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日本右駕油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日本右駕油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日本右駕油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日本右駕油門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萬的網紅Hot Drive / 熱駕 - 經典90,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花3台Yaris的錢買GR Yaris是傻子嗎? 再次試駕GR Yaris有感 By 政義總編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Mn8iSBdSF-0 這個大雨滂沱的場景很熟悉,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開著全新Focus ST跑了大半段北宜,德國鋼砲的嚴謹與紮實讓開慣E46 M3的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

日本右駕油門 在 筋肉媽媽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6 13:21:54

#路痴買車 我一直以來都是個路癡。 譬如到新的賣場,從廁所走出來後會忘記當初從右邊還左邊切進來,還曾經走錯方向最後遠離賣場走到人家員工辦公室。 因為小時候就給爸爸載、學生時代給男友載、當媽媽以後給uber載,從來不需要自己認方向,而且生活範圍始終只有在某一區,即使本來有辨路能力應該都遺失了吧~ ...

日本右駕油門 在 Cassie Ta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30 23:40:16

日本🇯🇵最容易自驾游上手的城市是北海道~ 北海道自驾游真的很便宜🤪 問了好幾家包車,價格都比自駕遊貴了4倍以上! 租了台Alpha~ 7 人坐~ 8天7夜 1800KM 包租車汽油過路費停車費🅿️一人一天Rm100左右🤣 只是我沒有預料到會下雪🤨🤨 所以才那麼放心租車了XDD 北海道的雪量有...

日本右駕油門 在 Miruku 奶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23:40:24

「當時他把煞車誤踩成油門,車便衝向前去撞上牆壁,中間夾著我女兒。 就這樣過了五六分鐘,那位駕駛者始終沒有下車。 周圍的人敲打著窗戶要他趕緊倒退,殊不知他又誤踩了油門,車子又衝向前,我女兒慘叫了一聲連周圍三四層樓公寓的人都聽得見。」 ⠀⠀ ⠀⠀ 昨天在臉書上被推播這則影片,讓我直接在超市裡哭了起來。 ...

  • 日本右駕油門 在 Hot Drive / 熱駕 - 經典90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1 17:42:47
    有 380 人按讚

    花3台Yaris的錢買GR Yaris是傻子嗎?

    再次試駕GR Yaris有感 By 政義總編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Mn8iSBdSF-0

    這個大雨滂沱的場景很熟悉,去年差不多這個時候我開著全新Focus ST跑了大半段北宜,德國鋼砲的嚴謹與紮實讓開慣E46 M3的我很是驚艷。今天的主角是GR Yaris,還有乍看之下像是前代祖宗的Yaris GRMN…。

    類似「三缸」、「1.6升」、還有「Yaris」這些名詞可能框架了我們的想像,Yaris啥時跟賽道或是駕駛樂趣扯上關係了?三缸馬力大?會不會像BMW i8只能靠假聲浪來自我催眠,1.6升壓榨272hp動力?加速肯定是快了,但快一定代表樂趣嗎?4WD雖然提高了極限,但徒增100公斤左右的重量,GR-Four是利還是弊?我相信很多跟我一樣對駕駛近乎龜毛的的人來說,都是個大問號…

    說真的,除了坐姿偏高,有些地方看起來像Yaris(第四代),閉上眼睛我真的找不到任何跟Yaris有關的連結。厚實方向盤左右死點只有2.3圈,6速iMT手排檔位清晰、行程短捷,儀表板上紅線標示著7000rpm,四輪驅動狀態與增壓錶都是GR Yaris獨有的設計。坐在車內聽到的聲浪遠比車外雄渾,當然這是音響系統聲浪增強的效果,3缸的原始聲浪應該很難讓人澎湃。

    在綿延的下坡彎道組合中,我的節奏愈來愈快,四驅監控儀錶上的柱狀圖不斷上下地竄動,急加速時四輪驅動力循序增加,轉彎給油時外側輪會分配到較多動力。習慣性地進彎前急煞循序退回2擋,油門與煞車踏板高度有些許落差,手動跟趾並不像STi或是M3那樣翻一下腳掌就能處理,還好iMT補油計算很確實,甚至會多拉一點轉速提供降檔的牽引力道,略微減少煞車力道看准彎心丟進彎道,當我一邊修正方向盤角度,一邊嘗試著給油維持較高的引擎轉速,這時四驅的特性便展露無遺,一般速度下四輪就像軌道車一般緊咬路面,四驅分配顯然將穩定的車身姿態擺在第一順位,刻意多帶點轉向加深油門,當前驅的GRMN必須鬆油抑制推頭,GR Yaris卻可以用四輪滑走的姿態,透過油門與轉向的修正,從容地在組合彎中維持最佳路線,在幾個髮夾彎中,刻意扭擺的車身其實更像是一種表演,儀表循跡警示象徵性地閃了幾下,四條PS4S輪胎稍微滑一下很快又牢牢抓住地面。

    看准出彎路線一腳踩盡油門,四驅最大的魅力就在出彎時四條輪胎咬住地表,扭擺著絕塵而去那瞬間的快感,前輪幫忙拉一把的GR-Four同樣在出彎地板油時機上幫了大忙,我試著以2擋維持扭力峰值比較暴力地出彎,車尾的動態完全聽從轉向的指令,Sport模式下確實會給轉向多點積極性,但我認為GR Yaris的WRC之魂就是要50:50,而這個Track我並不定義為賽道模式,我認為「循跡模式」之於GR Yaris更加貼切,尤其在低摩擦崎嶇路面上,50:50才是GR Yaris盡顯WRC精髓的絕佳舞台。

    充滿炫技成分的四驅

    就操控表現來看,四驅結構雖然增加了一些重量,但明顯讓整體的可玩性提昇了不只一個等級,相較於前驅偏高速設定的GRMN(MN代表Master of Nurburgring),一般模式下的GR Yaris足以用軌道車來形容,沒有三兩三,想要Spin轉圈圈還不是件容易的事。再者,不到4米的車長,短軸距與加寬的輪距(尤其是後輪),加上GR賽車WRC部門的調校,GR Yaris應對激烈操駕時車身姿態的控制極為出色,一般行駛提供了不錯的舒適性,當過彎激烈壓縮阻尼時支撐變得強硬,底盤離地高度既保持各種惡劣路況的適應能力,又能在柏油路面上以絕佳的抓地性能應付各種激烈操駕。

    好吧,我其實不太會形容那進彎、出彎、漸進給油,然後一腳油門到底沖過紅線挺進3擋的感覺,加速度稱不上狂暴,再加速反應靈敏,加速感相當線性,沒有傳統渦輪車的壓迫感。北宜過了山頂雙向各只有一個車道,稍長的直線可以輕鬆3擋拉到紅線,經常暴雨加上施工緣故路面狀況不是太好,路面兩側冷不防有些碎石,讓我意外的是GR Yaris應付這樣的路面讓人心安,雖然底盤比起GRMN略高,但減震筒在快速起伏的路面可以有效吸收緩衝,並且很快抓住路面。再者,來自TNGA框架GAC平台的後四連桿有別於GRMN的非獨立後軸,這套懸吊針對GR Yaris特性保留了仰角可調的空間(這意味著原廠早就預留了降車身的可能),獨立後懸吊在連續快速彎道中可以很有韻律地轉移重心,同時在出彎給油那一下提供絕佳的抓地力,彎中彈跳更不會有多餘的不安扭擺。

    豐田章男的微笑

    繞了一圈回到停車場,不斷加快的速度並沒有讓我太過緊繃,至少比起我習慣的手排E46 M3要閒適多了。回想起2002年我在英國測試第一代Focus RS,那是Focus與Colin Mcrae在WRC最風光的年代,那時的Focus RS脾氣就像WRC廠車一般,性格極其暴躁,而同樣純正WRC血統的GR Yaris,延續日本車的淳厚性格,從容不暴躁,強勁的動力加上四驅,任何路況與駕駛風格都能見招拆招,深不見底的實力,我彷彿看到豐田章男燦爛微笑背後的涵意。

    對了,偷偷告訴你,拉起手煞車的同時會自動釋放中央差速器,言下之意就是工程師鼓勵你帶著油門拉手煞車過彎,光這點就足夠WRC了吧!

    Diyman25's草根性我流RaceRoute GMS特波 RWB Taiwan 益新國際
    #HotDriveTest #GRYaris #熱駕 #豐田章男
    #KW #Endless #GoPro #AMATECH
    #Extend_Racing #延宗企業 #DIXCEL
    趕快來追蹤:
    - Hot-Drive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hotdrive.taiwan
    - Hot-Drive Youtube / https://youtu.be/Mn8iSBdSF-0
    - Hot-Drive 官方網站 / http://www.hot-drive.com
    贊助 / #KW #GoPro #AMATECH
    製作 / #Hot_Drive #熱駕 #ManCave #PuristGroupTaiwan #經典90

  • 日本右駕油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0 12:42:21
    有 2,978 人按讚

    #路痴買車
    我一直以來都是個路癡。

    譬如到新的賣場,從廁所走出來後會忘記當初從右邊還左邊切進來,還曾經走錯方向最後遠離賣場走到人家員工辦公室。

    因為小時候就給爸爸載、學生時代給男友載、當媽媽以後給uber載,從來不需要自己認方向,而且生活範圍始終只有在某一區,即使本來有辨路能力應該都遺失了吧~

    \

    我姊姊則是天生內建雷達,她可以看著地圖,爬爬文,就找到在日本新宿穿梭的小路,東西南北完全不會搞錯方向;年輕時他是空服員,常常飛到陌生國度後,僅有的時間就去異地探險,雷達越來越強大,現在住在美國到哪都自己開車闖,我實在非常羨慕他的這項能力!

    大學畢業後有一個人香港旅行的經驗,必須花很多時間、對地標才能找到路;有一次自己到湖南出差,用當地導航系統竟然完全找不到路,最後還是靠小販指引才能找到下塌飯店;

    最近一次糗態最離奇!去年第一次到花蓮便是要工作,晚上九點到達花蓮後,經紀人綜藝仙女說飯店就定在火車站走出來五分鐘的路上。結果~~出了車站覺得前面空間好大,不知道路在哪,來來回回晃了十分鐘實在看不懂google地圖,竟然搭計程車前往,被笑掉大牙!

    \

    這樣的路癡如我,因為搬家、因為必須接送孩子、因為想接送老公台北回診,也是硬著頭皮買下人生第一台車,準備開始每天接送孩子、有時候得鑽台北巷子、還得上高速公路的人生了。

    很多粉絲溫馨私訊,鼓勵我為母則強,他們也都是過來人~我只怕連高速公路都會下錯交流道,畢竟我家筋肉老爺也沒開過車,兩個小白上路挑戰真大。

    前天去試乘車,業務開著車讓我們體驗搭乘感,後來讓我在河濱試駕。從去年考到駕照後就沒摸過方向盤,做到駕駛座上後連油門煞車都搞錯、也忘記都是用右腳踩、甚至忘了方向燈在左邊一直刷雨刷......

    Lionel與筋肉老爺第一次搭我開的車,他們緊張到像是兩尊石像杵在後座,席間兒子一直叮嚀我要慢慢開,我真的緊張的要命,人生第一次載家人愛人啊~結果也是開的還不錯啦,龜速慢慢試駕,車感與駕訓班截然不同,駕訓班的口訣根本沒用啊~~駕訓班都是後照鏡對到路面彎角轉方向盤,新車完全要提早轉方向盤,不然轉不過去啊~~看來還要多多與新車相處才能熟悉駕駛感。

    換手後,筋肉老爺嘴巴很壞的說:「誒~開的很穩,超催眠我都睡著了,以後你送兒子上學會不會開一小時還到不了?」煩誒~

    \

    因此閃電風格同樣展現在買車上,就如同我閃電結婚和閃電買房的風格。

    前幾日大量看網路文章、和朋友們討論、考量自己的需求與最近支出多後,最後鎖定去Honda看Fit(雖然進去後最愛的是HRV);

    幾個點讓我決定買Fit,不外乎「好照顧」「省油」「安全性高」「內部空間感大」,雖然人生目標是有一天可以開肌肉車,但第一台決定從小車開起比較有安全感。

    本來想看二手車,目標兩三年內的,結果Fit 2019年中古車,跟新車沒有價差很大(因為新一代推出了所以舊一代好談價),差沒幾萬我幹嘛開舊的啦~~車貸以為很不划算,其實也不會誒~新車貸款大約2%,也不會全額貸款,算一算利息錢在股市一下就可以補回了~

    \

    人生可以算是五子登科了嗎ㄎㄎ ~~都是靠自己誒覺得好暢快!

    接下來房貸壓力會推著我更努力工作的!
    嚴格說來也不用羨慕啊~
    現在正式「一屁股債」了!
    但是看著家裡那兩張可愛的臉,就是最佳動力來源!

  • 日本右駕油門 在 洪銘蔚 - Ming Ming賽車魂逐夢進行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08 20:43:53
    有 207 人按讚

    報告

    時間好快,一下子又到年底了
    今年的女子拉力賽
    拿到第一名

    上午的四個賽段,暫定第一
    跟第二名的車手的秒差大約22秒
    下午副駕觀察了一下其他車手的成績
    判斷沒大失誤的話應該不會被逆轉
    於是發出速度調整指令
    相對安全的賽段,像平常一樣跑
    相對危險的賽段就降速
    這是我第一次,乖乖聽副駕的話(笑)

    經過夏天的低潮撞牆期
    比之前多了一點點冷靜
    不再只是傻傻向前衝了

    其實最難的不是速度調整
    而是在長直線中間的深深的橫在路中的水溝蓋
    勘路完,對於到底要怎麼過那個水溝蓋煩惱很久
    其他選手表示 當然油門全開過啊
    但我的避震器太硬 油門全開可能會斷傳動
    或直接彈出去
    (避震器不是車隊設定不好,是我撞牆期的時候把為我訂做的避震撞斷了⋯因為是訂做的,修也很花時間來不及,只好用其他人的避震了)

    回來說那個討人厭的水溝
    我想要斜斜的全開過
    但副駕覺得風險太高
    這場拉力,我們一定得贏
    車子壞了,就萬事休了
    最後決定,慢慢過...
    因為在大直線的中間 可能會損失3秒或更多
    所以這決定對我來說,有點壓力
    第一次體會踩煞車需要這麼大勇氣

    結果是
    下午遵守約定
    速度調整後,成績稍微下降
    但最後是以30秒差左右的成績
    成功守住優勝的位置

    謝謝大家ㄧ直為我加油
    因為有你
    我才有力量走出夏天的撞牆期
    在最後一戰漂亮的拿下優勝的獎盃

    今年發生好多事
    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會到原本的生活
    不過都先別管了
    大家一起,累積正能量
    衝向2021吧~

    #拉力女子
    #CVT
    #LSD
    #DUNLOP
    #拉力
    #台灣人在日本
    #台日友好
    #在頒獎台上讓大家看見台灣

  • 日本右駕油門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12-23 14:37:06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