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方言翻譯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方言翻譯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方言翻譯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方言翻譯器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筆仗教我的十件事】 回應一下早上很多書友問的問題:皇民化運動改姓名時,姓是可以自己挑的嗎? 大致上是可以自己挑沒錯,不過漢民族對姓氏相當重視,大概亂改怕祖先怪罪,有些人挑的日本姓會刻意和自己原本的漢姓有關,所以就有這種改姓名參考書。 不過這一篇主要是要講筆仗的教戰守則,俗云「跋倒嘛愛搣一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小雨Wayne Shi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咖啡烘豆 #選購生豆 #咖啡配方 #ScottRao 本影片接受方言文化邀請製作,向大家推薦在咖啡豆烘焙實務上非常有用的一本工具書 書中就 採購、保存、烘焙的咖啡實務 有由淺至深的解說 亦對烘豆師需要的輔助器材與咖啡烘焙機的選購做出了詳細的分析與見解 十分推薦對咖啡有興趣的愛好者閱讀這本《咖啡烘...

方言翻譯器 在 SUMI 時々じょん。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0:23:57

我常常上去頂樓拉筋,老公很懶惰他不喜歡 拉筋。他其實要學posing,他就是需要拉筋的。 這次我幫他微拉筋,結果……… ⁡ #當他老婆很辛苦 𓃻 ※我打錯字幕不是「2跟字」是「2個字」🧡 押せと言ったり押しすぎと言ったり忙しい奴。 そんな旦那氏に振り回されっぱなし。 彼の体が硬いのかはたまた足が...

方言翻譯器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9-07 18:44:00

春秋時期的人名總是怪怪的? 生活知史 大家看春秋時期的人名,總是感覺怪怪的。就以孔子的弟子為例,顓孫師、宓不齊、端木賜、澹臺滅明,這些名字都相當的奇怪。要是一些吳越等地的人名就更加如此了,比如吳王壽夢、諸樊、餘祭、餘眛。到底這些春秋戰國時期的人名為什麼怪怪的呢? 先說吳越等地的人,他們的人名其...

方言翻譯器 在 藍橘子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18:25:38

今天,是我最後一天上班的日子。我退休了~ . 環視四周,以前覺得公司是地獄,如今一花一草,一張桌子一枝筆都充滿回憶。 . .「&%#︿@」公司裡最年輕的菲菲走過來跟我說,手上拿著一份小禮物。 . .「你說什麼鬼?」我。 .「$@&($&」菲菲指一指我放在桌上的助聽器。 . 噢~對對對! 老人家總是忘...

  • 方言翻譯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19 22:54:56
    有 4,913 人按讚

    【筆仗教我的十件事】

    回應一下早上很多書友問的問題:皇民化運動改姓名時,姓是可以自己挑的嗎?

    大致上是可以自己挑沒錯,不過漢民族對姓氏相當重視,大概亂改怕祖先怪罪,有些人挑的日本姓會刻意和自己原本的漢姓有關,所以就有這種改姓名參考書。
     
    不過這一篇主要是要講筆仗的教戰守則,俗云「跋倒嘛愛搣一把沙」(跌倒也要抓一把沙子,喻遭到壞事也要取得好處),這星期的粉絲團有史以來最大作戰也讓我體悟不少事,分享給各位參考。

    很多人都佩服我有耐性、脾氣好,也有朋友尊稱我是最有毅力的粉絲團主、臺派第一寫手(等一下這不是粉絲說的)等等。其實我脾氣沒有這麼好,我留言很酸的,只是酸得讓你無可奈何而已。

    以這次的大戰為例,我來談談打筆仗的態度。

    首先,自己的專業要夠、立場要堅定。以我這文章來說,我的立場很堅定(而且長期追蹤的版友也一定知道我這些立場):對於「臺語」一詞的堅持、對於「方言」的界定、臺語文書寫的源流與證據、史料的閱讀等等。支持我堅定的原因,背後都有文獻、資料與閱讀的支持。

    這樣一來,我的立論雖然不敢說沒有破綻,但至少自己不會自亂陣腳,所以很難找到我自相矛盾之處。反觀來辯之客,雖然有些是在某陣營相約而來,但每人的學識和觀點不一,加上有些辯者是被演算法拉來的,只是來反對的,根本也不同陣營,所以來辯者就經常口徑不一。例如一人說「臺語有音無字」,另一人卻想把臺語拉入中國版圖論述,主張「臺語用的是漢字」,到底臺語有沒有字啦你們先去場外打一架,贏的再回來跟我辯。

    再來是自己不能被激怒。我為人的態度是這樣:人家罵我的是事實,我應該聞過則喜,努力改進;人家罵我的事不實,既然不是我做錯的,我何必生氣?所以不管對方怎麼激我,不是事實的都不用生氣,比如說我是綠營側翼,比如說我洗腦年輕人獲取政治利益,我還會反問能否舉出證據說我能獲取政治利益。如果對方激我不動,有些沉不住氣的就會開始口出惡言。BINGO!我就是等你這個!等對方口出惡言,我不但更不會生氣,反而會露出「抓到把柄了齁」的微笑(請參考《死亡筆記本》夜神月「計畫通」一幕)。有人對我留言「你家都沒老人了?」好喔,你在詛咒什麼嗎?要不要說清楚?OK,對方聞到訴訟的味道,縮了。或留言給我「你需要調養嗎?」,來說清楚一點你要表達什麼,對方縮了,「調養對大家都很重要」,我幫他按了個加油。

    這就是我小時候看的禪宗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說,我上街買東西時,總有一個大媽無故罵我,我怎麼辦?老和尚說,如果有人搬一堆東西要塞給你,你卻不收,他怎麼辦?小和尚恍然大悟:那他只好把東西自己搬回去了!於是小和尚再遇到大媽罵街,只對她微微一笑便走。大媽回去只好罵老公出氣。所以有些太低階的問題,是連回也不必回的,笑笑說聲好喔即可;你也發洩,我也不痛不癢,對社會和諧大有助益。

    當然,光靠修養是不能打筆仗的。自己立場堅定、專業足夠,面對辯者的各種刁鑽角度挑戰,最重要的就是邏輯攻防。你這篇文章主旨是啥,就聚焦在啥,不講無益之事。立場+專業+邏輯,時間久了對方自然露出破綻。比如從主張「政府從沒禁過臺語」,一小時後自己講出「雖然在學校禁臺語,但是......」到底有沒有禁啦你要不要跟一小時前的自己討論一下?後來立場又改成「雖然有禁,但沒造成影響,不算禁」,但是講一講又開始講當年「掛狗牌」是臺籍老師學日本的「方言札」,也就是把錯推給臺籍老師。我說就算掛狗牌是臺籍老師在日治時代學的吧,但他懲罰的源頭還是政府頒布的命令啊,就算沒掛狗牌,也是有其他懲罰手段。對方堅稱政府命令不重要,掛狗牌對於自尊影響甚大云云——各位看到矛盾了嗎?先前不是說「學校有禁,但沒影響」,現在又說出「在學校掛狗牌影響學生自尊甚大」,到底有沒有影響啦你左右腦打一架好嗎?

    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辯者死咬「臺語」這名稱是大福佬主義,閩南語有什麼資格代表全台?而且自己就是臺語使用者,臺語何曾快滅亡?於是他說出了經典留言:「林北連跑業務都講臺語ㄟ......臺語臺語?你們是把別的族群都踩在腳下嗎?」問號。問號。我真的黑人問號。

    自己的邏輯清楚,時間一久就能等對方邏輯破洞,自己打自己。此外專業依然是最強大的武器。許多辯者被動員來或被演算法拉來,初來乍到,挑戰的問題總讓我有「你落車頭有探聽我是誰嗎」之感。有人要表示自己臺語程度很高,所以比我有資格談臺語存亡的問題(一方面,對方可能認為這種「綠營側翼粉專」都是「覺青」經營,小屁孩不可能會講臺語),考我「窗簾」臺語怎麼講,我不但秒答,還截圖貼了線上臺語字典中的各種講法給他看。他大概是覺得這種魔王等級的問題被秒殺面子掛不住,此後就不斷跳針臺語不能使用外來語、像新加坡這種語言多樣性的國家是好事嗎。猴~~!!又抓到把柄了!!此後他只要一留言,我就問他華語使不使用外來語,以及對新加坡有什麼意見,成為他的死穴。

    還有人想考我更困難的,例如用臺語讀出師表,也有人挑戰其他書友能否用臺語翻譯戰鬥機說明手冊。碰到這種人不用傻傻隨之起舞,詢問願意繳多少學費就行。有學費,我就教你。說到要學費,對方鐵定縮(我有點失望,沒外快了)。對了,還有一個人認為羅馬字根本沒人懂沒人學,唱聲說能不能找一千人用羅馬字罵國民黨辦得到嗎你,我秒回辦得到,對方再也不敢留言,其實我是靠氣勢唬住的,我也不知道能不能號召那麼多人ㄎㄎ。

    一星期戰下來,三篇文章留言超過五千則,老實講很多留言我連看都沒看過,你們自己在那串留言裡在吵什麼我也沒法管。而且有部份辯者並不死心,休息一天隔日又來的,所以許多書友留言勸我不必跟他們再辯,他們不會聽的。這裡就要講到更深一層的問題了,我並不是為了駁倒對方才留言的。

    *其實我是留資料給後人、甚至日後研究者看的。*所以說先存有這個超然的態度,自己的心態就不會停留在「我一定要電爆你」的低階動機,也不容易動怒。而且我不是說託黑粉之福嗎?這週以來觸及率和粉絲增加人數都爆增。

    *所以各位知道最絕的招式是什麼嗎?我把一邊筆仗,一邊在留言回應的新增立論和資訊,補充進我原本的文章裡。沒錯,你越來戰,我這篇文章的內容越豐富,而且觸及率越高。到最後,我文章質與量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多人被演算法推薦來看,但是你在底下反對我的留言呢?——誰有耐心點開兩千多則留言來看?*

    感謝。感謝大家。活水來冊房的盛況,你我都推了一把。

    最後,告誡大家在筆仗時不要做的事情。
    一、要點看對方資料可以,但不要拿對方資料做攻擊目標,例如長相、職業、個資等等。
    二、不貼標籤,所以我不會說出「中國難民」、「韓粉」之類的稱呼,甚至連「藍營」我也不會說。
    三、不出惡言:腦殘、蛆、智障、不識字等等,我不會使用。
    以上這些東西,一講出來,格調就降低了。我會等對方講,一講我就贏了。

    *這就是我在這次大戰中學到的十件事:
    一、立場、專業、邏輯。
    二、對方說的是事實,聞過則喜;對方說的不是事實,與我何干。
    三、對方口出惡言,要求對方再說一次或詢問切確意思,對方會縮。
    四、立場+邏輯+耐心,引蛇出洞。你保持邏輯,等久了對方就沒邏輯了。
    五、適時不隨之起舞,對方連舞也沒跳只是播個前奏,自己沒必要跳個半死給對方看。要看專業的先繳學費。
    六、眼光提高到「我把這篇文章/留言留給後人看」,不求說服對方。
    七、將筆仗過程中產生的新例證、新觀點,回頭編輯進原文裡,使自己的原文文本更強大。
    八、不要仇視對方,粉絲團的流量,你我都推了一把。
    九、不攻擊對方個人資料、不貼標籤、不口出惡言。
    十、感謝支持自己的粉絲,按讚的、幫忙提供資料的、幫忙應付的,以及分享到個人塗鴉牆、社團、粉專將訊息散播出去的,友直友諒友多聞,還有從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隔海留言支援的朋友,由衷感謝大家的鼓勵。*

    祝各位此後百戰百勝,明日鍵盤戰神就是你。

  • 方言翻譯器 在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16 21:11:08
    有 1 人按讚

    【影片:實測掌上翻譯機能否打敗人類譯者】
    一個機器設備能取代學習一門新語言的需求嗎?《華爾街日報》特邀《如何說好一門語言》(How To Speak Any Language Fluently)作者,同時也是掌握超過 15 門語言的專家 Alex Rawling 走上巴塞隆納街頭,測試新推出的 Pocketalk S 語音實時翻譯器。他利用這款機器展開了點單、問路和理解方言口音等三個場景測試,看看它表現如何,並對其便攜性、流暢度、準確性、適用度等多個方面給出綜合評價。

    >>相關影片:航旅重啟後,你可能需要一張電子健康護照
    https://www.wsj.com/video/china/54E3E41B-349A-459B-A99D-0713E05A42FB.html

  • 方言翻譯器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16 19:51:38
    有 230 人按讚

    2020年底,知名YouTuber #愛莉莎莎 發表了一支「喝橄欖油排膽結石」的民俗療法影片,被另一位YouTuber台大兒科醫師 #蒼藍鴿 批評是誤導民眾。2021春節期間,愛莉莎莎拍攝影片反擊對方言論,反而遭到醫療人員和眾多網友嚴厲批評,最後終於發布道歉影片,並且下架前面兩支高度爭議的影片。
    底下我彙整了《#專業之死》這本書的重點資訊,交叉比對這起事件可能的起因和過程,整理出我們能從書中學到的五件事情。
    部落格圖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death-of-expertise/
     
    【這是一本怎樣的書?】
     
    《專業之死》的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他主要研究蘇聯政局,也曾經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會助理。他感嘆道:「以前的問題是在於資訊不流通、不發達,人民缺少學習知識的機會;現在則是資訊太爆炸,大家充滿了擁有知識的假象,反而開始對知識和專家體系抱持著敵意。」

    這本書會說明這種現象的成因,以及這種現象帶來的後果和影響。作者除了談「專業」兩個字之外,書中也圍繞著「專家」與「公民」在民主社會中的關係來談。作者試圖回答兩個問題:(1) 專家與公民之間的關係可以崩解? (2)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專家或者公民,又應該如何應對來將此危機化解?

    作者從定義什麼是專家、什麼是公民開始,然後說明為什麼這兩個族群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難,現在甚至還演變成彼此抱有敵意。然後談到了教育有時候不一定會開啟我們的視野,如果做的不恰當,反而會讓我們變成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

    接著,作者談網路資訊爆炸的時代,為什麼單純依靠搜尋引擎,並沒有辦法讓我們擁有跟專家一樣的能力,有時候「以為自己弄懂了」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他也同時抨擊新聞媒體和政客官僚,他們為了博取眼球、總是操作意識形態的手法,反而會讓專家和公民漸行漸遠。

    最後,作者提醒要如何成為一個恰如其分的公民,也提醒了身為專家應該保持謙虛和溝通的意願。這不是兩邊的拉扯,而是彼此的互相合作,因為專家和公民的良好合作,才能讓民主體制健康地發展,而不會淪為意識形態操弄下的極權統治。
     
    無知在美國是一門邪教,而且源遠流長。反智像一條綿延不絕的線,蜿蜒貫穿著我們生活中的政治與文化面,至於滋養著這條線的謬誤觀念,則是:民主就等於「我再無知,也可以跟博學的你平起平坐」。
    -科幻作家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為什麼我想讀這本書?】
     
    我之所以會拿起這本書來讀,是因為在去年的疫情肆虐之下,美國前總統川普總統特立獨行的防疫作為,還有他的支持者對於防疫不屑一顧的態度,都讓我十分納悶。為什麼在現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還是有這麼多的人,對於這種明明有科學證據的公衛政策,抱有這麼大的敵意呢?

    加上有讀者推薦我這本書的內容非常精彩,我找來讀完之後的確大呼過癮。通常來說,這種書名加上教授身分的作者,會給人一種「艱澀」和「生硬」的先入為主印象。但是作者的敘事手法,搭配譯者非常「接地氣」的翻譯口吻,簡直讓這本書讀來輕鬆流暢,偶爾詼諧戲謔,偶爾嚴肅正經。

    例如在這本書的開頭,作者就開宗明義就說:「萬一你覺得自己從來不需要任何人的意見,那就恭喜你,就是你這種人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寫不可。」以及平民是怎麼看待讀書人的:「只要你還讀過兩天書,然後又不願意棄明投暗去跟大眾抱團的,那你就是精英份子,你全家都是精英份子。」

    當我讀完這本書,正在整理心得的時候,恰逢最近網路上吵得火熱的「愛莉莎莎和蒼藍鴿的肝膽排石法事件」,這段你來我往的過程,被媒體塑造成了「文組vs.理組」之爭或「網紅vs.醫生」之爭,以這本書來解讀的話,這恰好是一場「公民vs.專家」之爭。
     
    【1.無知的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無知】
     
    許多網路留言抨擊愛莉莎莎的這支影片充滿誤導民眾的惡意,甚至在後來還拍了支反擊的影片,更是罪不可赦。我認為,起初的影片應該不至於是惡意,她很可能只是落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而不自覺。

    作者提到,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由兩位心理學者鄧寧和克魯格發表的論述,這個現象是在說「愈是笨蛋,就愈有信心自己不是笨蛋」。說話愈是草包的傢伙,就愈不可能知道自己錯、別人對。愈是沒料的人,就愈是會去無中生有、穿鑿附會。

    在沒有充足的醫學知識和化學知識之下,她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任何不妥,恐怕對這種療法會帶來的副作用也毫無所知。我可以想像,當她看到蒼藍鴿的糾正影片時有多麼氣憤,如同作者說的:「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因此,她找了相關書籍和網路資訊,磨刀霍霍準備回擊對方的指點。
     
    【2.搜尋引擎已經不管用了嗎?】
     
    書中提到現代人有一種通病:上網搜尋的過程會讓人自認學識變淵博了,包括跟他們所查知識無關的主題,網友都會覺得自己所知變多了。這也算是一種鄧寧克魯格效應,也就是程度「愈差」的人,「愈難」在上網的時候察覺自己其實什麼都沒有吸收進去。

    一心想反擊的愛莉莎莎,做了一個在這種處境下,可能很多人都會犯的事情:「他們會先決定好自己要相信什麼,然後再去網路上找證據,也就是一個先射箭再畫靶的概念。」作者也提到,人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在對話中有跟不上、聽不懂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量資訊唾手可得的今日。當她急著找資料佐證自己的立場的同時,似乎忘了對方是有醫師執照的執業醫師。

    雖然我們不是當事人,但仍然能從作者對「搜尋引擎學習法」的批評學到寶貴一課:「我們希望別人可以幫我們把骨頭都先挑掉,整理成懶人包,呈現方式還得顧及視覺上的舒適。那些字體又小、本身就很容易破損的教科書,我們敬謝不敏。所以與其說很多人在做研究,不如說他們是在:搜尋漂亮的網頁來提供人們能在最短的時間裡,花最少力氣吸收的解答。」搜尋引擎只能幫我們找到線索,閱讀和解析的苦工才是我們該練就的真本領。
     
    【3.高等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許多媒體報導愛莉莎莎雖然擁有高學歷背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行銷碩士),卻在醫療這件事上面「不尊重專業」。為什麼會犯下這麼明顯的錯誤?這可以用心理學家鄧寧的說法來解釋:「我們傳統上認為無知就是缺少知識,所以教育就是無知的解藥。但教育即便是辦得好,也還是可能會製造出虛幻的自信。」

    如今高等教育已經非常普遍,有時候反而帶給我們一種「我再多學一些就能跟專家平起平坐」的過度自信。我很喜歡《知識的假象》書中提過的一個觀念:「我們自以為擁有的知識,不過是延伸自全人類的知識共同體罷了;許多我們自己為懂的事情,其實我們並沒有那麼懂。」

    所以愛莉莎莎在反擊影片中,引用《神奇的肝膽排石法》這本書,還把所有替這本書推薦和背書的「專家」也拉了進來,試著讓自己的立場增添一分可信度。只是她沒料想到的是,她引用的這位作者和推薦者們,本身就充滿了爭議,在科學上也站不住腳。受過高等教育的平民要挑戰另一個領域的專家,過度的自信反而成為了最大的絆腳石。
     
    【4.專家難道就不會錯嗎?】
     
    當我在閱讀相關報導網友們的評論時,看到許多留言寫道「很多專家也會誤人子弟」,以及「專家也不能全信」。之所以會有這種觀感,大多來自於某些專家曾經「撈過界」或「犯過錯」,如同作者批評某些自以為是的專家:「他們當自己的專業知識是萬用鑰匙,動輒對天下的事情大放厥辭,他們漂亮的博士帽就像佛光普照,一戴上去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

    這次的事件,很明顯的是蒼藍鴿以醫學專業獲得壓倒性勝利,導正了視聽,但身為普通公民的我們,仍然要保持清醒的意識,察覺以後遭遇的其他爭議事件。注意專家發表意見的場合,是針對他們自己真正的專業領域,抑或是他們不小心撈過界了。

    雖然作者並不鼓勵我們對專家抱持百分百的盲信,但是在我們保持懷疑的同時,也不要急著對非自己專業領域的事情妄下判斷。他建議平民對專家抱持懷疑之心時,必須符合以下三點:

    1. 當專家看法一致時,反面的意見就不能推定為真。
    2. 當專家看法有分歧時,非專家的人不能認定任何一個看法為真。
    3. 當專家都認為資料不足以做出結論時,一般人也理應不要妄下斷言。

    專家不能保證所有的事情都是喜劇收場。他們無法承諾自己永遠不會犯錯,或在思考時不掉進凡人都很容易掉進的陷阱。他們能保證的,只有遵循科學原則和方法,進而把犯錯跟掉進陷阱的機率降到比大多數人低很多。想要享受某種專業帶來的好處,我們就得同時接受他們的不完美,就得接受他們還是有一定犯錯的風險。
     
    【5.新聞媒體的標題亂象】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現代人會蜻蜓點水掃一下報紙頭條或文章,就分享到社群媒體上,但他們根本沒閱讀報導的內容。儘管如此,人們都希望在別人眼裡既聰明,消息又靈通,所以他們總是會一路裝蒜下去。」不可否認的是,以前的我也曾經這麼做過,看到標題就急著轉發。這個動作最後只為了表達自己立場和意識形態,還很容易造成假新聞的傳遞(用標題引誘轉發、塞假資訊在內容裡)。

    你或許會問,那我們該如何對抗假新聞的傳播呢?雖然作者在這本書裡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引,但是我想起了另一位英國科學作家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在《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書中給出的兩個建議:

    1. 首先,不要推波助瀾。盡量避免轉發誘餌式標題,例如「肝膽排石法到底有沒有效?」這種標題,就無助於資訊的釐清,卻會讓不知詳情的民眾被誤導,只看標題還以為這是某種有效果的療法,很容易越描越黑。反而是「研究已經證明肝膽排石法是無效的民俗療法」這種平淡的論定式標題,才有助於導正視聽。

    2. 其次,只轉發有憑有據的正確資訊。例如看到某則醫療資訊,就要很謹慎查證來源是否有公信力,像是衛服部、醫療院所和機構、有名有姓的具名醫師,這些查得到來源出處的資訊才經得起驗證,避免那些連作者和來源都查不到的坊間謠言。
     
    【民主制度仰賴專家與公民的溝通】
     
    除了上面的討論之外,作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民主制度,得仰賴專家與公民保持良好的溝通,才不至於讓不尊重專業的民粹主義崛起,進一步惡化成極權主義。這個觀點讓我重視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作者在書中這麼說道:「專家與公民的關係,就跟絕大多數民主制度下的互動關係一樣,都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一旦這樣的基礎崩解,專家與公民就會變成交戰的兩方。一但事態朝此方向惡化,民主本身就可能陷入死亡漩渦,進而讓暴民政治或由技術官僚把持的精英統治,變成迫在眉睫的危險。這兩種終局都是威權統治的變形,也都是美國現狀所面臨的重大危險。這就是為什麼專家與公民關係的崩解,就等同於民主制度的失能。」

    對應到台灣的社會狀況,這段評論值得我們作為警惕。歷史上平民的資訊量不足是一碼子事,專業知識又是另外一個問題。現在有問題的不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無視,而是大家對於知識體系抱持敵意。專家必須更加謙遜地傳達知識,公民必須提高自己對知識的自覺。
     
    【後記:不敵對,造橋梁】
     
    我認為《專業之死》這本書是寫給所有現代人看的必讀之書,無論你自認為是專業領域中的專家,或者你只是一個像我一樣普通的平民百姓,這本書都會帶給你不同於以往的觀點。更進一步,讓我們認識民主制度和數位浪潮的結合之下,身為個人該如何保持冷靜和理性,扮演好自己身為公民的角色。

    我透過這本書學到的事情,就是除了跟著大眾搖旗吶喊「專業已死」這個選項之外,我還能有別的選擇。回顧到我自己能做出的貢獻,就是在專家和公民之間搭建起一個「橋樑」,透過部落格和Podcast傳遞我看到且認為正確的資訊,保持謙遜聽取來自各方的意見,讓知識的傳播足夠廣泛,並且時時保持優化。
     
    一支民族若想自治,就必須要先武裝自己,而知識的力量就是他們最好的武器。
    -美國第四任總統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 方言翻譯器 在 小雨Wayne Shih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8-18 03:08:41

    #咖啡烘豆 #選購生豆 #咖啡配方 #ScottRao

    本影片接受方言文化邀請製作,向大家推薦在咖啡豆烘焙實務上非常有用的一本工具書
    書中就 採購、保存、烘焙的咖啡實務 有由淺至深的解說
    亦對烘豆師需要的輔助器材與咖啡烘焙機的選購做出了詳細的分析與見解
    十分推薦對咖啡有興趣的愛好者閱讀這本《咖啡烘豆的科學》

    附上本書原作者Scott Rao給台灣讀者的影片
    https://youtu.be/ejYEP1T9tls

    ****
    《咖啡烘豆的科學》
    作者:Scott Rao
    翻譯:魏嘉儀
    審定:余知奇
    ISBN:978-957-9094-75-7
    初版一刷 2020.07.29
    ****


    粉絲專頁(可以幫你回答問題):https://www.facebook.com/WayneShih78/
    想知道我有賣什麼? https://www.cafedrizzle.com.tw

    如果你喜歡我的影片歡迎訂閱我的頻道!!
    如果你不喜歡我的影片拜託不要訂閱我的頻道!!

    如果你有任何疑問歡迎在影片下方提出問題
    但我不一定會認真回答你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