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日本營所稅稅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日本營所稅稅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日本營所稅稅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日本營所稅稅率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余宛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財政健全不如輕稅簡政帶動內需經濟的活力】 蔡英文總統宣示要將經濟發展的紅利,在嚴守財政紀律的前提下,讓低薪與弱勢族群一起分享,這立意非常良好,我也支持,但我必須提醒,台灣的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足,投資熄火,是老化衰退的前兆,若是無法帶動投資,即使財政健全,國家也只是像一個「有錢卻不敢...

  • 日本營所稅稅率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1-08 16:58:41
    有 148 人按讚


    【財政健全不如輕稅簡政帶動內需經濟的活力】

    蔡英文總統宣示要將經濟發展的紅利,在嚴守財政紀律的前提下,讓低薪與弱勢族群一起分享,這立意非常良好,我也支持,但我必須提醒,台灣的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足,投資熄火,是老化衰退的前兆,若是無法帶動投資,即使財政健全,國家也只是像一個「有錢卻不敢花的老人」。

    蔡總統宣示之後這幾天引起非常多的討論,今天行政院公布具體的做法,是促進經濟發展、照顧弱勢扶老攜幼、預防非洲豬瘟三大方向,並否認將發放消費券或實施負所得稅。

    我作為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的執政黨國會議員,有必要幫小英總統補充說明她的政策美意。我認為這不只是一項照顧弱勢的福利政策,本質上是小英政府為了點火內需消費力的政策設計,但這是次要的,重點還是在於投資的活力與企業的轉型,分別說明如下。

    (1)稅收超徵與受薪階級無關
    去(2018)年稅收之所以超徵500億元,我在去年11月質詢時曾經請財政部長蘇建榮說明,他表示主因有三。

    首先,去年經濟成長率比預期好,所以大企業的營業所得稅增加;其次,去年股市前9月維持在萬點以上,導致證交稅增加;最後,營所稅暫繳是採用20%的稅率,導致稅收比預期多。

    從這一點上看,去(2018)年稅收超徵來自於營所稅、證交稅,基本上這來自於大企業與股市活絡,根本不存在網路酸言指的「拿受薪階級上班族血汗錢,救濟不用繳稅的弱勢或低薪族」。

    (2)經濟成長紅利,不會危及國家財政
    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曾在2009年以舉債方式編列發放消費券,但這一次小英總統要發放經濟成長紅包,完全是來自財政盈餘(歲計賸餘),也可說是政府儲蓄,並非超徵的稅收,也絕對不會舉債,沒有破壞財政紀律,不是負所得稅。

    蘇建榮部長今天就說明,歲計賸餘來自景氣回溫、稅制調整以及政府在歲出部分努力節流,額度約386億元,主要是來自2017年歲計賸餘175億元、2018年還未決算的211億元。

    (3)給魚吃,不如給釣竿
    台灣經濟的成長果實,主要是來自大型企業、出口製造業等,但內需的成長力道不夠,有礙國家的經濟成長,也造成經濟果實分配不均的問題。

    真正弱勢國民需要照顧,但檢視長期處於低薪的行業,多屬月薪不到3萬的內需型服務業(零售、觀光、餐飲等)以及年輕族群,不僅消費力不足,也造成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

    但之前誤傳的假消息所言,將針對收入低於3萬元的民眾發還1萬元「現金紅利」,即使可行,也能馬上短暫的提升消費,我也不贊成。

    這種採用補助、津貼、現金紅包等「一次性」發放,都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之道,給他們魚吃不如給釣竿,增加他們的月薪收入,才能真正讓他們獲得尊嚴,細水長流。

    不過要提升月薪,還是要對內需經濟對症下藥:台灣服務業的「產值」一直不能提升,品質亟需轉型、升級,特別是商業模式跟不上數位新經濟帶來的產業典範移轉,希望政府帶頭制定務實兼具創新的政策,給予輔導。

    (4)財政紀律,不要變成市場老化的藉口
    相較於美國、日本等國,台灣的財政體質良好,沒有外債,財政負債比例亦低。但相對的,我們的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高,有很多老化衰退的前兆,尤其是投資熄火,即使財政健全又如何?國家有如一個「有錢卻不敢花的老人」。

    我們的資本市場老化,上市公司市值縮水,台股有20%的殭屍股,減資、分拆、私有化與海外上市是主流,IPO(初次公開發行)和籌資沒有活力。金融保險市場不振,銀行、保險、證券3業的財富管理業務同質性太高。

    我們的內需經濟面對典範移轉,需要政策來協助、金融與資本市場逐漸老化,需要注入活力,希望小英總統在照顧弱勢與低薪之餘,還是要打造「輕稅簡政」的良好投資環境,政府帶頭民間投資,才是根本之道。

  • 日本營所稅稅率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1-08 08:00:00
    有 148 人按讚


    【財政健全不如輕稅簡政帶動內需經濟的活力】

    蔡英文總統宣示要將經濟發展的紅利,在嚴守財政紀律的前提下,讓低薪與弱勢族群一起分享,這立意非常良好,我也支持,但我必須提醒,台灣的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足,投資熄火,是老化衰退的前兆,若是無法帶動投資,即使財政健全,國家也只是像一個「有錢卻不敢花的老人」。

    蔡總統宣示之後這幾天引起非常多的討論,今天行政院公布具體的做法,是促進經濟發展、照顧弱勢扶老攜幼、預防非洲豬瘟三大方向,並否認將發放消費券或實施負所得稅。

    我作為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的執政黨國會議員,有必要幫小英總統補充說明她的政策美意。我認為這不只是一項照顧弱勢的福利政策,本質上是小英政府為了點火內需消費力的政策設計,但這是次要的,重點還是在於投資的活力與企業的轉型,分別說明如下。

    (1)稅收超徵與受薪階級無關
    去(2018)年稅收之所以超徵500億元,我在去年11月質詢時曾經請財政部長蘇建榮說明,他表示主因有三。

    首先,去年經濟成長率比預期好,所以大企業的營業所得稅增加;其次,去年股市前9月維持在萬點以上,導致證交稅增加;最後,營所稅暫繳是採用20%的稅率,導致稅收比預期多。

    從這一點上看,去(2018)年稅收超徵來自於營所稅、證交稅,基本上這來自於大企業與股市活絡,根本不存在網路酸言指的「拿受薪階級上班族血汗錢,救濟不用繳稅的弱勢或低薪族」。

    (2)經濟成長紅利,不會危及國家財政
    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曾在2009年以舉債方式編列發放消費券,但這一次小英總統要發放經濟成長紅包,完全是來自財政盈餘(歲計賸餘),也可說是政府儲蓄,並非超徵的稅收,也絕對不會舉債,沒有破壞財政紀律,不是負所得稅。

    蘇建榮部長今天就說明,歲計賸餘來自景氣回溫、稅制調整以及政府在歲出部分努力節流,額度約386億元,主要是來自2017年歲計賸餘175億元、2018年還未決算的211億元。

    (3)給魚吃,不如給釣竿
    台灣經濟的成長果實,主要是來自大型企業、出口製造業等,但內需的成長力道不夠,有礙國家的經濟成長,也造成經濟果實分配不均的問題。

    真正弱勢國民需要照顧,但檢視長期處於低薪的行業,多屬月薪不到3萬的內需型服務業(零售、觀光、餐飲等)以及年輕族群,不僅消費力不足,也造成經濟發展的惡性循環。

    但之前誤傳的假消息所言,將針對收入低於3萬元的民眾發還1萬元「現金紅利」,即使可行,也能馬上短暫的提升消費,我也不贊成。

    這種採用補助、津貼、現金紅包等「一次性」發放,都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之道,給他們魚吃不如給釣竿,增加他們的月薪收入,才能真正讓他們獲得尊嚴,細水長流。

    不過要提升月薪,還是要對內需經濟對症下藥:台灣服務業的「產值」一直不能提升,品質亟需轉型、升級,特別是商業模式跟不上數位新經濟帶來的產業典範移轉,希望政府帶頭制定務實兼具創新的政策,給予輔導。

    (4)財政紀律,不要變成市場老化的藉口
    相較於美國、日本等國,台灣的財政體質良好,沒有外債,財政負債比例亦低。但相對的,我們的經濟成長幅度與創新的程度都不高,有很多老化衰退的前兆,尤其是投資熄火,即使財政健全又如何?國家有如一個「有錢卻不敢花的老人」。

    我們的資本市場老化,上市公司市值縮水,台股有20%的殭屍股,減資、分拆、私有化與海外上市是主流,IPO(初次公開發行)和籌資沒有活力。金融保險市場不振,銀行、保險、證券3業的財富管理業務同質性太高。

    我們的內需經濟面對典範移轉,需要政策來協助、金融與資本市場逐漸老化,需要注入活力,希望小英總統在照顧弱勢與低薪之餘,還是要打造「輕稅簡政」的良好投資環境,政府帶頭民間投資,才是根本之道。

  • 日本營所稅稅率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12-13 08:20:52
    有 92 人按讚


    【川普稅改日本跟進 國際降稅戰開打 台灣怎麼辦?】

    美國川普總統的稅改方案,日前分別由美國參眾二院通過各自版本,雖然二版本有一些差異,但整體精神是一致的,重點有二:
    一、簡化所得稅課徵方式,這讓中產階級減稅利益以比率來看是最高的,甚至把兒童與扶養的減稅,拿出來作為繳稅金額的扣抵,一個小孩可以直接少繳1650美元的稅,相當於台幣5萬,對這些中產階級幫助很大;
    二、企業稅大幅調降,從稅率35%降到20%,當然,美國的地方還有州的企業稅,所以,這個減稅方向,在建立美國再工業化的戰略目標下,自然有其正當性。

    比較意外的是,日本趁勢也推出對企業降稅的提案,而且還將目標直接言明為,『為積極加薪和進行設備投資的企業的納稅負擔將「減輕至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水平」』以及,「以就職後學習必要技能的「繼續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為首,將「大力減輕積極進行人才投資的企業負擔」。企業滿足條件的話,就將從法人稅額中扣除一定稅額,將法人稅負擔減輕至20%左右。」(201712/05日經中文網)

    從經濟戰略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吸引資金回流或者外資來FDI(直接投資,如郭台銘投資美國),並透過對中產階級減稅來吸引中高階人才,或像日本直接加薪減稅吸引或培育高階人力,這是必然的趨勢。美、日只有兩國,有些人覺得例子太少,但這兩個國家,分別是全世界單一國家經濟體的第一與第三名,人口總和4億5千萬,這些財稅政策的戰略當然有其重要性。甚至,在中國已經引起廣泛的討論,中國也積極的提出反擊的對策,台灣,就在中國這個大經濟體旁邊?我們呢?

    12/7禮拜四,我再次質詢財政部長稅改的進度,這已經不是台灣自己的稅制改革問題,而是國家競爭力不進則退的經濟戰略問題,我們的中小企業占台灣企業8成以上,中小企業的就業人口約有875萬人,在稅改議題上,除了提升金融市場動能以外,應該聚焦如何把降低的未分配盈餘稅跟投資、人才綁定,以及特別區分微型、新創公司、甚至中小企業能夠留在17%的營所稅率,一方面留住高階人才,一方面提供誘因來投資新興公司與產業,做出反應已經刻不容緩。

    #稅改
    #投資台灣
    #支持微型企業中小企業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