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日日春葉子變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日日春葉子變黃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日日春葉子變黃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airstation (自製的唇蜜跟攻唇相似100)看板Plant標題Re: [問題] 種植日日...


※ 引述《Mixer (獨居少年)》之銘言:
: 日日春應該是很容易種植,生命力強的植物,
: 但是最近半年多,我前前後後種植了幾株日日
: 春 (沒有同時,每次大約都種兩株左右)
: 剛開始種都很 OK,葉子很綠很茂盛,也都會開花
: 但是一兩個月後,都會發生同一種情況,就是從
: 接近底部(根部) 的地方開始葉子發黃,然後掉葉
: 子,一路向上蔓延,到後期整株就剩下幾朵花,以
: 及接近花周圍,稀稀落落發黃的葉子,其他地方
: 都光禿禿,而且此時莖部會呈現紫紅色的(我倒是沒
: 注意到健康時的莖是什麼顏色)
: 這到底是什麼現象呢? 是病蟲害嗎? 請專家指點一下,
: 謝謝

你說的這個症狀很像一種植病..

黑腐病

◎病徵:危害幼苗、全株、子葉、莖或葉部。病原細菌自葉緣水孔侵入後,向內擴展形成
V字形黃褐色病斑,周圍有黃暈。病斑內葉脈變黑或黃褐色,黃褐色部位乾枯而破裂。環
境適宜時,病原細菌由葉脈之維管束間向上向下侵染至主莖再延伸而達上位葉造成系統性
感染,維管束變黑,使半側葉片形成壞疽斑,單邊生長受阻,形成離層,致使葉片剝離而
落葉。維管束縱切可見髓部中空,且有黃色菌泥。

病原生態及傳播途徑:平地終年會發生,但以6-11月高溫多雨季節時發生危害最為嚴重,
夏季高冷地區甘藍亦普遍發生,嚴重危害,排水不良及蟲害有利於本並危害,雨水較少之
地區,發生率較低。除甘藍外,多種十字花科蔬菜及其寄主亦受到危害。病原細菌可感染
種子,除可藉種子之攜帶而傳播外,田間病株尚可藉雨水、灌溉水、耕作農具、動物或移
植等作遠距離之傳播。主要經由葉緣之水孔侵入。

◎防治方法:

種子消毒:52℃溫水浸泡30分鐘或醋酸銅溶液35-40℃浸泡20分鐘。
採種田宜設在雨水短少地區,且避免在病田採種。
田畦及四周鋪稻草或塑膠布,以阻止土壤中病原菌飛濺到植株,造成感染。
非寄主作物輪作三年以上。
選用健康種苗。
藥劑防治:81.3%嘉賜銅可濕性粉劑1000倍,發病初期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連
續三次。


你可以看看~~有沒有很類似
再來我想貼比較有用處的植病~也是我曾經遇到過的..


十字花科露菌病 ( Downy mildew )


◎病原菌:Peronospora brassicae

真菌、藻菌綱,行絕對寄生。

◎病徵:主要危害油菜、小白菜、大白菜、芥藍、花椰菜及蘿蔔等作物。露菌病菌可以侵
害任何生長期的寄主。主要危害葉片、莖部、花柄。

葉部病徵︰病原菌大多由下表皮侵入葉部,於氣孔處伸出白色如霜徽狀物,然後在上表皮
的相對位置形成病斑。發病初期,常可見不明顯之黃褐色小斑點,然後逐漸擴大,形成被
葉脈所限制之多角形、淡褐色病斑、四周呈黃綠色之病斑,後期病斑壞死成褐色,互相連
結,導致葉片枯黃。

莖、花梗、種莢之病徵︰被害病徵與葉片病徵相似,但莖及花梗及種莢被害處膨大變形,
花柄多呈彎曲。

發病生態及傳播途徑:本病主要發生於晚秋至冬季較低溫季節,但在平地,春季也會發生
,綿綿陰雨有助於本病之發生。冬季及早春高濕時,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株殘體、土壤,
或以菌絲在採種株上越冬。靠風力及水傳播,侵入健康植株。田間溫度約10-16℃,高溼
度環境有利發病。

◎防治方法:

疏株、疏苗,使通風良好。
拔除病株,剷除野生寄主。
種子消毒︰以48-50℃溫水浸泡20分鐘處理種子,以除滅可能附著在種子上的病原菌。
由健康田採收種子。
苗床消毒︰85%邁隆可濕性粉劑,稀釋100倍消毒之。
田間保持良好排水與適度乾燥。
適當施肥以促進植株生長。
採行輪作。

藥劑防治:
(1)74.1%銅滅達樂可濕性粉劑600倍,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一次,以後每隔7~10天施藥一
次,連續3~4天,藥液應噴射於葉片上下兩面,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2)65%鋅乃浦可濕性粉劑400倍,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一次,以後每隔7~10天施藥一次,
連續三至四次,藥液應噴射於葉片之上下兩面,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玫瑰白粉病 ( Powdery mildew )

病原菌:Sphaerotheca pannosa (Wallr) Leo.

子囊菌綱,白粉菌目,子囊著生於閉囊殼內,其外部具絲狀之附著絲(appendage),為絕
對寄生菌。

◎病徵:主要危害葉片。葉片罹病初期產生紅色小斑點,以後病斑上覆蓋一層白色粉末,
此為病原菌之菌絲及分生胞子,幼嫩葉片有捲縮現象。老葉被害時,葉片產生紅色斑點,
其上覆蓋白色粉末,但不會發生捲曲現象。罹病嚴重時,葉片上、下兩面均會產生病原菌
菌絲及分生孢子,幼嫩枝條、花柄、萼片、甚至最外層之花瓣皆可被害,被害之花朵花器
變小甚至呈畸形。

◎病原生態及傳播方式:本病在臺灣於秋末開始發生,冬季玫瑰花盛期危害最為嚴重,直
到春末夏初,雨季開始後逐漸減少,以至消失;在設施栽培者因無雨水淋洗,白粉病發生
期較露地栽培者長。本病之初次感染源主為自越冬之菌絲,當環境適合時產生分生孢子;
高緯度或溫帶地區白粉病偶而會形成子囊殼越冬,環境適合時釋放子囊孢子為初次感染源
,分生孢子隨風飛散傳播。當分生孢子掉落於葉面候,若環境適合,2~4小時內可發芽生
出發芽管,6小時後形成附著器,72小時內可再生成分生孢子,一般約為5~7天可完成一
生活史。

◎防治方法:

栽培抗病品種。
收集罹病植株燒毀。
藥劑防治:

(1)25%山陽銅乳劑500倍(於發病初期開始,每7天施藥一次,連續4~5次)
(2)18.6%賽福寧乳劑1000倍
(3)50%普得松可濕性粉劑1000倍
(4)30%白粉松乳劑2000倍(於發病初期開始,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三次,藥液應施及
葉片上、下兩面,本劑加展著劑[全透力]1000倍)。
(5)適度噴水,控制濕度,以減少病原菌分生孢子之逸散及發芽(於分生孢子逸散之時機提
高濕度,於分生孢子發芽之時機降低濕度)。



桔類黑點病 ( Citrus melanose )又名:沙皮病( Sand paper russet )褐色蒂腐病(
Phomopsis stem-end rot )

病原菌:Diaporthe citri (有性世代)

Phomopsis citri (無性世代)

無性世代之柄子殼成卵圓形或平壺狀,暗褐色,柄孢子一為卵圓形或長橢圓形,另一為絲
狀;單孢無色。
有性世代為子囊菌綱,子囊殼埋生於子座內,呈黑褐色,頂部有細長喙伸出子座及枝條表
面。子座成長棍棒狀,無柄,子囊孢子無色,雙孢呈紡錘形或長橢圓形。

◎病徵:危害果實、葉片、枝條。染病果實及枝葉出現沙粒小黑點,非常粗糙,又稱「沙
皮病」。幼果得病後出現小黑點,其周圍之組織隆起,成灰褐色。單粒病果上的病斑數極
多,密度低時,亦成百上千的分佈於果皮表面。嚴重時,病斑聚集成泥塊狀或一大片淚斑
,隨著果實之發育,病斑上並有裂痕,非常難看。果實在後期感染時,仍出現小黑點或泥
塊斑,但黑點下及周圍組織不凸起,且黑點較小。葉片之上下兩面均會被感染,病徵為分
散或密集之小黑點。黑點密集處之葉片組織易黃化,並提早落葉。病原菌感染幼嫩枝條時
,亦出現黑點,雖不感染成熟之健康枝條,然而能侵入枯枝,尤其是新枯枝條被侵入蔓延
後,會形成大量小黑點,為黑點病之無性繁殖器官(柄子器)。

◎發病生態與傳播方式:所有之栽培品種均感病,椪柑、桶柑發病較普遍。以往多發生於
中北、東北部的柑桔園,尤以臺北宜蘭地區的桶柑椪柑發病嚴重。4~6月之春雨及梅雨季
節或6~9月之颱風期,均為適宜發病之環境,病害在陰雨期發生尤為嚴重。近年來,黑點
病有逐年向南蔓延之情形,嘉南地區的柑桔園亦被感染。果實、綠色葉片、健康枝條上的
病斑上不會長出孢子,均無再感染能力,只有枯枝上的黑點會長出柄子器,形成柄孢子,
為黑點病之初次感染源。枯枝上的病斑,經過冬季形成成熟之柄孢子,柄孢子需要靠雨水
傳播到柑桔健康部位。在有水及溫度25℃左右之條件下,適合孢子發芽,由此侵入表皮,
誘發病害。

◎防治方法:

一、注意果園衛生,冬季剪除枯枝,杜絕感染源,並注意修剪整枝,使植株通風良好,日
照充足,避免濕度太高,助長孢子之發芽感染,剪下來之枝條應燒毀。
二、藥劑防治:

(1)56%貝芬硫琨可濕性粉劑800倍,每次用藥量2.5公斤∕公頃,4-8月每月施藥一次,採
收前30天停止施藥。
(2)70%晴硫琨可濕性粉劑1000倍,每次用藥量3公斤∕公頃,4-8月每月施藥一次,使用
時加展著劑出來通(CS-7)3000倍,採收前30天停止施藥。
(3)80%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500倍,每次用藥量4公斤∕公頃,4-8月每月施藥一次,使用
時加展著劑出來通(CS-7)3000倍,採收前40天停止施藥。
(4)33%鋅錳乃浦水懸粉500倍,每次用藥量4公斤∕公頃,4-8月每月施藥一次,使用時加
展著劑出來通(CS-7)3000倍,採收前40天停止施藥。



請參考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48.43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