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幾個幫助阿富汗🇦🇫的捐款單位放在首頁linktree連結,有意願參與的人請自行斟酌、量力而為。
這些機構除了支援最近才發生的塔利班再次掌權危機,也持續有在世界各地做不同的人道救援,我個人著重婦女和兒童權益,推薦大家第一個連結的Too Young Too Wed @tooyoungtowed ...
整理了幾個幫助阿富汗🇦🇫的捐款單位放在首頁linktree連結,有意願參與的人請自行斟酌、量力而為。
這些機構除了支援最近才發生的塔利班再次掌權危機,也持續有在世界各地做不同的人道救援,我個人著重婦女和兒童權益,推薦大家第一個連結的Too Young Too Wed @tooyoungtowed ,創辦人 Stephanie Sinclair @stephsinclairpix 是長期在中東和南亞實地關注童婚問題的攝影記者。
/
照片是2019年在斯里蘭卡南部Galle海岸拍到的穆斯林女學生,三月的寶石之島潮濕炎熱,也是學童的郊遊季,一路旅行時有看到不同學校的孩子列隊散步,大部分是信奉上座部佛教或印度教的Sinhalese、Tamils,制服打扮相較於穆斯林是西化許多且帶有英式殖民風格的,一路上打鬧玩耍,無論性別都不吝和我們這些觀光客揮手招呼;在Galle Fort的這天,眼前這群身披罩袍的孩子安靜地盯著周遭,偶爾小聲交談,她們穿著可以露臉的Chador而不是連眼睛都覆蓋住的Burka,有兩三個孩子朝著我眨眼,不確定是不是對我手上的相機有興趣,突然她們的導師喊了些什麼,一下子所有女孩都轉向堡壘面海的那側觀看,大聲歡笑,我匆匆按下快門,把她們在烈日狂風下飄揚的銀白色背影留了起來。
/
斯里蘭卡在今年度四月力求通過禁止公眾場合穿戴Burka和Niqab的法案,不過根據官方內閣釋出的訊息來看主要是「防範極端宗教勢力、加強國家安全」,並不是為了增進婦女的人權福祉,而這樣的決策更加深了人們對斯里蘭卡穆斯林的誤解,是系統性對少數族群的邊緣化(穆斯林佔全國人口不到10%)。
另外,斯里蘭卡的法定結婚年齡是18歲,但至今偏鄉家庭默認的童婚卻還是進行式,15 歲女孩的童婚率為 2%。
/
五月的疫情危機以來比平時更宅在家裡,工作之餘開始超佛系地學習初階阿拉伯語(大家可能不知道阿富汗的主要語言是波斯語Dari Persian/Farsi,書寫系統都是阿拉伯文,但其實兩者無法直接溝通),亞非語系和印歐語系在各方面實在差異太大了,摸魚了三個多月目前也只能辨認出一些母音、地名和簡單招呼語,寫出來也超醜,相當有挑戰性。
在傳媒被英美話語權霸佔的台灣,穆斯林和伊斯蘭教常與恐怖襲擊做聯想,總體還是個神秘古怪又事不關己的存在。自己最早接觸伊斯蘭文化應該還是藉由相對淺白的視覺藝術、建築等,比較少有政治上的討論。
若有興趣,推薦大家可以看八旗文化出版的《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這本書,以下是部份節錄:
『本書關於「Jihad 吉哈德」的見解,有助於讀者思考台灣社會裡日益增多的伊斯蘭人口,和他們的「吉哈德」(奮鬥),該如何與自己的文化相融。關於當代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的紛爭,及關於恐怖主義、自殺襲擊、反恐等國際政治,台灣讀者一定要跳出「現代中東政治」的脈絡來加以理解,而要深入到伊斯蘭從七世紀出現、到二十世紀面臨西方現代性挑戰的歷史去理解。 』
/
伊斯蘭文化本質與壓迫無關,更不是恐怖主義,比較像是一種生活方式,古蘭經的原教義也不似聖經中指出女人是亞當的其中一根肋骨。
伊斯蘭國家的旗幟上常見的星芒和新月,這個組合符號其實最早和伊斯蘭無關,是起源於兩河流域的古老天文學,公元前三百多年的希臘化殖民時期至七世紀波斯薩珊王朝的覆滅,這個符號便從女神信仰逐漸過渡成帝國的象徵;而十三世紀封建年代開始,星月符號在基督教體系的北歐、東歐和巴爾幹歐洲各王國、家族徽與十字軍軍旗上現身,隨後鄂圖曼帝國和接續的現代土耳其共和國也沿用之,在上世紀1960-80年代經過了一連串泛阿拉伯民族主義的運動,風起雲湧,星月旗才正式與伊斯蘭文化劃上等號。
對於不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來說,星月符碼的應用原是屬於與伊斯蘭敵對的基督十字軍,這個轉變是很令人訝異的,但無論是一神或是多神信仰,宗教行走在世的歷程本就包含了在地化的重塑和詮釋。
/
我的一個穆斯林朋友是馬來西亞人,她不吃豬肉但不忌酒,她穿Hijab,也不畏拿下,左右手肘各有小小的星月符號刺青,她說星星是恆久的指引,月亮是一池軟床,都是為了接住天底下的女兒們。
也許世界會再更迭,也許這面旗幟之下能不再流血。
#helpafghanistan #afghanistan #humanrights #childmarriage #阿富汗 #中東 #伊斯蘭 #女權 #人權 #童婚 #女性主義
日耳曼語系北歐 在 NOWnews 今日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愛的人~是我的愛人嗎~(唱)
來靜下心,選一個吧
-
🚩今日新聞App🚩
IOS👉 https://apple.co/3hfSyyv
android👉 https://bit.ly/3jjDe6x
姊妹淘 #盧恩符文 #占卜 #愛情
日耳曼語系北歐 在 Dr. Shu 的旅遊文化攝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過中文與冰島文除了同是印歐語系之外,就再也沒有親屬關係了。
冰島文屬於北日耳曼語;
北歐除了芬蘭之外,包括挪威、瑞典、丹麥都屬於這個語系。
而這個語系之上,就是日耳曼語系,德文與英文都屬於日耳曼語系。
所以,雖然冰島文字看起來奇形怪狀,但其實與英文的關係並不像想像中那麼遠。
日耳曼語系北歐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拉闊音度]雙失情人節,二月最多人聽慘情歌?大數據係咁講
有話一月最慘情,至少北半球嘅人係。聖誕又過完,日短夜長,有排都未到夏天。有話一月第三個星期一係Blue Monday,全年最慘,即係我地「年初四咁嘅樣」
Economist自己做嘅數據研究(都話好多嘢睇),研究下到底邊個月份心情最差,就係睇你聽乜歌。結論發現,二月就最多人聽慘情歌。不過你可以話掉轉,心情差先要聽勵志歌,心情靚唔怕聽慘情歌。但實證上,我理解,其實係正相關嘅,多數啲人越頹越失戀先聽慘歌去自憐沉溺,人生得意時先聽勵志歌。
用嘅就係Spotify嘅數據,5000萬首歌,近3億用家,主要都係北半球,歐美。Spotify有演算法,去計首歌嘅valence,正能量,開心程度。開心歌就高分,慘情歌就低分。然後Spotify又會每日公佈200首最多人聽嘅歌,每個國家都有,就有得分析。個分析用咗30個國家,近5萬首歌,3000億次播放。
個圖就係結論,大把嘢可以講,快講下
右上細圖見到了,一月開始慘,去到二月就最多人聽慘情歌,之後谷底回升,去到七月就最開心(夏天放暑假同陽光玩遊戲?),然後又慘過,到聖誕就忽然亢奮(鬼咩,播足幾日聖誕歌),然後聖誔節後急速dur皮(要返工),頹到下年二月
仲有,你睇到了,香港人就最撚慘的。數據應該2017年先開始有,大可以講政治,但我就覺得係因為香港人係聽情歌,而聽情歌梗係失戀歌。而你見到以為好開心好樂天嘅菲律賓,尾二。民主大國美利堅尾三,香港人日日J嘅新加坡尾四,點講都係完美(除咗天氣)嘅挪威都尾五。好似冇乜特別結論?
另外,你會話,係咪同天氣有關?北歐天氣出名令人想自殺。但又睇下,呢個二月慘情七月興奮嘅模式,在南半球嘅紐西蘭澳洲都係咁。全年一季嘅新加坡都係咁。「所以我估都係情人節」。個別國家冇呢種月份模式,主要係南美國家,全年都聽拉丁音樂,而演算法認為係開心嘢
同樣係北歐,挪威很慘,瑞典冰島都慘,比全球平均慘。但芬蘭偏偏例外。而芬蘭向來都特別奇怪,語言都同其他四國完全唔同,亦係北歐唯一用EURO嘅
然後可以講民族語言之類,你見日耳曼語系嘅英國德國荷蘭,都係比較開心嘅。
仲有,見到了,真係同窮富,甚至有冇民主,貧富懸殊未必有乜關係。最開心嘅,全部係啲南美國家,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拉丁音樂嘛。連帶西班牙都係。呢堆係寧寧晒晒特別開心嘅
北歐國家係起落最大嘅,相信係同日照時間有關。幾明顯見到日照時間長嘅日子聽嘅歌就開心啲,另外,落雨就冇咁開心
作為港仔等我提出一個問題:就係,只係聽聲音去判斷慘情定勵志,在廣東歌或華文歌未必work。眾所周知廣東或華文歌,往往詞大過曲,詞先判斷到首歌慘定唔慘嘛,應該整多個演算法睇歌詞。
一時唔係好諗到例子,但,《我一個人住》同《我不是一個人住》明明就同曲唔同詞,意境都唔同。另外,陳慧嫻嘅《傻女》同《傻女的新衣》,又係同曲,但意思相反喎!仲有《閃著淚光的決定》同《懷著笑意的決定》
當然,最經典嘅,就梗係「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嘅《喜氣洋洋》,原曲明明唔係開心歌喎,咁點計?
(最尾呢兩段真係出賣晒年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