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旁白生成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旁白生成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旁白生成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旁白生成器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渾水財經Channe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剛剛生日一個月,亦即係啱啱30歲咗一個月。 好似冇乜特別,個人都冇乜成熟到,但係身體病痛就多咗,年頭腰痛,跟住耳仔痛,搞唔掂,越嚟越虧 以前生日冇乜特別感言想講,但係30歲都算係一個關口,我個心亦都好澎湃,好多嘢好想講,點知真係太忙又病,隔咗一個月嘅今天先講。 最重要唔係將心入面嘅說話講出嚟,...

旁白生成器 在 許多事物的謎底都是普通的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20:57:46

2018/03/28 ⠀ ▌#新不了情|C'est la vie, mon chéri|1993 ⠀ 「今夜的你應該明瞭⋯⋯緣難了,情難了。」 ⠀ 過去因為《新不了情》的音樂錄影帶剪輯得太過悲情,我總不由得要將它與《汪洋中的一條船》聯想在一起。某日隨心翻出這部電影,以為那個晚上要一路愁雲慘霧,卻發現...

  • 旁白生成器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5 14:07:31
    有 2,799 人按讚

    剛剛生日一個月,亦即係啱啱30歲咗一個月。

    好似冇乜特別,個人都冇乜成熟到,但係身體病痛就多咗,年頭腰痛,跟住耳仔痛,搞唔掂,越嚟越虧

    以前生日冇乜特別感言想講,但係30歲都算係一個關口,我個心亦都好澎湃,好多嘢好想講,點知真係太忙又病,隔咗一個月嘅今天先講。

    最重要唔係將心入面嘅說話講出嚟,而係當你好感性去講一啲嘢嘅時候,好自然就會有人過嚟like,跟住再順勢賣廣告,咁就可以達到最強嘅廣告收益,等多啲人買我嘅書,訂閱我。呢個先至係重點,冇錯,我係冇改變過我係銅臭商人呢一個本質

    當我反思人生嘅時候,我唔係首先諗起自己做過乜,有啲咩人生成就,搵幾多錢,幫過咩人,識啲咩人,做過啲乜嘢想過新聞嘅事。呢啲都唔係咁重要,我係諗翻起我溝過嘅所有女。真係有《挪威的森林》嘅感覺 - 曾經係生命中出現嘅人,然後你慢慢對佢嘅印象變得模糊;但係又有一啲人,你永遠都記得。其中有位大學同學,人美心善讀書叻,幫我解決好多人生麻煩,阿爸阿媽都好鍾意佢。結論係,我真係一個仆街。

    間中我都會觀察一下同我同年紀嘅人做緊啲乜嘢嘢,有啲我識嘅,有啲我完全唔認識。最近互相挑機隻揪嘅兩位富家子弟,同我年紀相若。我最近好鍾意嘅Serrini,新朋友游學修、去咗台灣嘅李拾壹、viuTV乘載住電台夢嘅旁白君Sam......好似大家都有啲嘢做緊,慢慢改變緊個社會,好多人都有自己嘅目標同夢想。

    我人生都比較空洞,冇乜嘢夢想或者人生追求,但係有好多目標想做,鍾意成就感。比起一般金融人,我冇咁鍾意錢,所以我係一個怪胎。大概同我差唔多年紀嘅金融人會炫耀自己買咗樓、有靚車、有名牌,呢啲我全部都冇。別人有細屋轉大屋,最近我搬咗屋,生活條件比以前仲要差。有時我覺得,搵唔到錢唔緊要,錢越搵得多,反而束縛左靈魂嘅自由。生活簡單啲使少啲,安貧樂道,唔好太多牽掛,咁自然個人就會慢慢有少少骨氣,講嘢就開始有少少串。

    呢幾年每次認識新朋友,啲人都問我做緊乜,我發現呢個問題好難回答。呢幾個禮拜我都越洋網上同一位知名社交媒體公司創辦人傾偈,佢都成日問我到底做緊啲乜嘢,點解咩都識啲,我都答佢唔到,尤其是我英文有限,用英文答就更加難答。

    我係一個跨界別的怪胎,你話我喺媒體人,我係。我亦都係一個投資者,投資唔同資產,亦投資別人。我出過五本書,都OK暢銷。我係一個作家,仲可以扮嘢自己係文化人;亦都有金融嘅參與,做過基金做過上市公司。我會創業,發展自己嘅事業,賺下錢,養吓人。我係一個持續進修嘅學生,準備讀人生第三個碩士。

    我冇一個既定嘅人生事業軌跡,亂到七彩,我諗未來都只會越嚟越亂,既然係咁,咁就跟着人生嘅劇本繼續行,當人哋繼續問我係邊個嘅時候,我唯有都係繼續胡說八道。

    至於移民,我一定會,但唔係好似大家咁諗,呢一兩年就要走去英國、台灣乜乜乜。未有2019年之前,早喺2016年嘅時候,我已經決定40歲之前要去台灣

    我比自己一個時間,大概四年後我就會離開。我依家唔想走,係因為仲有好多人喺香港努力緊,亦都有好多人喺香港受緊苦,呢班朋友嘅苦難通常係三年後會得到一個解決,如果三年後佢哋出返嚟,發現世界已經冇晒同路人,各組他方,個感覺一定好難受。

    我唔想離開,只是掏空孕育我嘅土地,一走了之。以我有限嘅財力和能力,我諗我可以做到多啲嘢。

    假如無災無難,四年後嘅我應該唔會太窮,離開香港之前,我會預定攞10,000,000出嚟系統化我而家做緊嘅事,我師傅Steven Tsoi和魏華星成日同我講Social Impact乜乜乜,講到我都有啲洗咗腦。睇吓我呢幾年投資表現如何,話唔定可以再多啲。反正我去台灣生活,都唔會洗到啲咩大錢。

    形式係點唔重要,可能係一個信托,可能係一個初創加速器,可能係一間Venture。我會揀一啲我信任得過嘅人協助管理,包括為中大同學仔定期做嘅獎學金,當中大同學仔做啲文化嘢(係呀,最近新亞劇社有兩位同學仔問我攞錢想做話劇,我應承咗幫佢哋),以及幫一啲想創業嘅中大同學仔。

    呢一個月比較觸動我係出席咗大學同學,港台DJ King Yim嘅一個喪禮,佢係一個好鍾意笑嘅好人,人緣極好,所有新生代嘅歌手音樂人都有送上最後一點心意,好好道別。我唔係好回憶得到同佢大學上堂嘅片段,因為我根本唔上堂,但係後尾喺大學出事嘅時候,我見到佢,當時各有各忙,簡單傾幾句就算。後來佢亦都搵我上佢嘅音樂節目,大家好輕鬆嘅音樂做晃子,講咗自己想講嘅嘢出嚟。

    喺佢嘅告別式上面,聽到唔同人分享佢生活嘅點滴,有時都會感嘆好人真係走得早。既然上帝仲未要我落地獄,咁我就唯有盡量珍惜可以生存嘅日子,做吓啲自己想做嘅嘢。

    還慶幸,做人雖然有時有啲囂張,但尚算剛柔並重,能夠謙虛嘅時候我會謙虛,如果性格太平凡,咁就冇辦法識到朋友。希望係香港呢四年,盡量好好生存,唔好死。

    多謝盧覓雪、Hailey,還有神秘人朋友記得我生日,同我食咗今年唯一一個生日蛋糕。

    差唔多啦,啲字數夠啦,係時候買廣告

    想知多點金融投資,美股港股的學問,可以訂閱我《金融經濟精神食糧》

    公開1000萬美股實戰倉操作,每日專業財金分析文章,每日金融財經Podcast,每週解答觀眾問題,100萬港股模擬倉投資部署,幫你補補腦

    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muddydirtywater

    每日金融Podcast、深度金融文章、外聘國際關係專家文章內容、特選國際刊物分析、每月閲讀企劃、平民化A I大數據分析和自己人群組互動,盡在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muddywaterfinance

    我最新營運的網上書商店試業中 - 渾水書齋
    http://gmart.girlsmood.com/web/store/muddydirtywater/

    對抗霸權,比自己一個更自由嘅選擇,立即加入Mewe一齊傾偈。

    Muddy Water渾水財經Channel
    https://mewe.com/p/%25E6%25B8%25BE%25E6%25B0%25B4%25E8%25B2%25A1%25E7%25B6%2593channel

    渾水財經Channel x Fortune Insight 獨家眾籌出版《港斃。港完:國際金融中心崩壞史》率先網上預訂:https://muddywater.fortuneinsight.com/web/

    你的支持,將會在香港金融史上烙下痕跡。

    【對抗霸權】Mewe創作人互助計劃
    https://mewe.com/p/%E6%B8%BE%E6%B0%B4%E8%B2%A1%E7%B6%93channel/show/5ffd7fee136ff678cbfd8190

    請大家多啲分享,將我呢一個計劃推廣出去

  • 旁白生成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0 07:00:01
    有 2,274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

    【各國疫情發展至今,大致可說是挺過了高峰期,在搶救病患和防堵疫情的當務之急告一段落之後,現在很自然地,不管是科學界還是政界,都開始把注意力轉向第二個階段,也就是追索源頭和追究責任──或者說推卸責任的工作。美國總統川普和國務卿蓬佩奧,近期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到中國,認為這波疫情擾亂全球,讓世界經濟停擺,全都要怪中國,尤其是武漢的病毒實驗室,就被華府點名很有可能是釋出病毒的原點,但這個充滿政治意味的說法,並不符合科學界過去這段時間針對病毒進行研究,所獲得的初步了解。目前大多數學者都有共識,這支病毒應該是來自於野生動物,而非人造的生化武器,但到底病毒是起源於哪個國家、哪個地區,還有零號病人到底是誰,卻缺乏可靠資訊的情況下,仍然難準確判斷,事實上,就在上周,法國還有美國都傳出有病患是在去年底,就出現了新冠肺炎症狀,另外甚至有研究顯示,各地的疫情似乎並非源自同一株病毒,而這些新的發現,也意味著想要真正看清楚這場瘟疫的全貌,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耐心研究和調查。】

    {內文}
    關於病毒和瘟疫,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看法。

    (電影《惡靈古堡六:最終章》)
    我們今天來到這裡,不是討論這間公司的未來,而是討論人類的命運,也就是世界末日

    (電影《惡靈古堡六:最終章》)
    容我為您介紹:T病毒!

    一種看法,近似陰謀論是人類透過生化技術,對病毒所做的各種研究和操控,無論刻意或是意外,終將會觸發一場生靈塗炭的瘟疫浩劫。但另一種看法,較接近科學論述,則是野生動物宿主所攜帶原本僅存在野獸身上的病毒,經過無數次基因突變,在一次偶然,或商業捕抓、屠宰、進食的接觸當中,傳染給了人類,進一步演化出人傳人的能力,一傳十,十傳百,終致引發一場大規模傳染疫情。

    (美國參謀聯席會議主席/麥利)
    我不能討論情報細節,但最重要的癥結點是,第一:它是否為自然生成?還是人造、人工合成的?如我上次所說,至今立場仍未變,證據分析結果顯示,──雖不能說百分之百,但跡象顯示病毒是自然生成,而非人造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有關病毒的來源,是天災,還是人禍的爭論,始終在輿論、學界,和網路上風風雨雨,而自從川普在公開場合,不加掩飾地把新冠病毒稱作「中國病毒」,病毒研究更被扯入了美中霸權對抗外交角力,染上了政治色彩,但凱薩的歸凱薩,科學的歸科學,病毒由來和演變,始終必須經過科學的檢驗來找出源頭,
    才有可能據以因應,避免人類盲目走向下一場瘟疫,美國杜蘭大學病毒學家羅伯蓋瑞,和一組國際醫學研究團隊,今年三月中在《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全球最早針對新冠病毒,可能來源驗證的研究報告,報告中結論明確指出,Covid-19不太可能是基因工程的人造物,因為它雖致命,卻不像是武器,固然巧妙,又不夠完美。

    (杜蘭大學病毒學家/羅伯蓋瑞)
    我們在這項研究中所做的是依據這支病毒的基因組成,以及過去其他冠狀病毒的資料,來推測新冠病毒的來源,而我能夠確定的是:這不是一種生化武器,它不是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這是自然界的產物

    (Physionic科學頻道影片)
    要判斷這支病毒是不是人造的,可以從幾個線索來看:冠狀病毒就像所有生物一樣是蛋白質所組成的,而冠狀病毒的「棘狀蛋白」部位,上頭的「受體結合區域」,能夠連結人類細胞的受體,又稱為「血管張力素轉化」或ACE,一旦連上,病毒即可入侵人體

    (Physionic科學頻道影片)
    但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與ACE受體的結合「並不理想」,換句話說,這支病毒可能更適合其他受體,──或許是「非人類」動物受體

    (杜蘭大學病毒學家/羅伯蓋瑞)
    我們的研究發現,這支病毒可能很久以前存在於蝙蝠身上,因為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以及SARS病毒都非常類似,但這支病毒的其他部分,卻又和其他動物身上的冠狀病毒很相近,所以我們推斷,新冠病毒是「基因重組體」,也就是兩種不同生物的病毒變種結合,演化成這一支傳染給人的病毒

    這份研究出爐之後,不僅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長的背書,也符合大多數學術界人士,包括「防疫隊長」佛奇博士等人,在疫情爆發後不斷對外呼籲的主張,也就是新冠病毒最有可能是來自野生動物,而中國民間盛行的野味市集,已經成為病毒的溫床,就像一顆顆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

    (美國防疫專家/佛奇博士)
    我完全無法理解,他們明知有各式各樣疾病不斷從野味市集,那個人獸混雜的地方散播出來,卻遲遲不肯關閉

    (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華澤博士)
    你把這些野獸從各種不同棲息環境下抓來,關在同一個地方,這些動物在大自然中,根本不可能碰在一起,這些市集卻創造了一個人為的交會空間,獸籠一層層交疊,相互傳染和交換病毒,再加上每天有無數民眾前往市集來參觀和採買,等於就是一個「獸傳人」,病毒擴散的完美場地

    但回到病毒來源的問題,即使確認了病毒來自野生動物而非人造,仍然無法排除人謀不臧的可能性,另一個必須要釐清,也是華府高層目前強烈暗示的論點,是質疑新冠病毒有沒有可能,是從武漢當地兩所保存了野生動物病毒樣本的生化實驗室外洩流出?

    (新聞旁白)
    兩所實驗室都很接近野味市集,武漢病毒研究所在12公里外,而中國疾控中心的武漢實驗室距離市集不到300公尺

    (外交策略顧問/德拉布伊)
    最近有消息傳出,美國的科學家和外交官提出質疑,認為武漢實驗室的安全措施人員訓練、管理態度等都不夠嚴謹,有可能導致病毒外洩

    (哥倫比亞大學病毒學家/拉斯穆森)
    幾乎毫無例外,美國本地的每一座高風險生化實驗室,都會收到安全抽檢警告,要求實驗室加強某些做得不夠的地方,但這也是抽檢的目的所在,要確保這些場所的生化安全規範都盡可能滴水不漏

    2003年SARS疫情爆發之後,中國為了自主研究冠狀病毒,在武漢設立了最高生化安全等級BL4,專門研究高危險病毒的實驗室,由於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再加上武漢實驗室曾在2017年,對外宣布發現一批與SARS類似的冠狀病毒,讓外界很容易在此刻與疫情做出聯想,畢竟過去在歐美,包括法國和美國,都曾經傳出病毒從實驗室裡無故消失,或意外流出的安全事故,從科學角度來看,新冠病毒從實驗室外洩,是一個理論上機率不大,但實務上很難證實也無法排除的情境。

    (主播vs.杜蘭大學病毒學家/羅伯蓋瑞)
    不斷有人提出疑問,像是美國總統川普就是其中之一,認為病毒很可能是因為操作錯誤,從武漢實驗室流出,您認為這個可能性多大?(我認為可能性極低,當然,我們沒有辦法證實它一定不是,總有丁點的可能性,但這個可能性和人類與蝙蝠,或其他野生動物接觸感染的機率相比,實在非常非常小)

    (喬治城大學傳染疾病專家/魯席)
    直到今天,就我所知,而我已經連續查看112天了,中國到現在仍未公布任何資訊,告訴外界他們在關閉市集後,檢驗了哪些市場裡的動物,當然,也沒有公布任何檢驗結果

    目前為止,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僅能就從各國新冠肺炎病患身上,採集到的病毒樣本,進行反推式的溯源調查,但這類研究所得到的結論,頂多僅稱得上是間接證據,而由於北京當局和中國研究機構,遲遲未對外公布武漢市場內部野生動物的病毒採樣結果,也不允許國際組織或外國研究人員前往當地採驗,各方對於病毒來源的調查和說法,似乎也注定了難以擺脫政治考量的各自表述和自證迴圈,不過,法國生物研究機構,巴斯德研究所的學者,曾在上個月底發表一份報告,暗示在法國當地流行的病毒株,和義大利與中國的病毒株都不相同,而英國一份基因研究,則是把病毒在全球散播的時間點,整整提前幾個月,認為早在去年底就開始了大流行,這些陸續浮現的新證據,讓病毒散播的時間點與空間推演又增添變數,有待科學家後續匯整,描繪出這場瘟疫的前因後果與完整樣貌。

  • 旁白生成器 在 你(妳)好,我是莎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10 19:59:16
    有 162 人按讚

    [2018有讀有回](下)
    〈小說〉:
    * 別讓我走
    * 一九八四
    * 流
    * 長日將盡
    * 人浮於愛
    * 複眼人
    * 山茶花文具店
    * 荒人手記
    * 我想吃掉你的胰臟
    * 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
    * 被遺忘的新娘
    * 言葉之庭
    * 人間失格
    * 毒木聖經
    〈小說〉總結:
    我其實沒有料到自己讀了這麼多小說,是我2018年度所看的類別最多的一種。基於對知識與議題的追求,我有意識地盡量使自己不要太多地閱讀小說。畢竟小說基本還是娛樂人類的產物,若是我看書都看得很開心、沒有一點思考與學習的成分,好像與自己「有意識地閱讀」背道而馳。
    但厲害的小說還是有能讓人十足十的燒腦功效。光是鑽研字裡行間的言下之意、試圖想像文字的畫面韻味、體會小說主人公的心理活動,不啻是一種人情義理的邏輯訓練。
    上乘的小說除了故事情節扣人心弦、文字精美之外,通常還涵蓋著某個作者關懷的人生哲理,進而導引現實中的我們一同關注與理解其中心思想。這麼說來若要從漫無目地的閱讀方式轉向有意識的閱讀目標,基於某種理念虛構而出的小說的指引就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寫作《別讓我走》、《長日將盡》的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身為移民的身份卻能寫出英倫風味十足的故事。據說其英文原版的詞彙華美、用字嚴謹,文字應用功力完全不輸道地英國人。身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石黑一雄,看似沒有因為自己的移民身份特意關注移民議題,其實有他期望世界民族以「世界人」自居的野心。
    身為一個國際身份尷尬的台灣人,且沒有第二本護照,民族認同與自我根本追尋這種事,就會如鬼魂般或多或少附著在身上。我選書時喜歡看作者介紹。會被石黑一雄的書所吸引,我想除了因為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被書店當作賣點大肆宣傳其作品之外,發覺他日裔英國人的身份,也是促使我想看這個人的書的原因。日本作為亞洲社會首屈一指的現代化國家,其國民對其文化的驕傲與排他性是眾所週知的事;而作為近代歷史領頭羊的英國,在西方列強間不僅是現代化國家的表率,更有深刻的文化歷史淵源。
    「日本製造、英國加工」兩種強勁的文化同時在身上融合的過程促成了怎樣的石黑一雄的小說,是我亟欲暸解與參考的。這樣的心情也可以衍生到我之所以看東山彰良的《流》。
    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是一位擁有台灣及日本雙重國籍的旅日台人。這樣的他將自己追根溯本的證據完成了一部虛構的小說《流》。以日文寫作一位追查自己爺爺死亡真相的台灣少年的故事,其背景還設定在蔣中正死去的一九七五年。主人公的爺爺是一九四九年隨蔣來台的老兵。
    而我看日本小說特別多的原因,除了因為日本小說寫作的語法不知為何相當簡潔清爽,非常容易閱讀以外,也因為我曾經學過日文,對日文的語法與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更容易上手。日本小說常常是我在看一部燒腦作品的同時,能夠令腦子休息一下的好去處。但《人間失格》或許因為其成書年代較早的緣故(一九四八年),也或許由於作者太宰治超乎常人的複雜心思,即便篇幅不長,還是令我看得頗有壓力。
    其他日本小說《山茶花文具店》、《我想吃掉你的胰臟》、《被遺忘的新娘》、《言葉之庭》,就真真是清爽好讀的小說了。即便書本厚度是《人間失格》的二至三倍,都可以讀得比《人間失格》要快速。在這之中我特別想提出一本小說:《言葉之庭》。是因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大紅的日本導演新海誠,以自己創作的同名動畫《言葉之庭》為本寫出的小說版本。中文版後記有作者述說的關於自己創作同一個故事的動畫與小說的差別與難易之間。我認為是同時喜歡電影與文字的人相當值得一看的有趣段落。
    〈小說〉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想將此名額留給吳明益的《複眼人》。
    我感覺對中文世界的讀者而言,從小接觸的小說無非是翻譯小說或是武俠、言情、網路小說。除此之外的中文文學作品,不是過於古樸艱深,就是流於簡單通俗。難有介於兩者之間。介於兩者之間的佳作大多以散文方式呈現。能夠成功融入現代調性,開創出一個時代的清新風氣,又節奏嚴謹、格局大氣,兼之融合大量科普知識與人文關懷的中文作家,就我淺薄的眼界而言,非吳明益的作品不可了。
    同年度閱讀的《毒木聖經》也有同樣相似的閱讀效果,亦是一部佳作。但翻譯作品多少會有一些晦澀語意流失於語言轉換之間。對中文世界的我們來說,在過多的註釋之下,也難以酣暢淋漓。
    能夠暢快閱讀、暢快思考的中文小說非吳明益的小說不可了。其所關注的背景議題,也有不輸外國小說的巨大野心。是我認為代表這個世代台灣寫作的國際面貌。
    (二)散文:
    * 孤獨六講
    * 天地有大美
    * 感覺宋詞
    〈散文〉總結:
    恰巧三本都是蔣勳的作品。如果能在閱讀之前先行於網路上看過蔣勳的影片,在閱讀時於腦中融入他磁性沈穩的嗓音當作旁白。會是非常舒服的享受。
    在心神不寧的時候我尤其喜歡看蔣勳的書,似是一個對生活有歷練的智者在淘洗心靈的過程。蔣勳的文字像是一名心細溫柔的牙醫,在病人巨大的驚懼之下,依舊自若,細細淘洗牙間縫隙。生活中總有污穢不如意,有時能黑暗的不只是深不見底,而是坦然地令人噁心。蔣勳的文字即便優雅細膩,卻不會予人強顏歡笑、自以為是的做作之感。你能明白我們都是從泥淖裡走出來的人,漿洗之後,還能有風霜的色彩與愈發的柔軟。
    我相信絕對的狼狽才能成就絕對的不狼狽。唯有如此才能看重生命的創口、才有結痂成自然的能力。
    蔣勳的作品並不艱澀,卻能看到行到水窮處的泰然。那或許要更難。
    〈散文〉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想選擇《孤獨六講》。或許是因為我曾經感覺非常的孤獨,敝帚自珍的心態作祟下,我特別珍惜那樣的歷程與感覺。
    我的絕對孤獨感大抵是來自愛情的面相。長大成人的我也目光如豆地以為,孤獨一定是來自丟失的另一半。但《孤獨六講》卻點出了許多我不曾感知到孤獨感,讓我的眼界擴大,知道自己需要珍惜與重視的還有許多層面,生命才有趨向完整的可能。
    在科技尚未發展到可以仔細描繪出人類的夢境以前,我們對於心理活動的琢磨,只能來自體驗,與體會過後的哲學式思考。開放式的問答令人迷茫,卻也令各種情境變得有無限可能。我們藉由偷看蔣勳的答案進而去思考自己的,然後才能感到慶幸,孤獨是眾人的共業。如果這世上只有一個人,就不會感到孤獨。
    (三)心理勵志:
    * 正是時候讀莊子
    * 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
    * 斜槓青年
    * 海角天涯,轉身就是家
    * 有些情傷過不了,是因為你還不夠懂自己:照見真實自我的43道愛的練習題
    * 別讓世界的單薄,奪去你生命的厚度
    * 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 真正解決溝通困境
    * 婚內失戀
    *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
    〈心理勵志〉總結:
    我一直以為我的心靈很強大了,沒想到還是讀了這麼多心理勵志的書籍。不過我感覺人進步的曲線,是像海浪一樣會來來回回。有所進步之後再退回來,尤其會令人感到氣餒。我想那是我居然還是讀了這麼多心理勵志的書的原因。因此我不想因為這個數量而否定自己。
    所謂心理勵志無非是換個思考方式、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中心思想只是這樣,為何要一直看別人的樣貌?說到底,人類還是需要合作與分享才有前進的可能。我們閱讀是一種合作、他們書寫是一種分享。
    我想我可能不會有所謂真正心靈強大的一天,必須謙虛地一直學習,才能盡可能不落入一個程度之外。
    〈心理勵志〉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義 人生順利的簡單法則》絕對是言簡意賅地將現代生活的煩惱條列式的破題解開。融入精彩的腦科學知識,更具信服力。不過有時過於簡單的解法反而會令人不夠深刻而輕易拋在腦後,畢竟要是人生這麼簡單,我們怎麼還會這樣煩惱至極?要是都照書上做了人生就會好轉,自己還會懷疑這是不是某種異端邪說。
    關於「心理」這件事,我特別想提出來的一點是「形式」與「本質」。書上寫的那些解法是形式,能不能參透並融進自己的思想是本質。必須要內在改變了,顯現出來的形式才具有意義,不然都是徒具外表的空泛。
    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討厭「語錄」、討厭為什麼簡短的一句話就能把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什麼「認真就輸了」⋯⋯,要是不認真,究竟還有什麼事情有意義?純粹是受不了自己的心理拉扯才嗔怪是因為自己太認真,而且還要假鬼假怪地用「認真」這樣高尚的詞語定義自己的軟弱。恕我感覺這樣的行為噁心。
    語錄的生產,是一個人經歷了許多事情所榨取出的精華,的確是最值得摘取的部分沒錯,卻不能不去重視其背後的生產歷程。這就像是一個有錢人吃了別人說的最頂級的魚子醬,但他僅是吃了,無法真正獲取感動,因為他不理解其頂級的原委何在。那不如一個很愛滷肉飯的人,吃遍全台的滷肉飯後扎扎實實的評鑑出他心中的第一名,因為那是他花費時間精力的心理獲得。
    希望大家不要只是囫圇吞棗地把書上寫的這些複製貼上在自己的社交軟體上。先能硬生生地、機器人式地去做做看。我們畢竟不是太強大的動物,很多事情還是需要經由外在的改變來催化內在的質變。在實踐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豁然、快樂、痛苦、挫折,就能逐漸地把別人的轉化成為自己的,然後就再也不是活在Hashtag加粗字體下的人。
    人生不需要強調什麼,因為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請認真地活著。
    (四)科普:
    * 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
    * 在進入潛意識夢境前,請問佛洛伊德。讀懂佛洛伊德與《夢的解析》
    * 在地球瀕臨滅絕時,還原達爾文。讀懂達爾文與《物種起源》
    * 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讀懂馬克思與《資本論》
    * 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 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
    〈科普〉總結:
    去年讀的這五本科普書籍,我只能說每一本都很精彩,都令我在最廣泛的面相裡面參透了這個世界的面貌一點點,不僅僅是一個饞食著生活的人。然後我在航行於人生之際,面對著世界所引起的浪潮,儘管我不是美國總統那樣站在世界權力核心的人,世界的浪潮打來我身上的時候已經是小的不能再小的漣漪狀態,我還能有點拍自己馬屁似的為自己與世界的距離提出一些見解。
    不全然的盲目,甚至還能稍稍改變步伐,去令自己五十步笑百步的再近一點。
    這一點感覺自己與他人不同、感覺自己與世界息息相關的自覺我想稱之為「公民意識」。這樣公民意識的開啟很有助於成為設定個人目標的原則,也能有助於錨定自己在世界的位置,不至於感覺自己非常非常孤單,畢竟我們不論如何也還無法飛起來生存在另一顆星球之上。
    回頭來看,我也感覺自己有幸是以上述的順序閱讀這幾本科普書籍。韓國作家蔡社長所撰寫的《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不旦淺顯易懂,也像建中班長般將千年來文明世界形成的脈絡,做了非常簡潔有力的筆記整理,就是認真讀完至少可以考六十的感覺。
    接下來再看台灣作家楊照用思想史的方式,去解構十九世紀以降影響現代社會形成的三本重要著作: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如果說《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是一本編年史,一步步告訴你這個世界在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那麼楊照的三本著作就有點像是傳記般,幫助我們轉身繞到那個時代的背後,去看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這三位大師的個人智慧,也能歸納到是時代的堆疊。旁徵博引地去了解他們思想的起源,而不是艱深地困在他們已然織就的網絡。反而有種柯南般解謎的有趣,也令自己以比較輕鬆童趣的方式去理解重要的一點什麼。
    最後看的《樂園的復歸——遠古時代的性 如何影響今日的我們》,則是大大顛覆了我對人類性愛與忠貞機制的傳統想像。我許多對自己都難以啟齒的動物本性,都在這本書中的論述得到寬慰。這本書是一面巨大的照妖鏡,照見我們無法掩蓋的真實本能。殘酷、殘忍,卻也耐人尋味,為什麼我們要把自己變成這個樣子。
    我必須說,因著這本書,我開始變得不是一生一世摯愛的信仰者,我希望能更多地回歸自然,尋找屬於我最好的愛的方式。走出瓊瑤後,屬於新時代的新經典是什麼,這就是我現在企圖追究的事物。我逐漸不害怕當個離經叛道的人,只怕自己常存抱柱信,卻在陰間怨嘆自己幹麼要死的這麼不明不白。
    〈科普〉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我覺得所有不知道這個世界在幹麼,活得非常茫然的人都該先去看看《知性對話必備!讀懂世界的生存之書》,很有助於找到自己的起點。至少知道了裡頭的一些內容,也能幫忙自己變得說話假掰一點,可以用比較宏觀的角度看待事情,不只是小市民的日常哀屈,只能感嘆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可悲的是我們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基本上我們都已經是這世上最了解自己的人了(很遺憾的好像也不是這麼回事),去了解這個世界的使用說明,至少不會令我們產生那麼多時不我予的挫敗感,因為我們本來就還不熟稔現在這首曲子該怎麼跳,被舞伴踩到腳也只是剛好而已。
    世界非常大,值得懂得的事物有很多很多,這本書至少能畫出一個目錄,讓你明白可以繼續鑽研的是世界的哪一個部分。
    (五)報導文學:
    * 長樂路——上海一條馬路上的中國夢
    * 錫安主義——從猶太家園到猶太民族主義
    *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
    * 做工的人
    * 幹嘛羨慕新加坡
    * 表裏柯P
    〈報導文學〉總結:
    這大概是我看得最辛苦的一個文類,畢竟若是報導,就不免要揭露一些令人不忍卒睹的真實。這跟看恐怖片是不一樣的,恐怖片的殺戮、血腥,可以安全地理解為是人為設計、是令人血脈噴張的假象。但若在抬眼安逸的地方,VR般感知到另一個世界的存在,而且所言不假,同樣是人為設計、是充滿血腥與殺戮的真相,我們心裡會矛盾地同時產生對同類的不捨與厭惡。如果心有所感,會惶惶然找不到安身之處。
    不過若是不想絕望的認定自己就是出生成分不佳、是鬼島島民、只想掌握一些人人蜂擁的小確幸,很殘酷地割開自己的心再去感受一些更悲慘的事物,其實是一帖立竿見影的做法。能夠有效收束我們停止哀怨,至少能有一時的功效。
    可以說,我是為了令自己變得更加柔軟,才要這樣讓自己痛苦。不過看書也已經是看恐怖片般的坐上觀了,我實在沒資格再哀嘆自己的人生什麼。
    人類天生就是一個喜愛不停比較的動物,適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有助於我們在心裡將自己固定在較高的位階;再更進步一點,還能多付出寬容予他人。
    不期待自己能夠拯救世界,至少要令自己的方圓一寸之地問心無愧。我盡力維持這樣小小一片和善的防護罩,希望自己能是有能力一直面對真實的人。
    〈報導文學〉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做工的人》大概是我所閱讀的書中最悲傷的一本,也因此我最推薦它。這本易讀的小品能夠令人真實感受社會底層人民的喜怒哀樂。有心酸、也會有身為既得利益者的不解。
    人究竟是怎麼樣從一個樣子轉變為另一個樣子的呢?為什麼有人會願意讓自己停留在同樣的地方停滯不前,是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還是他們自己太過懶散?在思考這樣問題的同時,也能照見自己的無力感。真正積極的人會在這個時候奮力扭一扭身,試圖甩開所謂的命定。當然這個功效的時間長短不定,端看個人意志力如何。
    不過,我們在崇拜高大上的同時,一定至少要試圖看看腳下。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從下面開始的。俗鄙往往是根基的力量,要想茁壯就不能一味地只看著上面。我們和下面的距離,或許才關鍵。
    (六)回憶錄:
    * 擊壤歌(經典版)
    * 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
    * 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
    * 往事並不如煙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回憶錄〉總結:
    這是對我來說很難歸類的文類。要說上述這些是小說的話其實也可以,但這些小說寫的又是作者自身的真實經歷,因此我只好將它歸類為回憶錄了。
    能夠寫下回憶錄的人通常都有超凡於常人的經驗,才有值得書寫的價值。像是《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往事並不如煙》都有這樣的特性。《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光看書名就相當驚悚了,這樣的男女要怎麼做成夫妻完全充滿獵奇的風采;《不再是我——同性戀兒子與心碎母親的歸家之路》亦是有這樣怪奇認證的經歷,再加上宗教的加持,更讓人非常想要一探究竟;《往事並不如煙》書寫的則是作者成長於文化大革命的少女時代。
    上述三部作品的議題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夫妻之間的性關係、基督教如何解讀同性戀、文化大革命),能夠擁有這樣願意書寫的親身經歷,我相信對作者本人來說亦是一種解脫、對讀者來說更是跨越議題的橋樑。
    《擊壤歌》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多點小清新的感覺。即便《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探討的亦是親子在面對教育這件事情的各說各話,但或許是因為我是一個自己就這樣隨便長大的人(我認為我的母親不能算有怎麼樣教育過我),我反而會想安慰自己般的想,反正長大之後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所以這個議題我反而沒有那麼重視。
    人若想要擺脫自母胎脫出以來的孤獨感,就自然會去尋找與他人的經驗共鳴。像我們戀愛時總愛先將對方的祖宗十八代倒背如流一遍,並極力找出我與他的共同點,用星座血型算命證明我倆是天生一對。
    閱讀回憶錄一類的書籍亦是一種擴大自己生活經驗共鳴的方式。我們即便無法愛上作者,但願意去傾聽一個人所解釋出的歷史,正是尊重人人所思所想的不同的開端。
    時代僅是時代,經由生活其中的人的解釋,才能顯出精彩。
    〈回憶錄〉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往事並不如煙》(有一版本亦名此書為《最後的貴族》)在格局、文筆⋯⋯各個方面都是我所閱讀的這幾本書中的上乘之作。雖然好像點不公平的是,此書作者章詒和女士所經歷的一切的確更較其他人的經歷要深沉許多,被環境所逼使出的思想本就理應更高竿,但想想在那之中撐不過去的更是多如牛毛,也會為她能倖存下來這件事情更加感動。
    (七)旅遊文學:
    *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
    * 聖地之旅
    * 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The Road To Santiago
    〈旅遊文學〉總結:
    其實村上春樹的《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及謝哲青的《因為尋找,所以看見 The Road To Santiago》若要歸成散文也是可以的,我其實是為了《聖地之旅》這本書才有些硬是劃了個旅遊文學的文類。
    但旅遊文學之所以一直可以是一個會被放出來的主題,大概也是因為不論是誰,問他的夢想是什麼,定會有「環遊世界」這一項之故。由此可見,我們不單渴求安定,亦渴求未知的變動。這種矛盾並不奇怪,不然要是人生在世只像石頭一樣定住不動,哪還有什麼意思呢。
    旅遊時寫下的文字,說是記錄從未見過的風景,不如說是記錄自己的心內活動。因為心裡感覺乾涸了,沒有活水注入而沒有感動,才需要一再一再地向外去追尋什麼。
    我說過,人不是什麼高竿的動物,所以大部分只能應用外在的改變來引發心內的質變。闖入他人的日常亦是一種外在變形的方式,其實真正期待的該要是小宇宙的爆炸,而不是背板的多樣化。從前人沒有相機,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寫下《馬可波羅遊記》;現代人隨時隨地都有上百張底片可以應用,好像外在環境的改變能引發的心理變化也少了。所以我更敬佩也欽慕這些能夠真正去「旅行」的人。
    必須無地自容地承認,曾經我害怕一個人去旅行,其實是因為害怕沒有人幫自己拍照而已。
    與其害怕沒有人拍照,不如留下一本傳世的著作。我如此這般安慰自己。加油。
    〈旅遊文學〉如果只能讀一本的話:
    村上大師的《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當然是不戰而降地贏了其他兩部作品。
    慕村上春樹之名而來卻又害怕被艱深字句轟炸到放棄的假文青們,非常建議從村上大師的散文、隨筆開始閱讀。我是一個連《挪威的森林》都看不完的女子,可是我依舊可以大言不慚地說我喜歡村上春樹。可以把平鋪直敘的扯淡寫得精彩,而不像是為賦新詞的慘綠少年,大師有他的天份也有他的歷練。
    不敢真正去壯闊旅行的人,這或許是一種截彎取直的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