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施捷夫學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施捷夫學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施捷夫學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施捷夫學歷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3萬的網紅王定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適用新版國安法」或「反滲透法」的起訴個案!檢方已經依照新版國安法5-1為中共發展組織等行為,起訴並求取重刑,根據新版國安法是「7年以上到無期徒刑,併科罰金5000萬到1億」,舊國安法則是「五年以下」。(附圖1) 常常有共諜案、違反國安法案,被求刑或判決太輕,民眾對此十分憤怒,也因為如此,定宇...

  • 施捷夫學歷 在 王定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07 16:29:50
    有 8,903 人按讚

    這是「適用新版國安法」或「反滲透法」的起訴個案!檢方已經依照新版國安法5-1為中共發展組織等行為,起訴並求取重刑,根據新版國安法是「7年以上到無期徒刑,併科罰金5000萬到1億」,舊國安法則是「五年以下」。(附圖1)

    常常有共諜案、違反國安法案,被求刑或判決太輕,民眾對此十分憤怒,也因為如此,定宇自2016年開始推動國家安全相關立法,在修法完成公告實施後,適用新法或舊法就是以犯罪行為發生時間點為準,這點必須讓關心的民眾瞭解。(附圖2. 國安相關立法通過時間點和內容)

    犯罪行為如下(引自自由電子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373565 ):

    2020年總統、立委選舉期間,何女擔任統促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涉嫌招待中國籍配偶赴金門、廈門旅遊,被依違反選罷法賄選起訴,一審今年7月認定罪證不足,判何女無罪,檢方上訴中;台北市調查處中正組組長劉錦勳追查此案期間,發現何女接受中國許多統戰組織的要求,在台擴大發展陸配組織,迎合中國對台情蒐機關及統戰機構的需求,涉違反國安法。

    起訴指出,2017年5月起,何女受中國統戰部轄下單位指示,蒐集法輪功等團體在台活動訊息,並以「在台陸配回娘家」等名義舉辦活動、吸引中國籍配偶返中並接受統戰教育,支持「兩岸統一、一國兩制」對台政策,另為打壓異己,何女還向中國舉報某副教授是台獨份子,致使原已受聘中國學院的副教授「被失業」,並協助中國蒐報發表台獨言論的高雄市議員黃捷及其母親在中國賣茶葉等相關資料。

    此外,2019年11月間,何女還受叛逃中國的學者林毅夫之妻陳雲英,成立的中國全國台灣同學會副會長黃信瑜指示,擴大渲染「蔡英文博士學歷造假」爭議,何女收取3萬人民幣,聯絡「全民拔蔡總部」,同月20日率眾前往教育部遊行;黃還要求何女將新聞稿提供給媒體人彭文正、教授賀德芬及年金改革聯盟、軍公教聯盟等單位,意圖影響總統大選選情。

  • 施捷夫學歷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3 10:00:00
    有 298 人按讚

    【戰國名將生死錄】濟西之戰─戰國中期的巨大轉折點

    在教科書的描述中,戰國時代最大的記憶點,就是有齊、楚、秦、燕、韓、趙、魏的「戰國七雄」,以及秦國在商鞅變法後逐漸崛起,最終各國被秦始皇吞滅。
    但課本沒有提到,除了七雄,戰國時代還有不少國家依舊在變動中存有一席之地。最有名的代表就是衛國,這個春秋時代的老牌諸侯國,雖然在戰國時代就是個被霸凌腳色,但按史記的紀錄,它竟然奇蹟似的存活到秦二世的年代才被秦朝正式消滅,活得比其他戰國六雄都久。
    課本也沒提到,當率先稱霸的魏國沒落,秦國因商鞅變法崛起時,還有一個國家也處於上升期,與秦國形成東西兩強並立的爭霸局面,那就是在馬陵之戰勝出的齊國。

    事實上,齊國擁有漁鹽之利,是各國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而論軍事實力,由於有鬼謀智者─孫臏的訓練,齊軍成為深諳兵家之道的百戰精銳,甚至連作戰強悍的秦軍都是其手下敗將。
    可最終齊國不是七雄的勝利者,而僅僅只是戰國歷史中的配角、秦國霸業中的註腳。究竟齊國為何在滿手好牌的狀況下盛極而衰?這是戰國時代的關鍵時刻,同時也對我們後人有著極大的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詭異的亂局

    事情還要從齊威王的繼承者─齊宣王說起,在他任內,鄰近的燕國發生一件極其詭異的內亂。

    當時燕國君主─燕王噲,很信任一個叫「子之」的官員,並提拔他成為相國,這一人之下的崇高職位。
    有一天燕王派縱橫家蘇代出使齊國,等到蘇代返國述職時,他問:「齊王是什麼貨色呀?」蘇代回答:「必然無法成為一個霸主。」燕王噲問:「你怎麼知道?」蘇代說:「回想齊國以前的霸主─齊桓公,將國內的是全部交給鮑叔牙,對外事務則全部交給管仲,自己則全然信任並完全放手(的跑去玩女人)。現在的齊王,可就沒這肚量啦。」
    燕王噲一聽蘇代的分析就覺得:「有道理ㄟ!那寡人要成為霸主,不就要好好信任人才嗎?」於是他決定:「以後所有政務都交給子之處理,一切都他說了算!」

    燕王噲沒注意到,蘇代有個哥哥,那就是超有名的縱橫家─蘇秦,而蘇秦跟子之結成親家,連帶使蘇代與子之搭上關係。因此蘇代才會有以上說詞,為的就是幫子之助攻,使自己也可以撈到好處(事實上,後來燕王噲真的下放更多權力給子之後,子之就贈送蘇代許多精金做為謝禮)。
    後來子之吃定了燕王噲的腦波極弱,所以又串通另一位大臣提出:「大王不如把國家讓給子之。回想昔日傳說中的聖君─堯,曾把天下讓給許由,可許由沒有接受,於是堯既沒有失去天下,還贏得美名。現在您也把國家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您不就和堯一樣贏得美名嗎?」
    燕王噲:「有道理ㄟ!就這麼辦!」(看到這,我都不知道要對燕王噲說可憐還是可悲了。)
    於是燕王把子之找來,說要把王位禪讓給他,子之惶恐的說:「大王這樣做真是折煞小人……」燕王噲得意地想著子之等會兒拒絕,自己可要表現出心有不甘的表情,接下來可就能獲得聖君的美名,結果他聽到子之繼續說:「可大王美意我若是拒絕,那就更不好了,所以我接受王位。」
    咦?怎麼跟劇本不一樣?可話已出口,燕王也只能交出權力,子之就靠著群體忽悠成了一國之君,可想而知,有一人相當火大,那就是本該等著繼承王位的太子。

    「我燕國王位竟被子之這小人竊取?我一定要奪回王位!」
    於是太子對內爭取同感不滿的宗室大臣以及軍隊將領支持,另一方面則向齊國提出奧援。

    話說齊燕兩國淵源頗深,除了是國土接壤的鄰居,他們還同屬於在周朝立國之初就建立的老牌諸侯國,而且在東周的春秋時代,燕國曾被北方草原民族打到滅國,後來就是靠著中原霸主─齊桓公出手相救,這才能驅逐外患重新復國。
    當時的燕國國君對於齊桓公的救國大恩可是感激涕零,以至於在送齊桓公返國時,依依不捨地送到齊國境內,結果齊桓公表示:「唉呀,除非是送周天子,不然諸侯國君彼此相送,最多只能送到自己國家的邊境呀。為了避免破壞規矩……這樣吧,剛剛你經過的齊國土地全部送給你,以後歸燕國所有!」
    燕國國君簡直不能崇拜齊桓公更多,不僅協助攘夷,又尊王守護規矩,還大方的相贈領土。何止是強者?簡直就是強者!這次兩國間的互動成為一時美談,也代表著,那是一個還講規矩並彼此尊重的美好年代。

    可到了戰國,所有的規矩一律都是用來打破的。
    就好比戰國時代的齊國與春秋時代的齊國根本完全不一樣,春秋時代的齊國君主姓姜,是周朝著名開國功臣─姜子牙的後代;戰國戰國的齊國君主則姓田,他們的祖先本來是逃難到春秋時代的齊國,後來因受到賞識而成為朝中大臣,誰知雖著時代的發展,逃難者後代反而併吞接納者的國家產業。
    所以在戰國時代,齊燕兩國已經沒有以往的邦交友誼,不時還爆發衝突。即便如此,若能獲得齊國這威震關東並且近在咫尺的強權支持,才有機會推翻已成為一國之君的子之,這也是為何燕太子會向齊國告急。

    收到燕太子的求援的齊宣王,很快表示:「太子放心去幹,我挺你。」
    這個承諾讓燕太子信心大增,於是立刻舉兵攻打子之。雙方軍隊激鬥數月,造成數萬燕國子民傷亡。眼看燕國已經內耗嚴重,齊宣王這才命令名將匡章率齊軍打著救援名義進軍燕國,之後迅速攻破燕國首都,抓獲了燕王噲及子之。

    接獲前線捷報的齊宣王,立馬下令:
    「把子之跟燕王噲都剁成肉醬處死,另外收繳燕國王室的寶物送回國內,大軍則繼續佔領其他燕國土地。」
    「大王不可呀!」有一人跳出來勸阻齊宣王的決定,此人正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可其實很多人都說不上來他到底做了啥事的儒家代表─孟子。
    孟子說:「大王當初打著救燕的旗號,使燕國民眾無不主動歡迎以表達對大王義舉的感激之情。現在您卻要處死燕王,還要掠奪燕國,那如何對燕國人民交待?而且齊軍佔領燕國領土,已經使各國畏懼齊國的強盛,大王卻只想著擴增土地而不行仁政,這勢必惹動各國出兵干預。所以請大王先安撫燕國百姓,並幫他們安置好新國君後,就將齊軍撤回國內。這樣還勉強可以安撫燕國軍民並避免危機呀!」
    齊宣王沒有接納孟子的建言,隨著王命的發佈,齊軍開始在燕國大肆燒殺搶掠,事情發展也的確如孟子所料,在燕國百姓的反抗及各國介入下,齊軍只能撤退,不但把已到手的收穫全給丟了,還將燕國徹底得罪。
    (以上經歷,也可以看出孟子並非是只有理想的囉嗦老頭,他與孔子一樣,能洞悉當前政治情勢的發展。事實上,一個人如果只有情懷,只會被別人當成喇叭嘴。孔孟兩人能夠周遊列國並不時獲得高規格接待,是因為他們能認清現實,並在崇高的理想下運用實務能力去贏得一席之地。可惜的是,後世不少儒生頑固死守前人的言行,卻沒學到聖賢們對應當前環境的彈性及應變,只怕會讓孔孟兩位夫子搖頭嘆氣了。)

    時間來到宣王的繼承者─齊湣王,這位老兄比他的前任都還要有企圖心,所以在他任內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爆打其他國家。比如:在位第七年,痛扁了魏國;在位第二十三年,痛扁了楚國;在位第二十六年,痛扁了秦國;在位第二十九年,與趙國聯合滅亡中山國……這一系列的行為使齊國擴地千里,強大的表象更讓齊湣王威風的不可一世,也徹底忽略那來自前代的仇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復仇的啟動

    燕王噲死後,換燕昭王接班,並處心積慮地要報復昔日國破家亡的血海深仇。於是他一方面向齊國表達臣服之意去放鬆齊國的警戒,另一方面則積極招募人才累積實力,日後扮演關鍵角色的名將樂毅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為燕國的一份子。
    對於昭王的復仇心願,樂毅分析:「燕國實力遠不如齊國,所以必須聯合其他諸侯國並孤立齊國,而讓齊國孤立的最好方法,莫過於慫恿齊國滅宋。」
    宋國位處今日的河南,是當時的交通要道,誰佔領了這塊土地,就能以此為跳板向各國進軍,因此成為每個強權眼中的必爭之地。積極擴張的齊湣王自然眼饞宋國之地,何況這當中又有人推波助流,於是湣王三十八年,齊軍迅速滅亡宋國,而這一個舉動正式敲響齊國的喪鐘。
    眼看戰略要地被奪,各國對齊國的擴張終於仇恨值爆表,燕國乃趁此良機進行大量遊說的工作,終於在湣王四十年,燕將樂毅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攻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鉅變─濟西之戰

    齊湣王完全沒料到,自己一向輕視的弱國竟能掀起如此猛烈的反撲。此時齊國主力軍還在南方的宋國佔領區,面對從北方進攻的聯軍,湣王只能緊急召集國內還能迎戰的士卒及百姓,並匆忙任命田觸為將,領軍前往濟水以西迎敵。

    臨危受命的田觸,眼看聯軍強大而己方卻是倉促成軍,所以計畫盡可能維持對峙的局面。這個想法其實非常有道理,因為時間拖得越長,還在南方的齊軍主力就越有機會回防,同時也可以先消去遠道而來的聯軍銳氣。可是齊湣王卻想速戰速決,以至於他派人告訴田觸,:「你這怯戰的懦夫!你再不率軍迎戰,我必殺你族人還挖掘你家族祖墳!」
    田觸聽到湣王的威脅,徹底火了:「你這昏君!不明形勢又刻薄寡恩!」於是田觸聽令出戰,但在齊軍剛與聯軍交戰的那一瞬間,他突然敲響代表撤退的信號,接著就駕著戰車自個兒落跑了,本就只是臨時編成的齊軍先因號令而錯亂,之後又找不到人主持大局,何況他們面對的聯軍主帥還是超級名將的樂毅,所以結局就是……齊軍潰敗!

    濟西之戰後,出兵距離最遠的秦、韓兩軍很快決定班師回國,魏軍決定攻取以前的宋國土地,趙軍則前往北方要取得先前與齊國競爭的河間之地。於是樂毅自率燕軍深入齊國,準備攻占齊都─臨淄。
    在聯軍因分散而稍有延遲的空檔,有位叫田達的齊國將領,努力收攏殘軍並派人請示齊湣王準備繼續抵抗:「現在形勢極糟,還望大王給予部隊賞金激勵士氣。」
    結果齊湣王暴怒的回覆:「你們這些打敗仗的渾蛋還敢跟我要錢?沒門!」
    聽到齊湣王的回覆,田達絕望了,但他決定善盡自己的職責。所以當追擊的燕軍向著齊國殘軍進攻時,田達對著早已失控的部隊下令:「迎戰。」
    此戰齊軍無懸念的大敗,齊湣王逃離首都,燕軍攻進齊都臨淄後,將齊國王室收藏的所有財寶都送回燕國,燕昭王看到勝利的戰報以及眼前齊王室的珍寶,他不禁跑到燕國的宗廟中叩首大喊:「祖宗們!國仇報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史重演

    齊國的厄運並沒有結束,在攻克齊國首都後,樂毅宣布凡被燕軍佔領的區域,都將廢除齊湣王時期的殘暴法令和苛捐雜稅,並保證燕軍必嚴守紀律不會擄掠齊國百姓。這一招攻心計正中要害,眾多齊國百姓對於齊湣王只顧擴張卻忽略民生的施政方針早已不滿多時,因此當樂毅的告示一出,齊國人民不但沒有抵抗,還巴不得樂毅的燕軍趕緊來解放自己。於是燕軍迅速攻取齊國七十餘城,昔日的東方霸主,如今只剩下莒和即墨(今山東省平度東南)兩城未被攻克。

    當樂毅在北方橫掃之際,南方的楚國打著「救齊」名號,派淖齒率軍進入齊國。正在逃亡的齊湣王對此大喜過望,於是封淖齒為國相,希望藉楚軍的力量去抵抗燕軍。這時老ㄕ敢肯定,齊湣王一定沒好好學歷史,因為……難道他不知道他老爸曾經打著救燕的名義結果是去搞偷襲嗎?
    於是報應到來,淖齒果然不懷好意。在確定此時的湣王已經無絲毫抵抗之力,他縛綁了湣王,並氣勢凌人的質問:「齊國境內,曾經天降血雨,此事大王可知?」
    湣王說:「不知。」
    淖齒再問:「齊國境內,曾經大地裂開還湧出泉水,此事大王可知?」
    湣王說:「不知。」
    淖齒又問:「曾經有人聽到齊國宮門前傳出啼哭聲,去尋找時卻不見有人,但走開後又會聽見聲音,此事大王可知?」
    湣王還是說:「不知。」
    淖齒聲色俱厲的譴責:「天下血雨,這是老天示警;地裂出泉,這是大地示警;望宮門而泣,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發生警示,而你卻不加警惕,又怎能不受到天譴呢?」之後湣王被殺,楚軍則取回以前被齊國佔去的淮北地區。

    湣王死後的一年,齊國臣民趁隙殺死淖齒,並擁立齊湣王之子為王,史稱齊襄王,並死守莒城抵抗燕軍。除此之外, 即墨城的軍民在守將戰死後,共推齊國宗室田單為將。而臨危受命的田單,之後將完成戰國史上最成功的復國行動,但那曾經睥睨諸國的霸權,依舊一去不復返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ㄕ一己之見

    何以稱霸三代的齊國會瞬間衰落?
    相信大家都明白關鍵所在,也就是樂毅破齊的基礎:齊國犯眾怒。所以你知道、我知道、樂毅知道,那不知道的齊湣王就是犯蠢,結案……了嗎?
    其實在戰國時代,各國時而結盟時而背叛已是常態,多方臨敵的形勢下,多方經營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以此來看,齊湣王在與各國大部分作戰中都能佔據上風,其實能力不差呀(當然齊湣王在濟西之戰時期的大部分表現都錯的很離譜,或許我們可以解釋齊湣王當時因前所未有的壓力而喪失判斷力)。

    然後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其實跟齊湣王的處境是差不多的。
    現代社會其實變動的速度遠超過以往,小至個人、大至團體,都面臨到「到處有機會、各處有壓力」的處境,這或許也是為何「斜槓」一詞近年來非常熱門的原因:我們面臨要在不同面向去同時發展的趨勢。
    然後我們往往看到有些公司去經營副業,結果卻慘賠到連本業都保不住;或是有些人的斜槓人生讓自己筋疲力竭,卻與理想相去甚遠。但有時候我們不能用一句簡單的「好高騖遠」或「心有旁騖」做結論,因為有時候我們的人生就是會遇到多面夾擊的狀況,正如戰國的齊湣王,他不可能要求各個國家按次序和自己單挑。

    那該如何是好呢?其實與齊湣王同一時代的西方霸主─秦國,用它的成功為我們找出其中一種解答。
    秦國最初的策略也是見誰就打誰,雖然勝多敗少,可也沒能獲得關鍵性的戰果。直到秦昭王接受范雎「遠交近攻」的建言,也就是放棄與齊燕兩國交戰,並將焦點先放在鄰近的韓趙魏三國,之後的秦國就只會對特定國家重點攻擊,而用外交策略先穩住其他國家,避免同時應付多條戰線,等到原先重點攻擊的對象被徹底打殘,秦國才會轉換目標。(就好比秦國是先對韓魏兩國用兵,在這期間,則是引發齊楚之間的外交矛盾,使楚國這個強敵無暇他顧;等到秦國收拾完韓魏,就立刻轉攻楚國,而且這一打就直接把敵人首都給火燒了,讓楚國以後看到秦國就恐慌。)
    還是簡單用一句話歸納秦國的成功原因吧,那就是:「找出要面對的主從順序。」

    不過,下結論容易,真正做起來的困難,就只有當事人曉得個中滋味。而且,歷史從來不是成功的保證,因為我們都因時空背景的不同而面對各自的處境。
    那歷史可以帶給我們什麼?我覺得其中一個答案是:帶給我們更多換位思考的機會。我們可以開啟上帝視角,看到前人同一時間的各自反應;我們可以試著代入前人,去揣摩他們的心境,在替前人思考其他可能性時,或許也可以代換回現在的自己去尋找可能性
    說到底,過往的歷史之所以在當下產生價值及意義,是在我們與過去建立連結的那一刻。這種意義很個人,所以也別具價值。

  • 施捷夫學歷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4 18:55:42
    有 193 人按讚

    202008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林鄭終於找到她的治港利器———武漢肺炎。

    有了這個瘟疫作行政工具,可以押後情況極不樂觀的立法會選舉一年。

    強行引入大陸醫護,打開這條久攻不下的醫療防線。說是為香港人好,要為香港擴大檢測,甚至說是為全民測試。

    不要說什麼示威遊行,為大家健康著想,全港禁堂食,二人限聚令。飯都唔俾你食,不但禁絕黑衣人,也趕絕了社會最弱勢的一群。朝令夕改,然後洋洋自得。

    所以,絕不封關,便是整個政策的第一步,33種人可以豁免檢測,才能讓疫症在香港蔓延。

    第一波,是因為拒絕封關,將矛頭反指向要求封關的罷工醫護。

    第二波,是不嚴格隔離回港的人士,任由病毒入境。

    第三波,是提出各式各樣,但主要是從大陸到港人士的入境檢測豁免。像剛剛到港的大陸醫護,是否有入境檢測?還是將檢測漏洞增大,帶入病毒?

    當瘟疫令到人人自危,社會恐慌,為工作生活兩餐忙亂的時候,用操控的香港大學校委會,解僱戴耀廷。

    國安辦人員,正式開工,拘捕幾個學生,說這幾個少年言論分裂國家。

    大規模DQ立法會參選人,當中不乏是上屆的議員。有這一年的立法真空期,即使人大常委用臨立會形式橡皮圖章捱一年,也不准他們參與。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說,恐怕香港人不再有真正的選舉了。他看穿了今次的粗暴動作,凡是以後不是政府必勝的選舉,根本不給你投票。

    以國安法通緝多名海外港人,及外國公民,羅冠聰被逼寫下“與人家訣別書”。

    在疫情高企,日日百多個確診市民,無法上班吃飯,人人為生活奔波的環境下,幾日間,林鄭政府就做了過去一年做不到的工作,香港沒有黑衣人,沒有了示威,沒有街頭衝突。大家飯都沒得吃了,林鄭的冷笑又掛上嘴角。

    九七之後,香港人一直被視為好難搞,但瘟疫下,原來又好聽話溫馴。所以,武漢肺炎瘟疫,在港共行政需要下,看來會持續一段長日子了。

    為政,單靠陰謀手段,就可以政通人和?

    現在流行領袖學,帝王學,君王論,爭相研究權術陰謀,看人讀心的技術,大家又翻出《孫子兵法》、《老子》、《周易》、《資治通鑑》等書,尋找算無遺策的帝王技巧,期望將天下,玩弄於股掌之間。

    中華文化,為政,重點不在於權謀,在於服務社會。

    人為什麼要做學問?因為要服務社會,服務天下。

    《大學》開宗明義的告訴你: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有責任彰顯人性的內在光輝,愛人,愛天下的人;和他們攜手,共同努力,做到最好為止。

    《論語》二十篇,第一篇學而篇,解釋什麼是學問?

    學問不是讀書,不是才華,不是寫作,不是知識淵博。

    學問是做好人,行好事。將人的天性,發揮了最高的道德標準。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每天生活,做人做事上體會得來,隨時學習,隨時體會,隨時反省,累積下來,就是學問。

    第一篇學而篇是體,第二篇為政篇就是用。

    人要做學問,因為要服務天下。

    為政,從事政治,做一個領袖,無論宣家庭、企業,還是社會。重點,不是權力,是教化。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為政,一個政治領袖,如何教化百姓,帶領他們,安居樂業。

    孔子身處春秋亂世,和今日香港好相似。社會秩序混亂,文化衰敗,貧富不均,資源和權力,集中一小撮人手上。為政者,特區政府,林鄭班子,心術不正,聰明取巧。所以今日香港之亂,不是偶然的。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社會風氣,是由為政者,政治領袖帶動的。

    所以,《為政篇》第一章,清楚簡單的告訴你: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為政,不在於權力,一言生死,而在於人的內在德性。做領袖,做主管的,內心有道,表現出來的言行,就無懈可擊了。

    一個領袖,能以身作則,做個榜樣,其他人,就會像天上的星辰,圍著北斗星而旋轉。

    做父母,做主管,腳踏實地,凡事親力親為。子女下屬,也老實擔當。做父母,做主管的,見高拜,見低踩,做下面的,也投機取巧,見風駛舵。所謂領袖學,不外乎一句,以身作則。

    第二章: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他整理《詩經》的宗旨在那裡?一個標準,就是「思無邪」。

    正,就是無邪。

    在一條線前,懂得止,便是正。
    不正,便是歪。

    人人都有思想,但思想,不能走精面,走捷徑,走歪路,不能思歪。

    這個編輯標準,放到為政篇,就是說,一切政治問題,社會問題,其實,只是人的思想問題。

    只要做政治領袖的,思想正,社會上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為政的第一原則是以身作則,第二,是思想要正。不要賣弄聰明,玩弄權術。否則,社會百病叢生了。

    頭兩章,是對政治領袖的個人要求;第三章,是政府的施政信念:

    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領導。領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如果只是倚靠政治體制來領導,再用法律來管理,犯法就拉,再判入獄。

    這樣,民免而無恥,一般人會逃避,走法律漏洞,靠人事特權,逃避了法律責任,然後還會無恥的自鳴得意,因為他聰明,識人,有辦法,你奈不了他何!你看今日的中國大陸!

    但如果以人格道德來領導,每個人都懂得尊重自己,都有羞恥心;再齊之以禮,人人都守規矩,自動自覺,有慚愧心,有恥且格,政府便達到政治目的了,且格,合格了。

    跟著,孔子自述一生求學的歷程,但為什麼放在領袖學的《為政篇》內呢?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出生貧困,三歲喪父,母親帶著孔子移居山東曲阜,母子生活艱難。所以,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由於父親曾當陬邑大夫,所以,孔子有資格進鄉學讀書。

    家庭貧困的孔子,如何用一生,七十三年時間,成為中國的萬世師表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一心向學了。志,士之心。每個人的志不同,孔子的時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受教育,士農工商,亦各有生活的追求。但孔子一心向學,朝這目標努力,到了三十歲,就能確立自我。進一步鑽研學問,到了四十歲,就擁有堅定不移的自信,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會感到迷惑。貫徹這個生活方式,到五十歲,就明白宇宙的規律,盛衰的法則,明白上天賦與我的使命,人生這一趟,有我的天命責任。

    生活到六十歲,已經明白人生的多樣性,錯綜複雜,不會輕率地反對任何人和事了。

    這樣,他希望到了生命的盡頭,七十,不是一個實數,是生命最終目標,即使隨心所欲的行動,也不會超出作為一個人的應有社會規範。

    最後一句,是全章的重點。

    春秋時代,離開三王之治的理想政治模式已遠,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不同,就在於此,再低下些,像中國歷史發展到今日,只是偷雞摸狗的竊國而已。

    在亂世,人人崇尚權力,一言生死,目的,也只不過是想點就點,為所欲為而已。

    大陸人崇拜暴力,權勢,追求軍事力量,也是如此。

    但孔子引這章,提示了我們終身學習的人生最終目標,即使任性而為,完全可以依循自己的欲望生活,也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困擾,影響了別人,騷擾了社會。

    這一章放在為政篇,是說政治領袖應具備的修養。很多人追求權力,以為有了權力就可以為所欲為,但孔子用他一生的追求告訴大家,作為政治人物的追求,成功,是從心所欲不踰矩。

    《論語.為政篇》首四章,好像跟領袖學無關,其實,原則性的點出了政治領袖的四大原則。

    《為政篇》共有廿四章,最後的一章,是這樣的:

    子曰:
    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見義不為,無勇也。

    首四章,講述政治領袖的幾個大原則,最後一章,提出了政治人物的通病。

    從政,往往聰明過頭,見高就拜,非鬼而祭之,鬼,指自己的祖先。

    中國文化以孝立國,要拜,就拜自己的祖先。別人的祖先,你卻煞有介事的去祭之,是有目的,是擦鞋,是弄手段。

    跟著,見義不為,義者,宜也,應該做的,但不做,無勇也,不敢做,沒勇氣,怕後果,有鑊孭。

    歷史衰世,很多人見義不為,明明知道應該做,但用種種藉口推說,沒辦法,不關我事,明哲保身,不敢做。

    從政,不應用手段擦鞋討好,還要有種犧牲精神,看到要做的便做,不能計較後果得失。

    將這篇放在《為政篇》的最後,就是為政,做一個政治領袖的基本精神,要有見義勇為,人溺己溺的抱負。

    擦鞋與無勇,是一般人的通病,但從政,作為領袖,這兩個人性弱點,必須克服,否則,如何為政?

    今日,有心服務社會,為政的年輕人,給打殺濫捕,政治逼害,以言入罪,DQ參選,或遠走天涯,其他的所謂建制派,甩皮甩骨,面目模糊,只餘下葛珮帆博士,學歷高,見識好,獨戰美帝新八國聯軍。

    星期日大陸檢測先頭部隊甫到港,她立即瞄到,亞洲博覽館這隻方舟,竟然掛著美帝的自由神像壁畫,真是可怒也,要求政府立即拆下。

    大陸人,對美帝,感情複雜,嘴巴憎厭,心又嚮往,邊罵邊攞簽證,夢在美國。他們將在這方舟工作,日日對著自由神像,會情緒失控的。

    葛珮帆為政,非其鬼而祭之,知道大陸人的難堪尷尬;見義勇為,要林鄭政府除下自由神像壁畫,做俾大陸睇,真勇也。

    https://youtu.be/bBSUJMlkr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