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u:這是最哀傷的少女養成計畫──被日本政府抓去東京改造的「蕃人」女孩】
阿臺是牡丹社事件中少數存活的俘虜,她在剛被日軍發現、捕獲時,因過度驚駭而大哭不止。當她漸漸緩和過來後,雖然不哭了,卻轉而頂著一張失神、茫然而看不出悲喜的面孔。
在日軍的紀錄中,阿臺的舉措像是「小豬一般愚蠢」──不只無...
【#hsu:這是最哀傷的少女養成計畫──被日本政府抓去東京改造的「蕃人」女孩】
阿臺是牡丹社事件中少數存活的俘虜,她在剛被日軍發現、捕獲時,因過度驚駭而大哭不止。當她漸漸緩和過來後,雖然不哭了,卻轉而頂著一張失神、茫然而看不出悲喜的面孔。
在日軍的紀錄中,阿臺的舉措像是「小豬一般愚蠢」──不只無法以言語溝通,手腳更是動個不停,一見到食物(特別是肉類),隨即如餓鬼般伸手攫取。
這樣宛如「野人」般的阿臺,在日軍指揮下換上和服之後,卻使前線軍士一見她便「想起了故鄉」。
或許是怕一名少女待在長期只有男性的軍營不妥,也或許對於這位「蠻族」少女有著更多的期許與想像,幾天後趁著長官樺山資紀等人返回日本的機會,日軍讓阿臺一同搭上這艘在 6 月 7 日啟航的「明光丸」。
就這樣,她在海浪往復撲岸的撞擊聲中登船,啟程前往她敵人的國家。
大船陸續經過長崎、神戶和橫濱,在開入東京灣後,阿臺被帶到大倉喜八郎的住所落腳,他是負責承辦牡丹社戰爭庶務的東京商人。
在那裡,她將等著被改造為一位「日本淑女」。委託大倉喜八郎此任務的,正是當時因明治維新的政治改革而逐漸崛起的大隈重信。
儘管不確定這位後來創辦早稻田大學的政治家有什麼盤算,但他改造阿臺的野心,背後顯然有著教化「野蠻蕃地」──也就是臺灣─的企圖。
其中一封與大倉喜八郎溝通協調的書信,更意味深長地提及要「誘導教化(阿臺),為將來遠圖之一助」,並要求「專注以皇國風俗薰化之(阿臺),以禮敬為本加以教導」。
於是,這場改造阿臺大作戰浩浩蕩蕩地拉開序幕。
第一步是為她備好和服、傘、桌子和筆墨紙硯、蚊帳等日常用具,再來,安排看護婦隨側在旁提供無微不至的照護。至於老師,則特別請來了當時著名的儒士佐佐木支陰教她習字讀書。
這一切費用,都由日本政府支出,而且還特別備註:如果有衣服雜具,或是突然的疾病、事故,都可以再另外申報。
經過日復一日的教誨,「文明」似乎逐漸在阿臺身上發揮作用。她的日常語言、舉止進退開始有了日本人的樣子,也終於開展笑顏,較為自在地表現出自己的情緒。
但整體來說,還是與當局的期待有些距離,她的家教老師佐佐木給出的學習成果評價十分嚴厲,認為阿臺「天資低下,記憶欠缺」,舉凡平假名或較為複雜的文法、字詞,都進展有限、尚待加強。
雖說如此,對日本人來說,當年那個在船上被形容看起來像是「日本下等人民」或「苦力」的原住民少女,經過這一連串教養之後,似乎也勉強可以被視為可愛、合乎禮儀的淑女。
時值清國、日本雙方已就琉球問題、臺灣問題達成共識,並簽訂停戰專約,作為戰爭的人質、未曾上戰場的戰俘,阿臺也該隨著一切的告終,回到故鄉。
那年 11 月,當阿臺來到東京剛過 5 個月左右,又被人帶回她的部落。大概阿臺連自己為什麼要離開也毫無頭緒,就這麼模模糊糊地跟著上了車、上了船,辭別這個對她而言,同時意味著糖與鞭子的地方。
她的返鄉之旅登上了當時東京的大報,從住家到港口的路上觀者如堵,是東京當時最熱鬧的大新聞。
脫離了過去那個日常仰賴漁獵捕食、終日遊走在山林間的部落生活,被訓練、約束進一套新的文明規矩後,卻又被再度丟回那個被視為「蠻荒」的所在。
阿臺在船上會是期待著見到故人、分享在異國所見所學嗎?穿上和服、盛裝打扮的她,是否曾疑惑過,自己究竟是日本人還是排灣族人呢?
但阿臺沒想到的是,自她離鄉以來,無論是部落或軍營都發生了極大變化,幾乎面目全非。
在她被帶走的同時,日軍對反抗最為激烈的牡丹社、高士佛社與女乃社實施焦土政策,不僅幾乎屠村,連村落都要焚燒殆盡,殘存的族人只能往更內山處躲藏。
我們現在還找不到足夠的證據,去拼湊出這位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後來的遭遇。據說,少女阿臺在回到部落後不久,就在悲傷中去世。或許是食衣住行的落差,或許是生活習慣、傳統倫理的忘卻,或許是無力於改善族人生活而陷入困境,也或許只是單純感染熱帶疾病,不管哪個原因都暗示,造成阿臺死亡的原因就是家鄉。
很久很久的以後,在部落裡有人傳說,「Vayaiung(娃亞韻)」這個因為祖先的不幸遭遇而被禁止承繼的名字,就是少女原本的排灣族名。
不過對於這位失去雙親的牡丹少女來說,或許這已經不再重要,無論是 Vayaiung 或是「オタイ少女」、「阿臺」,都不過是她人生的過眼雲煙。
沒有了父母、沒有了部落、沒有了日本寄宿家庭,她早已在被俘虜的那一刻,就不再屬於任何一個地方。
#阿臺 #オタイ #排灣族 #女孩 #少女 #牡丹社事件 #日本 #臺灣 #原住民 #改造 #歷史
日本寄宿家庭 在 藍莓媽咪【日文繪本親子讀書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在琵琶湖
【滋賀縣琵琶湖】今天是七夕,早上在京都鄉下地方的飯店起床,窗外一片鳥語花香,吃完了早餐路過飯店大廳時剛好看到七夕應景的竹子,於是孩子們就許了心願寫了短冊掛上竹葉,希望能上好的學校,想到我在二十年前第二次來日本寄宿家庭時剛好遇上七夕,我那時還只是一個大學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居然寫我要上東大,現在想來也實在不害臊,但看看旁邊還有人寫要當總理,看來我的願望比他更有實現的可能,那時我沒想太多就寫了。沒想到五年後我就真的上了東大,哈哈,總之,希望孩子們的願望也能夠實現。
離開飯店後我們先開車去附近的海鮮市場繞繞,剛好今天週日,有好多家庭都扶老攜幼出來吃早午餐,我們買一些日式湯頭和一些拌飯糰的昆布準備回台帶便當用(苦命,然後再去附近一個舞鶴漁港,這裡和昨天的伊根舟屋一樣非常安靜,但和昨天稍稍陰暗的傍晚天空不同,今天是藍天白雲的好天氣,漁港邊的小村莊中流貫著一條條小溪,溪邊停泊著白色點點的小船,景色非常秀麗。
快中午的時候,我們到了今天來舞鶴主要目的地就是舞鶴引揚紀念館,這裡是日本在世界文教組織登入成功的第四個世界記憶遺產。世界遺產共分三種,除了記憶遺產外還有無形遺產和自然遺產。所謂的引揚就是撤退戰敗國民之意,昭和年間因為世界大恐慌日本經濟陷入困境,很多日本人為了尋找新天地而到了滿洲各地,後來因為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有的日本兵被抓到西伯利亞勞改,之後日本政府花了13年把舞鶴當作引揚港,把這些散落在各地的日本軍民撤離接回來日本。這就讓我想起了「海角七號」電影中一開始在基隆準備駛離的引揚船,舞鶴引揚港接回了戰敗的軍民,這代表了戰爭時期的落幕,但戰爭在心中落下的傷痕不能就此抹去,希望後代子孫不要重蹈過去戰爭的覆轍,也因此才有了舞鶴世界記憶遺產的誕生。
來這裡參觀的人不少,大家幾乎都是眼光泛著淚看著每幅畫、望著每禎相片、聽著每個生離死別的故事。等著丈夫歸來的無依妻小,望著兒子平安返鄉的白髮母親,以及來不及再看父親一眼的孩子們,更令人難過的是等到了引揚船卻因為營養不良而在引揚船上病死的孩童,死前大家蒐集了一點點的白紙摺成了白花,然後有一位太太拿出了上戰場前丈夫所贈的唯一口紅為三歲女孩點上了象徵女孩美麗丹紅⋯。想到我們誕生在不愁吃穿的現代,首先該心懷感激的就是我們如今的太平盛世呀。
離開舞鶴後,我們前往京都的美山地區,這裡和著名的高山合掌村一樣是茅葺屋頂建築。我們在這裡遇到了來日本一個禮拜後的第一批台灣觀光客,聽到台灣腔中文感覺份外親切。這一週旅行都沒遇上什麼觀光客,就連日本當地旅客都很少,只有在天橋立遇上幾位中國觀光客而已。美山地區雖然沒有合掌村的規模那麼大,但因為沒什麼觀光客,所以感覺更清幽靜謐,尤其今天天氣非常晴朗,空氣涼涼的一點也不熱,藍天白雲配上綠油油的遠山與各色點綴的花草,彷彿忘記了時間的流逝,讓人只想沈醉在這一片美好的韶光中。
傍晚我們穿過了京都市區來到了滋賀縣的琵琶湖畔,琵琶湖是日本最大的湖泊。我們晚上住在湖畔一間飯店的十樓,現在外面雖然一片漆黑,但我非常期待明天一早拉開窗簾後能夠眺望整個琵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