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評論】《小偷家族》Shoplifters 『不著痕跡的大師之筆』
-
闊別去年毀譽參半,評價兩極的《第三次殺人》後,是枝裕和睽違3年,繼《海街日記》後再以《小偷家族》五度叩關坎城主競賽,而這次終在一片好評中拿下坎城最高榮譽金棕櫚。 —
攤開是枝裕和導演作品的脈絡來看,「人」與「家庭」的狀態一...
【#地下評論】《小偷家族》Shoplifters 『不著痕跡的大師之筆』
-
闊別去年毀譽參半,評價兩極的《第三次殺人》後,是枝裕和睽違3年,繼《海街日記》後再以《小偷家族》五度叩關坎城主競賽,而這次終在一片好評中拿下坎城最高榮譽金棕櫚。 —
攤開是枝裕和導演作品的脈絡來看,「人」與「家庭」的狀態一直是他最為關注的事情,這中間「血緣」的羈絆又是貫串其作品的重要核心,這個時間點完成的《小偷家族》無疑是是枝裕和集大成之作,解構其文本,《小偷家族》結合許多過去作品的影子,同樣改編社會案件,棄養兒童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同樣瞄準家庭中血緣關係的《海街日記》、《我的意外爸爸》,同樣遊走於法律與道德灰色地帶的《第三次殺人》,而幾乎在所有是枝裕和的片裡,所謂成年人其心志和狀態都帶著強烈缺陷,「大人們」都是幼稚且不完美的,這些元素在《小偷家族》中同樣深刻體現,所以《小偷家族》本質上對是枝裕和的影迷來說,應是相當熟悉,但這次是枝裕和能順利拿下金棕櫚,絕不只因結合了過去所有的作品,明顯是其調度與導戲的功力更上一層樓。
—
《小偷家族》一開場即以俐落地剪接、明快地分鏡表現父子兩代的偷竊默契,選擇以此作為序曲為接下來的主調拉開序幕,這樣的分鏡結構有別於過往,是枝裕和明顯因導了《第三次殺人》後,更能遊刃有餘的營造懸疑緊張的氣氛,並掌握其節奏,因此這場重要序曲才能成功達到楔子功能,引領觀眾入戲,之後便回到是枝裕和拿手的緩慢步調長鏡頭。 --
此片描述一個由六人組成的竊盜家庭在日本社會底層的故事,以「竊盜家族」為骨幹,進一步探索如老人孤獨死、詐領退休金、遺棄兒童與教育等多面向的當代社會議題,上至高齡社會下至年幼兒童,是枝裕和在故事推演中展現其人文視野的高度與廣度,多樣且複雜的龐大命題下,卻能夠不跳脫「家庭」的核心,利用每個角色極其完美的一點一滴拼揍成日本底層社會的縮影,毫無凌亂繁雜不知所云之感。
- -
令人喜愛的是,《小偷家族》全片不帶批判並保持中立客觀的距離,是枝裕和僅是靜靜地以每個中景凝視著筆下人物,展現其越發沈穩內斂的調度與氣質。在故事後半段,家庭中最年邁和最年幼的兩人,同時歷經生命的轉變,掉牙的成長與老化的死亡在同一地點與時間發生,是枝裕和在處理生死離別時,此力道輕如鴻毛同時卻重如泰山,平衡了兩者,調度功力水準之高,深知「收」與「放」之間該拿捏的力道。又例如在片尾,安藤櫻那猶如教科書的長鏡頭,雖幾乎沒有台詞,但卻成功地把全片蓄積的能量一次爆發,除了演技無可挑惕豐富了全片韻味外,也歸功於是枝裕和全片從頭至腳的情緒鋪陳,從演員表現到導演調度近乎完美的配合,終讓這顆鏡頭如此撼動人心。
- -
而是枝裕和這次在音樂上也別出心裁,所有配樂幾乎一入戲就淡出,更懂得用音樂做引子,留有讓影像呼吸的空間且成功牽引觀眾入戲,影像本該懂得留白的技藝、沈默的力量,讓畫面來說故事並引領觀眾,這才該是電影的完美樣貌。 - -
雖然這次《小偷家族》其靈魂與過往相似,皆是從角色至家庭再拉至社會高度,但是枝裕和顯然對故事的鋪陳、場面的調度更揮灑自如,平凡狀態或許難拍,他卻能將平凡拍的不凡,以他一貫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將議題處理的不著痕跡卻又兼具戲劇張力。而從電影裡可看出是枝裕和無意也無力給予這些沈重的社會議題答案,僅透過不斷拋出問題以及反覆詰問,對於「善」與「惡」、「是」與「非」的二元對立給出殘忍卻溫柔的辯證,留下耐人尋味的刻骨銘心,全片後勁如細水長流般,不斷緩慢衝擊觀者的內心深處。
-
感謝『采昌國際多媒體』試片邀約~
-
【#小偷家族】👨👩👧👦🌊
2018/07/13 正式上映 🎥
-
#shoplifters#cannes2018#film#movie#drama#hirokazukoreeda#是枝裕和#小偷家族#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昌譽營造評價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下評論】《小偷家族》Shoplifters
『觸動人心且不著痕跡的大師之筆』
闊別去年毀譽參半,評價兩極的《第三次殺人》後,是枝裕和睽違3年,繼《海街日記》後再以《小偷家族》五度叩關坎城主競賽,這次終在一片好評中拿下坎城最高榮譽金棕櫚。
攤開是枝裕和創作的脈絡來看,「人」與「家庭」的狀態一直是最為關注的議題,這中間「血緣」的羈絆又是貫串其作品的重要核心,這個時間點完成的《小偷家族》無疑是是枝裕和集大成之作,解構其文本,《小偷家族》結合許多過去作品的影子,同樣改編社會案件,棄養兒童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同樣瞄準家庭中血緣關係的《海街日記》、《我的意外爸爸》,同樣遊走於法律與道德灰色地帶的《第三次殺人》,而幾乎在所有是枝裕和的片裡,所謂成年人其心志和狀態都帶著強烈缺陷,「大人們」皆為幼稚且不完美,這些特徵在《小偷家族》中同樣深刻體現,所以《小偷家族》本質上對是枝裕和的影迷來說,應是相當熟悉,但這次是枝裕和能順利拿下金棕櫚,絕不只是因為結合過去所有作品,明顯是其調度與導戲的功力更上一層樓。
《小偷家族》一開場即以俐落地剪接、明快地分鏡表現父子兩代的偷竊默契,選擇以此作為序曲為接下來的主調拉開序幕,這樣的分鏡結構有別於過往,是枝裕和明顯因導了《第三次殺人》後,更能遊刃有餘的營造懸疑緊張的氛圍,並掌握其節奏,因此這場重要序曲才能成功達到楔子功能,引領觀眾入戲,之後便回到是枝裕和拿手緩慢步調的長鏡頭。
此片描述一個由六人組成的竊盜家庭在日本社會底層的故事,以「竊盜家族」為骨幹,進一步探索如老人孤獨死、詐領退休金、遺棄兒童與教育等多面向的當代社會議題,上至高齡社會下至年幼兒童,是枝裕和在故事推演中展現其人文視野的高度與廣度,在多樣且複雜的龐大命題下,利用每個角色極其完美的一點一滴拼揍成日本底層社會的縮影,毫無凌亂繁雜不知所云之感。
令人喜愛的是,《小偷家族》全片不帶批判並保持中立客觀的距離,是枝裕和僅是靜靜地以每個中景凝視著筆下人物,展現其越發沈穩內斂的調度與氣質。在故事後半,家庭中最年邁和最年幼的兩人,同時歷經生命的轉變,掉牙的成長與老化的死亡在同一地點與時間發生,是枝裕和在處理生死離別時,此力道輕如鴻毛同時卻重如泰山,平衡了兩者,調度功力水準之高,深知「收」與「放」之間該拿捏的力道。
又例如在片尾,安藤櫻那猶如教科書的長鏡頭,雖幾乎沒有台詞,卻成功地把全片蓄積的能量一次爆發,除了演技無可挑惕豐富了全片韻味外,也歸功於是枝裕和片頭至片尾大篇幅的情緒鋪陳,從演員表現到導演調度近乎完美的配合,終讓這顆鏡頭如此撼動人心。
而是枝裕和這次在音樂上也別出心裁,所有配樂幾乎一入戲就淡出,更懂得用音樂做引子,留有讓影像呼吸的空間且成功牽引觀眾入戲,影像本該懂得擅用留白的技藝、相信沈默的力量,讓畫面來說故事並引領觀眾,這才該是電影的完美樣貌。
雖然這次《小偷家族》其靈魂與過往相似,皆是從角色至家庭再拉至社會高度,但是枝裕和顯然對故事的鋪陳、場面的調度更揮灑自如,平凡狀態或許難拍,但他卻能將平凡拍的不凡,以他一貫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將議題處理的不著痕跡卻又兼具戲劇張力。
而綜觀全片,是枝裕和無意也無力給予這些沈重的社會議題答案,僅透過反覆地詰問,對「善」與「惡」、「是」與「非」的二元對立給出殘忍卻溫柔的辯證,同時留下耐人尋味的刻骨銘心,全片後勁猶如細水長流般,不斷緩慢衝擊觀者的內心深處。
感謝『采昌國際多媒體』試片邀約~
【#小偷家族】👨👩👧👦🌊
2018/07/13 正式上映 🎥
#有人也覺得兒子跟夏日清晨的兒子長得很像嗎
昌譽營造評價 在 台灣之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處在劇烈變動的時代,我們無法駕馭變革,只能設法走在變革之前。」這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數十年前說過的話;但直到去年我們才真正見識到,「變動」可以有多麼天崩地裂。
曾經習以為常的做法,如今卻遭迎頭痛擊;曾經百戰百勝的經驗,如今竟寸步難行;人們從天堂直落地獄,卻還不知道何時才會觸底。金融風暴從2008年延續到2009年,對多數經理人而言,這個衝擊絕對空前,但並非絕後——不確定年代的序曲,才剛奏起。
《經理人》月刊編輯團隊,從整年的媒體報導裡和各大企業推薦中,篩選出100個臨危不亂、創造出高績效的故事。他們的專業和背景不盡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除了為公司帶來豐厚的獲利,影響力也遍及整個社會。
沒有Magic,只有Basic
「經理人是最有力量改變人類社會的一群。」杜拉克認為,透過管理能力的精進,經理人可以提升個人競爭力、企業績效,甚至社會福祉。而這100位兢兢業業的傑出工作者,便是在各自的崗位上,「用正確的方法,把對的事情做到最好」,讓顧客及社會大眾得以用合理的代價,享受更好的商品、更方便的服務、更高的生活品質。
去年的台灣,歷經景氣低迷和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使得能夠在此氛圍下,依舊締造出佳績的專業工作者,格外令人欽佩。令人訝異的是,這些在低谷中創造高峰的經理人的身上,並不見戲劇性的「逆轉力」,只有不斷改善的「持續力」。
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說過,「今天會成功,是因為昨天做對了很多事。」這意味著,2009年讓人驚豔的成績背後,不但是企業領導者五年、十年的謹慎布局,更是專業經理人長期養成的良好工作態度和思考習慣,進一步驗證了「沒有Magic,只有Basic」的道理。
主動求變,才能管理鉅變
然而,由於變化來得太突然,嚴加考驗了經理人必須迅速做出對策的應變力。「就像大家都被獅子追,但至少你跑得比較快!」雷虎科技高級工程師何寶民,用生動的比喻說明「速度」的重要。
在變動年代中,究竟什麼才是具有力量的Basics?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有5種能力,反覆地被提起,包括:
1.應變力:迅速行動,搶占先機
環境或趨勢的轉換,往往會帶動顧客行為改變,若能即刻推出對應的創新產品或服務,即能在第一時間搶得先機。
對飯店業而言,2009年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金融風暴再逢孤鸞年,晶華酒店集團執行長薛雅萍隨即調整產品策略,推出各種平價服務和品牌搶進新市場,將損害範圍縮至最小。
而黑松總經理許慶珍甫上任,就引進日本最流行的茶花添加物,於半年內推出「黑松茶花綠茶」,在競爭激烈的「機能茶」市場投入新話題,也將公司營收帶上10年來最高峰。
2.創新力:靈活突破,切入市場缺口
當氣氛保守時,更要亟思創新,不拘泥於傳統,勇於突破業界規則,將資源運用極度效率化。
琉璃奧圖碼亞洲區總經理郭特利,在對手圍堵下,被迫開發新通路,跳過代理商,直接找經銷商鋪貨,從市場缺口迂迴前進。7年耕耘後,終於登上台灣投影機第一品牌寶座。
但靈活並不等同短視。嘉鴻遊艇集團今年營收破30億,達台灣遊艇外銷總產值的三分之一。這番成績,是執行長呂佳揚10年前即領先業界,啟動「集團化」策略所帶來的綜效。
3.執行力:嚴守紀律,激勵團隊
當負面消息不斷時,領導者更要能夠激勵各種專業背景的成員,共同為組織的目標努力。
緯創資通Notebook一部部長謝群英,透過溝通和管理,在5年內將原本績效落後、士氣低迷的團隊,重新打造成一個客戶評價極高的模範事業部。
好市多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張嗣漢,則是透過培養接班人、加快決策效率,使台灣6家分店中,有4家的業績擠進全球好市多560店的前20名。
4.績效力:提高效率,獲致成果
求變、求新的最終目的,即在於或得具體的成果,使組織得以永續經營。
獲利和行善,始終是非營利組織經營者的兩難。慈濟醫院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石明煌,運用數字管理,提升營運效率,讓更多病患能夠受惠。
老牌本土公司中國人壽,是去年極少數躲開地雷投資的保險企業,甚至購併外商,總經理郭瑜玲對風險控管的嚴格要求,功不可沒。
5.整合力:彙整資源,誠意溝通
在獲取利潤及完成任務的同時,也能為社會帶來幫助和力量,才能達成個人與群體的雙贏。
互助營造資深副總經理陳炳村,整合多方意見、克服高難度建築設計等挑戰,在25個月內讓高雄世運的龍形主場館準時完工,成為南台灣新地標。
而被譽為「聽障奧運史上最佳」的台北聽奧開閉幕式,則出自知名導演賴聲川之手。他無償擔任聽奧藝術總監,用「嚴肅的創意、輕鬆的管理」,領導為數龐大的萬人團隊,為台灣在世界舞台上,演出一個動人的故事。
「順境時,你會看很遠;逆境時,你會看很深,」福特六和汽車營銷服務處副總經理張偉昌告訴我們,經過高低潮歷練的經理人,才算是全方位的經理人。而今,金融風暴的烏雲上緣,已露出陽光鑲上的銀色滾邊;即使下一場風雨蠢蠢欲來,我們業已從這100位MVP經理人身上看見,原來,管理鉅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動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