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定古蹟清代道署遺構①】190318
--臺灣兵備道署--
根據《清實錄·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廿三年(1684)福建料理錢糧侍郎蘇拜等人向康熙皇帝奏報,「臺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道一員分轄……」,同年便設置了「★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自福建巡海道移設而來。從清代方志的記載中可得知其...
.
【市定古蹟清代道署遺構①】190318
--臺灣兵備道署--
根據《清實錄·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廿三年(1684)福建料理錢糧侍郎蘇拜等人向康熙皇帝奏報,「臺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道一員分轄……」,同年便設置了「★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自福建巡海道移設而來。從清代方志的記載中可得知其係以明鄭時期的房舍改建而來,據鄭道聰老師的研究,推斷應該是由鄭經的「東壁樓」改成。
雍正五年(1727)福建總督高其倬奏請雍正皇帝,將福建興泉道加上巡海道銜並移駐廈門,「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的廈門便移除改為「★福建分巡臺灣道」,簡稱臺灣道。
∟雍正十二年(1734)道臺張嗣昌添建官廳。
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皇帝詔令,以巡道兼任提督學政。其後歲科校士改至福建分巡臺灣道署舉行,位在縣學文廟旁的校士院閒置(後來改為萬壽宮)。
∟乾隆廿七年(1762)道臺覺羅四明重修署舍,並撰記志之。
乾隆卅二年(1767)福建分巡臺灣道升格為★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
∟乾隆五十三年(1788)臺灣府知府護理臺灣道道臺楊廷理在廳事(敬事堂)後面增建一堂名曰鶴馴堂。
乾隆五十六年(1791)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升格為★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同治元年(1862)五月,臺灣有大地震,道署廳舍圮毀,同治三年(1864)八月由道臺兼提學道銜的丁曰健整修,並立「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初記碑」及「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再記碑」志之。
∟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建省,在此之前臺灣道仍屬福建省所轄,但因建省後職權與布政使司衙門重疊,時任道臺劉璈與臺灣巡撫劉銘傳常因爭權造成紛爭,後來劉璈被劉銘傳設局罷免。
∟光緒十六年(1890)道臺唐景崧在署後左側(東南)增建一座向北的藏書室,名曰萬卷堂。這是臺灣道署這塊土地的建置在清代的最後一次更動。
🇯🇵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之後,臺灣兵備道署改為「★臺南民政支部」使用,隔年作為「★臺南廳舍」使用至1916年,期間清代原先道署所屬的巡捕衙亦改為第一代的臺南廳警務課,其後幾年間清代舊署舍已大部分被拆毀改建。1920年臺南廳改設臺南州,辦公遷至新建的臺南州廳(今文學館),警務課也隨著臺南廳的遷址進駐新的州廳,後來舊廳舍充為「★臺南商業專門學校」使用,約1930年時因應當局的工業發展政策而公告廢校,並被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取代其地位。1930年之後★臺南市役所從臺南州廳東側的合署廳設遷回道署舊址直至1945年空襲。
--寓望園、道署關帝廳--
康熙廿五年(1686),臺廈道道臺周昌將原來的★道標營盤改闢為★寓望園,是為臺廈道的後花園。康熙卅二年(1693),道臺高拱乾在寓望園增建兩座樓閣—★澄臺和斐亭,在1694年成書的《臺灣府志》已將兩者載錄入臺灣八景—「澄臺觀海」、「斐亭聽濤」。
乾隆五年(1740)道臺劉良璧增建★豐亭於署後東南隅。乾隆卅一年(1766)臺灣府知府蔣允焄將寓望園新闢造景,稱為「★禔室十三勝」。嘉慶四年(1799)道臺遇昌修建斐亭、為澄臺題匾。
-
道署關帝廳於康熙廿三年(1684)因保舍甲關帝廳(今後甲關帝廳)路途過於遙遠而創建,附屬於臺廈道。雍正三年(1725)道臺吳昌祚又增建了附屬於臺廈道的天后廟、觀音堂,道署天后廟於乾隆十年(1745)曾由道臺莊年重修。
🇯🇵昭和元年(1926)道署關帝廳及道署觀音閣因市區改正開闢末廣町通(今中正路)而拆除,1929年於末廣町二丁目110番地重建,並將道署關帝廳、道署觀音閣、東轅門福德祠合祀,成為今日所見的道署關帝廳。
--奎樓書院--
奎樓書院肇基於雍正三年(1725),由道臺吳昌祚增建附屬於臺灣道署的「★魁星堂」,其後在乾隆廿年(1755)由道臺拖穆齊圖主持整修,乾隆卅八年(1773)道臺奇寵格再次整修,翌年二月完工,立有「重修魁星堂碑記」,現存於奎樓書院外,乾隆五十八年(1793)再由里人黃鍾岳鳩眾重修。
嘉慶四年(1799)道臺遇昌於魁星堂後新建★敬字堂,兩年後(1801)一旁又增建★倉聖堂,奉祀倉頡先師。嘉慶十一年(1806)道臺慶保改建魁星堂,並將之與倉聖堂、敬字堂、朱文公祠整合成「★中社書院」。嘉慶十九年(1814)道臺糜奇瑜以魁星堂規模狹陋而改建,兩年後的十月完工,改稱「★奎光閣」,並立「重修奎光閣碑記」。道光十三年(1833)中社書院改名★奎樓書院,並題了「奎樓書院」門額碑,今保存於奎樓書院前。同治十三年(1874)奎樓書院整修、光緒九年(1883)再修。
🇯🇵與道署關帝廳一樣,奎樓書院在昭和元年(1926)開闢末廣町通(今中正路)的工程中遭到拆除,移建至臺灣府文昌祠隔壁,即今址。(文昌祠二戰時被炸毀)
#台南市 #臺南市 #台南 #臺南 #tainan #tainancity #府城 #台南景點 #古蹟 #史跡 #historicalsite #culturalheritage #市定古蹟 #建築 #architecture #道署 #臺灣道 #市定古蹟清代道署遺構 #relics #remains #遺構 #道署關帝廳 #奎樓書院 #胡適 #胡適故居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斯卡羅 #攝影 #撮影 #photography
明成祖遺詔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真實的王莽: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民選皇帝
歷史春秋網
作者:馬立誠
西元前1年(哀帝元壽二年),25歲的哀帝突然去世。此前他的祖母傅太后與母親丁皇后都已去世。王政君又成為最高權威,她立即恢復王莽的大司馬職務。
王莽復職第一件事是罷免董賢,並選立中山孝王9歲的兒子即位,是為漢平帝。王莽命令平帝的親屬一律不許進入京城,以杜絕新的外戚之患。接着,他把傅、丁兩氏外戚全部趕出京城。王莽復出執政,得到全社會歡呼,臣民們覺得漢朝振興有望了。這一年,王政君封王莽為安漢公,實際總理國政。
西元2年(平帝元始二年),發生旱災蝗災。王莽帶頭捐款一百萬錢,捐地三十頃,救助窮人。二百三十個貴族跟進,捐出大批糧食、土地,分給弱勢群體。民眾捕蝗蟲,按多少給錢。全國無災地區凡是財產不滿兩萬錢、受災地區財產不滿一萬錢的貧民,免交租稅。發生病害的地方,騰出大房子給病人醫治。一家死六人以上給葬錢五千,四人以上給三千,兩人以上給兩千。
王莽廢去皇室的呼池苑,改設安民縣,遷移窮人去住。沿途飲食以及到達之後所需的田宅器具耕牛種子等,都由官府供給或借貸。
王莽又下令在長安城中投資建設五個裏共200個廉租房社區,供貧民居住。權勢開始向民生傾斜。
王莽努力解決教育難題,擴大太學招生,太學生數量破紀錄超過1萬人。他還下令各地興建學校,讓更多的孩子讀書增長知識。
《漢書·王莽傳》說,王莽在京城為學者蓋了1萬間房子,成立了不少研究所。凡是對古典文獻有所專長的,都召到京師做研究,前後來了千把人,每天討論儒家學問。
王莽還大抓意識形態建設,根據《周禮》精神,重訂車服制度,分等級確定國人的著裝、住房、器用、婚喪式樣,接着又下令對老人、兒童不加刑罰,婦女非重罪不得逮捕。
一時之間,社會風氣大為好轉。逢到災害,王莽自動吃素,並赦免囚徒。
這些改進或改革措施,大概就屬於胡適所說的「社會主義」。
平帝12歲時討論結婚,成千上萬的士人百姓湧向政府大門,不肯離去,要求平帝必須娶王莽的女兒,以王莽之女為國母,別的女子完全喪失競爭力。王莽女兒當然被選為皇后,平帝因娶王莽之女賜給王莽的兩萬五千六百頃土地,王莽都退回了。聘皇后的禮金兩億錢,王莽接受六千三百萬,其中四千三百萬周濟劉氏宗族中的沒落窮人,剩下的錢大部分孝敬王政君使用。
眾大臣感念至深,先是提議把新野、召陵、新息、黃郵聚等四個地方的土地賜給王莽(王莽退掉了新野、召陵、新息三個地方),接着又提議加封王莽為宰衡(高於所有諸侯王公之上的職務官名,為西漢末年新創),後又奏請加封王莽九錫(自古以來視為最尊貴的九種物品,如最高級的車馬、衣服、弓矢、樂器、儀仗隊、武裝衛隊、天子祭祀天地用的酒、朱紅大門、能罩住台階的屋簷等,只有新皇帝登基才用)。
加封九錫意味着地位離皇帝不遠了。
王莽不受新野田的消息傳出,朝廷收到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懇請王莽接受封地。有人統計,當時全國人口五千萬左右,以明朝識字率不超過人口的百分之五計算(北京大學研究成果),漢朝識字者最多兩百萬左右。長安及周邊地區能上書的知識分子也就是四十八萬多人,這裏幾乎所有能上書的人都參與了這個運動。
如果當時進行民意測驗,王莽的支持率當在百分之九十九左右。高層官員當中,支持加九錫的王公列侯及卿大夫九百零二人,幾乎百分之百。
西元5年(平帝元始五年),漢王朝為王莽加封九錫。一個推舉王莽代替劉氏當皇帝的運動開始興起。為什麼無能的劉氏後人永遠坐江山,而這樣的聖人卻不能當皇帝呢?當時絕大多數臣民一致認定,只有王莽才能讓奄奄一息的國家重新強壯起來。
地球氣候也在幫助王莽。王莽執政之前的幾十年,夏天降霜,冬天打雷,地震隕石,日食月食,災異頻頻發生。老天爺弄神弄鬼,忙得不可開交。
時在遠古,每逢「詭異」,總不免有人添油加醋,口口相傳,鬧得氣氛十分緊張。可是王莽上台之後,災異大為減少,人們舒了一口氣。與此同時,「祥瑞」、「神跡」卻接二連三出現了。
早在西元1年(元始元年),就有南越人進貢一隻白雉、兩隻白雉。儒生們一查《尚書》的記載,周朝時候,越裳氏曾向周成王進貢白雉。此時白雉重現,顯然是「周成白雉之瑞」。
西元5年12月,14歲的漢平帝去世。同月,長安附近一個井裏發現一塊白石,上面刻有紅色文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王政君即刻下詔讓王莽攝政,朝臣稱之為攝皇帝(攝即代理之意,攝皇帝為代理國政),又有人稱他為「假皇帝」。西元6年(王莽居攝元年)3月,王政君宣布,立漢宣帝玄孫、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
王莽當了攝皇帝之後,一個最基層的官員——臨淄縣昌興亭的亭長向朝廷報告說,他夢見了「天公」。「天公」在夢中告訴這個亭長,「攝皇帝當為真」。為了表示靈驗,「天公」還說,早晨醒來,將會看見亭中有一口新井。亭長早晨起來跑到亭中一看,原來的平地上果然出現了一口新的深井。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給京師送來載有「天命」信息的奇石銅符。這些資訊的內容,都是王莽應該即位稱帝。
在諸多「神跡」面前,王莽卻是一個勁推辭。形勢演變到了非常迫人的地步:他愈推辭,臣民就愈急;他愈展示出無私,臣民就愈狂熱。全國推舉他做皇帝的勢頭已經匯成洶湧大潮,「祥瑞」和「神跡」每天都大量出現。臣民們也每天都在引起議論和催促,不容王莽後退。歷史上甚至還出現了這樣的記載:王莽前往未央宮觀看各地送來的奇石時,突然天風大作,煙霧彌漫。霧散之後,石頭前面出現了帛圖:「天告帝符,獻者封侯。承天命,用神令。」
西元8年(王莽居攝三年)11月,一個叫哀章的人向朝廷進獻了分別放在兩個銅盒裏的「天帝」和「赤帝」降下的「符命」,「符命」的內容是王莽該當皇帝。
到了這個時候,王莽終於顧不得王政君的勸阻,在這個月即位當了真皇帝,改國號為「新」。王莽廢掉劉嬰的皇太子名號,封他為定安公,賜給他一塊方圓百里的地方,把漢朝的宗廟放在那裏。西漢214年歷史就此畫上句號。
有研究者說,王莽其實是那個時代的民選皇帝,此話有理。王莽當皇帝之後,當時的學界領袖楊雄寫了一篇《劇秦美新》獻給王莽,說王莽「配五帝、冠三王」,「奉若天命」。
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祥瑞」不過是王莽自導自演的「勸進」醜劇罷了,益發暴露出王莽的「篡位」野心,諸多東漢學者就說這是王莽命令地方官搞的陰謀。其實,就當時形勢來看,更大的可能是各地臣民主動所為。這裏既有拍馬屁成分,又有進獻者獲益的盤算,也有真心的期盼。不妨說,前者正是利用了彌漫全社會的真心期盼。這種期盼是哪裏來的呢?是長期以來王莽的所作所為激發的社會心理。
在歷史上,一些宗教創始者或改革者,大都有一個偉岸的人格。信仰他們的人,為他們的人格所折服,常常把他們的弱點忽略了,遺忘了。比如一些人看見大海汪洋的氣魄,就情不自禁讚美起來。在那個時刻,他們沒有想到海裏什麼骯髒的東西都有,這海水也不能飲用。在西漢末年那種頹廢沉悶馬上要完蛋的時候,看看大海還是十分必要的心理調適。臣民們會被大海的宏闊壯觀所盪擊,從而產生出一種期盼。這種期盼如能實現,那些沉悶自然就會被蕩到烏有之鄉去了。
這是王莽的作為和臣民期盼之間的互動。所以鄧廣銘說,王莽是順應歷史要求掌握政權並制定改革方案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王莽 #民選皇帝 #漢朝 #新朝
明成祖遺詔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immy Chen
每逢清明時節,許多台灣人都會製作「草仔粿」作為掃墓祭祖時的供品,這些都是平埔族人的習俗。
阮阿嬤世居雲林西螺鎮番社,雲林的住民種族非常複雜,除了號稱來自於泉州的福佬人、漳州的福佬人、漳州詔安的客家人、漳州及潮州的福佬及客家人,還有來自於福建晉江的中東阿拉伯人後裔,更重要的是鄭氏殖民以前,原來居住在雲林當地的原住民族部落就有西螺、二崙、莿桐、林內的西螺社,如今稱斗六市的古稱斗六門與古坑的斗六社 (清殖時期改稱柴里社),連結南投埔里的水沙連社,虎尾、土庫、褒忠的虎尾壠社、斗南、大埤、虎尾的他里務社,崙背、土庫、褒忠、東勢、麥寮、台西、口湖、四湖、水林、元長、北港的貓兒干社、南社,土庫王社,茅干社等。
其間居住包含在淺山地區,被列為貓而干部落遺址群,包含雲林、彰化一帶的大武郡、貓兒干、西螺、東螺(如今被列為彰化縣)、他里霧、猴悶、斗六、二林、南社、阿突、眉裡、馬芝遴等龐大的原住民村落,這塊區域的族群被統稱為虎尾壠人。西螺與東螺原屬同一區域,被歸為貓霧拺平埔族,其餘雲嘉南區村落則屬洪安雅平埔族。
那些自稱來自福建的漢人後裔,主要以鍾姓、李姓、張廖三姓家族為主。居住在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三處。尤其張廖家族,據說源自於清康熙年間 (西元1701年) ,由福建漳州詔安客家人廖朝孔帶領一家五兄弟渡海來台,落腳二崙開墾。歷經百年發展,這支廖姓宗族在雲林當地開枝散葉,百年後散居崙背、二崙、西螺當地25個庄,總計高達一千多戶,成為當地強勢家族。
阿嬤家族居住的西螺番社居民幾乎全都姓廖,也稱自己是來自於福建韶安的客家人,與祖先來自於廣東饒平客家人的阿公一樣,都早已不會說客家話。
由於阿嬤說我們的祖先是來自於廣東、福建的客家人,從小我也就認為自己有客家血統。但我最感好奇的是,古代盛極一時的中部大番社,怎麼會沒有半個人認為自己有原住民血統,是當地原住民的後裔。
直到前些年阿爸過世,我返鄉尋根,請求屘叔讓我打開公媽爐給我查看歷代祖先的牌位,終於從不被西螺當地耆老承認有來自於廣東的父系先祖,及兩位連名字都沒有只寫著番婆二字的母系先祖的家世,確認了自己是徹徹底底被漢化的貓霧拺平埔族後裔,也被稱為虎尾壠人。
從小因為阿爸經營當地最大的電器行,每天營業到深夜,阿嬤擔心影響我的教育,要我過去給她帶。從小就看著逢年過節阿嬤搓圓仔、炊粿、拜地基主。原本以為小時候看到的這許許多多的習俗,就是客家人的傳統。直到長大後閱歷逐漸累積,加上網路時代資訊取得越來越容易。慢慢才知道,原來阿嬤以為的家世、籍貫,其實跟阿公那邊一樣,都是被殖民政府漢化賜姓的結果;她一輩子以為是客家習俗的傳統,其實都是平埔族祖先遺留下來的習俗。
而過去很多人以為祖先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福建、廣東的所謂客家人、漢人,非但大多不是真的,即使極少數真的,那些人也只不過是台灣先民在七千年前大屯山火山爆發後,北逃遷徙出走後繁衍出來的後代,只是在北方大陸生活困難,不得不再回到當年祖先的故鄉台灣。整個被漢化、客化的中國南方百越民族,身上同樣流著台灣先祖的血液。
明成祖遺詔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金朝唯一的漢人皇后:王霓
歷史春秋網
作者:思文
元光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224年1月14日),金宣宗病死在南京開封府。時年61歲,重臣寬厚,給了個廟號為宣宗。
《金史》、《金史紀事本末》,包括現代的一些介紹金史的書籍,大多都是介紹金哀宗完顏守緒是直接即位,沒有任何波瀾。
其實不是這樣的,細讀史料,你就會發現,完顏守緒上位,雖然沒有搏殺流血,但是,刀光劍影映照了半個京城,這一番明爭暗鬥非常激烈,到底還是背後的軍事力量起的決定作用。
當然啦,兩位太后的力量也不可低估。
金宣宗的第一任太子是完顏守中。但是,從《金史》等史料中卻查不到他的生母是誰。後來在一件私人筆記中,才找到了線索,原來完顏守中的親娘姓紇石烈氏,小戶人家出身,進入完顏允恭的府中為侍女,據完顏承麟的夫人徒單氏說,千嬌百媚的樣子,一副羞答答的不愛做聲,病懨懨的像林黛玉。後來被允恭收入房中。並且生下了完顏守中。
紇石烈氏雖然是小戶人家,可她有一個大戶的同門,就是胡沙虎。胡沙虎的本名是紇石烈執中。
那麼,與後期在後宮中幾乎是說一不二的王氏以姐妹相稱又是怎麼回事呢?當年宣宗怎麼就娶了王家姐妹二人?
這得從頭說起,從目前的史料檢索來看,都是在金哀宗末期隻言片語的記述。幾十年了,細處自己有些說不清楚了。
在燕京(當時為金中都)王家是大戶,正妻生兩個女兒。妹妹叫王霓,長得尤其漂亮俊美。那時的金宣宗不喜歡讀書,完全一個浪蕩公子,聽聞誰家姑娘漂亮,便去騷擾。有一天,他看見了王家妹妹——那時他的爺爺金世宗(完顏雍)還在,便托媒前往王家說親,要給這個庶孫子娶妹妹王霓為夫人。可是妹妹說了(注意,不是母親說),我從小母親身體弱,都是姐姐王雲帶著,那意思就是離不開姐姐。
後來經過反覆磋商,妹妹嫁時,姐姐跟著過去,待妹妹大幾歲時,能獨立主持家務,姐姐再另行再嫁。
承安三年(1198年)正牌的王妃的妹妹王霓肚子裡還是沒動靜,倒是姐姐先生下了個孩子,起名守緒,就是後來的金哀宗完顏守緒。
沒有名分的姐姐、或者說是侍女的姐姐和妹夫先生了孩子。
至寧五年(1213年)宣宗意外即皇帝位,妹妹被立為皇后,姐姐被封為淑妃。後來,在妹妹反覆勸說下,姐姐王雲又進封為元妃。也就是妹妹是後宮的一把手,姐姐是二把手,姐妹二人壟斷了整個後宮。
到了金哀宗完顏守緒即位,詔尊親生母親,也就是二王中的姐姐為皇太后,號慈聖宮太后。妹妹則默默無聞。
史料是這樣記載的:
太后(姐姐王雲)悉心教導今上,使他與兄弟和睦,勤於朝政。對蒙古作戰偶爾有小捷,有些無廉恥的文士上奏、做賦,稱頌聖德中興!甚至還說會越來越強,戰勝蒙古。
太后不滿意,說:帝年少氣銳,無懼心則驕怠生。今有幸打了個小勝仗,怎麼就是中興了呢?就是你等小人諂媚迷惑聖上!。
這個姐姐看來還真是秉持公正,而且頭腦冷靜,不妄自尊大。
不過,當時的嫘祖司寺主徒單氏,認為她有一件事處理的不公!這就是驅逐汪古氏出宮。
當然有筆記記載,這件事是中宮皇后徒單氏的主意。
徒單氏是完顏守緒的正妻。她嫁給完顏守緒之後的形象是個非常賢惠孝順的女子。金宣宗年間,宣宗完顏珣和皇后都曾經生過病,徒單氏就割自己的皮膚獻給當時的完顏珣和王霓,據說是由太醫熬在藥裡做藥引子。但是,這個「秘密」宣宗皇帝還是知道了,重重地嘉獎了她,當然,這件事最終推動金哀宗被定為太子的。
徒單氏的父親也因徒單氏的原因而得到了實惠。
興定四年(1220年),徒單氏之父鎮南軍節度使徒單頑僧犯罪了,罪過很大,應該處以極刑。金宣宗以徒單氏性格純孝而赦免了徒單氏之父,又讓他步入仕途。如果徒單氏真的遵守儒家成法,她不該讓皇帝因自己而赦免父親。
據有的筆記資料記載「汪古氏不容於後」。不過,金哀宗敢於宣佈立汪古氏為後,就說明,完顏守緒沒有將徒單氏放在眼裡。但可以估計到的是,她找了這個慈聖宮太后哭訴。說汪古氏微賤,父親是洗馬的軍卒,直接升為皇后,必受人恥笑。而這個王雲太后就全信了,以太后的懿旨,命令將汪古氏逐出宮門。完顏守緒也是不得已,只好命人放出宮去,太后親自派使者說:從東華門出去,就嫁給首先遇見的任何男人。當時,剛好過來一位販繒者(挑著擔子賣布的)徐永久,這個賣布的便得到了汪古氏為妻。
在中原漢地「洗馬」是一個很高的官職,一般稱為「太子洗馬」,也可以當作榮譽官職賞給部下。汪古族漢化時間比較短,對於宋朝官職不甚熟悉,汪古族偏西的部分將隨從副官稱為「洗馬」。當時,歸附大金國的汪古部前任就這樣稱呼自己的副將。如今的汪世顯也這樣稱呼,副將和部落首腦都是至親。
完顏承麟知道丞相完顏仲德計議的,朝廷西遷入蜀,主要依靠的力量就是來自於汪古部,如果汪古氏被驅逐的事情傳揚到那裡,這個西去入蜀的計畫就要泡湯。
正大八年(1231年)九月丙申,王太后駕崩,遺命園陵務從儉約。實際也確實缺少銀兩,十二月己未,葬汴京迎朔門外五里莊獻太子完顏守忠墓之西。謚號明惠皇后。
正因如此,完顏承麟追上了完顏守緒,向這位流浪中的皇帝,言說北進歸德,西行入蜀或者南下蔡州的利弊,都和他說得清清楚楚。
完顏守緒根本不認真聽,對完顏承麟說道:「來時你就是後衛,你依然後衛——就把你收留的那些掉隊的兵全部給你!」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王霓 #金朝 #漢人皇后 #金宣宗 #洗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