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明朝永樂皇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明朝永樂皇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明朝永樂皇帝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知史百家 安煥然 拜里米蘇剌建立滿剌加,碰上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中國明朝永樂皇帝(明成祖)的即位,以及隨後奉明成祖之命,下西洋的鄭和盛事。 經過一場殘酷血腥,叔侄間皇位爭奪的靖難之役,建文(明惠帝)短命政權被推翻,1403年朱棣即位,是為史上之明成祖。或許是...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萬的網紅Kokee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和大家分享鄭和故事的起源 鄭和從11歲就到南京 之後分配到燕王朱棣府 再和扶持燕王朱棣當上永樂皇帝 當中有很多故事 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一期 你不知道的大馬系列影片http://bit.ly/2EoieIU 訂閱 kokee講 http://bit.ly/2y5BiW8 ====...
「明朝永樂皇帝」的推薦目錄
- 關於明朝永樂皇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明朝永樂皇帝 在 Linly ? |抽獎i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明朝永樂皇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明朝永樂皇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明朝永樂皇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明朝永樂皇帝 在 Kokee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明朝永樂皇帝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明朝永樂皇帝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明朝永樂皇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07:31:40
#鄭和除了下西洋還負責監督建了哪項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鄭和是偉大的航海家,但他在建築上也很有造詣,這就鮮為人知了。江蘇省建築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孫宗文說,鄭和是內官監太監,主要負責宮廷、塔寺、陵墓等工程方面的事務,天長日久的過問,加上他的天賦和專研,在建築方面不斷有所建樹,堪稱是一位建築工程專家。...
明朝永樂皇帝 在 Linly ? |抽獎i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8-11 08:36:13
200803 長頸鹿🦒又叫麒麟鹿 大家知道為什麼嗎❓ 中國古代神話裡的麒麟 完全不是長頸鹿呀~~ 那為什麼它被叫做麒麟呢~ 嘿!讓我來告訴你💡 鄭和下西洋時在非洲東岸🌍 發現了許多明朝沒有的動物 將他們帶回去作為珍奇異獸 獻給永樂皇帝🤴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有🐢🐅🦍🐻🦁 而永樂皇帝獨愛🦒💕 並認為🦒就是...
明朝永樂皇帝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08 19:16:28
世界文化遺產明十三陵 知史情報 17年前(2003年)的7月3日,明十三陵,以及清東陵和西陵,共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World Cultural Heritage)。 明十三陵位於距離北京市區西北偏北約50公里的小盤地,是一個面積有40平方公里的皇家墓葬建築群。明朝永樂七年(...
-
明朝永樂皇帝 在 Kokee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5-19 12:00:01這次和大家分享鄭和故事的起源
鄭和從11歲就到南京
之後分配到燕王朱棣府
再和扶持燕王朱棣當上永樂皇帝
當中有很多故事
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一期
你不知道的大馬系列影片http://bit.ly/2EoieIU
訂閱 kokee講 http://bit.ly/2y5BiW8
=================================
快來訂閱我吧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1kRrFXcRjyiBPUB3ICXegA
追蹤我的生活
►FB:https://www.facebook.com/KokeeTalk/
►IG:https://www.instagram.com/kokeelau/
#鄭和
#馬和
#明成祖
中国 大航海時代 馬來西亞 中國 -
明朝永樂皇帝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5-03 12:00:01西元1405年,明成祖為了宣顯明朝富強,宣揚永樂皇帝的威儀,進行外交,同時要尋找失蹤的建文帝下落,派遣三寶太監鄭和為使節,遠航西洋。
在28年期間,鄭和一共遠航七次,總航程達七萬多海里,他的龐大船隊航行遍及東南亞、印度洋,亞非地區,最遠則到達紅海和非洲東岸,一共經過三十多個國家。航行期間,鄭和完成了《鄭和航海圖》,內容記載五百多個地名,圖上標記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山脈和航海路線等等,是世上可見,最早的航海圖集。鄭和下西洋,動員數百艘船艦和數千名士兵,堪稱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探險家!但卻始終未找到明成祖的姪兒——建文帝。
鄭和七次下西洋,讓明朝掌控的商貿範圍擴大到印度洋,並與阿拉伯和非洲締結關係。他的冒險精神,完全讓之後葡萄牙、西班牙人航行失色,同時,也讓長期以來以天朝自居的中國,知道世界並非以中國為中心。只可惜明神宗後,明朝由盛轉衰,最後走向滅亡之路。
「說人解字」馮翊綱說古人八卦、解漢字典故,到本集共120集,我們說了一百多位古人,也告訴大家許多的成語典故,隨著大冒險家鄭和故事完結,也要告一段落,謝謝大家半年多來的捧場,讓我們有緣再相會囉!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
明朝永樂皇帝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03-08 08:00:00明朝共有16位正式即位皇帝,但北京的明十三陵只有13位皇帝,未入陵者因由各異,一位下落不明(建文帝),其餘十三位都葬在天壽山,所以稱“明十三陵”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南京鍾山的「孝陵」開始,明成祖朱棣的明長陵、嘉靖帝朱厚熜的明永陵和萬曆帝朱翊鈞的明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規模亦最大,其餘陵墓則是死後才動工,大約會用半年修建。崇禎帝因為是亡國之君,並沒有正式建陵,現時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目前只開放三個皇帝陵墓供參觀,其他暫時不對外開放。其中,位於南麓的明長陵(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和皇后合葬陵寝),是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也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長陵的祾恩殿,還有中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完好的金絲楠木大殿,價值比黃金貴重的金絲楠木,在明清時期可是『皇家專用』,外號''皇帝木'',這裡可見到直徑一公尺多、十幾公尺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公尺的重簷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最粗的一根重簷金柱,高12.58公尺,底徑達到1.124公尺,為世間罕見佳木。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
神道是明十三陵的第一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等組成。石牌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石制牌坊,全部是仿木結構,共五間六柱十一樓。大紅門,制如宮門,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座,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神道上的神功聖德碑亭是一座四方形重簷歇山式建築。碑亭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華表,表頂各有異獸一尊,面南者稱望君出,面北者稱望君歸,每座華表上共刻有四十一條龍。碑亭內豎碑一座,龍首龜缺,高8.1米,碑陽刻明仁宗朱高熾撰寫的碑文,三千餘字,碑陰刻清高宗乾隆“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是乾隆五十二年刻的禦制詩,西側是清仁宗嘉慶九年的禦制文。碑亭北依次排列大型石雕。有望柱二尊,坐立獅二對,坐立獬豸二對,立臥駱駝二對,立臥麟麟二對,立臥馬二對,持瓜盔甲將軍二對,朝衣冠文臣像二對,朝衣冠勳臣像二對,北接三門六柱式的欞星門,也稱火焰牌坊,俗稱龍鳳門。
明朝永樂皇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知史百家
安煥然
拜里米蘇剌建立滿剌加,碰上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這個機遇,就是中國明朝永樂皇帝(明成祖)的即位,以及隨後奉明成祖之命,下西洋的鄭和盛事。
經過一場殘酷血腥,叔侄間皇位爭奪的靖難之役,建文(明惠帝)短命政權被推翻,1403年朱棣即位,是為史上之明成祖。或許是基於他得位不正,篡立與殺戮的反激作用,向來仰慕唐太宗李世民(這位聖君也是在玄武門之變中篡位)的明成祖,為了洗刷「篡奪」的壞名聲,企圖利用對外偉業來轉移國內的視線,藉由積極的外交手段來鞏固內政權位,一反其父親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中期對外的消極政策,轉而採取積極主動的海外政略,中華朝貢體制在永樂一朝,推至空前的高峰。
明成祖即位之初,就屢次大遣使節出國招諭海外,友好親善訪問諸國。尤其是鄭和下西洋,其陣容每次動輒二萬餘名兵員,揚帆駕駛大小海船數百艘,航行區域之廣,詔諭海外國家之多,經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把中華朝貢圈擴大到阿拉伯世界,甚至東非之地。
與此同時,明成祖派遣使節團出使日本、琉球和蘇祿(今菲律賓)、渤泥等國,強化與「東洋」區域的聯繫。
為了重新調整明朝與海外諸國之間的關係,明成祖一即位,就爽然表示其對外的態度。他一方面復置市舶司,專門處理貢舶事務,並將附帶性的朝貢貿易的限制,自動放寬到令朝貢使團驚喜的地步。明成祖認為,凡是海外諸國誠敬來朝,「其以土物來市易者,悉聽其便」。「蕃人」之貢舶貿易,若有不知避忌而違憲犯法者,明成祖亦訓令「皆寬宥之」,以示懷柔遠人。
明成祖也積極招撫那些流寓海外的華人商販集團。但對不肯馴服的,亦毫不縱容。鄭和下西洋生擒舊港頭目陳祖義,即是一例。浩浩蕩蕩的鄭和巡洋艦隊,對肅清馬六甲海道,確保中華朝貢圈貢道之安全與順暢,扮演要角。
鄭和下西洋的效應,促使海外諸國紛紛來中國朝貢。僅在永樂二十一年(1433)九月,一次就有西洋、古里等16個亞非國家的朝貢使團到來中國。鄭和下西洋期間(1403--1433),海外有4國的11位國王曾親自率團前來中國朝貢。
明成祖相當關注海外事務,甚至積極調停其海外藩屬的國際爭端。無論是在朝貢圈的地域和數目,永樂一朝,實達有明一代之頂峰。中國皇帝像這樣子的關注海外事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也是絕後的。王賡武論說,明成祖是中國第一位對海外地區付出極大關注和爭取主動的皇帝,同時他也是最後一位這樣的皇帝。
15世紀初,明帝國在亞非海域建立之海上權威和聲望,中華帝國朝貢體系的維繫與規範之制定,往往取決於明廷自己的假設上。以明帝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原則上源於中華思想「優越性的神話」理念,及其「王道天下觀」。《明實錄》涉外朝貢事務和各項詔令官方文書,經常見到禮治德化的華麗之詞充塞其間,並以此來為其建立的世界秩序和天下共主地位,進行合理化的矯飾。但「王道」、「懷德」畢竟只是處理外交關係的一種理想模式,它必須要有強大的實力(即「威」)來做後盾。此「威」不是指侵略性的暴力,而是一種示威性和威嚇性的作用。「德」與「威」實是中華帝國朝貢體系的兩大基礎。
明初帝國堅強的國力,雄厚的經濟基礎,強盛的海軍,對海外諸國而言,起著一定的威攝作用。鄭和七下西洋,其陣容之壯,多少是帶有點示威性質的。
但是,對那些表示誠信的藩屬,明帝國皆以撫綏,懷柔以示遠人。海外諸國只要誠敬來朝,「以小事大,如子事父」,尊崇明朝為宗主,建立一種鬆散的宗主與藩屬,上下不對等的關係,就符合中華帝國朝貢體系的基本原則。
這種宗藩關係的建立,有一些必須恪守的權益與義務。為了維護明朝宗主國的地位,明帝國要求其德威所及的朝貢藩屬國之間,應講求睦鄰之道,各守本分。因而,對某些藩屬國來說,如果誠信納入中華朝貢體系,尊奉大明天朝為宗主國,倒是為自身提供了一條可以尋求政治庇護,借以爭取國際制衡的新管道。明廷有義務維繫中華朝貢圈的和平秩序和安寧,但一般上不直接干涉藩屬國的內政,致使海外藩屬在行進中華帝國朝貢圈時,對明朝「事大」的回應上,藩屬國本身的發展仍能保有相當的自主性。這是與後來西方帝國主義者的殖民侵略行舉,是完全不同之事。
總括言之,明成祖積極推動海外政略,鄭和下西洋的績效,達至空前鼎盛的中華朝貢體系所促成的國際情勢,致使海外諸國與中國的交涉往來,有了相當的變化。有別於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形態,亦不同於近代的國際外交形式。海外諸國進入,或被卷入成為明代中華朝貢圈之一員,如何從自利的屬性,在朝貢體制內各層面所呈現的結構性關係和互動中掌握機遇,尋找出自己的定位及獲得最大利益,成為各個藩屬成員國所努力的事務。滿剌加在此種特殊情勢下,與明朝建交,是項千載難逢的機遇。其回應與互動,造就了一段600年前「馬中關係」的絕配良緣。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明朝永樂皇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葬在中國的蘇祿王︱長知史
中國古代並非一個封閉的國家,古人除了探尋陸路上的外展,海路上也是不停地向外延伸。大家都知道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其實早在秦漢時期,中國的航海者已經到達菲律賓群島。
隋唐時期,從中國南方到南海諸國,甚至印度的固定航線已經形成。而中國和當時的蘇祿國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賓國之間,有過一段故事。
-----------
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 ,蘇祿國三位國王東王、西王和峒王親自率團前往中國,由「地位最尊者」東王巴都葛·叭哈剌帶隊。據明代文獻《東西洋考》記載,這次蘇祿國使團規模不小,包含家眷、官員共340多人。這次的拜訪受到明朝永樂皇帝盛情款待。
-----------
當時蘇祿三王的使團循「東洋針路」,在南海望岸而行,途經渤泥(今文萊)、滿剌加(今馬六甲)、真臘(今柬埔寨)和佔城(今越南中部和南部地區)抵達中國南方。使團從福建泉州登岸,經蘇州、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至北京。一路上,地方政府按朝廷指令,以國賓禮遇接待。
-----------
《明史》記載了蘇祿三王與明朝皇帝朱棣互換國禮的場景。三王向明帝「進金縷表文,獻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朱棣以「印誥、襲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還禮。
蘇祿使團在北京逗留27天,踏上歸途。但使團行至山東德州時,東王巴都葛‧叭哈剌突患急症,不幸病逝。明朝廷極為重視此事,命以「王禮」厚葬之,專門派員赴德州,為東王舉行隆重葬禮。明朝廷在德州城北十二連城九江營的西南部擇址建陵,朱棣親自撰寫悼文,「聰賢德芳名流播後世,與天地相悠久,雖死猶生」,擬謚號「恭定」。
-----------
東王的長子都馬含隨後繼承王位。東王的王妃葛木寧、次子安都魯、三子溫哈喇以及侍從10人還按中國習俗留居德州守墓3年。由於當時的蘇祿信仰伊斯蘭教,為照顧守墓王妃、王子的生活,明廷特意安排三戶生活習俗相近的回民,從歷城遷至德州。這三戶人家免除雜差徭役,與蘇祿王裔「相兼看守王墓」,「供給王裔役使,耕種祭田,供王祀事。」
-----------
守孝3年後,東王親屬並未返回蘇祿,因為他們已適應中國風俗,並與當地回族通婚,在德州北營村繁衍生息。中國朝代更迭,對蘇祿王祭祀卻始終未中斷,也依然保持蘇祿國習俗,誦經紀念。
-----------
清朝雍正年間,蘇祿王后裔正式「以溫、安為姓入籍德州」,成為清朝編戶齊民。這也成為兩國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一段佳話。清朝德州詩人田霡訪謁蘇祿王墓時曾記錄下北營村「白帽相迎余裔在,松門北是九江營」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