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日本讀研究所費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日本讀研究所費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產品中有6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女性參政的世代對談及前行 昨天晚上,很榮幸受到女書店的邀請,能夠主持「2021 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座談會的第一場「婦運與民主政治的交會:跨世代女性公共事務參與」。 這個場次名副其實邀請了4位 #跨世代女性參政者 對話交流: #李元貞 #成令方教授X台灣基進 張淑惠-歐巴桑來了(歐巴桑聯...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護理師的付出和薪資嚴重不成正比,菜鳥護理師的平均薪資為32,000,元至35,000元,扣掉勞保、健保、醫療互助金等費用後,換算成時薪竟然只剩121元,比時薪150元的工讀生還低!不僅如此,前幾天還有診所用月薪25,000元的「高薪」徵聘全職護理師,請問勞動部和衛福部可有關愛過這群辛勤勞累的護理人員...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 在 每天德意一點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1:23:56
【#凱派聊德國】 德國至中世紀以來發展的技職教育體系一直都是許多國家努力效仿的目標。這套建教合作與傳統學習的雙軌制教育讓德國在G20國家中擁有僅次於日本的青年失業率。 然而德國在2000年全球PISA(跨國評估學生能力計畫)中低於世界水平。雖在實施教育改革後已經改善,卻面臨教育資源失衡的問題...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 在 青 華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6:50:26
每個人都可能患上癌症,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原癌基因」,假如受到外因刺激,就有可能被激活。這種外因,往往來自於我們的生活。國際抗癌聯盟曾發表報告稱,全球每年有1200萬新發癌症病例,其中高達四成原本可以在生活中預防。與罹患癌症後高昂的治療費用相比,以下是10種堪稱世界上最便宜的防癌處方。 1.少吃點...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 在 雙城記事 Siang Siânn Kì-S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8:21:24
【松山陳能記家族與心曠神怡洋樓】 #心曠神怡洋樓 在松山的松河街上有一棟洋樓,許多人會稱他為「心曠神怡洋樓」,原因在於他面松河街面的二樓門楣上刻有「心曠神怡」字樣,故稱之。根據部分資料顯示心曠神怡洋樓建於昭和年間,是時任松山庄長陳復禮的宅邸,宅邸就在松山長老教會的隔壁,可能也與陳家多奉獻於教會...
-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3-20 17:29:38護理師的付出和薪資嚴重不成正比,菜鳥護理師的平均薪資為32,000,元至35,000元,扣掉勞保、健保、醫療互助金等費用後,換算成時薪竟然只剩121元,比時薪150元的工讀生還低!不僅如此,前幾天還有診所用月薪25,000元的「高薪」徵聘全職護理師,請問勞動部和衛福部可有關愛過這群辛勤勞累的護理人員?
根據勞動部提供的資料顯示,護理師在106年的平均月薪為40,707元,10年來成長幅度僅12.6%,相較於醫師薪資漲幅33.4%、社工心理人員31.7%、藥事人員17.3%,護理師的薪資漲幅為醫療相關專業人員中最低,跟國外相比更是差了一大截。在美國,護理師的平均月薪為124,495元到534,539元,澳洲則為108,675元到328,613元,高出我國好幾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去年才表示要開放引入外籍醫療看護人力,在起薪低和環境差的狀況下,我國有什麼競爭力可以挽留這群護理人才?
雖然衛福部健保署在2016年投入了約104億元來提高醫院及診所共145個服務項目的支付點數,並稱此舉能「為醫護人員加薪」,但只要沒有將給付給醫院和醫護人員的經費分開,實質分配的權利還是在醫院與資方手中,就如同健保署在2008年至2014年投入91.6億元來推行「提升住院護理照護品質計畫」,就有不少醫院未將款項用在提升護理人力上,反而濫用於旅遊、餐會等吃喝玩樂項目。
此外,不僅月薪少,護理人員的血汗工作環境更是眾所皆知。護理師愛喝珍奶是因為沒時間吃飯、生病不敢請假是因為怕工作會落在其他同事身上,甚至還要面臨醫療暴力、背負人命關天等壓力。諷刺的是,政府近年不斷提倡長照2.0政策需要護理人力,然而在執業環境不改善、薪資低落的情況下,哪裡還找得到人力去執行呢?
在執業環境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台灣每年都會流失約2%的護理人力。國健署在調查台灣100家醫院23,123名全職臨床護理人員後發現,有轉業意念的護理人員竟然高達74.66%。勞動部勞安研究所在103年發布的資料也顯示,薪資、晉升、職業壓力是影響國內護理人員離職的最主要三個原因,而領照後不執業的原因則為輪三班、職業壓力大等健康問題,還有專業不受尊重、工作繁重、薪資低、福利制度不佳等因素。
要改善執業環境,調整薪資為必要手段之一,政府應研擬提升護理人員薪資的具體可行方案,並調查護理人員在納入勞基法後,是否有縮減福利措施、降低實質薪資等情形發生,並建議輔導護理人員籌組工會,讓護理人員有與資方抗衡的空間。
最後,護理人員的職場留任的比率為全球最低,僅有7年,原因多為輪三班、無法兼顧家庭,故政府也應提撥補助獎勵,鼓勵機構設置全日托兒方案,各醫療機構也應附設托兒所或與托兒機構簽訂合約,才能改善護理人員執業環境,解決護理人力不足的問題。 -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 在 桃李SQHOOL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3-07 20:31:49桃李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ourisqhool/
桃李官網:http://www.tourisqhool.com/news.php
《影片快速導覽》
【基本問題】
00:19目前從事的工作為何?
00:53為什麼會想要去日本?
01:25為什麼會選擇桃李?
02:13前往桃李之前的期待為何?
02:35到桃李之後的第一印象為何?
03:21在大阪待了三個月,對大阪的印象覺得如何?
【生活相關心得】
04:13對於桃李周遭的生活機能覺得如何?
05:26對於桃李所提供的硬體設施覺得如何?
06:31很多人覺得日本的生活費高出台灣許多,你有什麼看法?
08:20在日本生活覺得最有趣的事情是什麼?
09:50都怎麼規劃下課與放假時間?
【課程相關心得】
11:16對於老師採用全日文的方式授課實際上覺得如何?
13:16對於桃李超小班制的感想為何?
16:06桃李哪個課程單元讓你印象深刻?
17:19在日本學日文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19:29三個月下來覺得自己進步最多是哪一部分?
21:06聊聊你對安永老師授課的感想?
【整體綜合心得】
23:09對於桃李一站式學住合一的規劃覺得如何?
26:20對於桃李所提供的服務覺得如何?
27:20整體來說三個月來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30:37如果有機會還會想再待三個月嗎?
30:55對於之後要來的學員有什麼建議嗎?
我們其實一直以來都要傳達一個概念「桃李,是屬於大人的日本留學。」
因為很多人自從脫離學生生涯之後,時間就再也不是自己的。
我們有更多現實要去面對,有更多壓力要去承擔,關於那些不能說「不」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
為此,追逐夢想或是完成一件想做的事情又是何其困難,為了讓大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益與滿足,也催生了桃李的發展,就在2014年年底開始。
跟針對要升學導向,以18-22歲為主的語言學校不同(註1),桃李的學員或許95%以上都是來自社會上 #各行各業 的人們(註2),每當我們碰到一個新的領域的學員,其實都是一個可以彼此提升而且學習的機會,這在一般情況是很難遇到的(註3)。
而今天分享的黃老師,在私立國中擔任國文教師,是一位非常熱心且開朗的老師,幽默感十足,在日本期間也時常會幫助同學以及進行深度的語言學習交流,與安永老師的互動也是相當頻繁,為班上注入很多活力,除此之外,黃老師還是一位非常會精打細算的高手XD,之前還很熱心的幫桃李製作了一份比較表(註4),如果正有留學計畫的粉絲,也不妨看一下黃老師的訪談以及她所製作的表格,多多比較參考囉!
#大人の留学
#桃李學員訪談
#國文教師
#TOURICHANNEL
註1:語言學校一般以升學導向為主,例如要唸日本大學的外國人,可能高中畢業去就讀(約18歲),或是要念日本研究所/專門學校的人(約22歲),就會是大學畢業左右去就讀,平均年齡層大概介於18-22歲,而對於已經出社會開始工作,卻又想要到日本進修的人,往往都會有「擔心同學太年輕,而自己年紀太大」所以造成代溝或是無話可聊的疑慮,而裹足不前。
註2:桃李的學員95%以上都是已經出社會的人,且大多來自不同的產業,包含醫護人員、貿易業、教育業、餐飲業、飯店、醫美、職業軍人、公務人員、警消、花藝師、媒體業、保險業、會計工作...等等,平均年齡層介於25-45之間, 年紀最小約18歲,年紀最長約55歲。
註3:一般來說,除了從事業務相關工作或是自營業的人,大多數的工作者能碰到的領域大多都是相同領域的人,或是朋友圈或是家人恰巧有其他行業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工作資訊,而桃李的學員是恰巧來自各行各業,在每一個班級當中,大家的工作往往都會不太相同,這也提供了一個學習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話題與交流,透過了解同學彼此的工作內容與專門,也可以更了解不同產業的訊息,促進不同密面向的思考。
註4:由於黃老師是精打細算的高手,在留學前就有做過非常充分的功課與比較,如果有相關疑問的建議可以拜讀一下黃老師的心得
黃懷霈老師桃李心得(上篇): 方向正確,很想嘗試,就要勇敢去做
http://blog.tourisqhool.com/2016/05/blog-post_70.html
黃懷霈老師桃李心得(下篇): 為何選桃李?因為物超所值!(費用精算篇)
http://blog.tourisqhool.com/2016/05/blog-post_18.html 顯示較少內容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性參政的世代對談及前行
昨天晚上,很榮幸受到女書店的邀請,能夠主持「2021 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座談會的第一場「婦運與民主政治的交會:跨世代女性公共事務參與」。
這個場次名副其實邀請了4位 #跨世代女性參政者 對話交流:
#李元貞
#成令方教授X台灣基進
張淑惠-歐巴桑來了(歐巴桑聯盟)
苗博雅 MiaoPoya
大家的參與前後跨越近四十年,見證台灣女性參政歷程並實踐其中。整個座談會實在是太精彩了,感謝兩三百位與會者一起渡過了精彩的150分鐘。
#婦女運動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重要影響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對「性平運動」比較認識,但其實台灣發展性別平等,是從婦運開始的。
這場座談會世代傳承的意義格外重要,關心性別議題的各世代,可以直接由運動者的分享,了解婦運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包含台灣成為 #亞州最性別平等國家 的歷程。
#女性參政所帶來的改變與意義
今天座談會主題是「跨世代女性公共事務參與」,「參政」只是其中一種實踐路徑。
女性參政不是只為了女人要平等的權利,而是一個女性邁向平權的象徵與過程。如果性別真的已經很平等,以佔據人口一半來看,應該要有一半的決策者是女性,但實際並沒有。
此外,女人參與公共事務,也會改變政治的結果。許多研究都看到,女性參與公共事務會讓公共政策不一樣;因為女性會更關心和家庭相關的公共政策與下一代,例如托育、健康、照顧和教育。
#四起女性參政的重要事件
台灣在女性參政上有許多重要的事件,以下列舉我自己最熟悉的4起事件作為分享:
1️⃣1996年,彭婉如女士擔任婦女發展部主任時,成功推動「婦女參政四分之一保障條款」,要求民進黨內各類公職選舉提名,保障女性名額佔1/4,這是歷史性的突破。
2️⃣2000年,當時婦女團體遊說了所有總統候選人承諾,當選後,女性內閣比例要1/4。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女性內閣比例21.4%,是首次台灣內閣女性超過20%(42位中有9位是女性)。
3️⃣2005年,修憲的關鍵突破之一是「不分區立委中必須要有一半的婦女保障名額」,這件事我自己有親身參與推動。
當時,立委要從「複數選區」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我們提出實證研究,說明單一選區對於女性不利,所以做出要求, #成功獲得跨黨派支持。
這個關鍵改變,保障了全國113位立委中,即使區域立委皆無女性當選,至少還有17位女性能擔任不分區立委,佔整體的15%。
也因此,愈來愈多女性的努力與傑出表現 #能被看見(之前是連機會都沒有);連帶影響更多女性能夠進入國會,到我們這屆女性立委比例已突破4成,不只是有史以來最高,也是亞洲之冠。
4️⃣2016年,社會民主黨提名的區域立委,候選人中6位中有5位是女性,只有1位是男性,女性佔83%。
當時還有人質疑說:女性候選人這麼多,社民黨是不是厭男?但反過來,過往常見許多候選人提名多為男性時,卻鮮少遭受質疑。
#女性參政還要更往前
過去,婦女運動為台灣女性參政打下重要基礎。現在,我們還可以做更多,為下一個世代創造更加性別平等的公共參與環境。
我在立法院,有兩個相關的修法提案:
🍀 內閣單一性別比例不得低於三分之一的修法草案:
台灣在2007年就簽署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公約),其中第23號一般性建議便指出,女性參與政治和公共生活的比例應達30%至35%。
我已提出「行政院組織法增訂第十二條之一條文草案」,希望台灣的內閣比例,#任一性別不得低於1/3,本草案已於去年9月一讀通過。
🍀 政黨補助款5%培育多元人才參政的政黨法修法草案:
促進女性參政已是國際潮流。以韓國為例,2004年起,政府對各政黨所補助的經常費之10%必須用來促進婦女參政,約占政黨補助款總額的2.5%。
台灣應參考南韓培育女性參政之作法,培育多元族群(含女性)參政人才制度性的財源應更加擴大。因此我將提案,建議「多元參政人才培育」費用比例,應占政黨補助款總額的5%。
#座談會精彩分享摘要
昨天4位重量級與談人以及1位神秘嘉賓的精彩分享及回應,我就自己印象最深的點盡量摘要,希望能為這場豐富座談留下一些紀錄,也跟大家分享:
🙋♀李元貞
1982年婦女新知雜誌創辦人/台灣婦運先驅/淡大中文系榮譽教授/《眾女成城》作者
20世紀7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興盛,人權觀念開始被提出,但當時很少討論兩性平等,也缺少對於婦女議題的重視。
所以我和好幾個婦運夥伴就在80年代婦女新知基金會知基金會,把全台各方面的婦女議題,包含兩性平權、女性各類議題(婚姻、家庭、就業、參政等),一方面研究,一方面提出主張及批判,讓社會能夠看見。
我在威權時代做婦運時,常常被人家罵說:「你那什麼問題啊?!女人都已經有婦女節了,台灣哪裡有什麼兩性不平等?!」等話語。
也因為我離婚,所以那時大家就說:「元貞就是因為離婚,心理有問題,一天到晚要講兩性平等。」
當時的我面對人家這樣說,就覺得更要去提兩性平權;當人家說婦女哪有什麼情慾好談時,我就更要去談。
婦運的努力從早期,一直到後來好多婦女團體紛紛成立,推廣各種不同面向的婦女議題,真的愈來愈好。
當然推動過程中,也有很多的競爭與辯論,例如早期提出的婦女就業較無爭議,後來情慾部分的爭議就比較多。但整體來說,現在整個社會對女性權益愈加關注與提升,尤其是年輕人,對此我相當開心。
🙋♀ #成令方教授X台灣基進
2001年創立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2018年教授退休/2020代表台灣基進參選不分區立委/現任台灣基進黨 性別發展部 顧問
今天的主題「眾女成城」雖然是「女」性為主,但這之中也有男性的參與。
元貞寫的《眾女成城》這本書中就有提到,早期消基會的創辦人之一柴松林,每次婦女運動時,他就是一個白髮蒼蒼的男人站在一群女性中,跟大家一起遊行與支持。
有人會說你們都不包括男人,我覺得不是,重點是以女性為主體,任何支持性別平等的男性,也都會是我們的好夥伴。
談到女性的參與,公共事務的認定應該要很寬廣,我們的發言、開會、上街遊行、課堂教學、在外演講或寫書等,這些都是公共事務;我們不應該只將參選和擔任公職當成參與公共事務。
例如當時劉毓秀堅持要從母姓,這個行動和發言就改變了大家的思考,去反思為什麼姓一定要用父親的姓?為什麼不能用母親的姓?
另外,我自己的親身經驗是,1983年的暑假,我和婦女新知的夥伴聚在一起,大家開會討論 sexual harassment 這詞要怎麼翻譯?後來決定要翻成「性騷擾」;隔年,華航空服員做身體檢查時遭到醫師性騷擾,這個詞就開始有意義、成了公共議題。
🙋♀ 張淑惠-歐巴桑來了(歐巴桑聯盟)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黨召集人/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創會理事長
為什麼歐巴桑會參選?一個是身為小民的不服氣,另一個是做為一位女性的不服氣。
不久前富比世雜誌指出,女性在領導國家時,比較具有公開透明、當機立斷、富同情心、鼓勵對話與交流等特質,也使得許多國家遠離新冠肺炎的疫情威脅。
我們很希望女性能夠帶進不同的政治文化,因為父權文化其實影響我們生活各個層面,也影響了政治的場域,比方說逞凶好鬥真的是唯一的樣子嗎?
2018年時南部還有男性議員的候選人,看板設計是把自己和金正恩的照片併在一起,然後下標說:敢說敢做敢爭取。
但其實民意代表不只是爭取福利,更是要喚起民眾的參與才對。且這個照片雖然下面寫了「傾聽民意」,但金正恩這個人物本身就和民意有所衝突。
當然,我們也不能認同女性候選人穿著結婚禮服下標說要嫁入議會。
我們的參選是希望創造一個新的文化,包含女性帶來新的政治文化、更多的對話、溝通、同理.以及讓這個政治不是一個金錢的競賽。推動參政平權,支持更多女性和一般的小民能夠進入政治場域來為大家的生活帶來改善。
🙋♀ 苗博雅 MiaoPoya
台北市議員
我自己剛好是在解嚴的1987年出生,我等於是大家努力奮鬥下的受益者,如果沒有先前二、三十年大家努力做的倡議和教育,今天台灣是不會進入到讓像我這樣子的一個人選上議員的時代。
過去二、三十年,大家一起努力做到了一件工作,就是台灣性別平等法制工程其實是做得相當好。
尤其是我有時候跟其他亞洲國家,例如香港和日本的朋友經驗交流時,他們常提到台灣有一些在亞洲相當亮眼的數字,比如說女性國會立委的比例、女性政治人物的比例、婦女的就業率及勞動參與率等等,他們常問說到底台灣做什麼麼才有今天的成果?
我認為過去大家努力推動各種法律制度,顯著提升婦女與各種性少數、LGBT族群的法律地位以及國家公權力的保障,這點非常重要。
包含《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防治法》等等,正因為台灣有這些相對完整的法律保障,讓我們的婦女不管是在職場、家庭,或我們現在不斷培育出新一代的青少年在學校內,都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障,更自由地發展自我。
🙋神秘嘉賓 ♀彭渰雯
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
從現任各級民選政治人物的女性比例:
總統100%
立委41.6%
縣市長31.8%
縣市議員33.7%
村里長16.6%
就可以看到,和我們很驕傲的立委及縣市議員女性比例相比,女性村里長的比例相對很低;且在我們推女里長運動前,更只有13.9%。
保障名額帶來了正面的效應,讓許多女性的亮麗表現被看見,讓愈來愈多女性被提名;但在保障名額制度無法執行的村里長層面,則必須要婦運的陪伴與支持。
2016年的資料顯示,社區女性志工的比例有69%;但女性村里長只有14%、女性社區協會理事長只有19.3%,都不到1/5,這是一個不合理的現況,必須要系統性的改變。
--------
以上是 女書店「2021 眾女成城:世代對談」系列的首場摘要分享,接下來還有6場次。
下一場接棒的是10/8(五)晚上,由紀惠容監委所主持的「女性身體自主權與社會保護機制」,相信精彩可期,請大家持續關注女書店臉書,報名參加!
婦女運動四十年的歷史,讓我們看到,改變是可能的!
我也會在國會繼續推動修法與政策監督,讓台灣成為一個讓所有人不分性別與認同,都能平等自在生活的地方!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旅日作家獲芥川獎
7月14日,日本文學最高榮譽的芥川龍之芥文學獎宣布:最新得獎者有兩人,一是日本仙台市出身、41歲的石澤麻依;另一位是台灣旅日作家、32歲的李琴峰,她以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獲獎。李琴峰在台灣讀完大學才去日本留學,母語是中文,她以非母語的日文寫文學作品,而取得這個最高文學獎,實在很了不起。此外,她已有兩本日文小說由她自己譯寫成中文在台灣出版,分別是2017年獲日本群像新人文學獎的《獨舞》,和2019年入圍芥川獎的小說《倒數五秒月牙》。中文讀者直接讀她用中文書寫,比由他人翻譯會更好。
日本的文學獎,與香港、台灣的不同。香港較為人知的只有青年文學獎,台灣的文學獎較多,每個獎都分小說、新詩、散文等組別,獲獎之後也不見得可以寫專欄,出書,當作家。日本的文學獎得獎作品的體裁只限小說,一些著名文學獎不是公開徵稿,而是只要寫作者在雜誌或書籍上發表新作品,便會自動列入評選名單,然後評判再從中挑選。通常選出的得獎作品只是一篇,最多兩篇。獲獎作者基本上已獲得雜誌或出版社取用他稿件的機會,可以說已經出道,當以寫作為生的作家了。
日本各文學獎中,以創辦《文藝春秋》雜誌的日本小說家菊池寬在1935年設立的芥川龍之芥獎和直木三十五獎的歷史最悠久和公信力最佳。芥川獎是頒發給「典雅小說(雅文學)」新人作家的一個獎項,直木獎是頒發給通俗小說作家的獎項。
日本許多名作家,都因獲芥川獎而成名,如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
為什麼日語學得這麼好?
李琴峰不是第一個用非母語的日文寫小說而獲芥川獎的作家,在2008年,出生於哈爾濱到日本留學並已經歸化日籍的楊逸,憑小說《浸著時光的早晨》獲當年的芥川獎,故事講述1980年代一個青年在中國20年轉型期中的經歷。但這本書沒有被翻譯成中文出版。楊逸也未見有其他著作繼續問世。
用日文寫作的台灣人,之前還有作家東山彰良,以小說《流》獲直木賞,他原名王震緒,家族移居日本,自幼在日本長大,並改了日本名,及繼續發表作品。
李琴峰至今未入籍日本。她1989年生於台灣,15歲開始自習日文,並創作中文小說。她大學時雙主修日文系與中文系, 2013年赴日就讀早稻田大學日語科碩士課程。畢業後做了三年上班族,現在是專業作家。
為什麼會想學日語?她說:其實沒什麼契機。15歲的某天,不知為何突然有個念頭,「不然來學個日語吧」,從此開啟了日語學習之路。她說,剛開始只是某種沒來由的念頭,但學了以後,便為日文之美所迷惑,從此欲罷不能。
日語之美在哪裡?她說,首先是文字,日文字夾雜漢字與假名,密度不均看來像是某種斑點花紋,這就有一種美感,彷彿是漢字的花瓣點綴在平假名的樹梢上,風一吹過,櫻瓣紛紛飄落。
接著是音韻,日語的音節基本上是「子音+母音」的組合,極富節奏與韻律感,使人不由得想出聲朗誦。
問李琴峰為何能把日語學得這麼好,她說,「因為我愛上日語了」。
《彼岸花盛開之島》
母語是中文,又愛上日語的李琴峰,在獲獎小說《彼岸花盛開之島》中,把中文、日文、台語,還有某些琉球語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新的語言。她知道在宜蘭的原住民中,有一種和日語混合而成的語言,於是她就做個語言實驗,把3種語言混合使用,這是個新嘗試。
有評審認為《彼岸花盛開之島》這小說的內容融入多種語言做安排,突顯日語是在變化的,因此得芥川獎對日本文學的意義很大。這可能是評審給李琴峰得獎的原因之一。
「彼岸花盛開之島」描寫一名漂流到彼岸花盛開的島嶼海邊、失去記憶的少女宇實(umi)來到陌生的島嶼,接觸島上人們的生活文化,島民操的語言是相當獨特的「日本(nihon)語」,但另外有一種稱為「女語」的語言,只有上了年紀的女性才能學習,作為歷史傳承之用。
這座島嶼只有女性才能傳承歷史,擔任所謂的島嶼領導人,領導人稱為noro,暫譯為「祝女」(祝福的祝),最高領導人是大noro,大祝女。故事寫到,大祝女下令宇實要與同齡的游娜(yona)一同成為祝女。和宇實、游娜同齡的男孩拓慈(tatsu),不得學習女語,但他偷偷地學習,女語學得比游娜還好。拓慈不懂為何男生不得學女語、無法當祝女。宇實與游娜承諾拓慈,倆人若當上祝女就改變男生不能當祝女的規則,並承諾也會教導拓慈歷史。
為何島上男性無法當領導人、沒有權力?這是作者幻想的烏托邦,它要突破人類自農耕社會以來的男權社會。但烏托邦也不是完美的世界。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陰影的一面。
彼岸花的雙重隱喻
《彼岸花盛開之島》想寫的是對人類歷史的一種反思。
作者李琴峰認為,幾千年來,透過男人的視野、男人的文字書寫的所謂歷史,其實都是經過男性視點解釋的東西,即使是性別較平等的現在,大家習以為常的思維、邏輯、科學乃至政治體制、意識形態都是男人建構出來的。
於是她思考,有沒有可能跳脫歷史脈絡,幻想出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由女性的邏輯、由女性司掌的世界。
烏托邦是西洋的概念,若以中國的概念來講,就是桃花源。因此她構思,有沒有可能在日本幻想出一個桃花源。她讀了琉球的神話,神話中有一個位於海洋彼端的神仙居住的樂園。她將這神話引用到小說中。
烏托邦是人類幻想出來、不可能存在的。對某些人而言,烏托邦可能是理想,但對另外某些人而言,不見得是理想。
書名《彼岸花盛開之島》,彼岸花是植物「石蒜」的別名,它可以作麻醉劑,也可以在加工後變成毒品,因此是雙重隱喻。同樣的道理,這座島嶼有光明面,也有其陰暗的一面,將男性排除在宗教、政治體制這一點就是陰暗面。
她說:「歷史不可能完美、人類所建構出的社會制度也不可能完美,包括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都不斷地在尋求改善或變革的契機,這座島嶼也走在變革的路上,雖然現在不那麼完美。」
這小說結局是光明的或灰暗的?她說,由讀者自由想像這座島嶼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李琴峰的小說都貫穿著「逃離」的主題。《彼岸花盛開之島》是幻想可以逃往的不太完美的理想之國。
逃離與理想國
李琴峰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說,在她十幾歲到二十前半段,「在台灣承受過許多不同種類的暴力,度過許多與世界孤絕的黑暗夜晚,忍受毫無道理被強加於身的生之形式,──當二十前半那尚未成熟的我為了逃離而來到日本,終於獲得那一點點自由的空氣時,天曉得我受到了多大的救贖。」但在日本,雖然「窺見過人類的溫暖光輝,也曾承受過令人憤怒甚而落淚的歧視」。
李琴峰談到在日本租房子,儘管有永久居留權,儘管日語流利,但仍然多次被謝絕入住──就因為她仍是外國籍。管理房產的不動產公司規定,日本人的保證公司費用為房租的50%,而外國人則是100%。
在她2017年獲獎的《獨舞》中,主角趙紀惠為了擺脫舊日傷痕,從台灣前來日本,卻仍無法從「自己」逃離,於是便決心從人生舞台逃離,嘗試死亡的跳躍。趙紀惠說:「出生並非出於自身意志,是遭人強加之事實。若人類註定無法對抗生之荒謬,那麼選擇從生命逃避的權利,總該是天賦的。」
在2019年的小說《倒數五秒月牙》裡,在日本工作的台灣女子林妤梅,以及在台灣工作並結婚的日本女子淺羽實櫻,曾是研究所時期的好友,卻有著說不出來的同性情感。研究所畢業後兩人分隔汪洋,彼此的生活都發生了變化。五年之後,兩人終於在東京久別重逢,共度漫長而又短暫的一天。
逃離與留下,都需要勇氣,因為都要面對不同的問題。於是,在《彼岸花盛開之島》,李琴峰就夢想有一個世界,能夠接受人的不同屬性,卻不為其定義,這樣人類才能回歸單純的存在,並獲得些許自由。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23&eid=185633&year=2021&list=1&lang=zh-CN
日本讀研究所費用 在 無二洋蔥紅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個人都可能患上癌症,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原癌基因」,假如受到外因刺激,就有可能被激活。這種外因,往往來自於我們的生活。國際抗癌聯盟曾發表報告稱,全球每年有1200萬新發癌症病例,其中高達四成原本可以在生活中預防。與罹患癌症後高昂的治療費用相比,以下是10種堪稱世界上最便宜的防癌處方。 1.少吃點糖 癌細胞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糖。日本《怎樣防治癌症》一書中指出,當血液流過腫瘤時,其中約57%的血糖都會被癌細胞消耗掉,成為滋養它的營養成分。《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指出,每天只要喝兩杯甜飲料,患胰腺癌的風險就會比不喝的人高出90%。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腫瘤科主任、美國癌症基金研究會會員郝繼輝表示,最好少吃或不吃含糖食品。國際上一般認為,每人每天糖的攝入量應在50克內。 2.最少開窗半小時 很少有人知道,裝修污染除了甲醛外,還有一種很強的致癌氣體——氡及其子體。它一般藏在花崗岩、水泥、瓷磚裡,沿著這些地方的裂隙擴散到室內,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時間長了,就會誘發肺癌。其實,只要每天開窗半個小時,氡的濃度就可以降低到與室外相同。另外,天然氣燃燒後也會產生氡,所以廚房燒水時,最好打開窗戶,關閉與居室連接的門。 3.就著蔥蒜來吃飯 在中國,胃癌發病率最低的省份,是蔥蒜種植大省山東。 長江以北胃癌死亡率最低的4個縣中,第一位的是山東蒼山縣,那裡人均每年要吃掉6公斤大蒜。專家指出,這和大蒜素有抗氧化作用、可降低人體內致癌物亞硝酸鹽的含量有關。有研究表明,多吃大蒜的人得胃癌的風險會降低60%。大蒜只有被碾碎和氧氣充分結合後才會產生蒜素,而且非常不穩定,一旦遇熱很快會失去作用。因此最好將大蒜碾碎生吃,或剁成蒜泥放在涼拌菜中。 4.每天四杯綠茶 愛喝茶的日本人曾花費9年的時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每天只要喝四五杯茶,就能將癌症風險降低40%。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韓馳教授對茶葉的防癌作用進行過17年研究,他發現烏龍茶、綠茶、紅茶對口腔癌、肺癌、食道癌、肝癌等都有不錯的預防作用。其中,包括龍井、碧螺春、毛峰在內的綠茶效果最顯著,其防癌成分是其他茶葉的5倍。不過,茶水最好不要喝太濃太燙的,否則會影響其防癌效果。最佳飲茶溫度應該是60攝氏度左右,茶水浸泡5分鐘後,其中有效成分才能溶在水裡。 5.用乾毛巾擦背 日本曾掀起過一股用乾毛巾擦背的熱潮。東京大學副校長水野教授研究指出,這可以起到防癌作用,因為摩擦受熱會激活背部皮下肌肉組織裡一種細胞,能起到吞蝕並破壞癌細胞的作用。對於中老年人來說,不管是搓、擦還是撓背部,都是一種很好的保健方法。或者用乾毛巾兩端,直式、橫式反覆摩擦整個背部10分鐘左右 ,直到皮膚通紅發熱為止。 6.一口飯嚼30次 調查證明,吃飯老是囫圇吞棗的人,患胃癌的幾率比較高。而多咀嚼可以減少食物對消化道的負擔,降低患胃腸道癌症風險。此外,美國佐治亞大學實驗發現,唾液有很強的「滅毒」作用,能讓導致肝癌的罪魁禍首黃曲黴素的毒性,在30秒內幾乎完全消失。因此,按照一秒鐘咀嚼一次來計算,一口飯最好嚼30次,才具有防癌作用。 7.每天走路1小時 美國《讀者文摘》雜誌曾告訴大家,每天飯後散步30分鐘,或者每週散步四小時,能使患胰腺癌的風險減少一半。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針對7萬人的長期研究也發現,每天只要走路一小時,就可以降低一半患大腸癌的幾率。全國政協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副所長孫保存解釋,這是因為胰腺癌和身體熱量過高有關,走路可以消耗熱量,可直接預防胰腺癌。此外,運動後出汗可使體內的鉛、鍶等致癌物質隨汗水排出體外,從而起到防癌作用。 8.曬15分鐘太陽 在最便宜的防癌處方裡,曬太陽算是做到了極致,不用任何花費,就能通過增加人體維生素D的含量起到防癌作用。維D不足會增加患乳腺癌、結腸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胃癌的風險。為避免暴曬增加皮膚癌風險,每天只要曬15分鐘太陽就足夠了。 9.吃肉時喝杯紅酒 用來釀造紅酒的葡萄皮中,含有一種物質叫白藜蘆醇,對消化道癌症有一定預防作用。另外,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對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的推薦食用量是每週500克左右,吃得過多,就會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不過,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吃肉的時候喝杯紅酒,其中的多酚就可以防止肉在胃裡分解為有害物質。 10.睡夠7小時 美國癌症研究會調查發現,每晚睡眠時間少於7小時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高達47%。這是因為睡眠中會產生一種褪黑激素,它能減緩女性體內雌激素的產生,從而起到抑制乳腺癌的目的。上海市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施明建議,最好晚上10點半前就開始洗漱,做好睡前準備工作,保證11點前入睡,早上6-7點起床。此外,德國睡眠專家指出,中午1點是人在白天一個明顯的睡眠高峰,這時打個小盹,也能增強體內免疫細胞的活躍性 ,起到一定的防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