,也都还是选择在这里地方登陆南极。不过,他们可以用飞机和轮船啊。但是,在我们普通人的概念中,几万年的的玛雅人祖先,那还在原始社会呢,怎么可能会用船来进行跨海远航呢?那么,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内容,应该就会颠覆大家的认知了。早在几万年前,其实早就已经有高智慧文明的人类出现了。他们或许早就已经学会造船了!
不可思议的丹尼索瓦人
2008年,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考古学家们发现了3个丹尼索瓦人的化石。根据测算,他们生活在距今大约3-5万年前,但是,科学家杰克·克里认为,丹尼索瓦人比人们想象的那要先进得多的多了!因为他们在丹尼索瓦人的原始洞穴中发现了一件,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珠宝,就是这个绿色的,明显经过抛光的镯子。而最关键的是杰克·克里认为,它至少有着4万年的历史!甚至,还有科学家认为它可能有6-7万年的历史。而且,他们认为这种珠宝只有在非常特殊的场合,他们的主人才会佩戴,比如:祭祀的时候!这就说明早在几万年丹尼索瓦人就已经有宗教意识了!那个这个手镯到底是干嘛的呢?一会我们再说。然后,让我们再仔细观看看这个手镯,上面居然还有着一个0.8厘米的小洞,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人工加工的痕迹。要知道这可是几万年的造物,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就让很多人类学家完全傻眼了,一直以来他们都认为,人类可能就短短几千年的文明史,这样的工艺品根本不应该出自于如此古老的原始人手中!
而且,这还没有完,刚才的手镯是在第11层挖到的,当他们挖到最深一层的时候,他们居然发现了一堆至少有30多万年历史的石器。这些粗糙的石器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接着他们又找到了一根制作非常精细的骨针,还有精细打磨过的类似于戒指的物件。这么小的针孔,没有机械,金属工具,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前的他们到底是怎么制作的,没有任何科学家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显示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显示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显示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叫岱琳,是一名在意大利佛罗伦斯大学就读的留学生。
和大多数留学生不同,今年我已经39岁了。
在获得绿码后的第一次短途旅行,Montecatini的一天
39岁,没结婚没孩子,一个人跑来意大利留学,在一些人眼里,尤其是中国男人眼里,这是违背道德的。
前几天,我的一条视频火了。 本来出发点只是想缓解一下年轻小姑娘们的焦虑,没想到却惹上了一群男权人士。
很快,我的后台就收到了很多男士的"问候"——
「女人不生孩子是原罪」「中国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女性地位太高」
还有人说我故意挑起男女的性别对立。
天地良心,我不婚不育是因为我不想吗? 只是没有遇到合适人选罢了,何必上纲上线。
我并不是一个不婚主义者,也不是一个丁克,我更不讨厌男人,相反,我欣赏男性,男人各有各的可爱,基于我的性取向,我对男性这个群体恨不起来。
虽然我有时候并不理解男性,但这个世界不应该是对立的,这是不对的。
说到这,你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好奇。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我的经历——为什么会在37岁选择学习一门新语言并只身来到意大利;留学期间我的所见所闻;以及我对现在男女关系的一些思考。
01
17年前,我大学刚毕业,做过明星的宣传和小助理,也在某大厂做过近10年网站编辑。
我这个人闲不住。 30岁之后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我学习了游泳,到芬兰学单板滑雪,去过二十几个国家旅行。
33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在语言班上认识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我他要去西班牙留学,一年学费只要差不多10万。
10万? 在我印象里,留学是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的事,如果是这个价钱,那我或许努努力也能够得着。
我认真思考了我的西班牙留学之旅,但无论是从工作、存款还是一些现实因素上,我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自此以后,去国外生活一段时间的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还是决定要去留学。
之后的几年,我继续存钱,在北京买了一套小房子,心想着每个月收租也能补贴一下我在国外的生活费,然后,我看了眼自己的存款,嗯,够我在国外学习几年了。
幸运的是,虽然我爸妈都是普通人,但在人生的各个节点上,他们并没有选择阻挠和「绑架」我,而是表示十足的支持,哪怕不同意我的决定,也都是尊重的默许,包括在37岁选择留学,包括至今没有结婚和生育。
我对意大利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它是我第一次独自去欧洲旅行的目的地。
佛罗伦斯又是文艺复兴之都,这座城市小而精致,与北京截然不同。
这一次,我决定彻底换一种生活方式。
学习意大利语是痛苦的,来了意大利以后才发现,留学生活根本不像电视剧和某音里那么美好啊,每天睁眼就开始学习,可我连滚带爬都赶不上进度。
而且意大利暖气不热,浴室没有浴霸,老房子连空调都没有,我这个小阿姨都这把年纪了,还在和别人共享厨房、卫生间,连独立的公寓都租不起。
当然,除了生活上的不习惯之外,留学生还要承受莫大的孤独。
但成长嘛,总是需要一些冲破痛苦的勇气的。
我在现在这个年龄选择留学还是有优势的,起码比起刚高中或大学毕业的人来说,我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我知道自己就是来拓宽视野的,我不在乎教授有没有打高分,只在乎自己有没有把知识学透。
并且,告别了连轴转的工作,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汲取知识、去思考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这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啥用,但却让我变得更加从容。
视频的弹幕里有人说,我未婚未育出国留学,就是一种对现实的逃离,我不太喜欢「逃离」这个词,现在的生活是我自主选择的结果,我更愿意把这种选择比喻成换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
家乡就像新手村,我做完任务之后来到了北京,在北京买了房、在一家不错的公司工作了很久,北京这个地图玩得差不多了,是时候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游戏地图了。
即便这个全新的地图里,游戏规则并不简单,也不是easy模式,一切都得从0开始,但不断地打怪升级以及对知识的征服让我感到满足。
我一直在不间断地学习英语,虽然我现在意大利语一般,但我的目标是,在40岁之前,解锁四门语言!
留学虽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比如我变勇敢了,变得比以前敢说话了。
我刚来意大利的时候住在一个村里,房东带着我去买东西,当时的我意大利语说得不好,所以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商店里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店员拿出橄榄油让我品尝,我就站在那儿吃,房东见状跟我说:你可以坐下吃,我们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
其实很多欧美人不是坏,也不是种族主义者,他们只是不了解中国。
作为一名中国的留学生,我认为我是有使命感的。
你觉得你只代表你个人,但外国人会觉得你代表的是整个中国,所以我必须说出来,让他们知道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中国人又是什么样子。
我不能沉默。
出国之后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发现我更爱国了。
最近我把《觉醒年代》给看完了,那叫一个热泪盈眶,这个月的自我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空前成功的效果。
出国让我站在了另一个角度观察我们的国家,我不仅更爱她了,还更迫切地将对国家的自豪感大声说给欧洲人听。
就比如我会对我教授说,中国防疫就是牛,就是全世界第一。
02
留学的过程中,我也渐渐开始做起了视频,初衷是想帮助那些对留学存在疑惑的朋友。
因为之前工作经历的原因,我很明白现在的网友想看什么,我的内容怎么做会吸引更多的流量,但那不是我的目的。
所以打开我的B站首页会发现,我都在出一些留学向的干货内容,就算发视频带的tag也都是留学相关,而不是一个更被算法所青睐的话题。
有些也才一两百个点击,但没人看也没关系,哪怕这个视频只帮助到了一个人,那也是有价值的。
我还笑称,每次出干货都是「在线当妈」,自己这是在「互联网支教」。
做视频之后,收到了很多网友的私信,我就发现现在的人有着各式各样的焦虑,于是我的话题才开始延展。
前几天我专门做了一期视频,就小姑娘的年龄焦虑跟大家分享了一名年近40岁小阿姨的故事,想通过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就算不结婚不生孩子,只要为自己的生活努力,就能过得很精彩。
但是很显然,这个视频把我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关于对未来的焦虑:
以上视频所传达的其实就是,别焦虑。
我是一个不太容易焦虑的人,唯一能让我感到焦虑的,只有没钱,但我身体健康有手有脚,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一切。
其实我特别想告诉现在的年轻小姑娘,她们焦虑的那些我都经历过,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还记得我们班有个女孩跟我说过,她在看完一篇公众号之后特别迷茫,她不知道毕业后如何面对生活,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等。
这些焦虑其实都是预支的压力,你现在焦虑得要死的事情以后会不会发生还不一定呢,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就比如说我吧,计划得好好的,毕业回国后要去培训机构当英语老师,可现在教育行业大地震,机构都没了。
我之前有个房东的前妻是个非洲姑娘,当时她来意大利的时候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跟她比起来,我们中国的女性还是太胆小了,对一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思前顾后,给自己设置太多限制。
有风险意识是对的,但比起一直胡思乱想,直接去做是对抗焦虑最好的办法,做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困难,但那时你也会发现,一切的焦虑都小到不值一提。
关于女权:
在发完《大龄留学生年近40不结婚,我会焦虑吗? 》那条视频后,我被贴上了一个标签: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
一些男人专门跑到弹幕和评论区里说我把小姑娘教坏了,弄得她们都决定不婚不育。
以前不经常说女孩子爱幻想吗,我看是现在的男生太能幻想了。 我一个视频就能让全中国女孩都不跟他们结婚生子,那我岂不成洗脑大神了吗?
现在有很多关注女性权益的大V账号,但很少有看到教男性如何尊重女性的自媒体工作者,或许是因为男性无法与女性共情,所以他们言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男性考虑,这可能就导致有更多的男性会认为自己的思想才是主流。
就比如性同意这件事,我不太理解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男孩认为自己只和女孩吃了两顿饭就可以进行下一步。
说到底还是男性不懂得如何尊重一个女孩,所以完全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 女孩是一个独立的人,她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有拒绝的权利。
当然,极端的女性主义也让我害怕,让男人害怕。
她们的言行挑起的两性战争,为三观尚未成熟的女性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未来两性的路都不会好走。 还有一些极端女性主义会把事情简单地看成非黑即白,误把高呼「不婚不育」当成所谓的女权。
但其实人性是流动的、丰富的、复杂的,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人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不要随便给自己贴上不婚的标签,这跟将美好的亲密关系拒之门外没啥区别。
我误打误撞被当成了挑起性别对立的极端女权,但其实我不止一次地提到,我欣赏优秀且尊重女性的男人,我随时准备好进入一段美妙的亲密关系,我也从来不是什么不婚不育的主张者。
其实在出国之后,我面对婚姻的看法和渴望程度,也有了些改变。
关于为什么到现在还没结婚,其实并不是我不想,而是比起潦草地完成「社会使命」,我更期待一段美好健康的亲密关系。
以前女性找对象是找「投资人」的心态,自己没有赚钱能力却想找一个有本事的老公,但你想啊,投资人能只投你一个项目吗? 不得投好几个好几十个啊? 这种关系注定是不平等的。
我现在的态度就是,我来当一段感情中的「老板」,因为我未来需要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他来完成,我们共同创造想要的生活。 甚至,如果一件事我能自己办就独立完成,这样我就利益最大化了。
就比如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北京买了房,独立完成了一件看似需要男人帮助才能搞定的事,但孩子这事儿,还真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何况总有老一辈或是步入婚姻的人在我耳边说:你还指望男的育儿吗?
所以嘛,既然一个人完成不了,那我就不接这个offer了。
一旦摆正一个合作的心态,就不会是以臣服的状态面对男人。 我自己是有价值的,我还自带资源呢,怕什么?
以前的我认为婚姻等于亲密关系,一种社会属性,外加一些附加价值,但在西方国家我见到了更多亲密关系的不同形式,有不结婚只同居的,有不结婚但是共同育儿的,婚姻是一种对经济的保障,但它无法保障两个人永远相爱。
我渴望的也许只是一段亲密关系,而不是婚姻。
我或许是一个女权,但我所理解的女权,是站出来为身为弱者的女性发声,为争取女性正当权益而努力的群体,而不是站在男性的对立面,唾弃他们、厌恶他们。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男女继续这么对立下去,会发生什么?
或许等我们老了,年轻的小女孩都会将自己严实地包裹起来,那是社会的退步,何况我们的后代可能成为这种退步的亲历者。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彼此尊重、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
、相互合作。
我不会保持沉默,我会继续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