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星巴克面試失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星巴克面試失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星巴克面試失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星巴克面試失敗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矽谷阿雅 Anya Che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謝謝《商業周刊》的露出!從蘋果日報記者,到臉書產品經理...別人不敢做的傻事,都成了她的求職祕技 金融風暴這種全球性的大蕭條,正好被我遇上了。2008年雷曼兄弟等華爾街公司垮台,美國大部分企業都在裁員,失業率超過10%,而我剛好從台灣到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念行銷碩士,正準備畢業。我第一次去美國、...

星巴克面試失敗 在 @AirFrankie 航空面試專家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2 02:34:36

我們怕的並不是失敗,而是没有開始 我們遺憾的從來都不是那些我們做過的事 而是那些我們沒有勇氣去做的事! 新的一年!許自己一個美好的未來! #AirFrankie老師航空個人專屬授課內容。 ※  航空招考線上報名協助及中英文履歷資料撰寫及修改 ※  航空應試個人造型諮詢 ※  中英文個人自傳修改 ...

  • 星巴克面試失敗 在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1 13:28:27
    有 479 人按讚

    謝謝《商業周刊》的露出!從蘋果日報記者,到臉書產品經理...別人不敢做的傻事,都成了她的求職祕技

    金融風暴這種全球性的大蕭條,正好被我遇上了。2008年雷曼兄弟等華爾街公司垮台,美國大部分企業都在裁員,失業率超過10%,而我剛好從台灣到美國芝加哥的西北大學念行銷碩士,正準備畢業。我第一次去美國、在那也沒人脈、英文差、揹著一屁股學貸,可以說是前途堪慮。

    為了得到面試機會,我除了海投500封履歷和求職信,每一份都根據職缺說明修改,甚至一度到畢業生人數是我們系的10倍多的企管系「等門」,只求能夠攔截到一個機會。我跟以前在台灣當記者一樣,站在系館外一等就是幾小時,輪流面試的同學們一離開,面試官走出來,我就拿履歷上前毛遂自薦:「我是隔壁行銷傳播系的學生,我沒有拿到跟您的面試,但這是我的履歷,請您考慮!」

    但,我不出色的履歷幾乎沒有讓我拿到面試機會。

    聽人家說,找工作要靠人脈,但我去美國念碩士前不認識半個人,哪有人脈?不過,山不轉路轉,我念頭一轉:誰說沒人脈?學校這麼多老師,我是西北大學的學生,找老師,老師不會拒絕見我吧!我先拜訪了系主任Tom Collinger,他看著一臉愁苦的我說:「我相信每個學生的潛力!」接著建議我多跟其他老師聊聊,但系上老師早就被畢業在即的同學圍繞,我乾脆大膽地到其他科系的老師辦公室一一敲門!

    拜訪之前我會搜尋好老師的背景,看老師在專業社群媒體領英(Linkedin)有認識哪些人,那些人服務的公司有哪些我有興趣的職位,而且會先寫信給老師。當老師說:「我不知道有誰可以介紹給你。」我就說:「你可以介紹我某某某,他是你之前在這家公司的同事!」當老師說:「那妳再寄妳的履歷給我。」我就可以說:「有,今天早上寄出了!」當老師再說:「那妳寫信跟我說希望我怎麼介紹。」我就會說:「有,你介紹我的信我也幫你寫好了,你剪下貼上就可以了!」

    有一天,我拜訪了教授Abe Peck,老師是個5、60的活潑老先生,他說他大半時間住在加州聖塔芭芭拉,那兒陽光普照還有海灘,跟下雪的芝加哥不像,接著說:「我也不認識妳,一時也想不出要介紹誰。但我明天有辦一場演講,妳可以來聽!」

    去之前,我上網搜尋了所有講者的資料,一一聯繫講者,向他們自我介紹,你如果曾經試著在網路上搜尋人,你會驚訝發現不難找到他們的email。其中有個講者叫做Peggy Walker,是美國一家小雜誌社「凡斯媒體」的執行長。

    廣告

    演講當天,我用事先背好的英文,上前和Peggy表達來意:「Hello! I am Anya. Good Luck!」(你好!我是阿雅。祝你好運!)Peggy說她有收到我事前寄的信,我開心了一下,心想:肯定有好印象!演講結束,我幾乎沒聽懂Peggy在說什麼,但我又拿著事先背好的英文說:「Good job!Can I get your card?」(妳講得真好,可以跟妳要張名片嗎?)email聯繫後,Peggy說他們沒有在徵才,不過願意請人力資源長Loreen Muzik安排我跟他們的數位團隊見面聊聊。面談後我覺得這個公司實在太適合我了!這家媒體公司有在考慮提供廣告主數位行銷服務。我心想:「數位、行銷、媒體。太幸運了,我註定要到這家公司工作!」

    幾個禮拜過去了,我沒有收到任何聯繫。我打手機給Loreen,她接起電話:「喔!我已經被裁員了,不在那家公司工作了!對了,妳可以幫我介紹工作嗎?」當時的環境真的就是那麼差!我心想,雖然她不能幫我安排面試,但總可以告訴我一些公司的訊息吧!我約她喝咖啡,在芝加哥郊區鐵道旁的一家星巴克裡,我們談話每過20分鐘就要暫停,等火車轟隆轟隆的噪音結束才能繼續。她因為已經不在公司服務,一五一十告訴了我公司的狀況。我還記得,結帳時我們兩搶著付錢,畫面看起來挺有趣的,兩個人都失業,同是天涯淪落人,彼此惺惺相惜吧!

    芝加哥找工作沒著落,我就想不如到大城市機會應該比較多吧!媒體公司最多的城市是在紐約和洛杉磯(多年後我才知道洛杉磯的媒體是指電影業,根本跟我的背景沒有相關),我於是決定花兩個月在這兩個城市找工作、拜訪業界人士。但,我一個人也不認識,要拜訪誰呢?

    出發前,我拜訪了學校的老師們,牆上貼著他參加奧運幫忙傳遞聖火、上電視評論節目的照片,教授Clarke Caywood天生就適合上鏡頭,他先是一一跟我介紹他牆上的照片,但接著說,他的學生太多,每個人都要介紹,所以他不能幫我介紹什麼人。我正感到失望,老師一邊搖搖手,一邊拆開剛收到的包裹,我發現包裹裡是傳播專家產業公會的通訊錄。老師見我似乎不太願意離開,他說:「這樣吧!這通訊錄上面的人其實我大多不認識,但我們所屬同一個公會,要不妳去看看哪些人可以聯繫,借妳15分鐘,妳翻一翻,再拿來還我!」

    我打開通訊錄,發現都是傳播領域知名公司的一級主管,我發現撿到寶,連聲謝謝老師,飛奔到系學會上的影印機,那15分鐘,我沒看,倒是一頁一頁全部印下來。同時,我也找出學院過去十五年的校友名冊。靠著這兩份資料,裡頭有上千位行銷傳播類專家,我逐一列出住在紐約和洛杉磯的人,一個個寫信跟他們聯繫。

    我寫信問這些陌生人:「可不可以請你給我15分鐘?」我想,15分鐘很短,大家可能比較願意會接受,但現場見面通常會有半個小時的時間。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上,我剛見完一個校友,聊得很開心,但就像其他校友說的,他們公司在裁員,不但沒招人,連自己的飯碗都快不保。我狼狽地找了一家咖啡店,一邊翻著公會通訊錄,看到有美國最大電信業者Verizon的傳播長Peter Thonis,當時智慧型手機剛起飛,電信業者是影響社會動態的當紅角色,我猶豫了一下,我想,以他這樣權高位重的人,不可能回我;但我又想:「最糟會怎樣?」大不了就是他不回我啊!於是硬著頭皮寄了email給他。

    幾分鐘後,對,就在幾分鐘後,他回覆我了!當天下午在紐約一個飯店開會,5點鐘我可以在一樓咖啡廳等他,對!當天!我看著email,不敢置信,心想是不是我英文很差看錯內容,但左看右看,他確實答應見我。

    當天我戰戰兢兢地到了飯店,雖然通訊錄有照片,但我不確定是現場是哪個人,左右打量,「Are you Anya?」一個中年男子帶著大大的微笑跟我握手,我驚魂未定,他問我:「妳知道我為什麼見妳嗎?」我搖搖頭,根本緊張到沒辦法思考,他說:「像妳這麼有膽,敢直接約我見面的人不多!」

    就這樣,我陸續見到了很多業界大佬。我在紐約時報的報紙上找到了執行長的名字,試著在網路上找他的email,寫信後,他還真的答應見我!我在紐約和洛杉磯見到了上百位業界人士,每個人都說:「我很欣賞妳,但我們公司在裁員。」有一次在紐約,我穿著如今回頭看覺得很「俗」的白襯衫、黑套裝,結束跟VOGUE和GQ雜誌員工的面談,對方又對著我搖搖頭說:「我們在裁員,但是祝妳好運!」我踩著很不舒服的高跟鞋,走在垃圾發臭的紐約街頭,看到一家中餐館,坐下來點了一盤排骨飯,飯來的那一刻,我突然好想家,覺得自己好失敗,我想:「原本我在台灣,是走路有風的大報記者,怎麼會落魄到美國遇到金融風暴,到處求人,一個工作也沒有?!」那時候沒有LINE等通訊軟體,國際電話卡又不便宜,我撥了電話給芝加哥的政大校友會資深學姊Grace,眼淚不爭氣流了下來,滴到排骨飯上。

    我落寞地回到芝加哥,同期畢業的同學差不多都走光了,大家都說美國沒工作,不如趕快回亞洲卡位比較好,我看著拜訪各校友的筆記,雖然真的一個面試都沒有,但我在準備面談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東西,我了解這些各式各樣的媒體公司現在的專案、還有產業的趨勢。我想,要不我回頭跟幾個月前演講認識的凡斯媒體Peggy聯繫吧,或許這些資料對她會有幫助。

    我寫信給Peggy:「我在紐約和洛杉磯,見到了很多妳的同業和競爭對手,妳想不想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可以給我15分鐘嗎?」Peggy答應了!

    去之前,我做了一本商業計劃,整理了當初人資長Loreen告訴我的資料,像是凡斯的現況和困境,凡斯的其中一本雜誌讀者是美容院老闆,於是我到了美容院採訪一些讀者,也聯繫上幾個廣告主。接著整理產業趨勢和其他公司在做的專案,選出我認為凡斯最適合的幾個項目。我舉了一個例子,企劃了一個手機網站,列出其中的功能和內容。我也列出,如果要做這些專案,他們需要什麼樣專長的人,當然,我「剛好」符合大部分的條件!

    凡斯的辦公室其實很老舊,有兩層樓,一樓中間有個木製的傳統櫃檯,中間還有著創辦人的照片,Peggy的辦公室在一樓的最底端,見到Peggy,我深呼一口氣,開始簡報。我建議他們創立一個數位服務部門,用原本公司做網站的人力,為廣告主做電子報、架網站等。15分鐘後,簡報完畢,我看著Peggy,她沒有說話。我想死定了,她肯定覺得我是來搞笑的!她說:「妳願意當contractor嗎?」我當時其實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我只問她是不是全職、有沒有支薪,接著一口答應!回家查才知道其實contractor是約聘雇的意思,但在英文裡,也是那些水電工、土木工等臨時工的意思,我還差點以為她要我去當水電工!

    就這樣,當時,我的專長或許還是不是數位行銷或做app,但我靠著我的記者經驗,找人、採訪、創了我的第一份數位行銷工作,這工作也奠定了我日後做電商app、成長駭客和大數據行銷的基礎。我當時其實並沒有覺得我一定要在美國工作,我只是覺得,如果我失敗,我希望是因為我盡了全力還不夠好,而不是我沒有盡全力,因此沒有獲得機會。

    最糟的時代,我沒有找到工作,但我創了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

    書摘選自:矽谷阿雅《追不到夢想就創一個!》從台灣記者到臉書電商產品經理的顛覆筆記

    作者簡介:矽谷阿雅
    台灣人,現居美國矽谷。原為台灣蘋果日報記者,毅然辭掉工作赴美讀書,一路到矽谷科技公司擔任電子商務app產品長。榮獲十多項美國數位大獎、美國Min雜誌年度最佳行銷人獎提名、Girls in Tech 40歲以下女性科技精英榜、台灣十大傑出青年提名。
    阿雅在美國的十幾年工作經驗,讓她有了很多新的視野,經常在臉書「矽谷阿雅」粉專分享在美國的職涯故事、海外求職秘訣、矽谷最新產品管理與行銷知識。在美國西北大學、聖荷西州立大學、喬治亞大學擔任客座講師,受邀在成長行銷座談會、數位分析座談會、手機創新座談會、矽谷頂級新創 加速器Plug & Play等美國大型座談會演講,也擔任人工智慧新創公司顧問。在TEDx Talk主講【慌世代-拓荒世代】,吸引台灣各大媒體驚艷報導,並在全台超過20間大專院校與企業巡迴演講。

    🔥 博客來:https://reurl.cc/Wd86qy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 [1661021360858244:69:對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說讚的朋友]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02616

  • 星巴克面試失敗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03 15:20:54
    有 272 人按讚

    【3/3 星期二 絕對音樂】

    「人比頭銜重要,頭銜一下子,做人一輩子。」
    有些事得不到,是因為你值得更好的!相信老天爺總有最好的安排~~
    SO~~學習收拾心情,活在當下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你最不該浪費的,就是你失敗的經驗》

    這陣子,準備要過年休息了,回顧了過去一兩年自己的成績單。從大學的生活、台灣幾年工作經驗直到新加坡闖蕩的日子。
    我在星巴克喝了兩杯咖啡花了一個下午沉澱,才幾年的光陰,回顧起來卻花了我好多時間…
    我想,是因為做錯的事情、歷經的失敗太多。
    這也是為何我一直不解,大家眼裡的我,似乎跟我看到的自己不太一樣?
    現在,只要見到親朋好友,大家不外乎會說「挖~才26歲就出版了自己的書,在新加坡不錯公司中任職CEO,還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平台,又….(避免太尷尬,我就不再說下去惹~)
    在友人或長輩的稱讚後,大家常會說「一般人很少有機會擁有這麼多經驗,你要好好把握!加油阿!」
    我微笑著感謝大家的鼓勵,但同時腦中閃過的卻是那些我跌到谷底的畫面…

    考卷的分數不重要,但,那些錯誤的題目,你搞清楚了嗎?
    我鮮少提起那些我曾經的失敗

    因為,成功的光環才會被看見和讚頌,沒人會特別注意背後的過程。除非,別人問起你成功的過程,那大家才會看到你中間的失敗,但得到的回覆往往是種“馬後炮”式的回答,好比說「挖~就是因為這樣,他就成功了呀!」
    好像一切是那麼理所當然,但能發現,成功者在失敗後會檢視自己錯誤原因的人卻是寥寥可數。
    小時候,發考卷後,我習慣用橡皮擦把分數擋著。因為我功課不好,分數都不高,甚至會被笑。我只會看總共錯幾題、對幾題,之後就不理它了(揉掉惹~哈哈)
    某天,當我重複一樣動作時,有位我很喜歡的實習老師,突然蹲下來跟我說話,她說:「你現在剛升五年級了,已經長大了,對嗎?」
    我很驕傲的說:「對!明年過後就可以念國中了!」
    她說:「對沒錯,那代表你已經是大人了。在大人的世界裡,分數不是絕對,或高或低都不重要。」
    我說:「恩…那老師零分也不算差嗎?」
    她笑了說:「你好聰明喔,零分不算差,叫做倒楣。」
    這段話我記的非常清楚!因為,她是唯一一個不會逼我一定要考高分的人。那段時間,我覺得她是我的月光仙子!把我從我那嚴格的媽媽手中救出來,我媽擅長的武器包含鐵尺、麻將尺(還曾經打斷過),甚至是錄影帶(忘了到底多氣,居然連這個都出現了!)
    (一整個在網路上打小報告,希望媽媽不會看到,哈哈~~)

    為了得到老師的認同,我開始用功。雖然成績還是在中與中下間,但比之前好。
    有次中餐時間,她拿著考卷誇獎我進步很多。告訴我接下來只要訂正好錯誤的題目就好,要仔細想想為什麼寫成錯誤的答案。
    在那之後,我的成績開始稍有起色。但,六年級後,就沒再看到她了,這是我模糊的國小回憶中唯一清楚的記憶。在星巴克排隊時,前面國小生讓我想起了那位老師。
    坐下後,浮上心頭的是在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那時從事電子業務,工作內容就是陌生開發,客戶接起電話後,想盡辦法見到他!
    但,我總是失敗,我曾經整整一周,只約到一個客戶;更甚至半個月只有成功見到三個客戶的經驗。我心急如焚,每天被老闆罵。最高紀錄一天躲進廁所哭四次,每天挨罵,讓我從急迫、沒自信到最後真的很痛苦。
    而且當時找不到人願意幫我,老闆也認為我在台灣已經有業務經驗,不可能不會,一定是我沒努力!我曾經在她面前對天發誓我已盡了200%的努力,她只淡淡的回說:Your result prove you lie.(你的表現結果證明你的發誓是假的)
    結果論、法理情,就是新加坡職場的真實狀況;不像台灣一樣情理法,老闆還是會給多點機會…

    就這樣過了兩個月,我熬不過去,沒錯,徹底失敗了!也投降了。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深,我覺得自己很失敗,之後整整一個月,我每天過的渾渾噩噩,而且很茫然,一下飛回台灣想要找工作或創業,一下又飛回新加坡想要重新開始。可是,都沒有辦法下定決心選擇其中一個選項。因為,我陷在失敗的低潮中….甚至,我身邊的朋友開始對我說:「Elsa,其實,你不適合當業務,有時興趣跟能力是兩件事…」當時覺得自己一直被否定,也沒了自信,真的很難過。
    我認真的問了自己,要回台灣嗎?我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做了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像以前老師說的,仔細思考自己做錯的原因,並且訂正他!別人的商品賣不好,那我就先從“賣我自己”開始!只要把自己變成熱賣商品,相信其他的我也可以!
    這就是,前幾篇分享我如何在新加坡找到好工作的方法,是以“業務模式”為基礎的原因! 因為,我真的把所有求職網站上的雇主和公司當客戶,,瘋狂的投遞履歷(把履歷想像成公司簡介)。甚至直接打去該公司詢問有無給外國人的職缺(當成陌生開發的練習)。當然我不是完全以量取勝,遇到不同產業或規模較大的公司時,適時的修改我履歷的自傳內容與cover letter等。透過不斷的練習,讓我獲得幾個不錯的面試,重建了自己的自信!得到現在老闆面試機會時,我的自信練習訓練到達巔峰。所以面試時,這些經驗就變成他錄取我的重點了!

    別人的失敗經驗對你而言沒有價值!
    我想強調的是自己的失敗經驗才是最有價值的!因為別人的失敗,是他們問題產生的結果,也是種種選擇造成的反彈,而你很難知道選擇當下的真正原因,你只能透過事後的分析與判斷才能大致上知道。那些錯誤只能作為借鏡,但這些借鏡,能讓你防範,卻不能成為你成功的墊腳石。
    我不否認失敗的案例比成功的重要,所以多學很好。但是!不是你經歷過的失敗,對你就算再有意義,真的不夠具有價值!這個失敗再慘痛,對你還是不痛不癢,它無法讓你產生更堅強的心智與意志力。所以,我一直鼓勵大家多嘗試與挑戰,因為縱使失敗,那也會成為你事後成功鋪路的基石與動力。
    在我那段被否定後痛苦的日子中,我打回台灣問了所有厲害的業務朋友,可是每個人都不解我的問題在哪。甚至有朋友花了一個小時,跟我說她當年從菜鳥業務連續三個月沒有業績走過來的歷程,我聽了很感動也學著做,但還是改變不了我的慘況…
    之後我才明白,因為我不是她,不同的情況下使用相同的做法,怎麼可能會有一樣的結果呢?她的經驗可以給我鼓勵,讓我有勇氣繼續走下去,卻不會是我錯誤考卷上的正確答案。

    浪費了失敗,就得不到成功!
    我的失敗經驗,應該打不完,因為我真的曾犯過很多錯。但我驕傲的是,至少,我從未真正放棄過!
    正因如此,才造就今日的成長和面對失敗的勇氣。現在只要挑戰新的事物時,我都會告訴自己,已經沒什麼好害怕更沒有東西好輸了。
    每次,朋友們都說他們覺得自己不夠勇敢,想放棄了。但,我都會跟他們說,其實你們不是沒勇氣,而是太害怕失敗!
    對失敗的懼怕,只會讓你離成功與夢想更遠,跨出去,失敗了,就突破。突破後,又失敗的話就再突破!這樣一而再的循環,會讓你成功越來越近。
    若你失敗了一兩次,就完全放棄了,等於你才剛到路口,就被自己內心的紅燈給擋下來了!那些已經痛苦過的失敗,不就等於在浪費時間嗎?
    國父革命第十一次才成功,若他到第五次失敗就放棄了,就等於浪費了過去那些失敗造就他的下次60%成功機率與最後一次100%的成功機率。
    Jolin若是專輯發到Don’t Stop就因為所有人的毒舌批判而放棄,那她就浪費了那些提高下一張72變成功機率的失敗,因為她再經歷兩張專輯就可以公佈她的勝利與地才的封號了。

    這就是為什麼,聰明的人絕對不會也不允許自己浪費失敗經歷,因為,你同時放棄的是你下一次成功的機率,以及最後可以成功的那個機會!


    作者:艾兒莎
    (文章來源:http://www.knowledger.info/2015/11/09/you-shouldn-t-waste-the-expericence-of-fail/?utm_source=line_post&utm_medium=postlink&utm_campaign=20161026)

    ***************************

  • 星巴克面試失敗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11 16:29:56
    有 423 人按讚

    創新工場陶寧:創業是件嚴肅的事情,不要當成業餘愛好或單憑一股熱情

    本文來自新浪科技
    ………………………………………………
    2008 年 8 月 8 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它不僅關乎體育競技,也是規模宏大的綜合文化展示盛會。多方評論認為,中國在國際上的聲望和地位由此提升。

    之後,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擔任的角色愈加重要,而很多事情也都在 2008 年轉變,對互聯網而言,當年 6 月底,中國線民數量達到 2.53 億,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同時,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大潮即將興起,一批有想法和勇氣的人,不再甘於為人打工,將創業作為人生首選。

    個人命運潛伏於時代浪潮之中,把握先機者,即是弄潮兒。2009 年 9 月初,時任Google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的李開復宣佈將要離職,自主創業。隨即,創新工場亮相。一年後,陶甯受李開復邀請,加盟其中。

    李開復曾在約伯斯、蓋茨、施密特等身邊學習成長,在 PC 時代歷經蘋果、微軟,在互聯網時代歷經Google。掌握科技領域的知識,也瞭解到企業成功的經驗,創辦創新工場,他想用自己的主動性做一個掌控全域的工作,「和中國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術奇跡」。

    對陶甯而言,加盟創新工場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此前 20 多年,她也在微軟、IBM、Google等最領先的科技巨頭工作,而創新工場給了她一個更廣闊的視角。

    以前跟著別人做事情,現在領著別人做事情。以前在框架之中做事,此後則是打破框架去做事。陶甯感慨,「原來有點井底之蛙」,現在「從井底裡爬出來」。不過以珠穆朗瑪峰來類比,她覺得自己終於爬到了 3000 米或 5000 米。

    沒到頂,自然還要向更高的地方去。

    近期,創新工場總裁陶甯接受新浪科技專訪,講述了她的故事、經歷與思考。

    ▌加盟創新工場:天時、地利、人和

    接受採訪前,陶寧剛從國外回來,時差還沒倒過來。據工作人員介紹,陶甯和李開復的日曆全是滿的。陶寧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不過關於在創新工場的工作,她覺得並非「辛苦」。

    她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清楚其中的意義,也清楚自身的收穫。2010 年回國加盟創新工場,對她而言,是天時地利人和。「那是一個非常好的時間段。不僅僅是包括中國人,實際全世界的人都覺得不能錯過中國的經濟奇跡。」

    在陶寧看來,過去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展已經是非常快速。但如果從技術的角度來講,可能最近過去的十年又是一個急劇提速的階段。因為其中有技術變革,而每一次的技術變革都會重新來書寫行業,並創造很多機會給新的入門者,或是敏感的機會發現者。

    陶寧分析,當時美國是一個 IT 技術發展非常完善的一個國度,也有很多人才。但是從國家體量,從經濟基礎變革可以帶來的變數來講,中國可能比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機會都更多。恰好,李開復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加入到創新工場,把服務創業者這件事情做得更好,而這一理想,也符合陶甯自己的意願。

    「第一,我希望回到中國這樣一個大環境裡,第二,我也希望自己已經工作了 20 多年的經驗能夠找到一個新的發揮平臺。」

    此前,陶甯曾在微軟、IBM、Google等公司的中國和美國總部工作,其間也曾與李開復共事。20 年的工作生涯裡,她積累了一定的管理經驗、市場經驗、運營經驗等,自我評估後覺得,可以去向外輸出一些管理經驗或觀點。創新工場正好提供了一個適當的新平臺。

    回溯起來,在 2010 年,移動互聯網正要興起,創新工場看到了其中機會。他們預測,當智慧手機在運營商補貼下,達到千元左右價位,移動互聯網就會發生,而安卓系統也將成為主流。不過他們當時以為這些事還要再等兩三年,然而僅過去一年多,預測便成為現實。

    移動互聯網的爆發,迅速催生了圍繞於此的各種各樣的創業企業,變革了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創新工場做的,正是服務創業者。工場的成立,和陶寧個人的職業選擇,都站在了一個大趨勢前。

    根據官方網站披露資訊,目前創新工場投項目超過 350 個,其中估值超過 1 億美元的項目有 70 多個,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專案達到 16 家。

    談及現在的工作,陶甯稱創新工場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也讓她的視野更為開闊和更加全面:她現在的關注點包含從宏觀經濟到微觀經濟,直到某一個行業、某一個企業的發展,甚至包括團隊的一些心理建設,都要瞭解。這些事會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不過她樂在其中。

    「我覺得一個人平均工作時間,如果把吃飯時間也算上的話(因為幾乎都是工作餐),一天 11、12 個小時應該是比較正常的。一周不能說工作五天或者六天,只能說你想工作、工作需要你的時候,你隨時都能工作。」

    ▌談科技:相信技術,相信於人
    在加盟創新工場之前,陶寧工作職責涉及產品市場、戰略規劃、行銷運營等。雖然如此,她一直對技術有關注和思考。早先回國前,她看到了技術變革的機遇。在創新工場的經歷,更加深了她對科技的認識。

    創新工場的發展壯大,與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密不可分,而分析中國互聯網躍遷式的發展,陶寧認為可以歸之於幾個因素,其中第一大功臣是技術。「如果沒有技術的變革,很多的創新想法只能停留在紙面上」。很多技術原創,幾十年前已產生雛形,但有些沒有手段去實施。而今天的技術給予了把想法變成現實的可能性。

    實際陶寧正是技術出身,整個創新工場的主要團隊也都是如此。在她看來,這些人都是技術的相信者,非常篤定技術可以改變世界,改變人類,讓生活變更好。她表示,如果有一種新的技術誕生,「我們真的從心底裡希望,能夠用各種各樣的資源,把這個新的技術快速推給社會,快速提供給人類。」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受到關注,有關於人工智慧可能威脅人類的討論興起。對此,陶寧認為是杞人憂天。她提到,歷史上每一場大的變革都跟技術的進步相關,而人總能都把機器和技術變成為其謀取福祉的工具。

    「我認為技術都是中性的,取決於人怎麼用它。」陶寧表示,要相信人的智慧。細究起來,「我們不是相信機器,也不是崇拜技術,技術只是工具。我們是對人類有信心,人類最終會讓技術向善,造福社會」。

    此外,陶甯談到人才、市場、資本和文化。

    在人才方面,陶寧指出,中國的理科教育非常好,在全球都首屈一指。這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為今天中國做技術方面的創業創新奠定了一個基礎。所以中國的「工程師文化」「非常好」。陶寧特別強調了理科教育的重要性,「我們一定不能丟掉這個傳統。理科是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

    第三點,陶寧談到市場。「我們有 14 億人口,中國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單一市場」。對創業也好,開發產品也好,這是一個重大利好。陶甯表示,我們的創業者有自己的自留地去銷售產品,「中國的就是全球」的這句話, 今天已經成為一個真理,「如果能服務好這 14 億人口,我們中國的公司就是一個偉大的公司」。

    此外,是資本的助力。創業者一般是年輕人,而他們的原始積累很少,早先沒有資本扶持,創業非常困難。陶甯認為,天使基金,VC 基金,以及政府方面的引導基金,對中國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也起到至關重要的助力作用。

    最後,是文化。十年前創新工場創立的時候,創業還不被大眾認同,優秀畢業生們首選是去大企業。創新工場即使有資金也不知道該投給誰。而此後社會關於創業的認識逐漸變化,尤其近五、六年來,創業逐漸變成人們一個很正常甚至很驕傲的選擇。

    ▌談創業:企業家可能是千萬裡挑一

    現在的陶寧,是服務于創業者的角色。不過很少為外界所知的是,她自己也曾短暫創業。

    2008 年,陶甯辭去Google中國的工作,去耶魯大學攻讀 MBA。2010 年畢業,她想著要做自己喜歡的事。雖然現在又回到科技賽道,而在彼時,陶寧嚮往另一種生活。「我相信幾乎大部分的女孩子都有一個開一家咖啡館,喝一杯紅酒的夢想。所以當時,我覺得我應該把這個夢想實踐一下,從 IT 行業換到消費賽道,看我是不是也可以改變一次人生。」

    當時,陶寧第一個想法是到做紅酒、咖啡館的企業裡去找一份工作,所以她去了星巴克的總部面試,也去過美國加州幾個葡萄園面試,不過對方因沒有相關行業經驗,將她拒之門外。

    陶寧不死心。「你知道人有夢想的時候,是睡不著覺的」,陶甯向新浪科技講述這段故事,「既然你們不要我,那能不能我自己從頭做?我自己雇自己,我用自己的錢,去實現我的理想。」於是,陶寧自己開了一家咖啡館,也註冊了一家紅酒公司。可惜現實很骨感,都沒能成功。

    創業維艱,失敗者眾。對追求夢想的人來說,失敗未必遺憾。在陶甯眼中,創業是一門必修課。「即使這個夢想只實現了幾個月、幾年,但那是你的思想在世界上留下的一個痕跡,讓你看看你的構思能否變成一個實體的東西。」

    總結自己的創業經歷,陶甯談到,創業是件嚴肅的事情,它不僅僅是一個愛好,不能僅當成業餘的事情去做,也不能單憑一股熱情。

    在創新工場這些年裡,很多人曾沖到陶寧面前,說自己有一個很好的 idea,能不能去實現。而陶甯首先會問對方一句話,「你原來做什麼?」很多人所做的事,跟其理想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沒有經驗,盲目創業很難。

    但沒有經驗並不是說真的不能創業,那就通過組團隊,彙聚經驗。創新工場常常對外表示,不投一個人的團隊,因為他們認為,創業沒有單槍匹馬,一定是一個團隊在做的事情。即使一個人去做本行業的創業,他也不是萬能的。創業,需要具備 360 度的知識,需要一個團隊的力量互相配合才能持續前進。

    創新工場的經歷,改變了陶甯對創業的認識。由此,她開始認認真真地接觸到創業者群體,也開始理解什麼叫作企業家精神,什麼叫作創業者的精神。並且,在今天的陶寧看來,所有的人才都很重要,但創業者和企業家對社會發展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我不能抹殺科學家、技術工作者的作用,但是要把一個真正的產品呈現出來,一個服務能夠提供給社會,真的要感謝這些創業者」。

    關於創業,陶寧的認識變得更深刻。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外,陶寧認為,更重要的是有「領頭羊」。「創新工場的成功離不開李開復博士的理想、韌性、堅持,創新工場所投的企業,也離不開每家自身的『領頭羊』。」

    「我覺得企業家可能是千萬裡挑一。」在陶甯看來,企業家不僅僅有技術才能、管理才能,同時還有非常高的創新力和擔當力。他今天解決的事情,不僅是實現其個人理想,還以產品服務人們的衣食住行,提供就業機會,產生稅收,創造財富,進而去支持新的創業者。

    ▌談過往與理想:歸於「幸運」更知敬畏

    回顧起來,以人生職場履歷而言,陶寧無疑處在極優秀的一批。

    在此前的人生裡,陶甯於北京大學讀書,拿到資訊管理系學士與碩士學位。之後去到國外,進入 IT 行業,而 IT 也是國內大力發展的行業。之後國內引進外資,陶寧進入到國外最好的公司。當國內企業發展的時機到來,陶寧回國。國內支持創新創業的時候,她又進入到創新工場這樣一座橋頭堡。

    有報導提及她的人生經歷,以「精彩」二字概括,不過問到陶寧本人,她選擇的詞是「幸運」。「你不覺得,回頭看我的經歷,每次都踩准了中國的大潮嗎?我把中國過去這些年的每一個進步,都在自己的身上有了淋漓盡致的一個體驗」,陶寧笑言。

    的確,在每一次人生的重要轉折,陶寧似乎都踏出了恰當的一步。這當然是幸運,但也離不開個人的判斷和選擇。而判斷和選擇背後,還有個人的思考與性情。

    早先申請國外讀書,陶寧會到一家網站上跟人討論,怎麼去做申請,怎樣準備材料。當時大家各有網名,陶寧取的名字正是「追夢人」。去國外頂級學校讀書是她曾經的一個夢想,同時她認為,隨著國家的發展,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落實到個人,也需要有世界的眼光、格局以及知識。

    此前的理想,陶寧已經實現,展望未來,陶寧提到三件事:第一,希望創新工場這樣能幫助創業者的機構越來越好。她表示,創新工場嵌入在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之中,並發揮正向作用,也希望有更多像創新工場的機構,去幫助中國的創業者。

    第二,陶寧希望技術真的能夠造福人類,並且人們能更快地使用這些技術。第三,從更廣的角度出發,陶寧表示希望國家越來越好。她坦言自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今日所得是由時代給予。「我媽媽就曾經跟我說,我跟你的區別就是我們兩個時代不一樣,你遇到了中國最好的幾十年。如果我是你這個時代,我一定會做得比你還好。」

    至今,陶寧工作將近三十年,創新工場將是她的最後一站。在這一平臺上,陶寧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從早先的職業經理人,變成了企業領導者。從在框架中工作,到開始依靠打破框架來工作。她更注重到開拓精神與創新精神,同時也因創新工場,開始關心社會的方方面面,看到整個社會各個元素,融合前行。

    「我關心的事情,一下擴大了一百倍」,陶寧毫不猶豫地講道,覺得自己原來有點井底之蛙,而現在可以說從井底裡爬出來,「如果以珠穆朗瑪峰作比喻,我終於爬到了可能 3000 米、5000 米的地方」。

    創新工場的工作,讓陶寧更知敬畏與感恩,她感受到創業創新的不易,也感恩于有好的創業者與科學家。她對社會更有信心。

    談及工場的發展,陶寧認為也要歸功於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地利,是身處中國,受益於大環境的技術變革和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可以有錢有人才;人和,是創新工場的合夥人們都很有韌性;而天時如前所述,創新工場成立之初,看到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爆發的機會,前五年的投資專案皆圍繞於此。最近三年,創新工場重點佈局人工智慧,投資 40 餘家企業。

    歸結起來,個人命運與企業命運,都潛伏於時代大浪潮中,遇到合適的人,選擇合適的地,把握住一時的機遇,就有機會乘風破浪,有所作為。

    在採訪前,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中央意見出臺,談及于此,陶寧表示,敏感的企業大概都不會錯過這件事。三年前,因為看好南方的經濟發展與人才,創新工場設立了深圳辦公室。去年,創新工場又在廣州設立大灣區總部。今年,創新工場大灣區總部已經完成 25 億元募資,並正式運營。

    技術浪潮改變了很多人很多企業的命運,而洞察時代變革中的機遇,可預見還會有很多好故事,可以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