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ߤ
👉1/10:2020拍的照片一堆還沒整理,就到2021了呀
👉2/10:
◾摘要:日據大正15(1926)年3月,台中市實施地號調整及改稱町名。市街由東至西的道路,以綠川上的橋名稱做路名,照片為櫻橋通(今中正路),從綠川看向柳川方面的街景。昭和10(1935)年左右所攝。
...
#1935 ߤ
👉1/10:2020拍的照片一堆還沒整理,就到2021了呀
👉2/10:
◾摘要:日據大正15(1926)年3月,台中市實施地號調整及改稱町名。市街由東至西的道路,以綠川上的橋名稱做路名,照片為櫻橋通(今中正路),從綠川看向柳川方面的街景。昭和10(1935)年左右所攝。
◾#老照片 下載與文字擷取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資料提供:鍾金水、許玉蘭
◾全集/系列名稱: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一集
👉3/10:大正町通
◾摘要:貫穿台中市中心的大正町大道,在大正15(1926)年3月市町改名變更實施之際,劃入北端(後改為南側)大道兩邊,商家林立、交易鼎盛。
◾老照片下載與文字擷取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資料提供:鍾金水
◾全集/系列名稱:台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四集
➖➖➖
--以下為個人研析之內容,如有錯誤煩請告知--
1. 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摘要是寫「櫻橋通」(臺灣大道,舊稱:中正路),但我是利用關鍵字「新盛橋通」查詢到這張老照片,沒有仔細看摘要,就自行認定這條街是中山路,因此查詢歷史文獻時,是直接找新盛橋通(中山路);以及其他文獻有無「池田洋服店」、「冉田吳服店」的登記資料,但都沒有找到。
2. 而另一張「大正町通」又是同位置、同店家,因此我以自由路二段為基準,分別拉#googlemap 的中山路以及中正路,最後是「中山路」找到比較相似的建物。
3. 最後!真正讓我確定就是中山路的,不是文字上的資料(池田洋服店、冉田吳服店,因為真的找不到)。讓我確信有找對位置的最主要因素,是照片右側完全看不清楚招牌的建築,類似向日葵的立面裝飾,跟照片一模一樣(#火眼金睛的me 😂),整理的時候是暱稱「花花屋」啦。
4. 我當時內心極度澎湃~找這麼久,終於找到了!帶著雀躍激動的心情前往中山路尋找🌻花花屋🌻,結果…花花屋正在整修中哈哈哈,雖然如此我還是很開心!希望他們整修的過程能夠保留立面的花花!它從#日治時期 就一直很努力地綻放到現在呢!
➖➖➖
👉4/10:攝於2020.03.24
👉5/10、6/10:研究時,土法煉鋼的筆記
👉7/10:花花屋的內部
👉8/10:圖左:應為舊時的天花板木皮花紋;圖右:外面騎樓的天花板
👉9/10:使用google確認是一樣的花🌻跟鋸齒〰〰立面
👉10/10:期待重見天日的花花屋
➖➖➖
😂真的會有人把這麼多字看完嗎?
這個今昔對照的系列,
完全是我自己查得很開心,共鳴卻不高的系列
但我還是想繼續做下去
甚至連商品跟廣告的今昔對照也想做下去啊~
➖➖➖
#写真撮ってる人と繋がりたい
#写真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建築 #建物探訪
#台湾 #路上観察
#對比#對比圖#對比照
#對照#對照圖
#今昔對比#今昔對照
#taiwan #taichung
#beforeandafter #windowtothepast
#street #streetphotography
#architecture
日治時期路名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臺北人關心的事
「#臺北人」有兩個不同層次的意義,一為城市居民,二為邦國遺民。前者很好理解,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後者則是讀過白先勇的,都能明白。
臺北是被這塊土地歷代統治者作為首都、首府、首善之區的城市(除了在南方的明鄭),清代改過一次路名、日本時代改過一次路名、國民政府時代,鄭定邦又照著上海的設計改過(或恢復部分)一次路名。有灌輸、有教化,也有期許。時至今日,這些路名大多早已散去原本的政治目的,成為伴隨社會成長的兒時記憶或歸家方向的座標。
走在中華路,想到的是陪伴一代人長大的老中華商場;座落於溫州街的,是「反對運動記憶裏最美麗的堡壘」、文藝界與黨外運動人士齊聚的紫藤廬;元代的「夏地安寧」,是八百年後的我城夜市之最;已消失在新疆的迪化,在東方小島上重生為傳承清代百年傳統的繁榮老街;夜的林森北,燈紅酒綠的條通,誰又知道當年曾流亡日本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是誰?
那條路可以被命名來以示對外國元首的尊崇,這條路也就可以承諾以偉大領袖命名來爭取特定族群的選票。
改黨徽、改國徽、改黨名、改路名,這些時常在台灣政壇(甚至好像就只在臺北,過了橋沒人關心)反覆出現的議題,好似一種復古回潮,實際上卻是有權力者改變輿論焦點、避談真實責任的政治把戲。
內湖的交通、萬華的弱勢安居、大安東區的商圈沒落、北投的淡北道、士林的社子島開發,乃至於全臺北的老屋防災都更,這座城市在當下有太多實際的問題,需要更多資源與關注。
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叫的人多了,自然成為一種集體記憶。數百年的外來變遷,早已成為「在地」的一部分。今天的臺北人們,會否在意街道景觀的改善與發展更甚於更動一輩子的習慣與兒時記憶?
公共議題的倡議固然有許多不同層次,也不一定互斥,於是人們會檢視與在意的,是你的優先順序、是你的背後意欲。要激發與帶領這樣的集體想像,需要強大的領導力與溝通力。
生於臺北,如今「旅居」臺北,我不禁好奇,倡議改路名的人,心中對於這個城市發展的想法與實踐為何,又想賦予或引導這個城市與街道留下什麼樣的時代意義與記憶?
有權力的臺北人,請先理解沒權力的臺北人真正在乎的事。
——
🗺️圖片來源: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html
📒延伸閱讀:
1.台北遊民生活考:貧民也該擁有這座城市
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594
2.內科之心、IKEA將帶來車潮!內湖交通真的沒救了?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78934
3.規劃20年卻爭議不休!一文看懂淡北道路到底在吵什麼?
https://city.gvm.com.tw/article/78757
——
1.為何台北有這麼多「中國路名」?青島東路、南京西路,其實不是為了懷念故國江山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94009?mode=whole
2.為什麼天龍人要住在「中國地圖」裡?台北有條被遺忘的「中正路」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4037
3.臺北在哪裡?──天龍國的身世,超完整解說
https://bit.ly/3ewFsvx
4.台北市街道 為何像一張攤開的中國地圖?
https://blog.xuite.net/taiwan_pelican851/twblog/153313473
5.台北市宛如「小中國」的道路命名方式 讓中國觀光客忍不住與路牌合照……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2454
6.連台北人都不清楚的歷史風貌!23歲英國青年手繪日治時期地圖,史學家都驚豔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66808
——
1.柯文哲改路名爭議 北市府發言人:未來會朝這方向研議
https://cnews.com.tw/202210420a03/
2.柯文哲拋台灣街道正名議題 北市道路命名作業程序有SOP
https://udn.com/news/story/7323/5401459
日治時期路名 在 說書 Speaking of Boo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孽子》的 1970 臺北,無法與 2020 臺北完全的都市化、高樓大廈化相比,或者說,有文明的光鮮亮麗,就有接收其排泄的城市陰影之處,阿青位在龍江街的家:
「兩排木板平房,一棟棟舊得發黑,木板上霉斑點點,門窗瓦簷通通破爛了⋯⋯它有一種特殊的腐爛臭味,一種特殊的破敗與荒涼⋯⋯這條死巷巷底,那棟最破、最舊、最陰暗的矮屋,便是我們的家。」
出身下級公家人員的阿青的父親,分配到的宿舍就只能在城市的最邊緣,也顯示出了即使是來臺的外省軍人,當時也有著明顯的階級差異。
作為另一極端的比較,大概是王夔龍父親所住,位在南京東路三段深處巷子底,從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的古舊官邸,或者是照顧著阿青等人的傅崇山老爺子,也是在離松江路不遠,南京東路的一處巷子裡,房屋雖然老舊,但「住宅庭院深廣,沿著圍牆,密密的栽了一轉高大的龍柏,鬱鬱蒼蒼,把房屋掩護著,氣派森嚴」,這幾處大概可稱之為當時的軍人高級住宅區。
《孽子》的臺北透露出了兩個最極端的社會階層,佔據的最為特定空間,一邊是古色古香的國家菁英住宅,另一邊,則是最窮最破敗的荒廢地帶,即便之間可能只相距不到十公里。
在那面容永遠悲痛灰敗的父親的龍江街之外,另一個對極是阿青母親臨終所住的南機場克難街。克難街為今環繞萬華青年公園的國興街與青年街舊稱,視路名即可知是為紀念國軍來臺的克難精神,也是白色恐怖國民黨處決政治犯的知名地景馬場町所在。
小說中阿青的母親住在克難街底的貧民窟,一棟據說是日治時期的碉堡之中,「兩層樓的水泥房子,牆壁堅厚,牆上沒有窗戶,只有一個個小黑洞。」阿青為了告知弟娃的死訊而去找母親,他走進母親的房間,「裡面又悶又熱,迎面撲來一陣腥羶的惡臭,好像是死雞死貓身上發出腐爛的穢氣一般。」
他的母親兩頰凹陷,兩隻眼睛如同兩個黑洞,因為逃出了丈夫的房子,背上了一生罪孽,全身是毒。而即使是死後,阿青母親的骨灰罈,也同樣被送至北部的最邊角,位在大龍峒的大悲寺。
父母都身在整個城市最為陷落之處,城市的最邊緣,阿青在途經這些地方時,他藉由訴說臺北不同區域之間的落差,最晦暗污穢之處(他的出身與父母的最終歸宿)與最光亮文明之處的巨大對比,既是講述了整座城市的身世,也講述了自己的身世,由此也可理解即使他是被趕出了家門,但還有著追尋的、年輕的他,也自然會離開自己的家。
➤從新公園出發,重繪白先勇筆下的離家記──《孽子》的臺北印象
http://bit.ly/Nièzi2
日治時期路名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知道嗎?台北市的敦化南北路曾在1970年被短暫更名為中正路。1975年4月5日總統蔣中正逝世後,台北市政府決定將國門(松山機場)的「迎賓大道」敦化南北路更名為「中正路」,士林中正路更名為「奉化路」,士林區則易名成「中正區」,這個更名計畫原訂當年10月31日(蔣公誕辰)就要施行,結果在該月初被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喊停,最後只有士林高中更名為中正高中,沿用至今。
1971年,台北市大有巴士營運路線圖。
圖片出處:1971年1月出版(中國時報印行)的《購物指南》(http://goo.gl/CsIUKq)。
1970年以前,中正路與中山路分別為台北市的東西向與南北向的主要幹道,就在中正路於1970年7月1日改名為忠孝西路、忠孝東路一段與八德路時,身為國家大門松山機場之迎賓大道的敦化北路與敦化南路亦同時更名為中正路,在此圖中便可看到曾短暫改名的敦化南、北路。
1970年6月27日的《聯合報》報導:「臺北市政府遵照總統指示,決定自七月一日起,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市府表示,本市仁愛、信義、和平三路,均已拓寬為現代化之大道,唯忠孝路尚未全線拓寬,致無法與上述三路相比擬。總統謙沖為懷,曾指示市府將中正路改名為忠孝路,以符八德之義。市府乃決定將原忠孝路一、二段接連中正路,向西至環河南街止,改名為忠孝東,西路。自中山南北路以東,定名為忠孝東路,中山南北路以西,定名為忠孝西路。至臨沂街口附近以東之中正路,則改名為八德路,原八德路改名為四維路。」
早年士林還不屬於台北市的行政區域,所以該地的中正路與台北市的中正路並無路名重複之虞。不過1968年士林劃入台北市後,台北市曾同時存在兩條中正路,直至1970年。
1945年二戰後,士林街改制為士林鎮,隸屬台北縣。1949年與北投鎮一併改隸於新成立的草山管理局。1950年隨著草山改名為陽明山,草山管理局亦改名為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仍隸屬之。
1968年7月,士林鎮與北投鎮、南港鎮、景美鎮、內湖鄉、木柵鄉一併劃入台北市,改稱士林區。
而台北市的中正路為配合道路拓寬及新闢,於1970年7月1日分別改名為忠孝西路、忠孝東路一段與八德路,並沿用至今。
順便一提,台北市忠孝西路原為台北府城的北邊城牆。日治時期(1904年),台灣總督府拆除北城牆,改設為北三線路(即今天的忠孝西路)。
1975年4月5日蔣中正總統逝世後,台北市政府又決定將國門(松山機場)的「迎賓大道」敦化南北路改名為「中正路」、士林的中正路更名為「奉化路」、士林區也易名為「中正區」;這個更名計畫原訂在當年10月31日(蔣公誕辰)就要上路,結果在該月初被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喊停,最後只有士林高中改名為中正高中,沿用至今。
此外在1968年7月,台北縣景美鎮改制為台北市景美區時,將當地的中正路改名為景文街及羅斯福路五、六段。1990年3月12日,景美區再與木柵區合併為文山區。
昔日的士林原有中正北路,後來改名為中正路。該路段原有中正橋跨越士林廢河道,即基隆河舊河道。士林廢河道填平成陸地後,此處中正橋不復存在。
北投區則是在1991年將中正路一、二段改名為湖山路一、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