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後期──仕人鄉紳|
⠀⠀⠀
◆清朝文青你敢嘴?
⠀⠀⠀
終於進入到開港後的清領後期啦!
⠀⠀⠀
「#仕紳」通常是地方上具有科舉背景,並且商業上也有一定勢力的家族。
⠀⠀⠀
在日本統治之初,許多管理治安的行為都是由地方仕紳領導,可以說是當時一批菁英階級,既能從商也能文青。
⠀⠀⠀
台灣仕紳的興...
|#清領後期──仕人鄉紳|
⠀⠀⠀
◆清朝文青你敢嘴?
⠀⠀⠀
終於進入到開港後的清領後期啦!
⠀⠀⠀
「#仕紳」通常是地方上具有科舉背景,並且商業上也有一定勢力的家族。
⠀⠀⠀
在日本統治之初,許多管理治安的行為都是由地方仕紳領導,可以說是當時一批菁英階級,既能從商也能文青。
⠀⠀⠀
台灣仕紳的興起,主要因清領後期土地的開墾逐漸穩定,經濟也隨著開港貿易發達。社會的價值觀從過去羅漢腳的尚武奢靡、有錢就好,變得開始重視官職、教育與社會地位等,因此也建立了仕紳在地方的威望。
⠀⠀⠀
像是我們這次參考的照片「林維朝」秀才,就是新港的仕紳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是 #林懷民 的曾祖父,在日本時代參與過嘉義的政治事務、籌組過詩社,是當時新港的奇男子之一。⠀
⠀⠀⠀
◆仕人鄉紳穿著
⠀⠀⠀
一般常說「#長袍馬褂」,總覺得長袍應該就是要搭配褂類的衣物。
⠀⠀⠀
然而,當我們在查閱清末台灣老照片時,大部分的搭配為「長袍+馬甲」,反而馬褂的搭配更常出現在日本時代初期,且大多為已經順應現代化潮流,剪短髮的仕紳所穿。
⠀⠀⠀
不管是馬甲或馬褂,通常是較為正式的場合穿的,一般忙於勞作的民眾則較少此類衣物,因此也成為了常出入於風雅場所的仕紳或商人的代表服裝。
⠀⠀⠀
[#瓜皮帽+#結子]
⠀⠀⠀
「瓜皮帽」,原身為明朝的「六合一統帽」,之後在清朝廣泛流行。因為從上往下看為六辦,又貌似瓜皮,因此稱為「瓜皮帽」,也稱為「小帽子」。
⠀⠀⠀
在清朝時因剃髮留辮,與以往戴冠結髻漢人不同,也造成了清朝漢人男性戴帽子的風氣。
⠀⠀⠀
「結子」,就是瓜皮帽頭上的那個小圓球,通常由紅絲絨製成,黑白色則是喪事所戴。
⠀⠀⠀
[#馬甲](又名:坎肩)
⠀⠀⠀
「馬甲」,簡而言之是套在長袍之外的背心,通常顏色會比長袍來的更深一些,在原照片中林維朝秀才的馬甲上面還有團型織紋,頗為精緻。
⠀⠀⠀
[#長袍+#腿褲]
⠀⠀⠀
「袍」,是清代普遍的服飾之一,可以日常穿著,也可以做為禮服。在長袍內,通常又會穿著「褲腿褲」(夾套褲),以防走光。
⠀⠀⠀
一般的長袍都會在左右開兩岔,像是圖中端坐的林維朝就是開兩衩的長袍。
⠀⠀⠀
[#烏布鞋]
⠀⠀⠀
雙層底鞋,以棉布或綢緞製成,上面的祥雲紋可見此鞋除了護腳以外,還有美觀的功能,可以說是經濟有點基礎的人家才能穿著的鞋。
⠀⠀⠀
◆在風花雪月之後
⠀⠀⠀
在戰爭還沒來到台灣之前,大部分的仕紳們只隱隱感受到遙遠的「唐山」正面臨著什麼,吟詩的人仍然在吟詩,賞月的人仍然賞月。
⠀⠀⠀
然而時代的劇變總是措不及防,在乙未割台之後,少年的林維朝遠渡原鄉東山縣,只求避開一切紛擾。
⠀⠀⠀
然而過不了幾年,『唯懷鄉心切』,他仍然是回到台灣這塊土地。
⠀⠀⠀
他前後擔任過街莊長、嘉義廳參事、嘉義銀行的董事長。面臨日本政府的統治,過往的漢文教育逐漸式微,但他仍然不顧官方壓力,堅持在怡園開館,教習漢文,並聯絡新港文人,在1923年組成鷇音吟社,藉詩文之唱酬以延斯文一脈。
⠀⠀⠀
經歷過半生動盪,不知道他是否會懷念少年時期,那些懵懂而浪漫的日子?但即便是乍看微弱的文字與藝文,那些努力與堅持,卻也在大時代中綻放出自己的光芒。一如在這個令人不安的現在,也一直有人用自己堅定而溫柔的力量,讓這個世界一天天往好裡走去。
⠀⠀⠀
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時代更是如此。
⠀⠀⠀
參考資料:林維朝秀才相片、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委託繪師:吳乃慧(http://bit.ly/2ZbBEe0)
明朝男子服飾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代皇帝遊獵的場面】
明代皇帝出行遊獵時,是怎樣的呢?明代宮廷畫家商喜所繪的《明宣宗行樂圖》,讓我們一睹明代早期皇帝出遊時的熱鬧場面。
明宣宗即是明代的宣德皇帝,他位於圖左上角,形象略大於其他人,這是古時人物畫常用的手法,以突出主角的尊崇地位。此外,畫中的他戴黑色尖頂圓帽,身穿紅色窄袖衣,並配有黃色長褂,這種服飾保留前朝遺制,具有「胡服」特色。皇帝近身隨行的人物帶着寶劍、弓矢之類的物品。圖畫的下半部份,隨行隊伍更為浩大,衣冠豔麗,色彩不一,男子臉上均無鬍鬚,大概是宮中太監,而每人均有一名抱樂器的小童跟隨着,可見此畫記載了宴樂和狩獵的情況。
畫家仔細刻劃了各人的神情與姿態,令畫面更為生動,除了繪畫人物,畫家亦細膩地描畫了周邊景物,其中可見春花盛開,林木繁盛,小橋流水,亦見飛鳥走獸之蹤跡,營造出一片和平歡樂之氣氛。這暗示了讚頌宣德皇帝在位期間,社會安定,昌盛富足,皇帝能文能武,將國家帶往盛世的訊息。
作品資料:
明 商喜
《明宣宗行樂圖》
縱211cm,橫353cm
絹本 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有人物 #在山水裏看花鳥 #用筆記 #放位置 #着墨彩 #畫 #藝術品 #藝術 #文化 #繪畫 #歷史 #中國 #明朝 #明宣宗 #商喜 #apaintingaday #artlover #painter #hkinsta #instagood #hkig #artist #museum #paintings #history #culture #china #mingdynasty #emperor
明朝男子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清領後期──仕人鄉紳|
◆清朝文青你敢嘴?
終於進入到開港後的清領後期啦!
「仕紳」通常是地方上具有科舉背景,並且商業上也有一定勢力的家族。在日本統治之初,許多管理治安的行為都是由地方仕紳領導,可以說是當時一批菁英階級,既能從商也能文青。
台灣仕紳的興起,主要因清領後期土地的開墾逐漸穩定,經濟也隨著開港貿易發達。社會的價值觀從過去羅漢腳的尚武奢靡、有錢就好,變得開始重視官職、教育與社會地位等,因此也建立了仕紳在地方的威望。
像是我們這次參考的照片「林維朝」秀才,就是新港的仕紳之一,除此之外他還是林懷民的曾祖父,在日本時代參與過嘉義的政治事務、籌組過詩社,是當時新港的奇男子之一。
◆仕人鄉紳穿著
一般常說「長袍馬褂」,總覺得長袍應該就是要搭配褂類的衣物。然而,當我們在查閱清末台灣老照片時,大部分的搭配為「長袍+馬甲」,反而馬褂的搭配更常出現在日本時代初期,且大多為已經順應現代化潮流,剪短髮的仕紳所穿。
不管是馬甲或馬褂,通常是較為正式的場合穿的,一般忙於勞作的民眾則較少此類衣物,因此也成為了常出入於風雅場所的仕紳或商人的代表服裝。
[#瓜皮帽+#結子]
「瓜皮帽」,原身為明朝的「六合一統帽」,之後在清朝廣泛流行。因為從上往下看為六辦,又貌似瓜皮,因此稱為「瓜皮帽」,也稱為「小帽子」。在清朝時因剃髮留辮,與以往戴冠結髻漢人不同,也造成了清朝漢人男性戴帽子的風氣。
「結子」,就是瓜皮帽頭上的那個小圓球,通常由紅絲絨製成,黑白色則是喪事所戴。
[#馬甲](又名:坎肩)
「馬甲」,簡而言之是套在長袍之外的背心,通常顏色會比長袍來的更深一些,在原照片中林維朝秀才的馬甲上面還有團型織紋,頗為精緻。
[#長袍+#腿褲]
「袍」,是清代普遍的服飾之一,可以日常穿著,也可以做為禮服。在長袍內,通常又會穿著「褲腿褲」(夾套褲),以防走光。
一般的長袍都會在左右開兩岔,像是圖中端坐的林維朝就是開兩衩的長袍。
[#烏布鞋]
雙層底鞋,以棉布或綢緞製成,上面的祥雲紋可見此鞋除了護腳以外,還有美觀的功能,可以說是經濟有點基礎的人家才能穿著的鞋。
◆在風花雪月之後
在戰爭還沒來到台灣之前,大部分的仕紳們只隱隱感受到遙遠的「唐山」正面臨著什麼,吟詩的人仍然在吟詩,賞月的人仍然賞月。
然而時代的劇變總是措不及防,在乙未割台之後,少年的林維朝遠渡原鄉東山縣,只求避開一切紛擾,然而過不了幾年,『唯懷鄉心切』,他仍然是回到台灣這塊土地。
他前後擔任過街莊長、嘉義廳參事、嘉義銀行的董事長。面臨日本政府的統治,過往的漢文教育逐漸式微,但他仍然不顧官方壓力,堅持在怡園開館,教習漢文,並聯絡新港文人,在1923年組成鷇音吟社,藉詩文之唱酬以延斯文一脈。
經歷過半生動盪,不知道他是否會懷念少年時期,那些懵懂而浪漫的日子?但即便是乍看微弱的文字與藝文,那些努力與堅持,卻也在大時代中綻放出自己的光芒。一如在這個令人不安的現在,也一直有人用自己堅定而溫柔的力量,讓這個世界一天天往好裡走去。
請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在這個時代更是如此。
參考資料:林維朝秀才相片、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高春明《中國古代平民服裝》、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早期民間服飾》
委託繪師:吳乃慧(http://bit.ly/2ZbBEe0)
明朝男子服飾 在 台灣服飾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荷西時期──漢人男性 |
◆真假參半的福爾摩沙遊記
1624年,荷蘭人在台灣開始了長達三十八年的統治,也建立了台灣第一個外來政權。在那個尚未被過度開墾的年代,台灣大部分的人口以原住民為主,和少數的漢人移民。這張圖我們參考了達佰的《第二、三次荷蘭使節出使大清帝國》,是荷西時期難得的漢人資料。
《第二、三次荷蘭使節出使大清帝國》的版畫,目前收藏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裡。本書分為兩編,第一編是兩位東印度公司使節在中國的旅行記,第二編則是一般中國記事,我們參考的圖像就是出自第二編,裡面有關於當時台灣及原住民之描述,並附有5張相關版畫,其中一張描繪臺灣島上漢人家庭用餐圖。
這本書在講述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1662年遣使中國之記錄,發行時間是1670年(荷文版本)及1675年(德文版本),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明明該年代仍算在明朝之下,最後翻譯卻是「大清帝國」。
然而,圖中許多原住民圖像與神似美洲印第安人形像,也讓人對這本由記內容是否屬實感到懷疑,但由於漢人部分的描繪與其它史實資料極符合,因此我們還是參考了這部分的版畫。
◆漢人男性
據國家文化資料庫翻譯描述,當時漢人男性,如同清領初期的「羅漢腳」現象一樣,由於台灣男多女少,因此許多海盜便從中國東南沿海擄掠女子來台販賣。在版畫中,過去總被解讀為男耕女織、和樂融融的景象,但實際上當時男人刀不離身,也不與女子同桌吃飯。
◆漢人男性服裝
此時的服裝與明朝中後期的漢人難性服裝相對應,衣飾主要參考版畫中右上角男性服飾。從圖中可見上衣領口為交領;頭髮梳起髮髻,下身穿著褲子。同一張圖中有另一男子蓄鬍,衣料材質有些接近蓑衣,手拿耕作用具,似乎正準備出門。
[#髮髻]
一般簡單的髻,把頭髮上梳便於生活為主。
〔#短褐〕
短褐是漢人服裝的一種,多為粗布所製也是平民穿著,利於行動並且在下身搭配褲子。比如〈墨子‧魯問〉:「短褐之衣,黎藿之羹。」在這裡指的是穿著粗布的衣服,食用著簡單的野菜。
這裡可以看見胸口開襟為左衽,違反一般認知中儒家主張的「右衽冠髮」,我們無法確認是繪圖者的筆誤,或是版畫左右顛倒的影響,因此在這裡我們暫且保留。有一說認為「右衽」為儒家主張,然而彼時中國地廣人多,並非各地區皆會遵守,況且台灣離當時中央政權所在位置甚遠,可能更容易有其差異。不管如何,這皆是此畫中一個極有特色的部分,我們予以保留,但一般在短褐的穿著上,通常以「右衽」為主。
[#短刀]
既然文獻紀錄裡「刀不離身」,那配戴短刀更是不可少的,但除了短刀外,在同張版畫裡,也有手拿耕作用具的漢人男人,可見當時漢人不只需要繁忙於農耕,更要隨時警惕當時治安紊亂的台灣社會。
[#皂靴& #草鞋]
原圖中所繪是穿著黑色靴子,這邊我們將它在畫作裡的形象改成了草鞋,較為符合勞動人口中的穿著打扮,但因與原圖有所差異所以這邊特別註記。
◆飄揚過來台灣
當年漢人多為中國東南沿海地帶偷渡來台,為了尋找一塊更好的耕地,而後在這落地生根,成為荷西時期族群的一部份。之後荷蘭人的管制,明鄭時期的政權交迭,在最後清國將台灣收入國土,有些人留下了,有些人則被遷回了中國。
許多時候,在大時代的巨變下,小人物總是無力的,即便你刀不離身、逞兇鬥狠,也鬥不過天機捉弄。但即使如此,在面對外來的窺視侵占,或許還是不能放棄希望,才有前進的方向吧。
合作繪師:Kari Chen
參考資料: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台灣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