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歪果仁 /
這兩週一連去了兩次康士坦資湖, 一次在湖邊小山坡健行, 之後去湖岸玩水。第二次直接到湖岸去和大家一起"烤肉" : 讓太陽烤我們身上的肉。(我有五花唷~)(不用得意)
.
康士坦資湖不愧是南部人的海, 天氣一好, 各種活動都有。我們的健行從城堡廢墟走到修道院, 一路上因為新鮮雜草...
/ 我是歪果仁 /
這兩週一連去了兩次康士坦資湖, 一次在湖邊小山坡健行, 之後去湖岸玩水。第二次直接到湖岸去和大家一起"烤肉" : 讓太陽烤我們身上的肉。(我有五花唷~)(不用得意)
.
康士坦資湖不愧是南部人的海, 天氣一好, 各種活動都有。我們的健行從城堡廢墟走到修道院, 一路上因為新鮮雜草在打噴嚏 (花粉症延伸為雜草症), 還要注意不能跟其他健行的人靠太近。山坡上不時能從樹葉間看到湖水, 在廢墟也可看到長形的 Obersee 有如河流穿越山谷的模樣。
.
長長的康士坦資湖長得像隻鬥魚, 西側分成兩個尾巴, 各是 Obersee 和 Untersee ( 字義就是上下湖), 東側則是鬥魚的頭,三國臨湖, 一個大型的水上樂園概念。
.
健行步道旁的小鎮 Bodman 據說是最早的湖區人民聚集地, 也是康士坦資湖的德文名稱由來 ( Bodensee) 。如今古蹟已經無影無蹤, 若想知道湖上人家的歷史和生活, 要到下湖才有專門的遺跡保護區可看。
.
上頭的城堡廢墟和修道院都是中世紀就已經存在的建築。步道輕鬆簡單, 一整天繞一圈下來還可以回到小鎮吃吃喝喝, 很是悠閒的行程。
.
難得因為天氣大好, 行動也比較開放, 許多人來騎腳踏車, 散步, 而當地的小孩除了釣魚和自己抓了橡皮艇就開始划船, 甚至還可以連結幾個朋友互相噴水打仗。我家小孩看得心癢癢, 只有我在一旁心想," 唉唷唉唷, 當地小孩真好, 爸媽都不用在一旁看著"。
.
那個禮拜剛剛開放湖岸讓大家行走, 每個人還有點小心翼翼。像怕吵到嬰孩那般輕聲, 像害羞的姑娘那樣不願正面看人。
.
.
.
這一週星期四正逢德國的父親節, 這天因為宗教關係, 所以許多邦都有放假(剛好是聖體昇天節)(跟父親節的關係是?) ,也有不少直接放連假的。我們到下湖的 " 海堡 " (Meersburg) 附近晃晃,一路上都是人, 車, 腳踏車,而湖上則是許許多多的船和做水上運動的人。
.
這週開放更多, 大家雖然都有保持一定的距離, 可是人還是很多哪 !! 我這個人最怕人多又怕大太陽, 但是這些外國人哪 ~~~(到底誰才是外國人)幾乎已經恢復到原本閉關之前的狀況了。大部分的人泳裝和夏服上陣, 只有我一個人穿著長牛仔褲以及帆布鞋躲在陽傘下面。很熱很熱。
.
我心裡一面安慰自己 " 心靜自然涼 " , 於是拿出謀殺小說來閱讀, 幻想至少可以涼個背脊吧 ? 可惜故事真的不夠驚悚, 我依然汗流浹背。看著小孩頂著大太陽在玩沙/石/泥巴/水, 我一面問自己: 這樣還要去北海嗎?
.
是這樣的, 去年我已經和小孩說好, 今年六月的學校假期要一起去北海一兩個禮拜, 在海邊追浪, 玩沙, 享受海鮮及海風, 拜訪海豹照護站, 還要看德國有名的北海退漲潮 (世界自然遺產唷!)。我想念海的味道, 康士坦資湖再大也沒有海的氣息。
.
先生坐在陽傘下告訴我: " 你聞! 像海! " ,我回答他說只聞到滿滿的防曬乳液。
.
啊, 我這個外國人。他覺得我不懂, 我覺得他不懂。身體再靠近, 也還是隔了一整個太平洋。
.
先生不管怎樣也要跟著我們去北海, 卻又喃喃自語: " 有了康士坦資湖, 其實也已經夠了"。
.
啊啊啊標準的呀 ~ 喜愛這個湖的人, 總愛說一句話 : “ Wenn ich den See sehe, brauch ich kein Meer mehr. ” 意思是, 當我看到這個湖的時候, 我也不需要海了。這次來用日文模仿當地語音吧: ウン イ デンゼゼ , ブハゥ イ カイン メ—メ—。
.
啊啊啊不行, 中文還是要來一下: 免(台語)衣點 姐姐 (台語), 不好衣開恩妹妹。
.
真是家族衣服由上傳下的好模範。
.
.
(文科太太!! 我成功用日文做德文教學啦!! (緊抱痛哭)(我要好寶寶貼紙一枚)(伸手)
.
.
湖和海是可以混為一談的嗎? 那個浪, 那個魚, 那個空氣! .
我這個外國人, 偏偏不想坐在沙灘上面烤自己的五花,將自己曬成黑炭。這下到底除了上述那些幻想中美好的知性行程之外, 我去北海還能幹嘛? 要命的煩惱呀 ~ 。
.
還好今年不能出遠門去旅遊, 明年的事情下半年再來想吧! 各位, 有什麼海邊休閒放鬆之旅必做的好建議嗎? .
.
今日照片:
除了第一張是布魯塞爾的教堂照片(太適合被邊緣的我(不要自己公主病發作), 其他都是這個健行之旅還有湖岸烤肉之旅的。
請大家陪我一起用歪果仁的眼光看這個地方的模樣 💕 .
.
#bodensee
#lakeconstance
#德文小教室
#德國旅行
#康士坦資湖
#iheartnature
#daytrip
昇字義 在 正直敢言-林祈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市長施政核心價值像月亮🌝
初一十五不一樣🌗
市長盧秀燕去年9月在市議會提出施政報告時闡述其施政有8大核心價值,分別是宜居、均衡、智慧、永續、友善、活力、便捷和共享這8項,這次定期會一樣是提出這8大核心目標,但祈烽看了又看,怎麼變成健康、魅力、便捷、創新、活力、宜居、智慧和永續這8項?核心價值還會變心嗎💔
市長的施政報告是每次定期會的重頭戲,要向市民及議會報告過去的施政成績和未來的施政方向,但既然是施政的核心價值,任期內應該有一致性和持續性的去完成,沒想到市長把核心目標訂出來後,半年後就改變了3項,真是核心價值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盧市長把她的核心目標比喻成柴米油鹽醬醋茶,很難想像一位直轄市長治理城市的核心價值竟是這麼的平常❓不過,更扯的是研考會主委吳皇昇,他竟然說市長去年和今年的8項核心價值都是一樣的,還扯說英文字義都一樣,只是中文潤飾的不同,真是搞不清楚狀況😠
在盧市府的解釋下,均衡、友善、共享=健康、魅力、創新,這到底是怎麼解釋呢?英文同一個字?中文同樣的意思?祈烽在查閱施政報告時,發現上述的核心價值被分別翻譯成不同的英文詞彙,如果連市府自己寫的英文翻譯都不同,怎麼能扯兩者意義一樣呢⁉️
#盧市長的核心價值像月亮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兩個不一樣的詞彙硬要扯
#正直敢言弱勢優先
#林祈烽
—————————
📱相關報導:
【自由時報】https://bit.ly/3tHkVL5
【中時新聞網】https://bit.ly/32QvxLT
【新華報導】https://bit.ly/3ncSvWU
昇字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測字占卜:農歷年前你是升官還是加薪呢? !】
又到年末打考績的時刻,相信大家都希望領導能夠看見自己這一年的努力,那麽,究竟你在農歷年前有無機會加薪升官呢?艾菲爾老師請你做一個測字占卜,請在心中默念『我會加薪或升官嗎?』再憑直覺選擇一個字,還要幫你看看在職場中要注意什麽意想不到的危機。記得請朋友一起測測,看誰最有機會升官加薪!
。
。
。
。
。
。
。
選
好
看
答
案
。
。
。
。
。
。
。
答案『升』字
關於是否加薪的期待,農歷年前你將有機會夢想成真!因為升字可以拆解為【升】丶【昇】,都有運勢能量上揚的意思。這代表你的努力已經被老闆看到了,你將成為老闆眼中重要栽培的對象,最有可能的變化是你的職位頭銜將會上升,另一方面就是加薪的可能性也是最高的。你可以配戴金鈦晶來助旺自己的運勢。
答案『官』字
關於是否加薪的期待,農歷年前你將有獲得升官或是被挖角的可能性!因為官字可以被拆解為【帥】、【宮】、【師】,這代表你的專業與能力,已經足以擔任大家的表率或是小組的老師,這種能力獲得實質肯定的贊美,確實讓人覺得非常欣慰。所以請你不要懈怠,繼續發揮你的積極與熱情,可以配戴貔貅助旺財運。
答案『加』字
關於是否加薪的期待,你仍然需要付出更多的體力丶時間和專業。因為報酬與薪資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所獲得的待遇,完全都是靠你用自己的能力所換來的。因為力字可以變成【辦】丶【勞】丶【努】,這代表農歷年前的工作壓力只會增加,至於是否獲得滿意的薪酬,就看你的努力與公司發展。
答案『薪』字
關於是否加薪的期待,在農歷年前可能有點不容易,因為薪字,可以被拆解為【辛】丶【斧】丶【茹】,都是不佳的字義,這表示要獲得實質的報酬將不容易,有可能會面臨薪資凍結,或是一個人要應付兩個人的工作,這種變相減薪的問題。建議你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還是要忍住想離職跳槽的念頭。
昇字義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灣山岳》~會報/彙報/雜誌/電子報的演替(上闕)
「用自由的心境,將自己思考的事表達出來。」~菊池寬,《文藝春秋》創刊號發刊辭,1923.
源遠流長
“百科事典(百科全書)",“雜誌",“雜學",“新聞"……等詞彙都意涵了民俗,文化,情報為基礎的隨筆文體總合;更是追隨近代文明出現於江戶末期和明治初期的和製新語。
1665年法國法律專家Denis De Salhoy在歐洲發行了一本介紹法學新書的小冊子《Journa des Savants》,咸認為是雜誌類型之誕生。而該年英國倫敦的XX學院也定期發行一份會報。至於《GENTLEMAN'S MAGAZINE 》是最早使用magazine名稱的一本刊物 。英文字義上,magazine 有「倉庫」的意思;在這裡,表達出紳士們貯藏智識的「倉庫」。
移植文化
江戶末期,有一批自英美遊學歸來的學者,急於要藉助書籍和雜誌來啟蒙日本國民。書籍方面有福澤諭吉的《西洋事情》,據說當年大日本帝國境內識字人口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讀過。慶應三(1867)年10月,西洋學者柳河春三創辦《西洋雜誌》,他沒有使用當時大多數人翻譯的「寶亟」或「志林」。早期的雜誌和新聞(報紙)並沒有區別,明治四(1871)年開國元勳木戶孝允曾經出資辦了一份名為《新聞雜誌》的刊物。
明治五(1873)年高級知識份子團體(森有禮,西周,福澤諭吉,津田真道,箕作秋平,……)設立「明六社」。翌年三月創刊的《明六雜誌》是綜合雜誌原型。發刊辭「雖然僅是薄薄的小冊子,如能為開啟國人智慧略盡綿薄,則為幸甚。」從此以提昇日本人智識水平為志向,揚帆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