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日本通貨緊縮原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日本通貨緊縮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日本通貨緊縮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日本通貨緊縮原因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

日本通貨緊縮原因 在 政經八百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7:46:09

#八百回合經濟談 〔#負利率時代? #金融世界的噩夢〕  就在上上週,美國聯邦資金利率期貨價格突破 100,顯示出世界各地的交易員開始出現對美國「負利率」的預期!  (利率期貨價格 = 100 - 利率,故當利率為負數時,期貨價格才會大於 100)  儘管上週三 Fed 主席 Jay ...

  • 日本通貨緊縮原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5 18:30:59
    有 2,040 人按讚

    《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 日本通貨緊縮原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1 07:38:00
    有 26 人按讚

    若樓市泡沫破裂,情景將何如?- 胡月曉

    樓市泡沫破裂引發的動蕩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也是中國經濟完成轉型、社會進步所必須跨越的階段;如何約束樓市泡沫破裂衝擊?

    樓市泡沫破裂可界定為房價下跌超過13%、並延續1年以上。如樓市泡沫破裂,大概率下的中等假設,房價持續5年下跌、累計達30%後,樓市走勢或將企跌走穩。通貨膨脹受樓市泡沫破裂的衝擊有限,不會通縮;經濟增長大概率更穩健;資本市場或現蹺蹺板效應的繁榮;風險個案或群現,但不會發展為系統性風險;財政收支壓力加大,改革呈現推進良機。

    如何界定樓市泡沫破裂

    有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泡沫都是破裂後才得以確認此前為泡沫的。實際上,無論何種資產評判指標,對泡沫的事先預警大都是準確的,但市場和一般投資者並不認可,因為趨勢交易總是市場的大流,而泡沫總會持續一段時間。這種情況說明,認識泡沫和利用泡沫獲利,並非是一回事。比如,中國監管部門和管理機構普遍認為樓市存在泡沫,然而樓市依然在分化中泡沫延續膨脹,樓市調控的市場信譽不斷受損,以致部分市場人士甚至將調控政策當作了反向指標。筆者就曾親身經歷聽到某大學房地產教授在講座中說——老百姓都知道房地產價格是不會跌的,政府官員居然不知道。

    當然,即使樓市泡沫延續,房地產價格還是有波動的。一般來說,樓市泡沫破裂會引起市場的較大震動和經濟影響,而要產生市場震動和經濟衝擊,房地產價格下跌的幅度和持續時間都要達到一定程度。

    從市場公認的海外樓市泡沫破裂歷史經驗看,樓市泡沫破裂後房價下降平均幅度達27%,持續時間平均為4.5年;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的西方兩次經濟周期中,15個國家中發生了29次市場公認的樓市泡沫破裂事件,其中最低房產價格下降幅度為13.7%,該樓市泡沫破裂過程持續時間也最短,僅為1年。因此,按照海外經驗界定,一個地方樓市泡沫破裂可界定為房價下跌超過13%、並延續1年以上。持續1年並超過13%的跌幅,這是樓市泡沫破裂的最輕微情況,也是稱為樓市泡沫「破裂」的入門門檻,實際當中樓市泡沫破裂意味著市場趨勢改變,房價下跌和延續時間都會剎不住車,市場震蕩和經濟衝擊都會不斷加大,最終引起經濟周期的改變。

    中國樓市泡沫破裂後情景假設

    兩個樓市泡沫破裂影響至今,且為國人熟悉的例子,一是日本上世紀90年代的泡沫經濟破裂,日本自此進入「失去的年代」;二是導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美國樓市泡沫破裂(表現為「次貸」危機,實為樓市泡沫破裂),縱使美國股市持續繁榮,訊息產業繁榮,經濟也一直未能走出危機陰影。一些小規模經濟體的樓市泡沫,因其生成和破裂都和國際資本移動有很大關係,不具可比性,不提略過;從一些主要經濟體的樓市泡沫破裂經驗看,樓市泡沫破裂大都引發了金融和經濟的大震蕩,甚至危機。故監管決策人員若非出自私利,必定高度關注此問題,并力爭將泡沫摁在萌芽狀態,不容坐大。中國央行官員曾表示,房地產是現階段中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如樓市泡沫破裂,會有如何場景?以下幾種或是較有可能的:

    1. 樓市價格回落幅度和持續時間「降3走5」。由於中國2010年就進行了房地產市場管控,樓市泡沫雖然持續時間長但膨脹相對較為緩慢,並且城市化進程儘管高峰過去但仍有空間,因此即使樓市泡沫破裂,也會相對溫和。一旦樓市泡沫進入破裂門檻(即下降超過13%、持續1年以上),很可能會延續緩慢下行趨勢,持續3-5年、下跌20%-30%。大概率下的中等假設,房價持續累計下跌30%、延續5年後,樓市走勢或將企跌走穩。

    2. 通貨膨脹影響有限。當資本外流引發樓市泡沫破裂時,通常會看到通脹下行甚至通貨緊縮的伴隨現象;當貨幣緊縮刺破泡沫時,價格低迷也是常見現象。一般認為,樓市泡沫破裂引發經濟危機,因而價格低迷是必然的。顯然,樓市泡沫破裂是否引發通貨緊縮,要看泡沫破裂對經濟的影響和引發泡沫破裂的原因。由於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上升趨勢不會變,且資本項目一直未完全開放,因此資本跨國移動衝擊不會是樓市泡沫破裂原因。流動性環境有望保持穩定,並成為泡沫破裂後的對沖工具,因此經濟受到衝擊也有限。加之現代社會食品和能源價格波動主要受供給衝擊影響,其價格波動主要不是需求變化,因而通貨膨脹受樓市泡沫破裂的衝擊有限。

    3. 經濟增長大概率更穩健。樓市泡沫雖然增加了金融風險,但其對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傷害,還在於損害了全社會的實業投資氛圍。高房價不僅提高全社會的商務成本,樓市泡沫還是資金空轉和金融行業高利潤的基礎,濃烈的投機氣味極大不利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和發展。樓市泡沫破裂之時,將是中國經濟走出2014年至今的「底部徘徊」階段之期,也是中國經濟轉型曙光出現、真正步入新時代的時機。

    4. 資本市場或現蹺蹺板效應的繁榮。由於樓市泡沫長時間未破,之前的溫總理甚至回應說房價調控很難,因此全社會形成了房價永遠漲的預期,加上住房持有成本幾乎為零,使得住房最終異化為居民財富持有形式,成為中國充裕貨幣的最大蓄水池,也造成了中國貨幣「存量過多、增量不足」的流動性矛盾環境。樓市泡沫破裂,將使擠出的巨額資金,使得存量貨幣流向實業和資本市場,貨幣結構將改善,從而為資本市場回暖創造良好條件。樓市泡沫破裂之時,就是中國股市騰飛之日。

    5. 風險個案或群現,但不會發展為系統性風險。首先持續10餘年的交易管控,已使物業持有相對分散,全社會抗跌能力提高。其次,貨幣政策自主,流動性環境可控、可調。第三,中國金融體系下的銀行普遍規模較大,抗風險能力強,西方樓市泡沫破裂導致金融風險失控的國家,通常是小銀行體系——家數多、規模小、抗衝擊力差。銀行主導型直接融資體系下,金融機構間風險傳染也天然比市場型直接融資體系下低。另外,中國在2020年底已對房地產金融實行了集中度管理,在泡沫未破裂之時,金融機構的風險敞口已得到先行控制。

    6. 財政收支壓力加大,改革呈現推進良機。樓市泡沫破裂自然導致土地財政終結,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將加大,中央的責任將加重,國債增發壓力將加大。現代財政貨幣體系下,國債更主要的功能不是彌補財政收支缺口,而是為信用貨幣發行提供國家信用載體工具,這也是現代貨幣理論的基礎。這意味著,中國財政擴張的空間是巨大的;中國的宏觀槓桿率雖然很高,但政府部門槓桿率很低,其中中央政府槓桿率更低。2020年中國實體經濟宏觀槓桿率為270.1%,其中企業部門、居民部門和政府部門分別為162.3%、62.2%和45.6%,政府部門中地方政府為25.6%,可見政府部門,尤其是中央政府,負債擴張能力還是充足的。樓市泡沫破裂,將使原先退出住房市場供應的被典藏住房,重新進入市場,不同人群的財富儲存曝光率將增加,有利反腐進一步推進,或引起新一輪社會治理變革。

    該當如何未雨綢繆?

    樓市泡沫破裂引發的社會動蕩是不可避免的,但這也是中國經濟完成轉型、社會進步所必須跨越的階段。樓市泡沫破裂使金融風險得以消除,貨幣新機制建立得以確立基礎;在資金空轉基礎消除,金融服務實體進程順暢後,資本市場也將得以來臨嶄新大發展空間。以下一些措施對於約束樓市泡沫破裂衝擊、促進正向激勵,將是必要和可行的。

    1. 謹慎推進資本項目完全開放。在人民幣成為完全強勢的國際貨幣前,資本項目開放應該謹慎推進,以控制國際資本流動的衝擊。資本項目有限開放下,一國對貨幣環境的掌控是有效的,樓市泡沫演化進程也可控。

    2. 增加持有環節稅、減少交易環節稅。前者有擠泡沫作用,後者則有利泡沫變化平緩。樓市泡沫要麼擠出,要麼以通脹做實。若以通脹做實,將加劇社會分化,不僅會將經濟推入「中等收入陷阱」,還會埋下更嚴重社會危機的隱患。因此,擠泡沫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3. 提高國債發行規模,為央行開創新貨幣機制建立基礎。依照國債的貨幣經濟學意義,中央國債作為政府信用載體,實際上取代了黃金的貨幣信用基礎保證功能,國債規模須達到一定規模,央行才能在基礎貨幣形成機制中轉向直購資產。多發國債也使政府有財力完善樓市長效機制,如發行特别長期國債建立政府主導住房供應體系,為樓市租售價格提供基準參考等。

    原文:金融時報

    #經濟 #社會 #民生 #投資

  • 日本通貨緊縮原因 在 狄驤的資本主義求生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14 20:30:06
    有 1,301 人按讚

    隨著熱錢進駐股市,讓愈來愈多人接觸到股市,也開始對金融和經濟感到好奇,近期不少粉絲來訊詢問,他們搞不懂FED調整利率和印鈔對經濟會有甚麼影響,因此這次就來簡單科普一下,央行調整利率和印鈔會有怎樣的影響。

    首先,我常聽到不少人天真地說,既然FED印鈔可以解決經濟問題,那為什麼不一直印鈔發給人民就好了呢?
    老實說,FED印鈔也是有極限的,如果FED印太多鈔票讓資產負債表過高,美元就會繼續走弱,甚至可能威脅到美元霸權地位。
    到最後,FED的印鈔政策,也可能會無法刺激經濟,因為靠印鈔造成的過度通貨膨脹,可能會形成惡行通膨,讓美國的內需不振,使得全球各國出口額衰退,拖垮全球經濟,最慘,甚至會造成通貨緊縮。

    為什麼呢?

    要解釋FED印鈔對美國內需和全球經濟的影響,就必須先提到,我在【狄式白話總體經濟學】一書中說過的<浴缸理論>。

    所謂浴缸理論,就是你可以把整個市場看成一座<浴缸>,浴缸裡面的<水>,就是在這市場裡流動的資金,浴缸內的<人>,就是市場中的人民(如下圖)。

    央行則是控制水位的角色,央行打開水龍頭,讓水流入浴缸,提高浴缸內的水位,就代表著降息,央行將利率調低,讓人們不想把錢存在銀行,貸款的壓力也會變小,資金流入市場後就會刺激經濟。
    然而,當央行拔掉塞子,讓水流出浴缸,降低浴缸內的水位,就代表升息,央行將利率調高,吸引人們將錢存回銀行,讓還款的壓力變大,資金回流後就會收縮過熱的經濟。

    如果水位太高,水會淹到咽喉,提高溺水的風險,代表著市場過熱,人們的債務太多,出現債務危機的風險會太高。
    但若水位太低,人民可能會在浴缸內冷死,代表著市場過冷,人們難以借到錢,資金無法周轉,生活會過得很艱辛。
    因此,央行的工作,就是要讓浴缸內的人民舒服,將水位控制在最適合的高度。

    另外,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提高,就代表著央行印出更多鈔票後,讓整個市場變得更大,這可以看成央行把浴缸變大,讓浴缸可以容納更多的水。

    但老實說,即使浴缸變大了,在浴缸內部的人,依舊不會有改變,如果央行在低利率的情況下,印出更多鈔票後,就可能會讓市場出現惡性通膨,也就是物價漲,但實體經濟面卻沒成長,人民的支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就會不敢消費,最慘就會變成通貨緊縮(經濟體衰敗)。

    所以當水位愈來愈高,超過心臟超過咽喉,最終超過頭部時,人民就會承受不住,經濟體就會衰敗。
    因此,FED目前不斷擴大浴缸和加水的做法,就代表著未來,市場很可能走向惡性通膨。

    然而,美國是個內需佔七成的消費大國,如果美國人民因為惡性通膨讓消費意願降低,就會影響到進口商品的銷量,讓全球各國的出口額衰退。
    各國的GDP減少後,也可能會繼續靠借款和印鈔來維持經濟,在收入和支出都降低的情況下,最終可能會引發全球性的通貨緊縮,甚至演變成經濟大蕭條。

    因此,美國近期一直推出紓困政策,就是為了用通膨,盡快把資產負債表過高和經濟衰退的問題抹去。

    但這種作法同時也種下了更大的問題,也就是政府債務愈變愈多,政府可能無法順利償債,讓債務危機風險愈來愈高。

    債務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結合負利率政策,這將導致借款、發債的循環,會一直持續下去,就像日本和歐洲的情況一樣,這就是利率不斷降低且瘋狂印鈔的美國,對全球經濟可能會造成的影響。

    總之,不管你有沒有進入資本市場,FED的決策都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工作甚至是生活,這就是你必須了解總體經濟,搞懂央行調降利率和瘋狂印鈔對我們的影響,並需要盯緊各類總經訊號的原因,只要你比別人早一步發現訊號且付諸行動,就可以逃過將可能到來的滅頂之災,甚至可以幫你賺下一桶金。

    狄式白話【總體經濟學】:年過三十,再苦也要搞懂什麼是「總體經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028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