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早晨時光三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早晨時光三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早晨時光三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早晨時光三重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萬的網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別老說「必須」、「一定」,家長不用每件事都要管。 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樣貌、特質,與其心心念念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期待的樣子,並且把彼此累個半死,不如有時就坐下來,欣賞孩子用他的方式做事、用他的特質與這個世界互動,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過去從未注意的驚喜。 很多時候,我們把原則看得太...

早晨時光三重 在 ?黑皮吃?抽獎活動進行中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10:12:08

The TOAST 新北市三重區中興北街42巷4號 營業時間:週一到週六06:30-13:30(週日公休) 👧🏻難得睡到自然醒的美好早晨,想來點舒服的早餐,於是就來到這間三重的高質感早餐店品嚐漢堡包。整體裝璜是像韓國咖啡廳的風格,特別清新乾淨,還有開放性廚房,看的到自己餐點的製程,安心又有新意,觀...

  • 早晨時光三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7 20:00:02
    有 1,696 人按讚

    別老說「必須」、「一定」,家長不用每件事都要管。

    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樣貌、特質,與其心心念念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期待的樣子,並且把彼此累個半死,不如有時就坐下來,欣賞孩子用他的方式做事、用他的特質與這個世界互動,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過去從未注意的驚喜。

    很多時候,我們把原則看得太過理所當然,卻忘記了我們所認定的這些原則是怎麼來的。如果每件事都要在後面盯著,父母很快就會累翻,孩子也會受不了這種緊迫盯人的態度,彼此關係變得劍拔弩張可就得不償失了。

    取自《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

    ……………………………………………………………..

    各位朋友,晚安:

    完美主義強烈的家長,或者希望事事按照自己預期的父母,常對於動作慢的孩子,有很多怨言。然而,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也會表達對自己控制欲旺盛的父母,在心態上糾結難解。

    雙方我都互動過,大家都痛苦。

    但其實可以學著欣賞,帶著這種態度,轉變自己的個性,懂得看見孩子美好的家長,我也是遇到過的。大人其實可以跟自己的孩子學習,這種謙虛的態度對大人自己很有幫助,更不用說親子關係。

    有位家長是提過,自從生出發展比較遲緩的孩子之後,知道很多事都值得珍惜。孩子教了一遍又一遍,還是學不會,大人真的很痛苦。可是,當大人試著調整自己的期待之後,也能因為小小進步而雀躍。

    我想到在《我想傾聽你》這本書裡,我引用過的一首小詩。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了,
    每次總是往前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牠,我唬牠,我責備牠,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人家已經盡力了!」
    我拉牠,我扯牠,我甚至想踢牠,
    蝸牛受了傷,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鬆手吧!反正上帝都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是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張文亮



    明天我會分享神老師的文章,明天晚上8點也會跟神老師直播。這方面的經驗,我想,她的書非常值得參考。

    祝願您,能體會到,有些事,慢慢來,說不定比較快!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01525409863742/?type=3&__tn__=-R

    ……………………………………………………………..

    做什麼事都慢吞吞

    【文/ 駱郁芬】

    中班的瓜瓜是有名的慢郎中,做什麼事情都慢吞吞,不管爸媽怎樣催,瓜瓜還是慢條斯理,簡直快把大人氣死。

    「快點去刷牙!」、「趕快吃早餐!」、「你衣服怎麼還沒換!」從起床到出門,媽媽不知道說了幾次「快點」。好聲好氣的說、提高音量的說、挑重點說……通通都沒用,瓜瓜還是一樣慢吞吞,每天出門都差點遲到。

    在學校也是一樣,排隊、吃午餐、收拾桌面、做美勞,無論什麼時候,瓜瓜都是全班最慢的那一個,讓老師也很苦惱。

    但說也奇怪,瓜瓜並不是漫不經心的孩子,他做起事來很認真,也做得很好,可是動作就是很慢,好像在他的世界裡,時間就是走得比一般人慢似的。瓜瓜到底怎麼了呢?

    ▍別老說「必須」、「一定」,家長不用每件事都要管

    我常常戲稱,家長口頭禪排行榜第一名是「不要○○」(不要吵、不要一直看電視),第二名就是「快點」。

    到底為什麼孩子老是慢吞吞?

    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動作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還沒有建立起時間觀念,因為時間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概念,對學齡前孩童的大腦發展程度來說還太困難,多數孩子要到接近學齡才會逐漸理解。

    也因此,他們並沒有「還剩五分鐘」、「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九點不上床睡覺會睡眠不足」這樣的時間觀念,當然也就不知道要加快腳步,或是事先規畫好時間分配。

    另外一個常見的原因則是被其他事情吸引,也就是分心,但這對孩子來說再正常不過。畢竟生活裡實在太多好玩的事情了,而孩子就是透過對這些事情的觀察、思考、探索,來建立起各方面的能力。因此,當孩子對周遭環境保有好奇心、想去探索時,我們其實需要好好呵護這珍貴的火苗,而不是只會催促孩子行動,因為這就是未來孩子能主動學習的動力來源。

    最後,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原因──孩子天生就是個慢郎中!想想我們周遭的親友,是不是有人個性十萬火急、有人從容不迫?同樣的,有人文靜內斂、有人活潑外向;有人保守穩定、有人求新求變;有人生活規律、有人彈性十足,就是這些多元的性格,才造就了多元的世界。雖然是慢郎中,但看到的風景或許很不一樣喔!

    ▍大人的堅持不一定有必要

    在教養路上,我們不免有個理想樣貌的期待,若是仔細想想,就能發現我們與孩子產生衝突,或是被挑起情緒的時刻,正是孩子的行為沒有符合這個理想樣貌所致。

    然而,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樣貌、特質,與其心心念念要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期待的樣子,並且把彼此累個半死,不如有時就坐下來,欣賞孩子用他的方式做事、用他的特質與這個世界互動,我們很可能會看到過去從未注意的驚喜。

    很多時候,我們把原則看得太過理所當然,卻忘記了我們所認定的這些原則是怎麼來的。其實,這跟我們自己成長的經驗有很大的關係。

    放鬆「必須」、「一定」,試著問問自己:「如果沒有這樣,會發生什麼事情?」或許你會發現那些不可動搖的規矩,原來其實也沒那麼必要,例如:

    ● 一定要每週大掃除嗎? →每天做一點好像也不錯。
    ● 孩子一定要規律作息嗎? →咦,放手讓孩子依照自己的需要吃、睡,結果發現他也有自己的規律。

    此時,生活的彈性,和彼此的空間就出現了,有一種終於又能大口呼吸的感覺呢!對自己、對家人,也適用這樣的策略,態度開放、保持彈性,找到自己可以放鬆跟不能放鬆的底線,你會發現最快樂的是自己呢!

    ▍你也可以做到的正向教養對話練習

    因為學齡前的孩子,大多還沒有時間觀念,當孩子慢吞吞,建議可以試著用以下方式:

    ● 列出固定行程清單

    孩子的慢動作,在一天中的哪個時刻,造成最大的困擾?根據經驗,最常見的是早晨時刻,其次是睡前。

    跟孩子一起討論,把那個「非常時刻」中需要做的事情列出來,做成清單,張貼在顯眼的地方。透過視覺化的方式,鼓勵孩子練習自行檢核、自我提醒(格式請見圖1-5)。

    行程清單小祕訣:
    1.清單項目不超過五項。
    2.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可用圖示替代文字。
    3.完成項目後,讓孩子自己打勾勾、貼點點,以提升孩子的參與動機。
    4.清單要定時變換,才不會失去新鮮感,或是變得不符合需求。

    ● 用水果、動物、汽車,溝通時間更具體

    雖然時間概念很抽象,但時鐘卻是很具象的東西,因此可以帶著孩子認識指針式時鐘,觀察看看不同指針的移動速度,讓孩子對「指針在走」這件事有概念。

    接著,我們也可以挑選或在原有的鐘面上加工,讓每個數字的位置呈現孩子熟悉的圖案。例如:水果、動物、汽車。之後,就可以用這些圖案來跟孩子溝通時間。

    「等一下長針走到老虎的位置,就要把電視關掉囉!」
    「你試試看能不能比時鐘更快,在長針走到挖土機之前就完成刷牙?」

    ● 你真的,不用每件事都要管

    如果每件事都要在後面盯著,父母很快就會累翻,孩子也會受不了這種緊迫盯人的態度,彼此關係變得劍拔弩張可就得不償失了。

    可以挑出最重要的幾件事情,或是鎖定特定時段作為一天的重點項目。

    例如:早晨時光、寫作業、用餐時刻等。在這些特定項目上,幫助孩子學會掌握時間、加快速度,其他時候則保留給孩子用他的步調來做事,讓彼此都有喘息時刻。

    …………

    POINT 用數字和圖案,幫助孩子理解時間概念。

    ×「九點不上床睡覺,你明天爬不起來喔!」
    ○「等一下長針走到老虎的位置,就要把電視關掉囉!」

    .

    以上文字取自
    爸媽不用忍的正向教養:改掉頂嘴、動作慢、依賴、行為退化、缺乏成就動機……的免爆氣親子對話範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1408

    任性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willfulpub/

    駱郁芬臨床心理師(小飛機餅乾)
    https://www.facebook.com/planecooki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早晨時光三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23 07:15:00
    有 3,011 人按讚

    社會指望女人以許多無償的方式,不惜一切代價(包括犧牲自我),讓周遭的人感到舒適。我們創造出一個利他的形象,允許他人的需求凌駕自我。我們成了傾聽者、忠告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也是每個人都可以舒適依靠的無形靠墊(但幾乎沒人考慮這會如何消耗我們的心神)。

    為了管理他人的情緒和預期,妳需要越過重重障礙才能讓人聽到妳的心聲,並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寶貴的時間。妳必須確保妳的回應經過深思熟慮,把他人的情緒也納入考量。當妳需要指派任務給別人時,妳必須使用正確的語氣,詢問對方的意願。當妳感到不舒服時,妳需要克制自己,依舊展現出親和力。

    我們從事情緒勞動時,把周遭的需求擺在自我需求之前。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方式,在很多方面開始隱於無形。

    取自《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

    各位朋友,早安:

    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換另外一種說法,說明女性的「情緒勞動」。譬如說,我印象中,我跟羽茜談過「女兒會比較貼心」的議題。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364028450508978/

    很多媽媽期待生出女兒,是認為女兒比較「貼心」。也就是預期自己有各種不愉快,都可以說給女兒聽,有人能分擔媽媽的情緒。即便現在知道,小女孩不見得能承受得住大人的情緒,這對小女孩的心理發展不健康,但目前我依然知道有小女孩要負責聽女性長輩(包括阿嬤)訴苦。

    有些即使不住在一起了,女兒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媽媽隨時打來,就要女兒聽電話,讓媽媽可以抱怨「一下」。我甚至聽過媳婦要接公公的電話,因為公公也要抱怨。

    這種事,絕對不只「一下」,這常是經年累月,傷神花時間,都不知道該怎麼算了。這可以讓身心失衡,除了要耗能量消化之外,嚴重的話,還可以導致疾病。

    曾經有長輩跟我提到,孩子小的時候,長輩都會聽孩子抱怨,等孩子長大了,換孩子聽長輩抱怨,這不是很正常嗎?

    乍聽之下好像是如此,但這會有一個誤區:通常喜歡抱怨的人,不喜歡聽別人抱怨。

    譬如說,我很常聽到的是,有些喜歡抱怨的媽媽,根本不那麼在意女兒的感受。媽媽只想紓解自己的情緒,但女兒只要開始抱怨,媽媽可能就不太耐煩,常敷衍以對。

    也就是,很有可能小女孩得要一直近乎單方面地聽長輩訴苦,直到長大。但小女孩的情緒,就在這過程中被忽視了。

    曾經有女性朋友跟我講,她小時候以為好好聽媽媽抱怨,媽媽就會喜歡她,她以為自己可以是媽媽最好的朋友。結果,等媽媽抱怨完,回到日常生活,依舊會因為小事處罰她。她在各方面,都要扮演媽媽洩憤的出口。

    孩子對於負面情緒的承受力,真的不如大人啊,這一點不能忘記。更何況孩子很多事都不懂,這種拉孩子同盟的行為,常莫名其妙讓孩子沒辦法跟某位親人建立比較健康的關係。

    祝願您,能清楚看到這種在我們文化中反覆上演的劇本,看到女性的艱難,也停止傷害孩子,能成為一個為自己情緒負責的長輩!

    .

    ps. 這本書在昨天晚上有辦贈書活動,請參考下列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59859060697044/

    *********************************

    【文/ 潔瑪‧哈特莉】

    ……我把情緒勞動的定義再進一步擴展,希望給讀者一個新的視角,讓他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關係動態。我定義的「情緒勞動」,是結合情緒管理和生活管理,是我們為了讓周遭人感到舒適和快樂所做的無償、無形的工作。它涵蓋了我在文章中提到的照護類勞務的相關術語,諸如情緒工作、精神負擔、精神重擔、家庭管理、事務勞動、無形勞動等等。這些術語個別來看時,看不出是如何交集,火上加油,終至令人抓狂沮喪。這些工作勞心耗神,而且還會產生反響,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世界。茱蒂絲.舒拉維茲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談母親經歷的情緒勞動,並在文中列出那些工作的高昂成本。她寫道:「不管女人是喜歡操心、還是討厭操心,那都可能分散她對有薪工作的注意力,使她在工作上受到干擾,甚至斷送了職涯發展。擔憂及安排事務這種令人分心的苦差事,可能是阻礙女性職場平權的所有因素中,最難以改變的障礙之一。」

    舒拉維茲稱這種人為「指定的操心者」(designated worrier),但成為「指定的操心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時間累積及付出心力的。以全職媽媽為例,或許妳精心打造了一套系統,好讓每個家人的早晨能夠順利運行,例如妳想在牆上掛了一個鑰匙鉤。但在那之前,妳需要先「嘮叨」一下,家人才會幫妳裝上掛鉤。妳需要多次溫和地提醒家人,請他去五金店買掛鉤,不然妳就得自己寫在待購清單上,自行採買。妳還需要溫和地提醒家人多次:「釘個掛鉤很快,今晚或明天就能完成。」妳提出這些建議的同時,還要權衡時間表上有哪些優先要務需要處理。然而,無論妳講幾次把汽車鑰匙掛起來會有多方便,家人還是會問妳:「我的鑰匙到哪兒去了?」妳心裡權衡著到底要直接告訴他鑰匙在哪裡,還是再度提起鑰匙掛鉤的事。如果是後者,恐怕又會演變成一場爭論。妳總是需要先超前一步思考,小心說話的用字遣詞及表達失落的方式。妳必須同時克制妳的情緒,也管理對方的情緒。這實在很累人,所以妳往往選擇乾脆直接告訴他鑰匙在哪裡,這樣既省時又省力。

    只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在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中,這種加乘式的情緒勞動變成常態。日積月累下來,妳的生活變成一張錯綜複雜的網,只有妳自己知道怎麼駕馭它。妳必須引導其他人在這套精心打造的系統中穿梭,以免他們卡住或陷落。例如,妳擠完最後一點牙膏,或是把廁所的衛生紙用完時,妳注意到該換新的了;公司同仁指望妳規劃下班後的歡樂時光;妳腦海中有一份清單,列出妳需要做什麼;妳需要注意及肯定他人的情緒,同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妳需要維持事情的順利運作,而且要非常小心。這些勞務都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永遠無法將之拋諸腦後。它讓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耗盡無法估量的心神,而且那些心神明明可以用來做其他對我們自身、職涯及生活更有利的事,讓我們自己過得更快樂。把這些原本各自存在的用語歸納在一個「情緒勞動」的大傘下非常合理,因為它們緊密相連。情緒勞動所指的,不僅是關心結果而已,也關心那些被我們的情緒、言語、行為所影響的人,即使那樣做是犧牲自己以成全他人。

    社會指望女人以許多無償的方式,不惜一切代價(包括犧牲自我),讓周遭的人感到舒適。我們創造出一個利他的形象,允許他人的需求凌駕自我。我們成了傾聽者、忠告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也是每個人都可以舒適依靠的無形靠墊(但幾乎沒人考慮這會如何消耗我們的心神)。我們從事情緒勞動時,把周遭的需求擺在自我需求之前。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方式,在很多方面開始隱於無形。為了迎合周遭的人,我們壓抑或改變自己的情緒,從與先生和睦相處,阻止孩子亂發脾氣,到避免與母親爭吵,避免街頭騷擾變成人身攻擊。

    為了管理他人的情緒和預期,妳需要越過重重障礙才能讓人聽到妳的心聲,並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寶貴的時間。妳必須確保妳的回應經過深思熟慮,把他人的情緒也納入考量。當妳需要指派任務給別人時,妳必須使用正確的語氣,詢問對方的意願。當妳感到不舒服時,妳需要克制自己,依舊展現出親和力。如果妳想把自己放在最有利的位置,那表示妳需要先一步思考對方可能如何反應。有人說,當妳交出完成的任務時,不要同時展現魅力和溫柔的一面,因為妳可能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影響升遷機會。也有人說,走在路上聽到男人對妳開黃腔、騷擾妳時,不要微笑,緊閉著嘴繼續前進,不然妳可能會被跟蹤、攻擊,甚至遇到更慘的遭遇。

    當我們的言行不符合既定的權力動態時,就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誠如桑德伯格在著作中所述,女性在職場上常避免分享意見,語帶保留,以免被貼上標籤。「怕大家覺得她不合作,怕大家覺得她負面或嘮叨,怕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卻被當成單純的牢騷,怕勇敢說出想法而引起大家關注,可能因此遭到攻擊(就是腦海中那個叫我們「別坐到桌前」的聲音所誘發的恐懼)。」我們在家裡,為了獲得迫切需要的「幫忙」且避免爭吵,也是這樣顧全大局,語帶保留。這些持續又傷神的勞動,大多隱於無形。

    霍奇查爾德在書中提到,航空公司如何要求空服員在飛行中營造出溫馨舒適的居家氛圍,以及她們打卡下班後,那種人為感受使她們付出什麼代價。她們下班後常感到情緒疲乏,很難在工作角色和真實自我之間切換身分。她們難以在內心深處找到真實自我,或許是因為她們不止在服務業中付出情緒勞動。身為女性,我們必須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營造出同樣的溫馨感。我們不僅在工作中這麼做,回到家裡或在外面,也必須對親友、同仁、陌生人這麼做。女性之所以覺得受夠了,是因為我們意識到這種情緒勞動無法打卡下班,而是隨時隨地非做不可。被要求在生活各個領域中扮演情緒勞動的主要提供者,我們已經受夠了,因為那實在很累人,很費時,也耽誤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的腦中填滿了家庭瑣事,把不成比例的時間花在造福他人上。我們為了職場升遷所付出的情緒勞動,從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到聆聽他人的想法並提供意見反饋等等,都是男性不必做的。我們必須仔細地權衡在公共場合中如何與陌生男性互動,以確保自身安全。這些必要的情緒勞動類型都是一種徵兆,顯現出更大的系統性不平等。那種不平等對女性造成了傷害,尤其是弱勢族群的女性。誠如霍奇查爾德所言,男性和女性在情緒工作上的互動方式,是「一種常見的掩飾法,把性別之間的不平等視為人與人之間的虧欠,而且在維持這種現象的表層扮演和深層扮演上都是如此。」在社會上,女性對於任何需要我們的人,總是虧欠著無盡的情緒勞動,除非男性和女性都改變想法,改變他們對於「誰該做這項工作」以及「這項工作的真正價值」所抱持的預期。

    .

    以上文字取自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6/23上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早晨時光三重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6-22 20:00:01
    有 3,919 人按讚

    ◤什麼是情緒勞動?◢▏
    是女性為了讓每件事情順利運轉而承擔的無形精神負荷!

    包括成為傾聽者、忠告者、照護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這些工作單獨來看或許都不是大事,但每件事都勞心耗神,並且相互交集,火上加油,終至令多數女性抓狂沮喪。而且,「情緒勞動」不僅無償,而且長期不被多數人(尤其是受惠的家人)所重視、肯定與瞭解。

    家裡牙膏、衛生紙快用完了,牛奶快喝光了,只有妳注意到;
    安排家人的行事曆、親友聚會、歡樂時光,是妳的責任;
    妳要照顧並肯定家人的情緒,同時還得控制自己的情緒……
    妳是不是已經快要受不了?

    但不管妳想不想做,還是只能默默繼續做;因為如果你不做,沒有家人會自動去做,你想請人分擔,想到還要好聲好氣的拜託別人就更累。

    取自《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

    各位朋友,晚安:

    「情緒勞動」的議題,之前在我的書《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裡面就已經提過了。不只女性需要情緒勞動,其實男性在現代社會,也被要求要情緒勞動,只是男女比例大大不同。

    這議題在以前提到的時候,男性不太舒服。所以我也要先提醒,就我所認識的範圍,少數家庭中男性是育兒與家務的主力,特別是單親爸爸。只是就一般的狀況來說,男、女性對家庭的用心有相當差距。在我們的文化中,這差距比作者所描述的美國家庭,要來得大。

    如同作者所述,不少男性根本搞不懂這個議題。有些男性的慣性應對是,反正所有家裡的事,都是「去找媽媽」!

    有些男性寡言少語,甚至跟公婆互動,都要由太太出馬。即使男性真的去應對了,還是有很多後續的狀況還是要太太收拾。

    我們能理解,這麼說,會傷到男性的自尊,尤其是現代社會壓力大,男性也有很多委屈。不過,只要願意多看幾個家庭,看過幾篇文章,我們可以對「情緒勞動」有多一些體會。

    這本書明天才上市,感謝出版社早早就跟我討論過這本書,讓我迫不及待跟朋友們分享。媽媽系列的文章,我期待能討論得更深入一點。

    如果各位朋友有空,可以多舉一些您自己遇到的生活上的例子,也許能促進兩性間的彼此理解。像是有朋友常說到的「情緒勞動」是,常常要排解「父子衝突」,真的很累!

    祝願您,藉著這篇文章,感覺到被同理,因此紓解!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無形勞務永遠沒完沒了

    【文/ 潔瑪‧哈特莉】

    母親節那天, 我要了一份禮物:到府清掃服務。具體來說,是清掃衛浴和地板,如果加洗窗戶的費用也合理的話,那就一併清洗。對我來說,這個禮物與其說是在打掃居家,不如說我終於可以擺脫家務責任一次。我不必打電話向多家清掃公司詢價,不必研究及審查每家公司的服務品質,不必付款及預約清掃時間。我真正想要的禮物,是擺脫腦中那個老是糾纏著我的情緒勞動。至於家裡打掃後乾淨如新,那不過是額外的收穫罷了。

    先生等著我改變主意, 要求一份比到府清掃服務更「簡單」的禮物,例如換成他可以上亞馬遜一鍵下單的東西。但我堅持不改,他失望之餘,在母親節前一天終於拿起電話預約,但詢價後覺得太貴了,誓言自己動手做。當然,他還是給了我選擇機會。他先告訴我到府清潔服務的高昂費用(因為我負責控管家用預算),接著不敢置信地問我還想不想叫他預約那個服務。

    其實我真正想要的,是希望他上臉書請朋友推薦幾家清潔公司,自己打四、五通電話去詢價,體驗一下這件事要是換成我來做,勢必得由我來承擔的情緒勞動。我想找清潔公司來徹底打掃已經有一陣子了,尤其自從我的自由接案工作開始大幅成長,導致我分身乏術後,我更想那樣做。之所以遲遲沒做,部分原因在於不自己做家事會讓我感到內疚,更大的原因在於,我不想花心思去處理「請人來打掃」的前置作業。我很清楚事前準備有多累人,所以才會要求先生做,把它當成禮物送給我。

    結果母親節那天,我收到的禮物是一條項鍊,我先生則是躲去清掃衛浴,留下我照顧三個孩子,因為那時家裡其他地方一片混亂。

    先生覺得,他正在做我最想看的事—給我一個乾淨如新的浴室,而且不必由我自己動手清洗。所以當我經過浴室,把他扔在地板的鞋子、襯衫、襪子收好,卻絲毫沒注意到他精心打掃的衛浴時,他覺得很失望。我走進儲藏室,被一個擱在地板的塑膠儲物箱絆倒,那個箱子是幾天前先生從高架上拿下來的,因為裡面有包裝母親節禮物所需的禮品袋和包裝紙。他取出需要的東西,包好送給他母親和我的禮物後,就把箱子擱在地板上,變成礙眼的路障,(至少對我來說)也是看了就生氣的導火線。每次我需要把換洗衣服扔進洗衣籃,或是去儲藏室挑衣服來穿時,那個箱子就擋在路中間。幾天下來,那個箱子被推擠、踢踹、挪移到一旁,但就是沒有收回原位。若要把箱子歸位,我必須從廚房拖一張椅子到儲藏室,才能把它放回高架上。

    「其實妳只要叫我把它放回去就好了。」他看到我為箱子心煩時這麼說。

    那個箱子顯然就擋在路中間,很礙事,需要放回原位。他直接把箱子舉起來、放回去,不是很簡單嗎?但他偏偏就是繞過箱子,故意忽視它兩天,現在反而怪我應該主動要求他把東西歸位。

    我說:「這正是癥結所在。」眼裡泛淚,「我不希望這種事情還要我開口要求。」

    這就是問題所在。一個顯而易見的簡單任務,對他來說只是舉手之勞,為什麼他偏偏不肯主動完成?為什麼非得我開口要求不可?

    這個問題促使我含淚據理力爭。我想讓先生瞭解,為什麼當一個家管,身負發現問題、分配家務,還得若無其事地要求大家配合是那麼累人的事;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承擔了所有的居家打理責任,使其他人免於承受心理負擔。有事情需要處理時,只有我注意到,而且我的選項很有限,我要嘛得自己完成,不然就得委託別人來做。家裡要是牛奶沒了,我得記在購物清單上,或是要求先生去超市購買,即使最後一口是他喝光的。家裡的衛浴、廚房或臥室需要打掃時,也只有我注意到。再加上我十分注意所有細節,往往導致一項任務暴增成二十項。我把襪子拿去洗衣間時,沿途注意到有個玩具需要收起來,於是我開始動手整理遊戲間,接著我又看到一個擱在一旁的碗需要放入水槽,於是我又順手洗了碗盤,這種無止盡的迴圈令人煩不勝煩。

    家務不是唯一令人厭煩的事。我也是負責安排時間表的人,隨時幫大家預約行程,知道行事曆上有哪些待辦事項。我也知道一切問題的答案,舉凡我先生把鑰匙扔在哪裡、婚禮何時舉行及著裝規定、家裡還有沒有柳橙汁、那件綠毛衣收在哪裡、某某人的生日是幾號、晚餐吃什麼等等,我都知道。我的腦中存放著五花八門的清單,不是因為我愛記這些事情,而是因為我知道其他人都不會記。沒有人會去看學校的家長聯絡簿,沒有人會去規劃朋友聚餐要帶什麼餐點前往。除非妳主動要求,否則沒有人會主動幫忙,因為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然而當妳主動要求,並以正確的方式要求時,那又是一種額外的情緒勞動。在許多情況下,當妳委託別人做事時,妳還需要三催四請,別人聽多了還會嫌妳嘮叨。有時,這件事根本不值得妳一遍又一遍地以懇切的語氣催請對方(而且還要擔心對方嫌妳囉唆),所以我會乾脆自己做。有好幾個早晨,我幫女兒把鞋子拿到她的跟前,幫她穿上。並非因為她不會自己穿鞋,而是因為我不想同一件事得連續講十幾次,講到我發飆大吼快遲到了,她還沒把鞋子穿上。我希望先生打掃院子,但又想維持婚姻和諧時,必須注意自己講話的語氣,以免語氣中流露出些許的怨恨,因為我要是不主動提醒的話,他永遠不會注意到院子需要打掃了。為了迎合周遭的人,我不得不壓抑情緒,只為了讓日子過得更平順,毫無紛爭。要不然的話,我會自己做完所有事情。孩子當然不必做這種選擇,先生也不必,那是我的任務,一向如此。

    而且無論我做了多少事,似乎總有更多事情在等著我,且那些事情比最終完成的任務還費時,但我周遭的人大多沒注意到。這種感覺對很多女性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讀蒂芙妮.杜芙的《放手》時,看到她講述生完孩子後對先生的怨恨,立刻感同身受,跟著氣憤起來。杜芙寫道:「我們在外面都有全職工作,但是回到家,我做得更努力。而且氣人的是,他似乎沒意識到我為了維持這個家順利運作所做的一半事情。換句話說,他不僅做得比較少,也沒意識到我做得比較多1。」然而在他的腦海中,他可能認為自己做的已經夠多了。男性大多是這樣想的,因為他們自覺已經比前幾代的男性做得更多了。一九六五年到二○一五年間,父親花在家務上的時間增加了一倍多,花在照顧孩子上的時間增加了近兩倍,但這些大躍進並未帶給我們完全的平等。家中的性別差異依然明顯存在。女人在家務及照顧孩子上所花的時間,仍是男人的兩倍。即使在比較公平的兩性關係中,男女雙方平均分配家務及照顧孩子的體力活,感覺起來還是女性做得比較多……她們確實做得比較多,因為我們並未把這些任務中的情緒勞動也量化計入。通常我們很容易忽略自己「多做」的部分,因為「多做」的部分大多是無形的。許多情緒勞動的核心,是為了確保每件事情能順利完成而承擔的精神負荷。對每一件產生有形結果的任務來說,其背後都隱含著無形的心理付出,而這些大多是由女性負責關注、追蹤與執行。

    .

    以上文字取自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6/23上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