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開學季!校園中的實用日文🏫 大學篇 part.1】
9月是台灣開學季,相信不少朋友已經開學或即將開學吧🙈
之前曾在帳號上和大家分享過常見的國高中校園用語,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
雖然日本學制與台灣不同,開學時間也相異,不過還是讓我們來認識一些日本大學新生會用到的詞彙吧👇
☆シラバス
課程大...
【9月開學季!校園中的實用日文🏫 大學篇 part.1】
9月是台灣開學季,相信不少朋友已經開學或即將開學吧🙈
之前曾在帳號上和大家分享過常見的國高中校園用語,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
雖然日本學制與台灣不同,開學時間也相異,不過還是讓我們來認識一些日本大學新生會用到的詞彙吧👇
☆シラバス
課程大綱。
有些學校會把所有課程的シラバス印成一大本發放,供學生拿來參考選課。
☆履修登録(りしゅうとうろく)
選課。
因為選課制度、規則複雜,有些學校的學長姐會在學期開始前讓新生認識彼此的活動(新歓合宿)上帶同學開「履修会議(りしゅうかいぎ)」,教導學弟妹選課的規則。
而因為選課資訊太多太複雜覺得人生很難,或是沒朋友能打聽甜涼課的人,有時就會戲稱自己是「情報難民(じょうほうなんみん)」。(不過要注意這個詞的平常不是這樣用的喔😹)
☆セメスター
學期。
日本的學期通常分為從四月開始的春学期(はるがっき)/前期(ぜんき)與放完暑假後十月開始的秋学期(あきがっき)/後期(こうき)。
不過不同學校或不同科系也會有不同的學期分法。例如東京工業大学就把一年分為四學期,稱「クォーター制」,期盼更短期集中的效率學習及更有彈性的修課計畫。
☆単位(たんい)
學分。
其中輕鬆的甜涼課稱為「楽単(らくたん)」,是日本大學生討論選課時很常用到的詞彙。
而如果被當了會說「落単(らくたん)」,兩者發音一樣,十分有趣😂
被當的人要重修,日文是「再履修(さいりしゅう)」,另一方面,如果一學期中全部的課都順利修過沒有被當,就會說是「フル単(ふるたん)」。
☆時間割(じかんわり)
課表。
課間的空堂會說「空きコマ(あきこま)」,而如果平日有一整天都沒排課的日子,則會說那天是「全休(ぜんきゅう)」。
☆教養科目(きょうようかもく)
與自己專業學科上修習的「専門科目(せんもんかもく)」概念相對,通常分為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領域,類似於台灣說的通識課。
☆第二外国語(だいにがいこくご)
也簡稱「二外(にがい)」。第二外語。
日本的許多大學會指定所有學生必須選一個第二外語來修,而二外的課通常會與其他教養科目一同在剛入學的一、二年級修畢。
☆ゼミ
小班制的研討課程。通常以討論、發表型態進行。
以往ゼミ通常是在進入專門後的3・4才開始,不過近年越來越多日本大學導入一年級新生必修的ゼミ。
稱之為「初年次ゼミ」、「教養ゼミ」等等,雖與學生專業不一定相關,但藉由提早開始少人數的課程,教導學生如何進行發表、閱讀文獻、提交論文等大學特有的研究及學習方式。
☆新入生ガイダンス(しんにゅうせいガイダンス)
新生說明會。
由學校舉辦,針對新生入學須知及選課要點等進行說明。
雖然許多事情之後系上學長姊辦的歡迎會(オリエンテーション)還是會再說明一次,不過還是建議如果有聽不懂的要趕快問同學,才不會不小心錯過重要資訊喔!
介紹了這些,雖然有些繁複,但有沒有讓你更了解日本大學新生的用語了呢?
如果周圍有朋友未來想去日本留學,別忘了也分享給他讓他知道😘
-----------------------------------------
「抹茶mug」是針對喜歡日本美妝、時尚及偶像文化的你,每天分享最新迷妹資訊的官方帳號★
日本現在流行的化妝品、穿搭,還有偶像、旅遊情報情報通通都找的到!
想要時尚的追星?想要在偶像去過的地方拍出美美的照片?快來追蹤抹茶mug!
如果您有什麼想和我們分享的精彩貼文,歡迎標註「#抹茶mug」,和我們分享💕!
-----------------------------------------
#日本 #旅遊 #日本旅遊 #東京觀光 #日系 #日劇 #學日文 #日本留學 #日本電影 #日系穿搭 #日本文化 #偶像 #演唱會 #迷妹 #追星 #傑尼斯 #ライブ #アイドル #ジャニーズ #日文課 #日文 #日文單字 #日文自學 #日文教學 #語言學習 #日本大學 #大學用語 #日本校園
日本短期大學科系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近期臉書上有一篇投稿文章《讀社會學系是一個很糟糕的選項》在我的臉書同溫層上被廣傳。內文論點有三個: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2)社會系會不斷批判社會,灌輸你負面思維,讓你變成一個憤青,大學生涯會過得不快樂。
(3)社會系只會高喊社會正義,但對社會大眾的實質貢獻極低。
身為社會學系畢業的,我想回應一下這篇文章,說一下社會科學的訓練對我的意義,希望對正在選擇校系的高中畢業生會有所幫助。
-
(1)讀社會系出來找不到工作?
其實社會科學訓練出身的,如果統計學基礎學得不錯,在歐美國家還是不難找到工作的。不是社會系本身找不到工作,而是在台灣的社會系學生不容易找到工作,那是因為台灣多數中小企業沒有這方面的人力需求。這不是只有社會學才會遇到的問題,人文系所的畢業生,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藝術科系,都難找工作。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得到工作,但少數人找不到,那問題可以歸咎給個體,但如果一個科系多數人都找不到工作,那就必須檢討工作體制、大環境是否有問題。學校這邊可以做的是提供更多就業協助,思考怎麼幫助畢業生銜接職場。不過目前世界趨勢是無法解決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歐美國家的大學開始刪除人文社會科系的系所,所以這是人文社會學科的危機,不是社會學這門學科特有的。而且,相比於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社會學的涵蓋範圍很廣,勞動社會學、性別社會學、科技社會學、教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幾乎涵蓋社會各面向,這有個優勢,就是可以讓大學生有四年時間去探索自己想要什麼,最後再轉換到自己想要的工作領域,所以社會系學生畢業後可能從事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
-
(2) 社會系專門灌輸負面思維?
認為社會系就是一群左派憤青,其實是嚴重樣本偏差。整個社會系老師加學生假設200人好了,20個人上街頭搞社會運動,就以為社會系全都是這樣的人,難免以偏概全了。事實上,社會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後,就一直很注重「價值中立」原則,社會學家必須拿出統計(量化證據)或訪談、田野調查(質化證據),才能夠做出理論主張。如果看到了資本社會越來越貧富不均的事實,因此去批判它甚至想辦法改善它,我認為這叫健康的進步思維。那些認為這是負面思維的人,也許要審視一下自己的價值觀標準。而且近幾年來,資本主義有問題早就是學界不分學科的共識了,差別只在於要怎麼處理而已。台灣最近要出版一本哈佛商學院教授Rebecca Henderson的《重新想像資本主義》,連捍衛資本主義的大本營哈佛商學院都出來檢討資本主義了,怎麼還有人認為社會學批判資本主義是「負面思維」?
*補充一個小故事:二戰後,猶太裔的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逃亡到美國教書,每天都在批判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消費物質主義如何扭曲人類心靈,注重正向思考的美國人被嚇到了,問阿多諾:你每天都這樣充滿負面思維(negative thinking),人生不是過得很不快樂嗎? 阿多諾回答:我在做批判資本主義的否定性思考(negative thinking)時,就是我最快樂的時候!
-
(3)社會學對大眾極少實質貢獻?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學術傳統跟特性,如果要很短視地談實質貢獻的話,在美國,20世紀都市化時出現許多犯罪問題(大家看過《破案神探》吧?),所以很重視人口學、偏差行為、都市社會學的研究,到了現在21世紀,黑人種族不平等的問題嚴重,時常有警察執法過當問題,所以種族研究也很盛行。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美國治安可能會更差、黑人會死更多。在歐洲,一直有王室貴族傳統,所以很重視階級不平等的研究,英國BBC在1960年代甚至拍過一部《成長系列》(7 up),長期紀錄不同社經地位的14位小孩,每隔七年追蹤一次,從小拍到大,證實階級如何決定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人們會以為低薪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在日本,常常遇到天災,天災後的社會重建發現有資源不平等的問題,家庭收入低的受災戶,會需要更長時間恢復到原本生活,所以日本有災難社會學的研究,如果沒有這些社會學研究,如何跟政府要求經費、社會福利補助?這些都是社會學可以帶來的短期見效的貢獻。
社會學還有一些更細微、難以估量的貢獻,像是在思想層面上引導社會集體反思,1960年代歐洲、美國嬉皮世代的反戰社會運動,引導學生上街頭的思想領袖就是德國的社會理論大師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當時美國大學生是一邊聽Bob Dylan的反戰音樂,一邊讀馬庫色社會批判的書《單向度的人》,正是在這種思想激盪中,創造出一整個世代的嬉皮文化,至今歐美國家的老人都還在嚮往那個黃金年代!
-
我自己大學讀社會系,還沒畢業就有進台灣吧的實習工作機會,一方面是因為影像製作的個人能力,一方面社會系的頭銜也讓公司認為我適合做知識型的教育影片。沒有大學四年的社會科學訓練,我可能不會有辦法做出超級歪的影片。如果讓我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社會系或者哲學系、人類學系(反正都是一些被台灣人視為找不到工作的科系XD)。找不找得到工作當然是一個最血淋淋的問題,也是台灣大學系所人文科系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但是大學是學習的殿堂,是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最佳時機,不是資本主義的社畜訓練所,人生沒有多少個可以花四年讀大學的機會,我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也很享受我大學四年的學習時光,也決定繼續出國讀社會科學。
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學要選社會科學相關的科系,歡迎你在底下留言,我會把所有問題搜集起來後拍一集Q&A影片!
-
附上一張書單,想知道社會學在幹嘛的人可以讀讀這幾本入門書喔!(依照難度排序,由簡單到困難)
Allan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
Zygmunt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
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基礎社會學》
Norbert Elias《什麼是社會學》
C. 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
日本短期大學科系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意外的有被推爆 那我們就來聊聊為何我會擔心今年台灣工地管理會有重大風險
因為有版友可能不是相關產業或科系
先介紹一下台灣幾個營造現場比較特殊的狀況
(營造業每個國家都有各自遠早的發展歷程和特殊法規 所以獨特性比多數產業高)
1.層層分包特殊文化
先說一下轉包和分包不同
轉包是拿到案子後抽管理費或業務費用後
就把主要部分或整個工程再轉給其他廠商施工
但分包則是主要得標廠商將一部分工程與其他廠商分工施工
分包這件是在全球營造業都是普遍的
但是分包的方式 規模 切分方式 層數 及分包後權責歸屬則有很大差異
台灣的特色是營造業普遍規模很小
(這點跟很多人的印象應該是相反)
https://reurl.cc/KxL6D9
全台灣營造業在109年第4季共有19,028家
大約一萬四千家是丙級營造和土木包工業
這還沒有計入材料行 設備廠商 資材公司等
可能沒登記在營造業但會出入工地協助工程的廠商
還有到處走跳的師傅(個人 夫妻檔 師徒)
會有這樣的狀況是 營造工程很少有較長的持續性
每個工地完工後 是否有相近的工程能續接 不確定性很高
不像很多產業人員可以固定編制持續生產或提供服務
所以營造廠會保留主要的主管和核心的技術人員
等拿到下一個案子時 再依工程案的特性和規模 將工作分配給協力廠商
協力廠商同樣有一樣的問題 所以會再把人力和機具不足的部分再分給下一級廠商
這樣的層層分包 安全責任如何整體控管
就跟最上面承攬工程的營造廠觀念 能力 制度有很大關係
另外也跟各分包廠商有無合作經驗有關 有共同合作的經驗
再效率 信任度上都能提高 也能降低一些工程風險
.
2.施工人員的非制度學習
台灣早期多數施工人員的訓練都是師徒制為主
師傅用他當徒弟受到的訓練方式再複製一次來訓練自己的徒弟
這樣的現象一直延續到現在
很多工序和工種 仍然是以師徒制為主要學習方式
技術學校教的工種數量有限 而且經常與現場及時代有落差
這也導致很多工法在操作上會有各種不一致的說法和見解
甚至在安全的管理上 也缺少一致的認知和操作方式
.
3.工務及工地管理的大學教育
大學教育主要還是以理論和學科知識為主
實務經驗和實習 台灣的大學對其重視度反而低於歐美
也就產生許多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與誤解
因為缺少實際工地與操作經驗
所以師傅一開始並不會信任大學畢業幾年 擔任工地管理人員的指令
有時會聽從 也只是因為位階權力的關係 而不是從心底聽進去
所以只要一沒有人督導 很多安全措施和流程就鬆懈了
而大學畢業擔任管理的工程人員 對於工地的適應性通常也不高
也不少人不願意與師傅和工人搭話 自然雙方更不了解彼此的顧慮和立場
無法用師傅能理解的方式傳達重要的安全事項或調整安全管理方式
直接用學校或機關理想的方式來管理 自然事倍功半......
最後實際對工地工務管理影響最大的 還是由工地出身的管理人員為主
但也因此許多觀念可能還停留在很早期的年代
.
4.公家機關的制度流程與認知
公共工程許多的制度流程訂定是為了達到規範要求而做的
多是參考國外的資料後再加以修改定案
但國外的條件往往和國內有很大的落差
也因此許多制度如果直接移入執行 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弊病叢生
後來有許多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發現有這樣的問題
所以會參考多國制度後 再拼裝修訂執行的流程與相關管理制度
不過這裡又發生一個大問題
多數參與修訂的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
很少是工地出身 他們大多經常造訪工地作查核
但查核那天的準備好的狀況和平常的工地運作狀況往往很不一樣....
而且走馬看花的查核 無法看到很多實際進行的細節和環節
所以將國外的制度拼裝後 再由缺乏基層實際經驗的專家學者和公務人員修訂後
產生更詭異的制度 而這樣的制度和流程往往不但不能有效達到規範要求
反而產生更多的虛工和紙上作業 以及越來越多的督導成本
層層督導 高層督導去督導督導的督導 就會變成這種梗圖的情境....
https://imgur.com/o3g9r8f
這種狀況反而最容易發生危險 因為大家的注意力會放在文件上
而不是現場 而且出事後 90%以上的時間和重點放在檢討和推託責任
而不是討論如何避免下一次意外或特殊情況的處理方式
.
5.外籍勞工的管理
外籍勞工可申請投入國家建設屬大規模的營造工地
此外也有許多外勞學成後 會跑到私人案場工作
與很多人的觀念再次相反
外籍勞工如果在一開始就給與完整的安全訓練和觀念指導
反而是最有機會持續維持的群體
因為他們很怕違反相關規定會被遣送回國
所以只要是聽起來合理 不影響他們收入的措施 大多會有意願配合
這個情況在緬甸也很明顯
緬甸在最近動亂前 有一陣子和平的日子
很多地方都開始由外資投入 設置小型工業園區 想運用當度充足又便宜的人力
那時聽去緬甸勘查的工程師說 當地主要投資的外資來源有
台灣 新加坡 日本 中國
而且只要看園區工地工人的打扮和配置大概就能猜到是哪個國家投資的
安全帽反光背心備齊 還請好幾個人固定在路邊指揮交通(即使幾乎沒車子)
這園區多半是日商投資
工地工人有戴安全帽和反光背心 車輛進出時會有一組人跑出來指揮
但沒車輛時沒人在外面的 通常是新加坡投資的工業區
工地工人安全帽戴著但沒有扣好或看起來破破爛爛 背心有人有 有人沒有
車輛進出時有一人不情不願 出來看看的 大概是中國投資的光業區
至於沒有安全帽 沒有背心 擺一個電動左搖右晃的破爛假人在門口的
大概就是........
工人同樣都是緬甸當地人 但穿著和動作卻會因為不同國家的管理
而有很大的差異.... 這情況在台灣也同樣適用於外籍勞工的管理
.
以上是台灣營造工地幾個特殊的狀況
這樣的狀況在過去還能維持一些微妙的平衡
讓工地事故的機率大概略高於工地外交通事故機率
(考量從業人數和交通工具使用人數差異後的機率)
但今年因為嚴重缺工的問題 恐怕會讓許多工地事故機率暴增
嚴重缺工的原因就在於人力供需嚴重失衡
需求面上的問題:
1.科技廠快速大規模擴廠
2.房地產熱潮增加大量建案興建
3.前瞻計畫多以工程為主 短期過多工程案件需要執行
供給面上的問題:
1.年長工人退休或傷病缺工
2.工地風險衛生隱憂和起步待遇難吸引年輕人
3.缺少工地實際技術的技職訓練教育單位 (如果已經有訓練 不用從起步待遇做起)
4.新冠肺炎造成外籍勞工來往狀況不確定性
上述問題就造成今年恐怕得面對台灣營造歷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缺工潮
而上述的所有問題又會和台灣營造特殊的狀況 產生更致命的結果
這部分也蠻複雜的 明天會再開一篇文來描述
--------
另外很遺憾的
昨天找了一下兩年多前在八卦版的發文
那時就有提到一些台鐵內部的問題
雖然這次直接原因是工程外包廠商出了問題
但這也反應到台鐵在管理上 偏向把風險管理的部分也全都外包出去的心態
https://reurl.cc/NXLjGQ
對風險管理的觀念和心態如果不修正
台鐵事故仍然會頻繁發生 頂多是不同的人輪流砸鍋.....』
Re: [問卦] 營造公司有沒有評鑑制度 https://disp.cc/b/27-doaf
日本短期大學科系 在 李問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近跟許多朋友分享,教育文化📖是我非常關心的領域。很高興有機會邀請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的 #楊志彬 秘書長,來到馬祖和我們討論更多終身學習、社區參與的可能性。
透過和楊秘書長和在地友人的討論,希望未來如果馬祖有機會設立新型態的社區大學,馬祖獨特的條件,能為社區大學提出不一樣的新思維。同時,也要能克服在馬祖設立社區大學的種種挑戰。
討論後,我也有更清楚的想法,希望設立 #馬祖社區大學暨島嶼留學教育中心,同時招收本地學生及外地有意短期進修學習的「島嶼留學」學生。
【馬祖社區大學暨島嶼留學教育中心】
🎉學生:本地學生、來自各地「島嶼留學」學生、大專院校研習交流
🎉師資:聘用在地各領域人才、外來師資
🎉上課期程:課程1至3個月,鼓勵訪客long stay久居
🎉課程內容:馬祖在地文化與環境資源、語言進修、專業技能、藝文賞析、學術研討......等等
馬祖其實已經有各式各樣頻繁的講座活動,卻以一次性的課程為主,較缺乏深度和連貫性。學生上過入門階段的課程過後,如果想要進一步精進,往往沒有深入學習的機會,相當可惜。
很多課程,需要深入而持續,才能達到更良好的 #學習品質,不論是語言課程、手工技藝、藝文賞析、文化與環境資源、學術研討等。透過社區大學的課程,也希望為更多馬祖朋友提供終身學習的管道。包括青年、家庭主婦、求職者或長輩,人生中不同階段,都可能有求學進修的需要。
除了收本地學生,其實如果有外地學生短期進修,不僅可以作為新型態社大的學生來源,也可以促進馬祖的在地觀光消費。吸引進修學生來馬祖居住1至3個月,讓馬祖成為「島嶼留學」的目的地。畢竟,馬祖的觀光條件,較適合鼓勵旅客long stay久居,而不只是依靠「來匆匆、去匆匆」的觀光人潮。
「島嶼留學」概念參考日本在離島「海士町」推動「地方創生」的經驗,以吸引外地學生短期研修為目標。「海士町」吸引外地學生到島上的高中就讀,也邀請媒合外地人參與地方產業成為「產業研修」學徒。
👩🏫師資方面,馬祖新型態的社區大學,也可以聘請各類人才擔任師資,可以促進就業並發掘人才。舉凡馬祖的傳統建築、生態資源、文化資產、習俗、語言,都可以由在地馬祖鄉親擔任講師,吸引外地熱愛馬祖的朋友來學習與觀光,國內外大專院校的研究生,也可以與社區大學進行短期交流計畫,邀請各地學生來認識馬祖。
同時,社區大學也能作為邀請外來師資常駐馬祖的平台,特別是彌補海洋大學、銘傳大學所沒有的科系與學習項目。
會議中,還提到許多挑戰和教育需求需要一一克服,但至少希望透過這次選舉過程中,開啟更多討論!
如果日本「海士町」人口僅約2000多人,便能成為全日本知名的終身學習重鎮,那馬祖是否有條件,以島嶼作為教育資源,開創自己的路?
【參考報導】
公視獨立特派員 第585集 「日本創生術-海士奇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mIUHl6_LQQ
換日線「自己的島嶼自己救」
https://crossing.cw.com.tw/blogTopic.action?id=1198&nid=12480
#兒童宜居島嶼 #教育文化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