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日光燈腳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日光燈腳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日光燈腳座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上)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新款Xciting S 400的外觀比上一代有型煞食,像機械人的車頭富有電影感,眼神比舊款更兇悍,而經過修改的流線型車身顯得更時尚,新設計的八字型尾燈與同廠旗艦大羊AK 550一脈相承。除了披上新包圍外,新Xciting S 400還加入多項實用功能,操控性能亦有所提升。 KYMCO當年十分勇敢,...
日光燈腳座 在 MillyQ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1-18 17:33:57
My 100-cup journey in #HK : Cup 25, a pot of hot scented tea to go with all these traditional #dimsum at #LinHeungTeaHouse , #Central 🥢. / #米粒Q的100杯香港...
日光燈腳座 在 山女孩|Kit Fa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5 02:05:23
. 還記得住在香港的時候,房間的窗一打開,只面對層層疊疊的寫字樓、徹夜燈火通明,日光燈下人影憧憧。 那時能撫慰我的,是兩棟巨大的高樓中間,僅僅幾指的空隙,能看到一半幅蔚藍的海。 回來台灣以後、落腳處的頂樓,越過高高低低的公寓,正對著陽明山最開闊的稜線。每當我感到困惑無力不明究理時,我便上樓,朝著...
-
日光燈腳座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6-25 17:15:42新款Xciting S 400的外觀比上一代有型煞食,像機械人的車頭富有電影感,眼神比舊款更兇悍,而經過修改的流線型車身顯得更時尚,新設計的八字型尾燈與同廠旗艦大羊AK 550一脈相承。除了披上新包圍外,新Xciting S 400還加入多項實用功能,操控性能亦有所提升。
KYMCO當年十分勇敢,在2005年推出第一代Xciting 500,嘗試以單汽缸力量挑戰TMAX。儘管彼此的實力距離較大,但Xciting 500卻以低於日本250的價格、豪華裝備、巡航車的穩定感、舒適雙騎座椅及大排氣等等優點,在新興大羊市場站穩陣腳。
相隔五年後,KYMCO在2010年推出全新面貌的Xciting R500i,而當年抵港的橙金色車身配紅色鮑魚版本更凸顯Racing味。同年,代理引入更輕更靈活,針對市區路況設計的KYMCO DOWNTOWN 300,抵港後隨即大受歡迎,的確搶去同門師兄Xciting R500i不少風頭。
隨著Xciting R500i的受歡迎度漸退,競爭對手日增,KYMCO亦針對其弱點改革,在2013年推出新一代Xciting 400i,但500及400的外觀其實很相似。事實上,400版本推出後不久,500也逐步停產。
即使新Xciting 400i的排氣量較500低,但馬力及扭力輸出卻與Xciting 400i不相伯仲,同樣輸出38ps馬力,原因本地代理引入的Xciting 400i是海外版,較台灣版多2ps馬力,再者400的車重遠低於500,體積較細,在此消彼長下,400的整體加速表現不下於500。亦因為Xciting 400i更輕關係,不管在單騎或雙騎加速、以及推車、起大架及彎向表現,比500版多了一份輕盈感,並且保持著巡航車般的穩定感,以及更省油,平均油耗1升可行駛約24-26km(視乎路段)。結果,新Xciting 400i抵港後成為熱賣車款之一。
眨眼間,上一代Xciting 400i已經面世五個年頭,當全新Xciting S400在2017年曝光後,終於在2019年農曆新年前抵港,本誌也借來上一代比較。先簡單介紹新款Xciting S 400多了甚麼功能,新風擋提供手動四段高度調校,對經常行駛高速公路的騎士來說十分實用,而舊款風擋沒有調校功能。照明方面,新車採用全LED,舊款大燈卻採用普通燈膽,但指揮燈、車頭日光燈及尾燈均採用LED。
新款Xciting S 400採用全新設計儀錶外,並加入已應用於其她KYMCO綿羊上的Noodoe系統。用家只需使用手提電話下載專用Apps,然後連接車輛,儀錶中央屏幕就變成導航,並可以顯示來電及WhatsApp等訊息,避免手提電話日曬雨淋。此外,舊款泊車手掣設於匙膽右下方,騎士需要彎腰伸手才可拉動,但新泊車手掣已移送至左軑把,使用更方便,並可騰出更多空間,使新款Xciting S 400多一個前置雜物箱,而左則的雜物箱內置USB充電插頭,取代舊款12v圓型插頭。當騎士鎖軑後,兩個前置雜物箱均不可打開,具有防盜作用,舊款則可以打開。
座椅下的儲物空間,新、舊款的容積分別不大,同樣只可以容納一頂大頭佛及雨衣等物品,如果騎士經常雙騎及需要擺放兩頂頭盔,無可避免要安裝尾箱。至於新車的車架、可調尾避震、引擎及輪胎呎吋等等的規格,新、舊款大致相同。
日光燈腳座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詩聲字 x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上)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
詩人自言:「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
『初醒』意味每一天的開始,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現代詩中,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藉由『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註1)
本文欲由〈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三首詩,探察詩人如何沿著多重時序的敘事結構,飛行於碎裂的生活間隙,建構全新內在的風景,並將日常真實一一轉譯,投影到讀者意識之湖。
二、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更迷人的所在――一場真實的詩風暴
李蘋芬於2019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曾以「明天,我們把暴風雨搬進來」為題,講述詩作的概念與呈現方式。她以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為例,其設計概念,是讓群眾置身於日光燈閃爍的室內,以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環境。
而「製造」具體風暴屋的呈現,就是詩人在作品「刻意營造」的概念。在詩人的刻意營造之下,「詩」可以構築某種空間、凝縮不同的時序。
「我坐在水中/水坐在白色裡面/白色的石頭。手臂。風箏。」開篇以水與白色的概念錯置,先破除讀者既有的概念認知,重新構建自我的詩空間。在「每一扇白色的門」之後,都有一個漂浮的世界,時間與空間在意念飛騰的瞬間,寂然解構。「我向棲身夢中的人們告解/白色在印象派裡翻灑/起身為瀲灩的雲/容易生皺/容易散」述說的是門後的世界。而開啟潛意識之門後,真實的告解逐步上演,如雲彩一般,既真實而又虛幻,正如陳義芝評析此詩:「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是時間、空間、形象、聲音所幻化──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註2)。
在思緒跳躍之際,令人不免質疑,究竟敘事的真實性何在?若詩篇的真實性或敘事線無法被讀者理解,詩行只是作者孤獨的囈語。米克.巴爾(Mieke Bal) 在《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提到:「真實的價值意思是在行為者結構範圍內,行為者的真實性。」(註3)
楊牧〈詩與真實〉:「虛與實,對一個持續完整的創作生命說來,彷彿又是實與虛,這二者矛盾相生,若有若無。」(註4)虛/實在時序的跳接之間恆常相生,在夢與醒的邊境,時間已悄然變形。
「總在寅時,我醒轉他方/當未知的神/赤腳通過/這一扇不再是門的門/這一葉,眠床如舟」。詩篇裡具體的時間點一旦出現,醒轉與眠夢之際的裂隙,即刻融合。詩人的想像不斷暈染真實生活,席捲真實的生活意識。
素材的時間跨度,可以區分為「轉折點」(crisis)與「展開」(developement)。所謂的「轉折點」(crisis),表示事件被壓縮進一個短暫的時間跨度; 「展開(developement)則「顯示出一種發展的較長時期」(註5),較為接近真實的生活經驗。
在此詩之中,詩人善於在短暫的片段時間內,孕育室內的風暴,並且消解醒與夢之間的疆界:「我總是醒來/伴隨暈眩/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掉落。讓我們去喚醒/不識歌謠的女巫/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每一扇白色的門」
白色是所有光線的總和,也是生活現實的各式光譜。當酸甜苦辣所有的生活知覺,在詩人的筆下凝於此時間的轉折點,我們終於在生活的深淵,找到一處夢與生活的棲息地,不僅打開潛意識的大門,也讓內心的風暴有一個真實的出口。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李蘋芬 創作,Instagram:pingfenli
#蔡牧希 手寫、賞析,Instagram:mushimushitsai
(註1)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序》,啟明出版,2019年4月
(註2)陳義芝,〈推薦序: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收於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啟明出版,2019年。
(註3)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246頁。
(註4)楊牧,〈詩與真實〉,《一首詩的完成》,洪範書店出版,2011年,206頁。
(註5)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頁250。
日光燈腳座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穿梭於複疊時空的精靈――李蘋芬新詩的時間敘事,以〈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為例 ◎蔡牧希
前言
李蘋芬於2019年4月底出版第一本詩集《初醒如飛行》,集結多首得獎作
品以輕靈之姿迴旋於文字與韻律之間,光影時或乍現,譜出意象的多重交響之曲。
詩人自言:「詩意的發生總是從譬喻開始,因此詩集名以譬喻形式呈現。
『初醒』意味每一天的開始,都是面對世界的新穎開始,若古典詩表現了渾然飽滿的物我合一與同質性,現代詩中,更多的是我與世界協商和質疑的過程。藉由『飛行』一般的思想馳騁,以詩的形式,將外在世界轉化為內在風景。」(註1)
本文欲由〈白色的門〉、〈在母親的房間〉與〈那樣的人〉三首詩,探察詩
人如何沿著多重時序的敘事結構,飛行於碎裂的生活間隙,建構全新內在的風景,並將日常真實一一轉譯,投影到讀者意識之湖。
二、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更迷人的所在――一場真實的詩風暴
李蘋芬於2019年道南文學獎作家講座曾以「明天,我們把暴風雨搬進
來」為題,講述詩作的概念與呈現方式。她以瀨戶內海藝術季的作品Storm House為例,其設計概念,是讓群眾置身於日光燈閃爍的室內,以水瀑營造暴雨來襲的環境。
而「製造」具體風暴屋的呈現,就是詩人在作品「刻意營造」的概念。在詩人的刻意營造之下,「詩」可以構築某種空間、凝縮不同的時序。
「我坐在水中/水坐在白色裡面/白色的石頭。手臂。風箏。」開篇以水與白色的概念錯置,先破除讀者既有的概念認知,重新構建自我的詩空間。在「每一扇白色的門」之後,都有一個漂浮的世界,時間與空間在意念飛騰的瞬間,寂然解構。「我向棲身夢中的人們告解/白色在印象派裡翻灑/起身為瀲灩的雲/容易生皺/容易散」述說的是門後的世界。而開啟潛意識之門後,真實的告解逐步上演,如雲彩一般,既真實而又虛幻,正如陳義芝評析此詩:「彷彿宇宙洪荒無形的關卡,是時間、空間、形象、聲音所幻化──等待她開啟的渾沌之門」(註2)。
在思緒跳躍之際,令人不免質疑,究竟敘事的真實性何在?若詩篇的真實性
或敘事線無法被讀者理解,詩行只是作者孤獨的囈語。米克․巴爾
(Mieke Bal) 在《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提到:「真實的價值意思是在行為者結構範圍內,行為者的真實性。」(註3)
楊牧〈詩與真實〉:「虛與實,對一個持續完整的創作生命說來,彷彿又是實與虛,這二者矛盾相生,若有若無。」(註4)虛/實在時序的跳接之間恆常相生,在夢與醒的邊境,時間已悄然變形。
「總在寅時,我醒轉他方/當未知的神/赤腳通過/這一扇不再是門的門/這一葉,眠床如舟」。詩篇裡具體的時間點一旦出現,醒轉與眠夢之際的裂隙,即刻融合。詩人的想像不斷暈染真實生活,席捲真實的生活意識。
素材的時間跨度,可以區分為「轉折點」(crisis)與「展開」(developement)。所謂的「轉折點」(crisis),表示事件被壓縮進一個短暫的時間跨度; 「展開(developement)則「顯示出一種發展的較長時期」(註5),較為接近真實的生活經驗。
在此詩之中,詩人善於在短暫的片段時間內,孕育室內的風暴,並且消解醒與夢之間的疆界:「我總是醒來/伴隨暈眩/焰火自水中微微顫動/欲望在廚房的邊緣迸碎如蘋果/掉落。讓我們去喚醒/不識歌謠的女巫/去潛水,去跳舞,去推開/每一扇白色的門」
白色是所有光線的總和,也是生活現實的各式光譜。當酸甜苦辣所有的生活知覺,在詩人的筆下凝於此時間的轉折點,我們終於在生活的深淵,找到一處夢與生活的棲息地,不僅打開潛意識的大門,也讓內心的風暴有一個真實的出口。
三、打開白色的門,進入母親的房間—―新的空間維度
李蘋芬〈在母親的房間〉一詩,在人物繪像之外,打造出另一個時間維度的
空間。「母親住進來以前/我安置每一件傢俱/她的地圖漸小/從窗台開始,學習樹的學名/生衰的方位與影子/默記不同深淺的蟲蝕」詩人有意識地藉由擺設,安排空間的語義內容(註6)。在敘事結構中,空間可以「靜態地」(steadily)或「動態地」(dynamically)起作用。詩題〈在母親的房間〉,以靜態空間的形式奠定主題化的固定結構。生命與衰亡、光與影的對位關係,在時間光譜上,拉開時間的縱深。而蟲蝕所暗示的時間線索,讓時序隨著詩句往回追溯,同時沿著語意順流而下。
「她住進公寓房子/我的眼睛像她,鼻子不像/在母親的房間/神祇有人的知覺,祂們橫臥,戀愛/與貪嗔。她給我平安與永恆的錯覺/我們一起簡居防火巷/走進傾斜的頹牆,我們一起生活/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
「母親」進入房間之後,「我」的出現,終能進一步為人物形象定錨。但詩人並未在「母親」的人物特徵上做更多定義,反而打破時間序列,將神祇降為與「我們」同為眾生,有愛恨貪嗔;又或將我們提升與神祇同高,進入靜謐的平安與永恆。因此,時序的交錯將過去與未來混而為一(註7)。在「乾燥,而顯得一致的日常/沒有燭火甚至沒有風」的寂靜裡,「房間」成為靜物畫式的描述,並將場面凝固起來(註8)
詩的第三、四小節中,「房間」成為背景裡模糊的環境。「睡眠的海洋高溫擴張,漫淹記憶的窪地」,隨著睡眠漂流,詩篇的「母親」從單一人物形象,衍伸為母語、土地或國家的象徵:「(她曾是,其他孩子的母親/她曾有,海峽另一端的生活/方言走音成一千種聲腔/我的舌已不能模仿)/她在北方的炕上烘起一爐子熟爛的冬/她曾圈養一群雞,一座黃土院子」,描繪出母親的群像。眾多意象的聚集,在第五小節化為對原鄉的盼望:「她展開世界地圖/指出太平洋上突起的島,我們的島/它是疣,感到痛/它是密封的氫氣,兀自膨脹」,此處不住高漲的希望,在世界地圖上卻無所依傍,只能如氫氣球孤獨地飄浮,而後不知所向。
最後兩節的焦點,又回視到「母親」的人物形象上:「母親很少,從詩裡認出我/好像我同她一樣/都是鉛版上的一個姓名,被重複印刷/但是她知道嗎/每一次印刷/就像一樣的魔術背後有不同的呼吸」。在重複而單一的鉛板上,「詩」與「姓名」被賦予生命與呼吸,其語義與象徵不斷擴充,與「我」同步成長,逐漸遠離母親原本的認知。
詩的最末節:「我睡在母親的枕上/她把失眠遺傳給我/將我留在月台。不期然下一班車的來臨/讓空調把晨曦轉進來/輕輕的,輕輕⋯⋯」,將「房間」此一環境,悄然過渡為「月台」。已然失效的物理環境,亦將母親與潛意識海洋封存。在無眠的夜裡,「我」終於能擺脫單調的日常,期待晨曦輕輕地灑進來,重新組構自己的意義世界。
穿梭於複疊敘事時空——〈那樣的人〉
李蘋芬〈那樣的人〉(註9)一詩,綰合時間與空間的敘事變化,進一步臨摹眾生
的孤獨群像。
詩的開篇先解構「一般人」的組成:「大概有那樣的人/見過之後,錯身進入,不同建築/領子邊上,被他人的髮掠過/有那樣的人,為他編造集體記憶/鬆動鎖鍊般的骨節/以為就此可以碰觸,可以相視」。
這種跳躍式的人物臨摹的手法,如楊牧自述其「戲劇獨白」體的技巧:「我在使用一種詩的策略發展那特定的故事,但又不一定順頭中尾的次序呈現,二就像古來那些啟人疑竇,卻回味無窮的傳奇之類的敘事文學一樣,行於當行,止於當止,或發端於敘事末而徐徐倒敘或以跳躍的方式省略,銜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是以「一條孤獨的線/如何複疊成空間/有時我不貪心,把誤認看作遊戲/揣想一種最好的遇見」在時序折返的敘事線上,人的物理特殊性已然泯除,進入到一個更高的時空精神次元:「後來,我談起拯救/無從抗拒質變,冰封的花和白日執念/某些默契懸在危險的線上/易脆,有時不可見」,在真實與隱密之間,生活與意識的碰撞,讓個人不斷產生質變。而詩人走在時空的鋼索之上,極度真實卻也隱密的心跡,多重意義的歧異性與不確定,正與詩的美學不謀而合。
結論:讓我們也成為那樣的人
李蘋芬靈慧地在時序的罅隙,擾動一場密室的詩風暴,讓讀者隨著思緒的
飛行,不自覺改變了日常的節奏。如此走在新的理解軌跡上,我們看似亦步亦趨,卻能在另一個日常的裂隙裡,搬進一場暴風雨,開始敘述自己的生命時空。
註:
1.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序》,啟明出版,2019年4月
2.陳義芝,〈推薦序:插下一面風旗——讀李蘋芬詩集〉,收於李蘋芬《初醒如飛行》,啟明出版,2019年。
3.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246頁。
4.楊牧,〈詩與真實〉,《一首詩的完成》,洪範書店出版,2011年,206頁。
5.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頁250。
6.米克․巴爾(Mieke Bal) 《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空間方面的語義內容,可以像人物的語義內容那樣建立起來」,頁160
7.胡亞敏,〈敘述〉,《敘事學》,頁71
8.胡亞敏,〈故事〉,《敘事學》,頁165
9.李蘋芬〈那樣的人〉,發表於《聯合報》,2020-04-02。
--
美術設計:蔡牧希
圖片來源:蔡牧希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7.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李蘋芬 #人白色的門 #在母親的房間 #那樣的人 #時間敘事
日光燈腳座 在 MillyQ / 米粒Q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米粒Q的100杯香港 :第25杯,一大壺熱香片配一桌衝鋒陷陣手刀搶回的茶樓點心,讓我有各種難忘的香港茶樓文化。
- 25. #蓮香樓 , #中環。
/
記得十年前,那是我第一次來到香港旅遊,什麼都覺得新鮮,想看看大家說的香港什麼都好吃好玩。熟門熟路的學長帶著我說:「來到這裡,妳一定要早起體驗一下香港的茶樓文化。」
.
於是,那個很早的早上,我們坐在遠近馳名的蓮香樓裡,人聲鼎沸熱鬧滾滾,同桌跟隔壁其他幾張桌坐滿把白色吊嘎拉到上胸,腳翹在凳子上拿著報紙專注看賽馬的大叔大伯們,有人喝茶、有人吃包、有人剔牙、有人吆喝。
/
我拿起茶壺想倒茶,立刻被喝止!原來滾燙的熱茶不是先拿來喝,是要先拿來洗面前桌上的碗筷杯盤。
我看著大家熟練地把面前的餐具丟入一個缽裡,再高高地將冒著熱煙的深色熱茶注入,直到茶汁蓋滿餐具為止,轉一轉泡一泡(就像OREO一樣)清潔完餐具才算完成第一步驟。
.
接著,學長告訴我:「等一下推車會從四面八方出來,不管出來哪一種,直接衝到最前面去搶就對了!要不然一下就會被搶光,我們什麼都吃不到!」
.
我抱著激增的腎上腺素,緊張地死盯著載滿港點的推車究竟會從哪個方向出來。
「嘩!」「涮!」「轟!」
我靠近推車排好隊等待時機,但還沒開口,就被擠到最角落去。推車出來,推車離開,想當然耳,我一盤點心都沒拿到,鎩羽而歸,戰績是零。
我退回到座位上,室內的日光燈管顯得茶樓內四處是青綠色,大概就跟我不知如何反應的臉色一樣。
/
不虧是熟門熟路學長,搶回了一桌擺滿滿的點心,有雞絲粉卷、有豬潤燒賣、有叉燒包、有淮山雞扎、有最有名的蓮蓉包、有吃一個就飽到不行的雞球大包,他根本是領著豐碩戰果歸巢的鳥爸爸,餵食我這嗷嗷待哺的幼鳥。
.
總是搶不到、吃得很緊張、杯盤就像飛盤,早起的大開眼界,這是我十年前對蓮鄉樓的印象,這段記憶是如此強烈,強烈到根本可以說是我第一次到香港的震撼教育了。
.
這麼巧地,剛剛好十年後,想到這段香港留給我的記憶,於是一來到香港再次前往蓮香樓吃早茶,這一次,許先生是鳥爸爸,我被嘲笑有夠沒用,戰績依舊是零...
杯盤在我們的桌前,依舊像飛盤一樣從服務生的手中跟我們面前咻咻咻飛來飛去,許先生每一回都是nice catch💯!
/
跟我的香港咖啡buddy講到這段,她說像這類很古早、很地道、很港、很多觀光客、總是大排長龍的茶樓酒樓或者餐廳,如果要去,就一定要先有心理準備。每當她有朋友來香港玩指名說要去這些旅遊書上的推薦地方,她總回道:「你們可以自己去,去完我們在別的地方碰面都OK,但我是絕對不會跟你們一起去的。」
她伸出手指,快速地在我面前數完那些遊客必去但她來到香港多年打死不去的名單。
/
以前,以觀光遊客的角色來到香港,感受到的是衝擊與震撼;現在,試圖在這找到一處安身立命的角落,要自己出發思考的切角是更多的同理感受。
.
在香港開業近乎92年的蓮香樓,去年原本預計熄燈歇業,最後被接手保留下來同時更名為 #蓮香茶室,百年的歷史延續,點心推車、爭搶茶點、擠擁場面也如常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