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明道普霖斯頓創辦人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明道普霖斯頓創辦人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明道普霖斯頓創辦人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hoohiyooo (我可以~)看板NCCULabor93標題[閒聊] 天下雜誌的一篇報導......


英語焦慮症 蔓延全台灣

「NoChinese!」

 全美語課堂黑板上,寫著中英對照的幼兒名字,所有課程全部以英文進行,外籍教師告
訴台灣孩子,「I can give you a star if you try.」。黑板上幾個孩子的名字旁邊,
已經添上不少星星。

 一對宜蘭夫妻在孩子四歲時就送去讀雙語學校,太太表示他們夫妻英文都不好,讓孩子
提早學英文是為了他的未來發展。而且她看到別的孩子都已開始學了,心裡很急,自己
的孩子怎能不趕快學?

 佳美幼稚園主任劉玉燕也注意到在幼稚園附近賣水果的攤販,也是讓孩子去讀雙語學校
,孩子放學時,家長就會問,「今天學了什麼?」每當孩子唸幾句英文時,家長的表情
就顯得非常高興。

英語產業正發燒
 
台灣社會從民國八○年代後期開始出現英文浪潮,掀起陣陣英語熱。根據教育部社教司
長劉奕權估計,台灣的英語產業每年產值約為台幣二百至二百五十億新台幣之間,規模
非常大。

 因為這股熱潮,孩子學習英文時間也不斷提前。根據《天下雜誌》這次所做的調查,七
七‧八%的家長覺得英語好不好對孩子的人生很重要;六一.四%的家長也認為,愈早
開始學,小孩的英語會愈好。而目前小孩就讀幼稚園的家長,有八成的小孩在讀幼稚園
或之前,就已開始學英語。

 把孩子學英文的時間提前,英語學習的焦慮等於提前下放到幼兒階段。

 台灣的英文焦慮,要從「不准說中文」(No Chinese)談起。從英語在全亞洲吹起一陣
狂風開始,「全美語」、「雙語教學」在台灣就相當受到歡迎。

 所謂「全美語」、「雙語」的幼兒學校大多有相當長的時間規定孩子只能說英語,「No
Chinese」是主要教學原則。

 因為全美語現象過於特殊,公共電視也從今年三月開始,在不同的全美語幼兒補習學校
觀察記錄。導演朱賢哲看到一個孩子向外籍老師說他要上廁所,但是老師一直說,
「I don't understand」,最後學生只好不理他,自己趕快跑去上。

 因為台灣民間幼兒學習英語風氣過盛,許多幼教專家不斷提出警告,學前階段是兒童培
養價值觀、生活態度與習慣的最重要時期。過度的英語學習,會排擠幼兒其他方面的學
習,甚至會忽略他們某些重要的發展。

 「小學者」英語工作室總監吳惠玲提到,一個媽媽很後悔地告訴她,因為孩子上的是全
美語幼兒學校,只注重英語,老師從來沒有告訴她,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奇怪,以致她的
孩子行為異常,卻直到很晚才被發現。

影響孩子心智發展
 
另外,幼教界也不停地呼籲,幼兒教育最強調孩子的自主學習,但全英語或雙語教學只
是單向授課,等於重回傳統權威教學的老路子。「將孩子放在一個只能用有限語言溝通
的環境,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心智能力發展,」強調「我們學校不教美語」的劉玉燕指出


 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應用外語系主任張湘君去年出版「我的孩子不會講中文?!」一書
,就是以女兒的親身經驗,針對全美語教學提出反省與建議。她因為捨不得孩子遭受這
麼多不屬於童年的煎熬,才會堅決反對將英文做為幼兒每日生活學習的全部。

 台中「慎齋小學」英語教師楊雅雯曾經在這類學校任教,她提到學校裡老師的處罰非常
嚴格,對幼兒會強調「No Chinese」,在孩子心中,中英文間便漸漸出現不同的權力關
係。楊雅雯說,「No Chinese」養成習慣後,孩子變成很喜歡上外籍老師的課,小朋友
把他們看得高高的,覺得講英文比較高尚。

 為避免英語補習與幼稚教育產生混淆,今年三月教育部要求以「補習班」名義立案的英
語補習業者,必須註明「補習班」字樣,不得再以「幼兒學校」等名義混淆家長認知。
劉奕權說,目前各地約有六至七成業者已依規定更名。

 但即使政府要求正名,幼兒的英語補教市場似乎未受任何影響,家長一心追求英文,極
少思考太早學英文到底對不對。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吳信鳳表示,美國知名學者
凱薩琳.史諾(Catherine E. Snow)已明確指出,一般人以為「年齡小的孩子學外語可
以學得又快又好」或是「年齡大的孩子和成人不容易將外語學好」,其實只是民間信念
,並未經過嚴謹的科學檢驗。史諾更指出,認為孩子學英語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想法,
只是一種未經證實的迷思。

 「聖傑生」美語補習業者譚永慧也指出,提早學英文可能在口語上會有差別,但年紀小
的孩子學英文要花的時間較長,年紀大一些時卻可以很快學會,只要時間拉長,差別並
不大。

 從事幼教二十三年的私立愛彌兒幼教機構創辦人高琇嬅,並不認同幼教中過多的英語教
學,但現在她的幼兒園課程雖然早上仍是完整的中文,下午則已增加英文相關課程,「
我們是被市場所逼,只能做某些調適,」高琇嬅說,家長還是一直抱怨不夠,學前教育
的品質已出現倒退。

被忽略的文化差異

 英語狂熱現象在台灣發燒了幾年,學英語的幼兒已進入小學就讀階段,於是體制外的美
語補習業者,在邀請公立小學退休校長駐校後,便成立了體制內的私立雙語小學,「市
場競爭已由幼兒園進入小學階段,」私立葳格教育體系執行長宋淑華說。

 英文熱潮促成私立雙語小學的成立,已形成極特殊的教育體制,甚至產生貴族化趨勢。
私立小學著重英語學習與堅強的硬體設備,費用遠比公立小學超出太多。台北縣康橋雙
語小學一學期學費是十萬五千元,今年新成立的台中明道普霖斯頓雙語小學,一學期學
費為十三萬五千元,已是私立大學的兩倍餘。

 為了讓父母相信孩子已有能力和外國人一樣競爭,這些雙語小學大多採用美國教科書,
孩子在學習時常會感受到極大的文化差異。康橋中小學外語部主任蔡采臻指出,以最基
本的春夏秋冬四季來說,美國教科書談的冬天是下雪,秋天則是楓葉掉滿地,這和台灣
經驗完全不同,孩子難免會有些困惑。而美國教科書談到偉人時說的是華盛頓,又或者
是印地安的故事,「孩子要學習語言,又要學習知識,確實更花時間,」蔡采臻說。

 在台中一些以英文為教學語言的數學與自然課中,為配合台灣小孩的英語程度,常見降
級去讀美國教科書,或是兩個年級讀完一本,但家長不明究裡,知道學校採用美國教科
書就覺得很安慰。

 即使沒送小孩讀雙語小學,大部份家長也都送小孩在課後去補習英文。在《天下》的調
查裡,六成以上的父母讓小孩補英文。住在基隆的莊慧玲兩個孩子都已就讀小學,學英
文的時間已有兩年以上。她說她最大希望就是孩子能多學一點英文,將來出國讀書用到
的機會就很大。莊慧玲把所有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她說自己讀了十二年書,英文還是
很爛,「我自己失敗沒關係,只希望孩子以後能有發展,」莊慧玲表示。

 台灣的英文市場熱度原已過高,英文檢定開辦後,英語學習風氣更加狂熱。許多家長急
於證明孩子學習有成,台灣特有的幼兒英檢市場應運而生。

 很特殊的現象是,英檢考生年齡下竟已降到四、五歲的臨界點,一個四歲孩子就得參加
人生第一次的考試。

 自己的孩子五歲就曾參加英檢的媽媽表示,因為業者告訴她英檢證書具有國際認證,讓
她產生與「國際接軌」的美好感覺,所以才會帶孩子來考考看。

 台灣家長對孩子過早參加考試一事從不質疑,蕭姓媽媽則說,孩子一生有許多考試,英
檢可以幫助孩子提早認識考試,並沒有壞處。

學英語等於國際化?

 不但幼兒階段如此,私立小學也多鼓勵學生提早參加「全民英檢」考試。明道普霖斯頓
創辦人黃啟誠表示,他們希望學校小朋友在四年級時,就能通過「全民英檢」初級。另
外,華盛頓小學也因應家長需求,強調將提高校內學生「全民英檢」通過率。

 但家長急於知道孩子的學習成效,不但重蹈考試領導教學的缺失,更忽略考試對孩子可
能產生的不當影響。「柏克力」美語業園長王麗真指出,有的家長認為英檢過關代表一
種才藝,有的家長則認為沒有必要。孩子間有的能夠適應,但有的就不願嘗試,甚至哭
著不願上學。還有的患得患失,前一天都睡不好,考場中「bed」拼不出來,孩子就很沮
喪。

 考試的魔咒讓英語學習不再具有國際化視野,家長的盲目與似是而非的觀念,讓孩子被
迫接受過早的英語學習時間,甚至在小小年紀就得受到考試的磨難。

學英語等於國際化?

 從「全美語」、「雙語」到「英檢」,台灣家長在孩子很小就帶他們進入英語學習中,
一心以為這樣就能贏在起跑點上。台大外文暨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張顯達認為,台灣家
長讓孩子從小學英文,絕非是為了國際化,而是希望孩子能在台灣佔到有利的競爭位置


 但問題是,一個孩子提早學英文,真的就較有競爭力嗎?

 張顯達以小學為例,他注意到現在英文都會實施分組教學,慢慢形成「英文好」與「英
文不好」兩個圈圈。英文好的那一組自然較受老師喜愛,有外賓來是由他們出面表演接
待,需要「外交尖兵」時也是找英文好的學生出去,英文變成孩子競爭的前置條件。如
果情況持續下去,這些孩子極可能因為起點抓對了,接著就可以得到許多機會。

 但張顯達認為這絕不是「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說法獲得證實,而是大人對英文的過度強
調所致。他談到孩子能力的選擇標準不應該只挑英文好的,真正的國際化應該是讓具備
專才的人多方交流,過程中孩子如果發現自己的英文不夠,以後就會好好學習。

 「這其實與語言的學習無關,是社會價值不當才造成差距,」張顯達提到,這個觀念如
果不補救,社會就真的會變得兩極化。

 英語已成為全球語言,台灣社會自然明白英語的重要性,但兒童的英語學習需要更多理
性思辨。英語只是幫助兒童認識世界的一個小小起步,絕不是他們目前學習,以及未來
人生的全部。

在台灣,英語到底是「第二語言」還是「外國語」?

「讓英語成為你的第二語言」、「優質雙語教育,預約領導精英」等招牌高高掛起,家
長目光為之一亮。

 在全台瀰漫的英語狂熱中,「第二語言」、「雙語」的用語隨處可見,卻鮮有家長了解
其中真正的意涵,以及在英語教學上的區別。

 因為英語的強勢,世界各國把英語當成第二語言或是外國語的趨勢都在增加中。在印度
、或是新加坡,因為這些國家都有被英國殖民的經驗,所以英語是官方語言之一,是第二
語言(「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但英語在日本則是「外國語」(「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即英
語並非官方語言,卻在學校為學生大量學習,台灣也是屬於這種情況。

 台灣家長必須了解,因為台灣並無成熟的英語基礎,並不具備「ESL」的條件,但是
台灣民間從私立小學體制到課後補習,卻常以「ESL」為號召,其實都犯了定義上的
錯誤。

 在台中一家雙語小學三年級的數學課上,外籍教師正努力以英文告訴孩子「六比五大,
還是比五小?」這種數學課的重點是要孩子以英文來學習。

 英語補教業者譚永慧指出,若把英文當第二語言「ESL」,應該是所有課程都要用英
文教,但台中家長常錯誤地以為只要「數學」、「科學」兩門課程用英語教就是「ES
L」。

 「既然家長這樣認為,業者在商業上為了招生,就一直延用,」譚永慧坦承其中隱含市
場因素。

 華盛頓美語學校執行長陳素滿也說,台灣應該是「EFL」,而非「ESL」,一般業
界已經把這個名稱誤用。

 「ESL」和「EFL」的區分涉及教材與教法上的差異,即使家長可能弄混,但學程
規劃上卻非常關鍵。凱斯跨文化雙語幼稚園教務長吳敏蘭指出,台灣屬「EFL」環境
,設計學程時必須清楚認知學生有限的英文能力,以免選錯教材;在採用美國教科書時
,更要清楚除了語言的吸收之外,還須在文化認知、基本句型與文法學習上,為學生提
供各種輔助。

 此外,「雙語教學」在台灣的用法非常歧異,不但業界混亂,家長亦無所適從。台大語
言學研究所教授黃宣範指出,「雙語教學」是指在課堂上使用兩種語言為教學語言,並
可區分為幾個類型。其一類型是指弱勢語言族群以強勢語言(如英文)為教學語言,這
當中母語的學習會出現保存或是中斷兩種情形。此外,強勢語言族群學習少數族群語言
,也是另一種類型的雙語教學。台灣部份學校有關「雙語教育」的定義,多半是指在時
間上「中英文各佔一半」。台北縣私立康橋雙語中小學校長張啟隆表示,台灣並非國外
定義下的雙語教育,而是以時間切割一半英文時間、一半中文時間的雙語學習體制。以
康橋小學為例,一個禮拜四十節課中,各是二十節中文與二十節英文。另外的社團課、
音樂課、體育課,也是用英語上。

重要的是,只在時間上切割為二的雙語教育,在中英文學程上如何銜接,以實踐文化融
合?是否真能達到雙重文化的尊重?都是非常值得關切的課題。

 台灣的英文教育若要步上正軌,就必須在英語學習上使用正確概念,家長應該體認台灣
的現實環境,業者也須盡力提供正確知識,避免名辭的濫用與誤用,才能讓台灣的英語
教學更上層樓。
 

--
看似平靜的水面....

不代表河裡面沒有鱷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203.42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