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門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門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門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門票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8萬的網紅朱立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台灣的體育環境如何改變? 奧運的中華健兒們,不停從東京傳來捷報,感動之餘也團結了全台灣的人心!但是,每逢重大賽事,眾人必感慨國家運動員培育資源不足「沒有獎盃前是孤兒,得了獎盃才是台灣的孩子」。如何把握這次契機,讓台灣的體育發展更好,是現在我所關心的事。 今天與 連勝文 、許...

  • 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門票 在 朱立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5 14:57:08
    有 10,855 人按讚

    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台灣的體育環境如何改變?

    奧運的中華健兒們,不停從東京傳來捷報,感動之餘也團結了全台灣的人心!但是,每逢重大賽事,眾人必感慨國家運動員培育資源不足「沒有獎盃前是孤兒,得了獎盃才是台灣的孩子」。如何把握這次契機,讓台灣的體育發展更好,是現在我所關心的事。

    今天與 連勝文 、許毓仁、Kevin Lin 林義傑 相約一起看籃球,平常我們就經常交換看法。我也想趁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關於體育政策的一些想法。

    我們主張,體育署升格為「 #運動發展部」,讓教育部專注在學校教育上。手段上用產業思維引入社會力量,產官學民合作;制度上不能只看到明星選手,更要深化所有包括選手、教練、訓練及後勤人員的權益保障,真正改變台灣的體育發展環境!

    #為國爭光? #為生計跑光? #生涯保障?
    體育選手乘載著國家榮譽的使命,付出旁人難以想像的努力,在國訓中心時領著不高的「零用金」,卻連基本的勞保都沒有,經年累月的受訓與參賽,有一天離開體壇後,重覓新職年資卻得從零開始。諸多不公平的待遇,讓很多選手撐不到為國爭光就黯淡離開。

    所有選手都是台灣的孩子,有沒有得牌都是台灣之光。讓選手沒有無後顧之憂是政府的責任,重視體育,至少要先從重視選手的勞退權益開始。

    #問題不是靠錢就可以解決
    四年前網球選手謝淑薇委屈宣布要退出台灣網壇,永不接受國家徵召;四年後,空手道「型男」王翌達母親呼籲政府福利不好選手活不下去,桌球教父莊智淵為了培育桌球選手花光積蓄又得貸款,這些現象豈能視而不見。

    每次有重要賽事,選手背後辛酸委屈的故事也隨之浮現,所以每次在大型比賽過後,檢討的聲音都特別大,發錢的速度也特別快。四年前里約奧運時後,蔡政府說要提升體育經費10%以上;三年前雅加達亞運後,賴清德副總統說要全方位培養優秀運動選手,但是成效卻是肉眼可見的少。

    可見台灣的體育環境不是錢投得不夠多,是整體發展環境都有問題。
    是時候從根做起,真正改變了!

    #體育發展要有產業思維
    一個國家要在國際賽事綻放異彩,背後離不開熱愛運動的國民跟好的體育產業。有熱愛「動」的國民,才會有龐大的運動人口,各種職業運動的市場才會形成。有了好的體育產業,圍繞以體育賽事為核心形成的各項活動,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創造經濟效應。

    儘管目前有許多單項體育協會是都是民營的,但多數仍由政府資源補助運作。政府的資源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民間力量是無窮的,政府應該投入資源推動國民運動,創造一個真正自由開放的運動產業環境,讓有競爭力的協會和民間企業聯手,藉由投資選手、舉辦賽會獲得利潤產生良性循環,才能永續發展運動產業。

    美國MLB與NBA、歐洲足球聯賽、日本職業棒球賽與職業足球賽,每年都創造出巨大的經濟產值以及就業人數,豐厚地方財政資源,相關的收入可以再投入國際賽事選手的養成與培育,才會形成一個 #良性循環。日本以及韓國用於運動振興的財源,就是來自於運動消費以及賽事門票等收入。而英國與韓國近年的體育改革,也從重視菁英運動走向推廣大眾運動。

    #教育部專注學校教育 #運動發展部專注運動產業及制度發展
    體育教育很重要,但是以教育為主的思維並不適合整體運動產業發展。現行的體育政策如果只有教育思維沒有產業思維,那麼投入再多的經費,寫再多的檢討報告都無法改變現狀。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經說過:「 #體育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體育能鼓舞民眾,團結民心。這一次,我們說改就改,不要再等下一個四年了!

    #朱立倫倡議 #國政議題
    #國民黨要改變 #從與社會連結做

  • 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門票 在 Y道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0-18 07:00:00
    有 5 人按讚


    / 日本的電競落後 ? / (17-0535)
    .
    我沒什麼數據跟資料來提出反證,但我覺得彭博提出這個論點還蠻有種的。
    .
    日本實在不像一個「在電競落後」的國家。當然如果細一點我們可以討論很多事,例如說:這裡指的電競是指把電玩當成競賽及產業,所以如果從參賽選手數 & 獎金數來獎,或許日本選手的表現不如預期?
    .
    嘖嘖。但這個論述還是很反我認知的一篇文章。想想梅原大吾啊...
    .
    如果要我去論述的話,我會認為養電競戰隊的後台,大概都抱持著一定的企圖去養比賽隊伍參賽 & 獲勝。或許日本廠商對這件事興趣缺缺,覺得(現在媒體上正熱的)電競不是他們的世界?

    https://www.facebook.com/…/a.219834401496…/920057151474600/…

    【科技】日本電競為何落後國際?

    今年夏天,1.2萬名觀眾以一張票200美元的價格擠進西雅圖的KeyArena體育場,觀看一場獎金池為2500萬美元的電子遊戲錦標賽。此外,還有500萬人在網上觀看了這次比賽。參賽者若能在Valve Corp.開發的刀劍巫術戰鬥競技類遊戲《Dota 2》中擊敗對手最終獲勝,則每人可贏得220萬美元獎金,這與網球運動員納達爾(Rafael Nadal)在今年法網上奪冠而得到的獎金數額大體相當。參賽者來自世界各個角落,只有一個國家是個例外:沒有一名參賽選手來自日本這個電子遊戲的誕生地——在類似的電競賽事中,通常都沒有日本選手的身影。

    在中國和韓國,專門為舉辦遊戲錦標賽而修建的體育館正紛紛立起。在美國,那些有前途的遊戲玩家能拿到大學獎學金。根據市場研究公司Activate的數據,到2020年前,來自電子競技的總收入將達到每年50億美元,幾乎與目前全球最盛大的職業足球聯賽所帶來的收入旗鼓相當。倫敦博彩公司目前以1賠4的賠率押注奧運會將在2024年前將電子遊戲納入競技項目。

    然而日本這個曾在上世紀80年代主辦過全球最初幾次電視轉播電子遊戲比賽的國家,如今已失去了培養本國玩家的真正土壤。為監管有組織的犯罪和賭博行為,日本實施了一些覆蓋範圍廣泛的法律,並將提供獎金的遊戲競賽這類行為也一並禁止了。「在日本,玩家不能靠玩遊戲謀生,」Gzbrain Inc.主管濱村弘一(Hirokazu Hamamura)說道,「這對於該產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問題。」Gzbrain Inc.是暢銷遊戲雜誌《Famitsu》的出版公司。

    自上世紀80年代日本的黑幫組織開始從事撲克牌電子遊戲業務起,日本就一直在使用一個怪異的法律術語,將電子遊戲與賭博歸在了一處。結果造成網吧和遊戲街機的經營需要遵從包括執行宵禁在內的嚴格的賭博相關法律條令,這使得那些有抱負的玩家很難去磨礪提高自己的技能。其他的障礙包括限制現金獎金的數額(不能超過遊戲本身售價的20倍,對大多數遊戲而言也就是不能超過1000美元左右),並禁止像包括西雅圖這次比賽在內的很多賽事通常做法那樣,將門票銷售收入也用在錦標賽獎金上。儘管日本玩家可以自由地去海外參加比賽,但國內機會的匱乏還是讓大多數人在追求成為職業玩家的這條路上望而卻步。

    遊戲競技正逐步成為一種觀賞性運動項目,對於這一轉變,包括史克威爾艾尼克斯(Square Enix Holdings)、嘉富康(Capcom)和萬代(Bandai Namco Holdings)在內的日本大型軟件製造公司、也都是反應遲鈍,這其中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在本地玩家市場那裡取得了巨大成功,而日本玩家對於單打獨鬥似乎已是心滿意足。如今,這些日本企業開始努力調整適應新環境。「我們舉辦錦標賽必須遵守法律,而獎金如果能夠開始激發參與者,那麼我們就會想要努力把它做成,」遊戲機製造商索尼(Sony Corp.)遊戲業務部門亞洲主管森田篤志(Atsushi Morita)如此說道。

    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發言人御門陽平(Yohei Mikado)稱,在採取任何推動法律調整的行動之前,第一步是先要讓今天的日本玩家能夠將電子遊戲視為一種值得觀賞的賽事。為實現這一點,去年這家軟件開發商創建了一家擁有76個座位的「咖啡劇院」,專門用於展示遊戲對抗。任天堂(Nintendo Co.)發言人表示,他們認識到了電子競技的潛力, 正在努力為諸如虛擬彩彈射擊遊戲《Splatoon 2》這樣的遊戲舉辦更多的無獎金錦標賽;任天堂是遊戲《超級馬里奧兄弟》的出品公司。——Yuji Nakamura、Takako Taniguchi;譯 布雨
    (此為文章節選,欲詳見全文歡迎訂閱雜誌。)
    #電競 #任天堂 #Gzbrain

  • 日本職業足球聯賽門票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1-11 06:49:00
    有 1,121 人按讚


    【文化 vs 基因:肯亞人為何長跑實力如此可怕?】

    二〇一一年的馬拉松世界排名前一百名中,有六十六位來自肯亞,而且幾乎都來自同一種原住民—卡蘭津族。

    長跑是世界上最多人參與的運動之一,而卡蘭津族僅占全球人口的0.06%,馬拉松成績竟然能佔了前66%,大多數人知道這種結果後,大都會直觀地認為:「那一定和基因有關。」

    是否肯亞人,或更具體地說卡蘭津族人,擁有比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更好的跑步基因。到目前為止,科學還無法對這項論點提出任何證明。亞尼斯.比茲萊迪司孜孜不倦地從事這項研究工作迄今至少十年,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埃爾多雷特莫伊大學的實驗室裡進行最後階段的測試;十年後,他表明自己無法找到一個單一基因或基因組是東非人獨有且可用來解釋他們傑出的跑步成就。
    (以上摘自 《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台北:臉譜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頁216~217)

    某次跟著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巡迴演講時,有人問到同樣的問題:「肯亞人之所以獨霸世界長跑領域,是否因為他們的基因特別好?」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長期以來一直有絡繹不絕的科學家來到肯亞進行研究,亞尼斯研究了十年也沒有發現任何肯亞人有任何獨特的基因,從來沒有人給過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博士竟然斷然說道:那跟基因或遺傳沒有關係,是因為文化(Culture)和環境(Evironment),其中文化又比環境影響更重大。

    他接著說道:目前100、200公尺的世界紀錄保持人—博爾特(Usain Bolt)是牙買加人,他身高196公分,爆發力十足,在年輕時候就展現天份,16歲就拿下世界青年田徑錦標賽的200公尺金牌,成為有始以來最年輕的金牌得主,也是首位200公尺跑入20秒以內的青少年選手。博爾特的爆發力與彈跳力從小就十分驚人,如果他出生在美國的話,他絕對不會成為田徑短跑選手,他會去打籃球或美式足球。美國的籃球、美式足球因為已成為職業運動多年,文化根深蒂固,產業生態完整,資源眾多……說直白一點就是比較有前(錢)途。但田徑在美國就相對是弱勢運動。

    博士說:牙買加的運動文化剛好相反,他們具有深厚的短跑文化,短跑培訓和聯賽制度非常完整,整個國家的文化是推崇短跑選手的,短跑選手也具有很崇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小孩子會把短跑選手當成偶像。因為這樣的文化,把適合短跑的基因吸引在一起,互相刺激,牙買加才能一直在短跑項目領先全世界。我上網查了一下:從過去有紀錄以來到2014年,男子百米歷史上有87人次跑進9.85秒,其中做到這一點的牙買加人就有56人次,佔了64%。

    牙買加這個國家具有深厚的短跑文化,它國內有一項為全國頂尖短跑選手舉行的冠軍錦標賽,從1910年延續至今(已超過百年),最終演變成為該國每年最大的體育盛會。每屆比賽能夠吸引大約2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短跑精英參加,而且門票早早就銷售一空。賽事激勵了很多牙買加孩子從5歲就開始參加短跑比賽。短跑選手是全國的英雄,在牙買加是最閃耀的運動明星,經常成為媒體頭條與海報看板人物。牙買加國際機場就是以短跑名將諾曼.曼利的名字命名(Norman Manley International Airport),曼利曾在1912年奧運會100米和200米的比賽中有過上佳表現。

    肯亞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頂尖長跑好手,也是因為同樣的理由,英國記者芬恩在《我在肯亞跑步的日子:揭開地球上最善跑民族的奧祕》這本書中提到,肯亞有數量龐大的長跑訓練營,只要想加入訓練營就必須離家,吃住都在裡面,教練要求必須全心投入。目的就是要跑者和外在的世界切割,擺脫家庭或親友的干擾。每個訓練營都有程度之分,十公里32分左右的都會待在同一個訓練營裡一起訓練,當你進步到30分之後就會被要求進入到其他同等程度跑者的訓練營,只要你在這個訓練營中變成最強的,就必須到下一個同等級的訓練營中,教練不會說:你是我訓練出來的所以必須一直跟著我。他們知道選手要進步,就必須跟同等程度的跑者一起練。在肯亞,只要練出成績,就有機會出國比賽拿獎金,最強的跑者可以參加世界盃和奧運,拿牌後國家發送的獎金和福利將讓他們下半輩子都不愁吃穿。最重要的是退役後仍有尊嚴:他們退役後仍享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因為長跑文化制度的完整,他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把自己的經驗、知識與訓練方傳承給年輕的跑者。

    文化就像篩子,不同的篩子可以留下不同的基因,因為牙買加文化篩出短跑好手,肯亞文化篩出長跑好手的例子,就像台灣文化篩出許多棒球好手與世界級的數理人才一樣。台灣人也有長跑好手的基因,只是我們無法把它篩出來訓練,就算幸運找到了,也沒有好的制度來栽培他,就算有制度了,因為社會地位不高將來沒有前途,願意全心投入的人當然不會很多。

    以日本為例,我們都是黃皮膚,人種相近,但他們的長跑實力強過我們一大截,也曾出國馬拉松奧運冠軍。實力差多少呢?以十公里來說,台灣從沒有跑者跑進29分,百年建國歷史長流中跑進30分的也只有四位(許績勝、何盡平、吳文騫、張嘉哲),而今年今年日本第92屆「箱根驛傳」接力賽中20所參賽大學的200名先發選手,十公里在30分內的就有186位!冠軍學校—優勝青山學院的十人先發跑者全部的最佳成績都在28分24秒~28分58秒之間。在同一所大學,同一年中,竟有十位大學生的成績是在29分以內,但百年間全台灣還從沒有人可以跑進29分內,目前臺灣一萬公尺紀錄保持人為許績勝,在1993年於『日本』創下29分12秒。
    (以上部分數據參考自運動筆記,關於今年更多箱根驛傳的資訊可見作者Simon Chen在運動筆記上的專文介紹:http://tw.runn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91753)

    我們的長跑績跟日本相較起來,天差地遠。原因何在,當然不是基因,不是飲食、氣候這等次要因素,更不是訓練方法或運動科學,主因還是「文化與制度」。訓練法當然很重要,但沒有好的長跑文化為基礎,再好的營養、環境、裝備或訓練法都沒用。文化與制度是關鍵。

    制度是主政者(掌權者)的責任,需要有智者(有志者)建立,我們平民無法改變(無奈),但文化卻是所有在耐力運動領域的人都可以做的事,短期來說教練和選手要多分享與交流,中期建立社群與組成教練團隊,長期建立訓練營與聯賽制度,久而久之形成正向生態循環,長跑文化就能逐步建立。

    沒有建立這樣的文化,談再多科學化訓練都沒有用!!!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