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明朝女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明朝女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明朝女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明朝女官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古代後宮妃子們也許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美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在古代,當皇帝可說是一個男人最「幸福」的事,為了當皇帝可說是伴隨著「血雨腥風」。除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最高權力外,「三宮六院七十嬪妃」、「三千佳麗」也會帶給皇帝莫大的「性福」,那麼,皇帝是如何挑選妃子的?是...

明朝女官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6-17 17:34:33

瓦氏夫人率領狼兵抗擊倭寇 | 知史現場 X 知人知史 瓦氏夫人(1496-1555年),原名岑花,壯族人,生於廣西歸順州土官之家,自小習武、精通拳術、鴛鴦刀法、兵法,後嫁給廣西田州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瓦氏(因當地語言「花」和「瓦」同音)。後來岑猛起兵反明,被知州岑璋(瓦氏夫人的父親)所殺,從此30歲...

  • 明朝女官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03 12:00:00
    有 322 人按讚

    古代後宮妃子們也許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美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在古代,當皇帝可說是一個男人最「幸福」的事,為了當皇帝可說是伴隨著「血雨腥風」。除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最高權力外,「三宮六院七十嬪妃」、「三千佳麗」也會帶給皇帝莫大的「性福」,那麼,皇帝是如何挑選妃子的?是否象《還珠格格》、《甄嬛傳》等電視劇中那樣的劇情?其實,很多事實被編劇和導演們誤導了。

    各朝各代皇帝的審美標準不同
      
    人們都把美女形容為「沈魚落雁、閉月羞花」。現代的美女標準,其實與古代是不相同的。電視裡面的妖豔的美女形象,並不見得適合所有朝代。因為歷史環境不同,會造就不同的審美標準。各朝各代的標準,有時會大相逕庭。雖然沒有太多的資料證實五千年中國帝王的審美標準,但一些成語或故事,可見預測當時的審美情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先秦時代的國君以自然之美為美,濃妝豔抹的不受待見;「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君以細腰為美,現代的「小蠻腰」型身材,大概就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膀大腰圓的女子,面容多麼嬌美,在楚王這也得淘汰,「杏臉桃腮,峨眉鳳眼,體若春柳,步出蓮花」是戰國時期七雄們的標準,和現代的審美差不太多;「環肥燕瘦」,說的是唐朝以豐腴為美,楊貴妃就是個典型,漢朝以瘦小苗條為美,趙飛燕和趙合德就是典範;五代十國時期,陳後主李煜最愛好的是「三寸金蓮」,所以女人們爭相裹小腳,那些大腳女人第一關就會慘遭淘汰;「漢瘦小嬌,唐百胖妖,元高達騷」,元朝的皇帝愛好身材高大者,那些玲瓏江南女子,就過不了元皇帝這一關。
      
    在古代的典籍中,描述不同朝代的女子,會用不同的審美詞彙,這些詞彙其實就是那個時代的「潮流」、「時尚」。秦漢「端莊頎碩」、魏晉「逸雅絕倫」,明朝「德才兼備」,清朝「門第出身」,各有各的時代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皇帝的選美標準,會大大的影響噹時的時尚潮流。
      
    當皇妃的「過五關斬六將」
      
    皇帝的眼光很挑剔,從一個民間的普通女子當選皇妃,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史籍記載了漢桓帝曾派女官吳姁到大將軍梁商家為其女兒梁瑩「裸檢」的情況,從身材、走路姿態、是否有痣、是否處女,是否有痔瘡乃至肚臍眼、陰部、肛門等隱秘之處都做了全面檢查,經證實沒有瑕疵後才被選為皇后。當然漢桓帝是個昏君,但從這一記載可推測當時皇宮選妃的嚴苛。
    年齡對於秀女也是個硬性要求。各朝各代也不盡相同,東漢十三歲至二十歲,三國十五六歲,北齊十四歲至二十歲,明朝朱元璋要求十五歲至二十歲以下,其他皇帝又有更改,最小的可到十一歲。典籍對明朝和清朝選妃情況記載得比較詳細。
      
    明朝天啟年間,皇后張嫣是一名普通的河南籍秀女,當時參加「選舉」的秀女有五千人,年齡在十三歲至十六歲之間,張嫣十五歲。第一關由太監甄選外表,一千人淘汰;第二關五官,太監甄選,刷去兩千;第三關身體比例,一千人淘汰;第四關裸檢,女官甄選,七百人淘汰;第五關性情,五十人當選嬪妃……從初選、複選、終選,張嫣竟然連過了「八關」,最後以「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的美貌擊敗所有對手,

    當選朱由校的皇后。

    清朝的選妃更為嚴格。除了和明朝一樣執行最嚴格的選美標準外,清朝人注重血統,滿蒙血統優先,漢人女子不行。不但外貌、身材、聲音、膚色等有要求,還要」試以繡錦、執帚一切技藝,並觀其儀行當否」,加上了「德」的考察。既要長得美,性格好,還要兼備品德高尚,可謂「完人」。可見當個皇妃真不容易。不過,這麼嚴格的選拔制度也有走眼的時候,慈禧太后不就是千里挑一選出來的皇妃嗎?
      
    皇帝一見鍾情,可破一切規矩
      
    當然,制度歸制度,皇帝還是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的。皇帝看上的,一見鍾情,既便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也可一錘定音,將他相中的女子定為嬪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況王土上的女人?

    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過許多特例,是不用這麼麻煩的甄選的。商紂王的寵妃妲己,就是帝辛征伐有蘇氏部落時帶回的戰利品,屬於一見鍾情搶回來的;而吳王夫差的寵妃西施,是越王勾踐送給吳王的禮物,也不用參加選拔;唐玄宗李隆基,看中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媳婦,不顧人倫,強搶兒媳婦入宮,她就是楊貴妃;曹操與兒子曹丕,看中了一個女人,最後曹丕得手,氣得曹操夠傖。元朝時的蒙古民族,搶婚更是常態,皇帝看中的女子,搶來就是妃子,不須選拔。古代父子搶妻、兄弟為一個女人大打出手的比比皆是,可見權力的效力之大。情人眼裡出西施,只要一眼看中,所有的規矩便不是規矩。
      
    妃子們或許並不那麼美
      
    在我們心目中,經過這麼嚴格的篩選,妃子們一定都美得不得了。但事實上也並不如此。尤其是清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王朝,有一些畫像和像片留世,這些千挑萬選出來的妃子,按我們現代的眼光,一點也不漂亮,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或許真正的事實,會顛覆我們的觀念。清朝除了注重血統以外,還注重以「德」選妃,選妃時還必須著旗裝,嚴禁時裝。所以我們看到選出的一些妃子,容貌卻是一般。或許還有因為條相太過妖豔而慘遭淘汰者。要是像電視劇中打扮這麼妖豔的女子,在清朝不見得吃香,會被看做「紅顏禍水」型被淘汰下去,而長相普通卻知情達理、血統高貴的女子就會上位。

    清朝皇帝同治帝,守著後宮三千,卻寧願通過暗道出去泡青樓女子,乃至最後喪命,到底是什麼原因?很有可能原因之一就是選中的妃子他一個也看不上眼,還不如外面的青樓女子長得甜美漂亮呢。
      
    所謂的「德行」,是清朝的標準。守著一個規規矩矩的呆板女子,提不起同治帝的興趣,只能偷偷出去找樂子去了。另外一個例子是北宋的風流皇帝宋徽宗,守著三宮六院不去「泡」,偏偏去偷偷會李師師,乃至最後亡了國。宋朝時選的妃子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不能吸引宋徽宗,因而反被李師師這樣的煙花女子奪了皇帝之愛。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明朝女官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06 07:30:00
    有 602 人按讚

    瓦氏夫人率領狼兵抗擊倭寇 | 知史現場 X 知人知史

    瓦氏夫人(1496-1555年),原名岑花,壯族人,生於廣西歸順州土官之家,自小習武、精通拳術、鴛鴦刀法、兵法,後嫁給廣西田州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瓦氏(因當地語言「花」和「瓦」同音)。後來岑猛起兵反明,被知州岑璋(瓦氏夫人的父親)所殺,從此30歲的瓦氏親自管理州事。後來她的長孫岑芝繼任田州土司,她協助重振田州,並根據《岑氏兵法》(也稱為《天狼兵法》)訓練狼兵(原稱俍兵)保家衛國,後來在因緣際會下,她和所率領的狼兵成為抗擊倭寇的重要力量。下面先簡述明朝倭寇問題的成因。

    1374年,朱元璋下令撤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和廣東廣州三市舶司,這三個負責管理民間對外貿易的政府機關(等同現在的海關)自唐朝起已存在,此時撤銷等同官方不鼓勵民間對外貿易,其後朱元璋又多次頒布海禁法令(1381年、1390年、1397年),有謂「尺板不得出海」,部分原因同打擊反政府勢力和走私活動有關。

    直到明成祖朱棣重建朝貢貿易,於1403年復置太倉黃渡、寧波、泉州、廣州、交趾雲南五市舶司,另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恢復了中國官方對外貿易活動,例如從1401年至1549年,明朝和日本進行了19次「勘合貿易」(進行貿易的雙方需要出示勘合符,即官方許可證)。

    但在嘉靖二年(1523年),兩幫日本貿易使節團(其中一方是假冒的)在寧波發生衝突,禍及浙江寧波一帶軍民,部分被殺被虜,史稱「寧波之亂」。因此朝廷再次關閉浙江和泉州市舶司。海禁影響了東南沿海居民的生計,導致出現大量走私活動,沿海居民不少加入成為倭寇,反而令倭寇問題更為複雜嚴重。

    在上述背景下,明朝動用了大量資源打擊倭寇活動。例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舉進犯中國東南沿海,涉及範圍達海濱數千里,福建巡撫譚綸、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等領導東南沿海軍民浴血抗倭。同時,明朝廷詔令兵部尚書張經總督各路兵馬前往江浙抗倭。張經曾經總督兩廣軍事,知道廣西狼兵驍勇善戰,因此上奏朝廷,要求徵調田州狼兵抗倭。

    1554年八月,瓦氏接到徵調詔令,由於長孫岑芝早前在海南參與鎮壓黎族起義時戰死,長曾孫剛繼任土司,不宜出征,因此她請准總督府讓她親自帶領狼兵出征,張經批准並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當年她已經58歲。她率領6853名狼兵(包括40多名隨從女兵),戰馬450匹,十月在田州誓師出發。1555年三月,瓦氏到達江浙海防第一門戶金山衛(近上海金山區金山衛境)駐防,是首批到達抗倭前線的隊伍。這裡是倭寇主要登陸地。在總兵俞大猷指揮下,三月十三日狼兵夜襲位於普陀山的倭寇巢穴,倭寇敗走。四月初九,3000餘名倭寇突襲金山衛,俞大猷被倭寇重重包圍,瓦氏夫人得悉後率領狼兵將他救出險境。

    四月中4000倭寇精銳部隊襲擊嘉興,張經指揮各路士兵將倭寇包圍在王江涇(今嘉興縣北州里),四月底,俞大猷率領瓦氏追擊倭寇。在王江涇一役,3000多名倭寇被殲滅溺死,明朝官兵士氣大增。五月下旬,瓦氏夫人參加了陸徑壩戰役(江蘇蘇州),斬300餘倭寇首級,燒毀30餘艘海盜船。

    瓦氏夫人率領狼兵在江浙抗倭,共參與了10多場戰役,倭寇聞風喪膽,當時民謠稱「花瓦家、能殺倭」。《明史》記載瓦氏獲嘉靖皇帝嘉許,封她為二品夫人:「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婦瓦氏以俍兵應調至蘇州剿倭,隸於總兵俞大猷麾下。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余令軍門獎賞。」成功抗倭後,瓦氏夫人告老歸鄉,不久病逝。

    #知史 #知史現場 #明代 #倭寇 #海禁 #瓦氏夫人 #俞大猷 #張經 #戚繼光

  • 明朝女官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9-03 08:05:16
    有 42 人按讚


    【經濟通】妃子等級如何排列劃分高低?

    清宮劇《延禧攻略》熱播,講述的是乾隆時期,大清後宮的故事。最引人入勝的當然是大清妃子們之間明爭暗鬥、勾心鬥角的劇情,要成功上位的前提也是踏著其他人的屍體上位。 在封建制度之下,後宮相當講究等級尊卑,哪妃子等級如何排列劃分高低?

    清代宮廷的後妃制度是在清入關以後坐鎮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燁確定的。制度規定儘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嬪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麼多的妃嬪。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數。

    一. 清朝後宮嬪妃等級

    尊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后;
    母親為皇太后;
    太皇太后、皇太后住慈甯宮,太妃、太嬪隨住;

    皇帝的正妻稱皇后,居中宮,主持後宮事務;
    皇后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后主內治;
    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額,隨皇貴妃分住東西各宮,勤修內職。

    清後宮制度規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禦,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賬、司寢、司儀、司門。

    1、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宮女10人)
    2、皇貴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宮女 8人)
    3、貴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宮女 8人)
    4、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宮女 6人)
    5、嬪 (四姨太) X 6 (可分宮女 6人)
    6、貴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4人)
    7、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3人)
    8、答應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宮女 2人)
    9、宮女 (丫環) X 應少過二千人

    給皇上看上的宮女可以由答應、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選中就可做貴人或以上,慈禧太后就是選秀女而被封為懿貴人、懿嬪,生皇子後升為懿紀、懿貴妃,最後因兒子登基而成為太后。

    清朝后妃禮儀會是怎樣? 不同等級會有哪些特權呢?

    二. 后妃禮儀

    1、自妃位以上可為一宮主位,居於東西十二宮正殿中,管束一宮嬪妃,有升降宮內嬪妃的權利。

    2、若一宮尚無主位時,便由宮中位分最高者暫管宮內事務。

    3、後宮嬪妃每日上線需至太后、太妃、皇帝、皇后與所居宮中主位娘娘處請安,其他高位處可視情況而定,

    4、嬪妃若是犯了小錯,可在自己宮中禁足,不得侍寢,禁足天數由主位妃嬪決定,但不可因一己之私而將人禁足,不管是陷害還是確實犯錯,要有確實的證據。

    三. 后妃的自稱與她稱

    1、嬪以上可稱娘娘,或主子,對上自稱臣妾,對下自稱我、妃位以上居主位者可自稱本宮。

    2、貴人以下稱呼職位即可,如X貴人,或X常在等,對上自稱奴婢、XX氏,對下自稱我。

    #歷史 #社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