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明朝北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明朝北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明朝北平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字形」的隋唐大運河,為何到後來被「拉直」成京杭大運河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唐朝詩人皮日休留有「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的詩句,詩中的「此河」指的就是大運河。人們通常認為隋煬帝楊廣修建了現在依然發揮作用的大運河。 其實大運河分為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前者南北走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裕勳齡是德齡格格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他也可稱得上是大清皇宮的首位攝影師。容齡當年想出主意,讓裕勛齡先給自己兩個妹妹和別的宮眷先拍了一批照片送呈慈禧鑒閱,試一試她的反應。果然慈禧看了十分高興,並且預頒赦旨,即使...
-
明朝北平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1-21 08:00:00裕勳齡是德齡格格的哥哥,他以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優雅英俊的氣質被選入宮中成為慈禧的御用攝影師,慈禧的很多傳世照片都是出自他手。他也可稱得上是大清皇宮的首位攝影師。容齡當年想出主意,讓裕勛齡先給自己兩個妹妹和別的宮眷先拍了一批照片送呈慈禧鑒閱,試一試她的反應。果然慈禧看了十分高興,並且預頒赦旨,即使裕勛齡給她拍的照不滿意,也可不加罪責,這樣勛齡才能在清宮為慈禧、光緒等皇室成員連續拍下眾多的相片。
頤和園是清朝的皇家行宮和大型皇家園林,位於中國北京市海淀區西北,佔地290公頃(合4400畝)。頤和園修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原名清漪園)、重建於光緒年間,曾屬於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園之一。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1998年,頤和園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香山、玉泉山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來卻荒廢了。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並將「瓮山」之名改回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遊樂。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為宮廷養馬的草料場,有罪太監被發配至此鍘草。 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則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慶皇太后(孝聖憲皇后)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並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園建成,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遊賞建築。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遊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佈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間(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后「還政」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挪用海軍經費重建清漪園。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兩年後修復。清帝遜位後,頤和園成為清室私產,民國三年(1914年)始對外售票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溥儀被驅逐出宮後,頤和園被北平特別市政府接管,改為公園。頤和園的主要區域可包括六個部分,分別是殿堂景區(是帝後料理朝政和住宿所在)、萬壽山景區、昆明湖景區、耕織圖景區(獨特的農牧色彩)、長廊景區和中軸景區(起於前山雲輝玉宇牌樓,止於後山慈福慧因牌樓)。作為一座知名園林博物館,擁有豐富制式的園林建築和景觀營造手法,涵蓋了中國傳統名著中的亭台樓閣,軒榭台堂。
明朝北平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字形」的隋唐大運河,為何到後來被「拉直」成京杭大運河
歷史春秋網
作者:計白當黑
唐朝詩人皮日休留有「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的詩句,詩中的「此河」指的就是大運河。人們通常認為隋煬帝楊廣修建了現在依然發揮作用的大運河。
其實大運河分為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前者南北走向,兼顧東西,是「人字形」的,後者縱穿南北,橫臥東南,呈「一字形」,到底是什麼原因拉直了大運河呢?
大運河的前世今生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隋煬帝組織上百萬民夫,開挖連通黃河和淮河的永濟渠,拉開了修建隋唐大運河的序幕。整條運河全長2700公里,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抵餘杭(今浙江杭州),地跨京、津、冀、魯、豫、皖、蘇、浙等8個省市,綴連黃河、海河、淮河、長江、錢塘江等5大水系,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隋唐大運河縱貫華北平原、淮河平原、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是隋、唐、宋時期的重要經濟命脈,它以漕運為主兼及其它商品運輸,不僅節省了巨大的物流成本,還帶動了運河沿線城市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漢族文化的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生成、鞏固和壯大。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對隋唐大運河實行局部修鑿,京杭大運河由此登上歷史舞台。儘管起止點相同,但它全長1797公里,途經京、津、冀、魯、皖、蘇等6個省市,主要水源由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等組成的「南四湖」補充。與隋唐大運河相比,京杭大運河縮短了903公里。至今,它仍然是重要的航運水道,與長城、坎兒井並稱「中國古代三項偉大工程」。
政治重心偏移,隋唐大運河命運堪憂
隋唐大運河惠及隋、唐、宋三朝,輻射長安、洛陽、開封、杭州、揚州等世界級大城市,奠定了唐朝的開元盛世和宋朝的經濟繁榮。可以說,在隋唐大運河的滋養下,奠定了唐宋數百年的長治久安、豐衣足食。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遷都大都後,隋唐大運河愈發顯得不合時宜。當時的政治中心在大都,並非唐宋時期的中原腹地。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迫切需要江南輸送的錢糧物資。受到隋唐大運河走向的限制,物資經過多次水陸轉載才能到達目的地,運輸效率低下,增加物流成本。而江南地區在全國經濟總量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隋唐大運河難以適應社會經濟交流的要求,必須進行升級改造,截彎取直。
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因「習水利,巧思絕人」,引起了忽必烈的重視。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監,成為當時興修水利的骨幹成員。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郭守敬受命考察河北、山東山川地形。經過考察,他提出了拉直隋唐大運河的初步方案,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上報朝廷。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身為都水監的郭守敬開始主持運河改道工程。在十年間,工程以江蘇清江為基點,在其南北兩南岸分別施工。清江北岸開挖「洛州河」和「會通河」,沿河的天然湖泊補充了巨額水量,船隻可直航天津,同時,開鑿大運河最北端的「通惠河」,運河從通州至大都積水潭,清江南岸鑿通邗溝和江南運河,抵達終點杭州。如此一來,京杭大運河初具雛形。清朝中期名臣朱軾稱讚郭守敬「所陳水利,言未盡從,然功烈赫赫」。
黃河水患頻發,隋唐大運河陣痛不止
從走勢來看,隋唐大運河分為「一撇一捺」兩部分。一撇是運河的下半部,自揚州始,運河向西北延伸,斜穿安徽,進入淮河流域,再經河南,接通黃河,到達洛陽。一捺是運河的上半部,運河從黃河轉向東北,流經河北,穿越海河,終至涿郡。
由於與黃河連接,給隋唐大運河帶來了不穩定因素。黃河中游穿行於黃土高原之間,河水中夾雜著大量泥沙,有「斗水七沙」之稱。據統計,黃河年輸沙量最多時達39.1億噸,年均輸沙量為16億噸。最高含沙量為920千克/m³,年均含沙量達37.8公斤/m³,因此,黃河是世界是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黃河裹脅大量泥沙,導致河道變窄、河床抬高、水利設施淤塞,形成地上河奇觀。出現洪水時,在巨大水量和泥沙的衝擊下,黃河下游堤壩極易發生潰堤,嚴重威脅兩岸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黃河在2540年中,有543年發生決溢事件,總共決溢達1590次。隋唐大運河受到黃河水患的影響,下半部絕大部分故道已經埋入地下,唯有考古發掘才能證明它的存在。
地緣政治變化,隋唐大運河難挽狂瀾
隋文帝楊堅實現了南北統一後,在江南地區推行諸多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造成當地門閥士族和關隴貴族之間的矛盾。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十一月,江南地區降而復叛,暴露出隋朝內部的裂痕和不穩定。
事實上,江南地區經濟發達,「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關中地區作為首都,是全國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隋煬帝通過隋唐大運河溝通南北,調動東南地區的錢糧,供養西北地區軍需消耗,雙方各取所需,達成戰略平衡,實現南北和諧共處。
隨著政治中心的東移,產生了新的地緣政治。南宋詩人辛棄疾曾坦言:「夫守江而喪淮,吳、陳、南唐之事可見也。」足見淮河流域對江南的重要性。明朝地理學家顧祖禹強調:「南直以江淮為險,而守江者莫如守淮」也就是說軍事上守江不如守淮。他還提出:「淮甸者國之唇,江南者國之齒。」由此確立了淮河和江南唇齒相依的戰略關係。
故此,將東西走向的隋唐大運河改建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運河,無疑是一筆性價比極高的投資,不但可以利用高效的航運,進行戰略機動、兵員調配、物資供給等軍事行動,還能為南方提供軍事戰略屏障,使北方政治軍事重鎮和南方經濟重心有機結合,形成統一的整體。
不論隋唐大運河還是京杭大運河,是封建王朝保持生機和活力的經濟動脈,產生了特有而豐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資源。隋唐大運河被拉直,順應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對時代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說隋唐大運河是弓臂,那麼京杭大運河就是弓弦,兩者合力,射出了中華民族偉大繁榮之箭。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糕點 #點心 #茶點 #豚皮餅 #酥黃獨 #古剌赤 #翠縷面 #帶骨鮑螺 #水粉湯圓
明朝北平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三年逃兵120萬?明朝的逃兵問題為什麼這麼嚴重|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明英宗正統三年,當時擔任兵部侍郎的于謙,正巡撫河南、山西,因為河南省遭了災荒,于謙便上疏朝廷,請求暫停「清軍御史」(也就是清點全國軍兵的欽差)在全國的活動,讓他們各回原處。
其中提到,這些清軍御史到全國清查各個衛所,發現了一個極其嚴重的問題,最近三年,全國衛所實際上還在崗的軍兵,比朝廷應該有的名額,少了120萬還多。這些兵說是逃跑了或者死亡了。
就算已經清查出來的那些逃兵,一一重新登記造冊,然而,十個裡面也只有兩三個到崗,就算這兩三個,也不客氣,過不了多久又逃了。
據《明英宗實錄》記載:
臣等竊惟,自遣御史清理之後,近三年於茲矣,天下都司衛所發冊坐勾逃故軍士一百二十萬有奇。今所清出十無二三到伍,未幾又有逃故。
可是正統初年,朝廷並未大舉用兵,正統朝大舉對外用兵,是在正統六年,命定西伯蔣貴為將軍,兵部尚書王驥提督軍務,發兵十五萬征麓川,也就是用兵西南傣族地區。
很顯然,120萬軍兵,陣亡的或者受傷不治去世的不佔多數,大部分都當逃兵了。
這120萬逃兵,佔了當時明朝全國總兵力的將近三分之一。
但是,明朝朝廷當時並沒有重視這個問題,與其說沒有重視,不如說,是無可奈何。
所以,後來明英宗土木之變的時候,明朝號稱五十萬大軍,實則只有二十幾萬,其他的大概都逃了,名冊上有這個兵,實際上軍中並無此人。
明朝軍隊為什麼有那麼多逃兵呢?這還得先介紹一下明朝的衛所制度和兵源。
明朝建立過程中,明太祖朱元璋按照副丞相張昶的建議,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全國設立衛所制,成為明朝貫徹始終的軍事制度。
所謂衛所制,就是在全國重要的城鎮,設立衛和所。
最基層的是百戶所,共有兵120人,設十個小旗統領。
上一級是千戶所,每千戶所共1120人,設兩個總旗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軍衛,每衛平均5600人,由指揮使統領。
再上一級,就是省級的部門了,明朝在全國重要省份設立都指揮使司,統領該區域內所有衛所。
至於都指揮使司再上頭,就是明朝有名的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了。
而明朝的兵源呢?
一開始的時候總共有兩大類,一類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拉起來的隊伍,另一類是在作戰過程中,抓到的俘虜。
到了後來,明朝穩定以後,兵源就有了新的來源,一個來源是罪犯,所謂犯了罪充軍的那部分人。
另一類是重中之重,就是明朝通過軍籍制度,在全國徵兵,家裡男丁超過三口的,就徵一個當兵。這叫做垛集軍,如果你加入了垛集軍,你的戶口就從民籍變更成了軍籍,永世不得更改,子子孫孫都要從軍。
這就是明朝所謂的從征、歸附、謫發、垛集四大兵源。
實際上後來明朝還發展了募兵制,出現了僱傭兵,甚至到明朝後期,明朝軍隊大部分是僱傭兵,朝廷不直接發餉的。比如有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的戚繼軍和俞大猷的俞家軍。
瞭解完明朝的衛所制和兵源以後,就不難理解那些兵為什麼會逃跑了。
第一,對於流放的兵源來說,都是罪犯,發配到各個衛所裡,一旦有機會,肯定會逃。
比如,明成祖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大帝對建文帝的忠臣們大開殺戒,不但株連十族,還搞瓜蔓抄,所謂瓜蔓抄,就是連根拔起,把你老家全村鄰村的人都治罪。這麼多犯人,不可能都殺,男的流放充軍,女的發配教坊司充當奴隸。
據《明宣宗實錄》記載,
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張聰言:遼東軍士多以罪謫戍,往往有亡匿者。皆因編髮之初,奸頑之徒,改易籍貫,至衛即逃,此及勾追,有司謂無其人,軍伍遂缺。
第二,對於俘虜軍來說,當然也會跑。因為明朝初年用兵,打的都是異族蒙古或者西南少數民族,抓的俘虜,你把他放在衛所裡,看守不嚴,他能不跑嗎?
第三,對於垛集軍來說,並不是所有人都就地安置,這由不得你自己選,你說你想在離老家近的地方當兵,可以常回家看看老父老母,門都沒有。
很多江南兵,被分配到北方甚至遼東酷寒之地,離家幾千里,他不適應當地,能不跑嗎?
除了各種兵源自身特點導致的逃跑,明軍逃兵嚴重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那就是各級官吏的腐敗問題,其中最嚴重的是,王公大臣隨意徵召衛所軍給自己幹私活,幹工程,讓他們勞累不堪,忍受不了折磨。
比如,明朝丞相李善長回家養老以後,大興土木,但是工人不夠,就找湯和要三百兵馬。後來湯和把這件事告訴了明太祖朱元璋,這件事也成了朱元璋殺李善長的罪證之一。
明朝初期還好,越到後來,貪官污吏越多,使用衛所軍幹私活的越多。
以至於出現了以下的情況:
明朝平時會在全國各都指揮使司抽調衛所軍進京衛戍,跟京城的京營軍隊一起操練。但是,這些進京的衛所軍往往被京城的王公大臣調走去幹私活,搞得他們勞累不堪。以至於當時山東都指揮使司的將領,不得不賄賂五軍都督府或者兵部的高官,求他們不要調集該都司的衛所進京。
這些衛所軍,平時本來要訓練,要學習排兵佈陣,卻天天被叫去搬磚,還不給工錢,因為僅有的一點好處都被各種指揮使、總旗等將領拿走了,所以明朝軍隊逃兵才如此嚴重。
據史載,嘉靖朝,俺答圍攻北京,兵部尚書丁汝夔去盤點京營軍隊人數,本來應該有十萬七千餘人,實際在崗的卻只有六萬多人,只剩下一半了。
到了崇禎朝,逃亡還更嚴重,連能打仗的都沒有,因為缺軍餉,都跑了。
「十七年(1644)王章巡視京營,按籍額軍十一萬有奇。喜曰:『兵至十萬,猶可為也。』及閱視,半死者,余冒伍,憊甚,矢折刀缺,聞炮聲掩耳,馬未馳輒墮。而司農缺餉,半歲未發。」
永樂大帝在的時候,北平最多可是有八十萬大軍呢。
沒有兵打仗,明朝能不亡嗎?
至於這些逃兵怎麼逃的,那就五花八門了。
比如,有的人賄賂上司請假,結果,黃鶴一去不復返,同袍懷中空悠悠。
比如,有的人招呼都不打,就沒影了。
比如,有的人說要回家取衣物,後來就再也見不到這個大哥了。
比如,有的紈褲子弟,一打仗,就拿錢僱人去頂自己的名,打完仗自己再回衛所,然而,那個拿了錢的大哥,根本就沒去打仗,拿著錢跑了。
甚至於,有的大哥,不在衛所裡待著,跑到附近的城鎮農村做小買賣去了。打仗的時候,自然找不到他啊。
反正就是各種鑽衛所制度的空子。所以,朝廷面對逃兵問題,制定了各種懲罰措施,仍然制止不住,除非改變衛所制度和軍籍制度。
當然,這些人也不完全想當逃兵,只是在明朝當兵太苦了,還整天被上司欺凌壓榨,被拉去搬磚。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明朝北平 在 阿東 RangerEa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人給我講過以下故事,真假無從得知。
春秋時期有名叫姬和的貴族,周厲王因其暴政被國人推翻時被推舉為領袖封於「共」,史稱其名為「共伯和」。其有一分部後人以國名為姓以共為姓, 後來又有部分後人又改姓為龔。
明朝洪武年間,有名姓共名當的人因為其遠房親戚在吏部當官,得以在福建泉州府安溪縣覓得知縣一職。他自稱為「共伯和」後人,以知縣一職權力欺壓百姓,以衙差強搶百姓財產,人民雖然不滿但不敢宣之於口。其衙役 赫兢 在更是惡名昭彰,姦淫擄掠無惡不作,雖是執法者卻知法犯法。
洪武十一年間,共當 和其下屬們有一次在中午飲得酩酊大醉,在鳯城鎮街頭光天化日下強姦一民女,引來千餘人圍觀,但因怕事只得數人願為受害人出頭,其餘千餘人心中雖然㫮對其嗤之以鼻,但無一人敢支持出頭者,最後出頭的村民及其家人通通受處斬,此事本應上報朝廷,最後共當卻隱瞞此事。此後,鳯城鎮經常有巿民無故死去,無名屍數以千計,共當一伙㫮稱其「無可疑之處」。
人民雖然不滿,稱共當一伙為共賊,史料記載當時雖然人民有「共賊必亡」、「赫兢死全家」、「光復鳳城」等口號,卻不敢當抗暴第一人。
洪武十三年五月,此事傳到朱元章耳中,他當時怒不可遏,立刻將共當、赫兢等人斬殺,他不禁嘆道:「共。匪雖可惡,但人民卻因自私而自食惡果,如果當初鳳城人民㫮起兵反抗,把共當、赫兢等人殺死。鳯城便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從北平回朝的丞相徐達聞言即道「皇上此言差矣,豈有支持造反之理?」朱元章笑道:「天道好還,朕若有日成暴君,人民應該推翻朕。今日朕殺共狗,他日朕若如共狗之流,暴政必亡,共。匪死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