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關於減脂 成為翹臀女神之塑形過程🔥 part4(實作篇)
《Uncle Sean個人減脂歷程報告》 🔥特別呈獻!!🔥
附上一隻白肉豬的照片,增重頂標期97kg (充血、用力) 2017/6/1
今日拍的:減脂兩個月多89kg(未脫水、未充碳、充血、用力、POSE)2017/8/16...
千呼萬喚始出來:關於減脂 成為翹臀女神之塑形過程🔥 part4(實作篇)
《Uncle Sean個人減脂歷程報告》 🔥特別呈獻!!🔥
附上一隻白肉豬的照片,增重頂標期97kg (充血、用力) 2017/6/1
今日拍的:減脂兩個月多89kg(未脫水、未充碳、充血、用力、POSE)2017/8/16
-
-
這次又相隔比較久才出文,原因不是脫稿,我有正當裡有解釋為何「富奸」是因為我在實驗各種減脂法以供大家參考利用,我也必須親身去驗證這些飲食法則到底有多少利弊。即使看了論述,知道原理跟結果,但實際操作也會因為個體差異及個人生活作息有新的體驗與心得,為的是更深刻的理解。
-
-
📝我想維持三大營養素,熱量控制是最基本的減脂法,但這脫離不了單純的熱量控制,這種減脂方式通常會出現撞牆期,另外長期下來肌肉肯定會消耗掉的,如果你是增肌期到後面要減脂,一般建議減脂不超過三~四個月,否則再減下去,辛苦練的寶貴肌肉可能減少,除非你是毫無運動及減重經驗並且體脂高的人,這邊相信不用跟各位說明太多。
-
📝第一次看這篇的人,建議你回頭看我part1,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
📝減脂70%來自飲食,這已經是講到爛的廢話了,然後不要再靠有氧來減脂了(詳見我關於減脂part1 、2、3有提到)
-
📝不管你是要苗條曲線、翹臀大曲線、健美、壯碩都是:飲食控制+重訓。(我幾乎不做有氧) -
📝我想先跟各位提到很重要的一點,只要你有這個認知,就不會再減脂期甚至是增肌期碰到不必要的瓶頸,身體是很聰明的,他就是一個能『超級適應的生存機器』
解釋何謂適應?
答:平衡
平衡=沒有改變
-
-
講到這邊大家應該多半理解了,就是一種方法,對你不一定有效,有效,他有一天也會沒效,即使超級有效,他有一天也會緩和,到最後沒效,所以你必須變化。
變化有很多方法,比如說存粹在量跟營養做調整,食物內容,或是直接換個方法,只要跟現狀不同的,都叫變化。
-
-
📝這目的是為打破平衡
打破平衡=改變
但必須注意的是維持身體基本機能(絕對遵守不吃低於基礎代謝的熱量)
-
註:自身基礎代謝公式及TDEE公式計算,網路隨處可查。
-
-
所以part1特別提到的減脂飲食法,比較不會有停滯期:
-
👉🏻碳循環飲食
👉🏻低碳飲食
👉🏻間歇性斷食
👉🏻生酮飲食
-
就Uncle 這邊跟各位一一解釋
-
-
📝碳循環飲食
未採用
不是因為它不好,沒別的原因就只是因為不想用而已。如果要我採用碳循環,我會比較考慮增肌的時候採用。
它的特性就是,減脂、增肌、維持都可以使用。
另外他可以避免長期低碳帶來的力量表現低下,或是因為少醣產生情緒波動等。
另外增肌期,也可以維持不錯的體脂率,慢慢增肌。
-
這邊跟大家分享它的操作(簡易版)
高碳日:(一日攝取克數=每公斤x1.5~3.3) 攝取高碳,補足糖原,刺激胰島素分泌將養分帶入肌肉,抑制肌肉分解或是達到增肌效果。通常這天都做大肌群訓練(腿、臀、胸、背等)。
低碳日:(一日攝取克數=每公斤x0.4~2)通常這天為休息日,但身體會誤以為自己處在高碳攝取,維持高代謝,加速脂肪燃燒。
中碳日:(取你設定的高碳日與低碳日的平均值)這個攝取量可以維持基本輸出能量,但會有熱量赤字(做小肌群訓練、肩、手臂等)
-
蛋白質一日攝取量(自身體重x0.8~2) 脂肪越低越好,但還是要有。
-
建議女性可從最低攝取量開始,男性則是建議中等攝取量開始,再依自身情況做調整
如果你是健身強度很高的人(一週三到四次以上,一次執行一小時以上並且不打屁聊天滑手機專心訓練到力竭程度)可以再將攝取量調高一些
依各位的訓練習慣及作息分配碳水日。
-
-
-
📝低碳飲食
也未採用
這邊我不想解釋,因為我不推,長期下來肯定消肌肉,如果要用低碳飲食,還不如使用碳循環,或生酮飲食。
-
-
- 😎接下來要講到我有用的減脂飲食了(興奮)🤤
97kg的時候(增肌頂標時期),這邊慚愧地跟大家說我增肌時其實挺亂吃的,畢竟好歹也是老闆🤔要管理一間健身房,還有學生要教,又要負責公司未來計畫,真的挺忙壓力也挺大的啊,連訓練的時間都快沒有了,所以我吃爽爽也是應該的!(藉口)
換個角度想,我故意增加很多脂肪可以減!這樣po減脂文才有說服力啊!哈哈哈(將錯就錯吧)
-
-
-
-
-
那就來跟大家分享吧!!
-
-
-
-
-
-
答案是
—
-
-
-
-
-
-
-
在下篇延續!
真不好意思吊大家胃口!畢竟有字數限制限啊姆哈哈哈!要怪就怪IG設計!
下週一8/21同一時間21:00上PO!大家等著💪🏻
以上是關於減脂!
覺得有幫助,請tag想減脂或是想對減脂有更深刻了解的朋友😎💪🏻 -
-
-
#臀叔
#大s翹臀曲線 -
#booty打造狂人 -
#減脂 #減重 #減肥 #bootyarmy #翹臀女神 #翹臀女神製造機 #健身房 #訓練 #健美 #大S翹臀曲線 #重訓 #教練 #健身教練 #增肌 #翹臀 #翹臀養成 #運動 #健築美學 #bootygirl #curvygirl #workout #training #booty #fitness #bodybuilding #modeldesign_gym #uncleseanfitness
方波平均值公式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知道嗎?【「平均壽命」並不是國民年齡的平均】#本日冷知識1543
小編科宅在高中地理課曾讀到:非洲波札那因為愛滋病沉重的打擊,國民平均壽命一度下降了 20 歲 [1]。主因是病毒擊垮了一整代青壯年,繼而小孩子忽然喪失撫養,很悲。後來又學到:1918 年西班牙流感一舉讓米國國民的平均壽命掉了 12 歲。不單米國,其他各國也多半是 10~20 歲之間的驚人幅度 [2]。
* 然而歷史教訓無路用,還是不肯戴口罩。要增進國際觀就應該研究歷史地理。看新聞是什麼斜門歪道。¯\_(ツ)_/¯
但我一向容易畫錯重點,立刻有個疑問是:太奇怪了。這兩種疫情都特別讓年輕人掛點,這樣「平均壽命」不是反而應該增加嗎?
那時我真心以為平均壽命的意思是大家拿身分證出來,取歲數的平均。一個類比是,如果班上數學段考平均成績是 50 分(貴校數學超殺),假設成績不滿 50 分的同學不計入,其餘人的分數平均顯然會增加。如果病毒讓青年喪命,剩下較老的成年人,平均值應該會有一樣的變化。
然後我就短暫忘了這事,作為人生的伏流,這個迷思一直到大學才重新冒出來——在一堂叫生物統計學的課。基本上給了我當頭棒喝長出三層包......平均壽命根本不是那個意思!
謎題得解後我一直想寫。但是齁~細細想來,這個概念實在太奇怪,很不直觀,我可不想用數學公式嚇跑大家。怎麼辦怎麼辦?
直到有天電視在播〈SASUKE! 極限體能王〉,看著選手紛紛在障礙物前英勇的落水的姿態,忽然讓我的腦袋過電。啊,懂惹,極限體能王根本和人生一模一樣!咦?容我解釋 XDD
好ㄉ。咱們話說從頭,平均壽命當然不是全體國民的歲數平均,明顯的從台灣的人口金字塔 [3] 可以看出平均數和中位數約莫是在 40 幾歲的地方。而不是常說的平均壽命的 80 歲。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很不幸的,平均壽命這個約定俗成的翻譯頗為糟糕——我應該不會是唯一望文生義誤會的人吧。其原文是 Life Expectancy,稍微比較好的翻譯是「預期壽命」。今後稱之。但不細加解釋恐怕還是不會瞭改。
預期壽命其實本來是保險業者發明出來的概念,相關的專有名詞是叫「生命表」(Life Table)的東西。因為保險業說白了就是在和大眾對賭,合理的保險金應設定為新收的錢要多過給出的理賠金額,保險公司才能獲利。因此,為了作莊,保險公司必須對人口中不同年齡的人忽然發生不幸的一般情形瞭若指掌。具體而言是:各年齡的人之平均死亡率。
當今天有一批客戶買保險,就能根據生命表來預計明年會有多少蒙主寵召,後年有多少羽化升仙,十年後有多少早登極樂等等。才可以根據這調查預估一開始要收多少保費,加以精算與平衡,保險業才不會變慈善事業。
所以講白了,Expectancy 到底指是什麼的期望?就是我一直在換詞避諱的那件事,對於足夠大的客戶群體,平均會在幾年後發生。就醬。後來這個概念被推廣到一整個國家的一年一年的新生兒身上,就變成了預期壽命了。
回來講到極限體能王:讓我們想像人生是一個闖關大舞台,中途有許多障礙會讓挑戰者落入三途之川。而且就像斯芬克斯的謎題,挑戰者還會從四條腿→兩條腿→三條腿→坐電動輪椅這樣的變化(喂!)。總之那些障礙物的難度有高有低。分析方法就是去統計大量挑戰者的通過率。
藉由基本假設:在給定年齡遇到的障礙(俗稱劫數)難度不會變動,主辦單位就可以估計說新一批例如 10,000 名參賽者【平均落水的地點】會在哪裡了。那就是預期壽命的白話文概念。講完。
呃,對,仔細一講就會覺得齁,統計各國的該數值並互相比較,真是有變態到的一件事。
它能反映的東西也頗為侷限,就只是各國各自的「障礙賽道」的難度而已。像日本 (84.5) 的難度最簡易,阿富汗 (50.3) 難度是怕爆。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醫療衛生保健內憂外患的水準,賽道的難度便有差別。如在前工業時代的古早古早,傳染病、戰亂、飢荒(天啟四騎士之三)再加上新生兒夭折、產婦難產或感染症等災害,是最主要的落水因素。隨著時代與生活條件的進步,參賽者也會逐漸突破到更遠的地方。怎麼描述起來有點像超級馬力歐。
接著來討論「預期壽命」這個數值各種奇怪不直觀的地方。
首先,剛剛說計算預期壽命的最大假設是「障礙難度不變」,但那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戰亂傳染病等突發情形會使死亡率增加,而普遍的物質進步會持續降低各種可預防的死亡率。因此在這樣的波動之中,今年出生的嬰兒和去年出生的嬰兒會有不同的預期壽命。
而如開頭所說的那些情況,戰爭飢荒傳染病的肆虐會忽然讓一整代人的預期壽命降低,又在災後產生顯著巨幅的反彈,所以它天生是個浮動不穩定的值。
這時想到 2020 就......扶額。島國以外舞台的難度都遽然增加。
更怪的還有,假設我出生那年的男性預期壽命是 75 歲好了,那我和我同歲的幾萬名男嬰到最後,真的會平均在 75 歲死掉嗎?答案當然不是,因為,如果沒有意外,科技持續進步的情形下,「賽道」會隨著我們變老而越來越簡單。(應該啦......如果今年不是 2020 寫這段我會更有信心的。)
* 甚至「奇點主義者」主張說:搞不好第一個永生的人已經出生在地球上了。他們的想像是隨著這個人活到 30 歲,科技的進步已經延長人類壽命 50 歲,以此類推,遞增無止期......若不是今年是 2020 看到科學、科技界的醜態百出,本人也是很想相信這個美好 der 願景啦。
邏輯出問題出在,用於估計我們這批人在 50 歲的淘汰率的數值根本是別人的(比我整整老 50 歲的那代人),畢竟也無法跳進抽屜裡的時光機去偷看未來。所以技術上預期壽命甚至並不是任何人壽命的實際預期。因為它的基本假設並不精確成立,只是個盡人事(收保費)所進行的推估而已。
台灣的新生兒預期壽命目前大概是 80 歲,細想起來這是很不得了的事情。台灣人的人生賽道超級平坦,只可惜馬路如虎口,馬路安全要是搞好搞不好便立刻追上日本了 ← 非得嘴一下不可。
此外在某種意義上,任何在 80 歲前過世的人都算是英年早逝,因為那是平均值啊。#已經警告過了這回充滿這種超怪的發言
更怪的燒腦邏輯還有,如果說一個國家的預期壽命是 40 歲好了(約是古典希臘羅馬時期的數值),那 39 歲的人是否就該遺囑寫一寫準備投胎?答案是否,否,否,大大的否!他幾乎肯定可以再活個十年二十年沒事兒。
問題出在,古早年代的關卡,難關幾乎都在前頭。也就是古時小孩難養大,但一旦養大了日子就相對的平安。就有可能出現怪異的「活過一定歲數之後,預期壽命又增加」的現象,可以想成中位數和平均數拉開了。亦即是有大量早夭的幼童拉低了平均落水點(重心)的值,但幸運沒有在一開場就落水的人,就預期可以一直前進直到名為老化的障礙物襲來。
關於生命表,怪事和眉角肯定更多。寫到這邊留一個我觀察到但目前還想不通的事情,希望強者解答。那就是其實可以把每個年齡的人當作全新的參賽者,再計算他的預期餘命。假如 20 歲的人的預期餘命是 N 歲的話,直覺是那 21 歲人的預期餘命應該是 N-1 歲吧。實則不然,通常是一個 N-0.93 之類的數字。在高齡者更明顯,81 歲和 80 歲人的預期餘命只差 0.6 歲而已。
直觀上這似乎暗示每活過一歲,餘命會得到越來越多 bonus(系統訊息:恭喜恭喜)?! 這是為~什麼咧。一起想想看吧。
方波平均值公式 在 諗sir網 收息債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縱觀文明興衰的歷史,黃金從來都是保值的,而沒有一種無擔保的紙幣能活到最後。所以黃金是金屬中是最好的投資,過去最好的投資,將來也會是最好的投資。因此本文將討論黃金現時是被低估的所以應該放在投資組合中。今次讓我們先解開黃金之謎:它的價值來自何方?
黃金具有內在價值
一些投資者認為黃金只不過是過去歷史遺物,如今它已不再是一種交換媒介,因此它幾乎沒有內在價值。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篇文章就到此為止了。然而事實上內在價值只不過是個人觀點的集合。簡單地說,對於一種資產,只有當大家都相信它是有價值的,它才有價值
那麼是什麼讓所有人相信黃金被視為避風港? 又是什麼讓這個地球上的國家回購和積累黃金?幾個世紀以來,黃金有一個特點,使它完全獨特於法定貨幣,那就是它的“價值儲存”功能。從下方的圖表可以看出,“現金就是垃圾”不僅僅是那些試圖招攬客戶的股票經紀人的流行語,而是一個有統計資料支持的合理論據。推動黃金價格上漲的原因很多,包括但不限於珠寶首飾和工業需求、投資需求、央行儲備和採礦生產。儘管如此,美元貶值和財富保護需求是影響黃金公允價值的兩個最突出的因素。因此,在下面我將解釋為什麼黃金現時被低估,以及我們如何利用它!
模式一:貨幣供應量
由於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導致貨幣貶值,確定公允價值的一種方法是根據貨幣供應量來衡量黃金價格。。從理論上講,通貨膨脹是由貨幣供應量的新增引起的,而真正的貨幣黃金通常被視為一種對沖通脹的工具,因此它們之間是正相關的。通常,貨幣供應量曲線代表黃金的合理價格,曲線上方或下方的價格分別被視為高估或低估。縱觀歷史,有多個熊市和牛市,特別是1992-2005年和2009-2013年期間。到目前為止,以M1和M2貨幣存量曲線衡量,黃金的公允價值約為2040至2070美元。因此,我們有理由預期,黃金現時的價值被略微低估。
然而,這種方法可能無法解釋像2009年這樣的極端情况下的興奮和絕望,2009年金價已經遠遠超過其價值,隨後在2013年下跌了其價值的三分之一。有時,市場情緒和人類心理會將價格推向不合理的領域。短期內,市場可能沒有意識到黃金的真正價值,可能會完全瘋狂,忽略了所有的基本面。儘管如此,市場最終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價格很快就會恢復平衡。當美聯儲宣佈削减資產負債表時,投資者立即意識到資產負債表增長過快,導致了2013年的崩盤。市場不是完全有效的事實使得價格在其公允價值上下波動,這使得有經驗的投資者能够利用這種低效率。
模式二: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
與傳統貨幣供應量法不同,資產負債表法也為確定黃金的公允價值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公式如下:
這個等式背後的推理相當簡單。美聯儲只需印多少錢就可以擴大資產負債表,這樣一來,黃金的實際價值將與資產負債表中新增的貨幣數量成比例上升。然而,由於經濟擴張帶來了實際的經濟效益,這種影響將被GDP的增長部分抵消。例如,如果資產負債表和國內生產總值都增長了5%,那麼黃金的價值就不會改變。但是,如果擴張大於GDP的增長,即經濟增長趕不上以百分比表示的金額,那麼黃金的公允價值就會新增。
為了方便起見,計算已經在下面的excel試算表中完成。資產負債表和GDP列的數據分別來自美聯儲。我把2008年作為計算的起點,因為這是全球金融危機後新一輪經濟週期的開始,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的啟動。根據以下計算,平均值2349美元作為公允價值的基準。因此,根據這一標準,黃金現時被低估應納入投資者的投資組合。
在投資組合中至少包含一小部分黃金作為安全網是明智的。我對黃金投資的理念很簡單:當黃金被低估時買入,在被高估時持有或重新平衡。
方波平均值公式 在 半瓶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葉郎每日讀報 #一週大事版
──────────────
「打倒壞點子的方法是曝光它、
討論它、說服它,而不是試圖
摀住它或是祈求它趕快消失」
——150名作家和學者公開信
──────────────
全球多數電影院仍關閉的狀況之下,今年夏天的第一個娛樂文化現象已經不是漫威宇宙或是星戰電影。輪到正常營業的各大串流平台貢獻了......
漢米爾頓現象
 ̄ ̄ ̄ ̄ ̄ ̄
自《The Mandalorian曼達洛人》第一季完結之後之後就後面臨內容荒的Disney+,上週終於迎來Disney花7500萬美元重心買來的百老匯音樂劇演出錄影《Hamilton漢米爾頓》上架。
Disney特地為此取消Disney+的免費試用規定,結果證明他們的如意算盤確實精準命中:
不僅上個週末Disney+ App的下載次數爆增72%,外流的錄音檔顯示Disney執行長Bob Chapek在會議中對員工宣佈《漢米爾頓》帶來大量新訂戶,並成為Disney+成長的重要動力。
雖然台灣目前看不到,但《漢米爾頓》已經成為今年暑假第一個娛樂文化現象,所以我們仍然不能錯過一週下來各媒體對這個現象的分析:
Hollywood Reporter認為Disney 7500萬美元的豪賭成功,將使演出錄影成為百老匯的下一個產業熱點。Polygon也認為《漢米爾頓》音樂劇製作人用潛在演出票房損失(可能有人因此覺得不必搶票)換來了更容易親近觀眾的串流通路,未來勢必將掀起一場百老匯革命。連紐約時報的劇評人在對談中也認同演出錄影上架串流平台可以促成觀眾、創作者和藝術作品本身的三贏。
當然也有堅持「現場體驗」派的劇場愛好者對於用串流看劇場演出不以為然。另外一個紐約時報的劇評人在文章中表示線上劇場不是劇場,因為觀看電視螢幕根本不等於劇場體驗,而這種觀看只能稱作對於劇場關門的一種悼祭。
新的嘗試總會受既有遊戲規則的排擠。《漢米爾頓》不只受到部分劇場人的不以為然,接下來恐怕也會受到好萊塢的歧視待遇:
2021年奧斯卡的報名資格已經放寬為原本預定要上戲院但因為疫情而被迫在網路首映的電影也可以符合報名資格,《漢米爾頓》也確實原本排定檔期要上映,最後在疫情中直接上架Disney+。問題是美國影藝學院已經明文排除「劇場演出錄影」的電影報名奧斯卡。
好消息是該片應該有機會報名資格比較寬鬆的艾美獎。
那些已經被串流扭轉的遊戲規則
 ̄ ̄ ̄ ̄ ̄ ̄ ̄ ̄ ̄ ̄ ̄ ̄ ̄ ̄
奧斯卡要不要接受是一回事,但串流產業已經默默地改變了許多好萊塢的日常運作規則。
七月底之前暫時還沒有任何暑假檔好萊塢大片上映。另外一部不起眼的Netflix波蘭色情電影《365 Days 禁室365天》卻悄悄在網路上爆紅。該片不僅極可能是六月份整個Netflix上最受歡迎的電影,透過Netflix病毒行銷的推波助瀾,hashtag #365Days 早在三月就成了TikTok國際版抖音上熱門關鍵字,相關影片合計已經有15億的觀賞人次。
好萊塢的暑假例行公事原本是爭相投入數以千萬(美元)計的行銷費用購買各種鋪天蓋地的媒體廣告來將消費者強行推至票口。但Netflix向來更專注在神不知鬼不覺的網路行銷,來讓節目上架之前成為網路話題甚至網路迷因(還記得《Bird Box蒙上你的眼》?)。就算未來電影院能活著回來,暑假檔繼續存在,Netflix在夏天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他們的網路行銷方式也將在暑假檔越來越有存在感。
另外一個被串流和疫情改變的遊戲規則是試片:
就像其他產業一樣,好萊塢會把產品拿出來做焦點團體訪談來測試消費者的反應。過去擔心內容外流的風險而使片廠不敢做線上試片,但疫情使這些試片活動仍然不得不轉到線上。實體試片活動的問題是成本高、樣本少。此外串流大戰促使內容產品多元化,使用演算法的推薦影片功能也讓非主流產品慢慢建立自己的利基市場,但焦點團體經常難以精準鎖定這些特定族群的反應。
如今已經出現多家科技新創專門協助片廠做線上版試片,甚至用攝影機分析同意參與試片者的即時臉部表情,用以測量他們對特定橋段的反應。這些線上工具的成本相較於租用試片室和補貼交通費、誤餐費等等麻煩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焦點團體訪談的成本,讓片廠可以用更少的經費取得更多的樣本,因而得到更精確的數據。
至於上架之後的數據監測則是另一門新的科學。
Nielsen的收視率調查曾經統治整個世界,但串流時代徹底讓他們廢了武功。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Netflix始終不願意揭露數據,永遠只在慶功時揭露標準不一的片面有利資訊。
一家新創公司Parrot Analytics認為他們找到了串流時代如何判斷一個節目是否叫座的公式:他們將使用者的各種行為參數放進公式裡,用以評估這個節目到底多吸引觀眾。這些被他們放進去的使用者行為不只包含觀看節目,還包含Google搜尋、Facebook按讚、Wikipedia流量以及盜版下載次數等指標。比如他們監測到《The Witcher 獵魔士》的受歡迎程度是其他節目平均值的57倍,也符合後來Netflix公佈說該節目是該台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第一季節目。
Netflix始終拒絕分享數據的其中一個理由是確保他們的合約談判優勢,因為劇組人員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節目到底多叫座。因Netflix爆紅的脫口秀演員黃艾莉就抱怨Netflix迄今仍拒絕告訴她節目的收視數據。Parrot Analytics則打算用每月59美元的服務費來解決這種的資訊落差。
羅琳性別小教室引發關於審查不同意見的辯論
 ̄ ̄ ̄ ̄ ̄ ̄ ̄ ̄ ̄ ̄ ̄ ̄ ̄ ̄ ̄ ̄ ̄ ̄ ̄ ̄
J.K. Rowling的「性別(偏見)小教室」本週再度開張:
Rowling日前再度對跨性別人士的人生出手表示意見。她批評經常用來提供給跨性別者或非性別二元者的賀爾蒙治療藥物以及性別轉換治療是一種「懶惰」的治療方式,質疑醫療專業者為什麼不認真地治癒他們的「心靈」,而寧願選擇用藥。她甚至將賀爾蒙療法和教會長期推動、惡名昭彰的「同性戀轉化療法」相提並論,認為這些都是下下之策的糟糕治療,因為都會導致年輕人喪失生育力或是性功能。
能夠讓這個世界更好的性別觀點很容易取得,就不在這裡複述。
有趣的進展是就在Rowling的謬論發表一天後,包含Rowling本人、《The Satanic Verses 魔鬼詩篇》作者Salman Rushdie和《The Handmaid's Tale 使女的故事》作者Margaret Atwood 等150名作家、藝術家和學者突然發表了公開信呼籲包容不同意見,拒絕言論審查的社會氣氛。
這封刊登在Harper雜誌上的公開信,譴責無所不在的言論審查社會氣氛,讓整個社會對不同意見缺乏包容性,並不斷在辯論中對持非主流意見公開羞辱甚至實施放逐。「打倒壞點子的方法是曝光它、討論它、說服它,而不是試圖摀住它或是祈求它趕快消失」信中說。
但也有被要求連署但拒絕的歷史學者Kerri Greenidge公開表達她不認為真的有這種威脅存在。她說在歷經多少世紀的學術壓迫歷史之後,要求任何人在寫作或發言時考量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威脅一點都不過份。
此外《使女的故事》作者Margaret Atwood似乎覺得需要講清楚她是反對審查不同意見,而非支持Rowling的個人觀點,所以在連署公開信的同時,她特定在自己的Twiter上轉貼一篇關於跨性別研究的文章,同時強調所有人都應該尊重性別多元的無限光譜。
最後再次重申,我一點都沒有很想一再散播J.K. Rowling「性別小教室」的各種觀點,但就像那封公開信說的:曝光它、討論它、說服它。
「放下它」暫不在選項之中,阿彌陀佛。
|新聞出處|
7/6~7/12一週大事
J.K. Rowling Suggests Hormones are ‘Conversion Therapy for Young Gay People’(https://bit.ly/3izuQwX)
‘Hamilton’ Drives Up Disney Plus App Downloads 74% Over the Weekend in U.S. (https://bit.ly/3f6gFNB)
‘Hamilton’ Can’t Win Any Oscars But Has a Shot at the Emmys(https://bit.ly/2ZIpmaw)
What Counts as a Streaming Hit? A Start-Up May Have Answers(https://nyti.ms/3gCtRKt)
Rowling, Rushdie and Atwood warn against ‘intolerance’ in open letter(https://bit.ly/3fbtGW9)
Hamilton’s legacy is still about a more accessible Broadway (https://bit.ly/2O73rnV)
Digital Theater Isn’t Theater. It’s a Way to Mourn Its Absence. (https://nyti.ms/2ZdzPMf)
Disney CEO stresses Hamilton’s importance to Disney Plus in private all-hands meeting (https://bit.ly/3fhHzCd)
The Data-Driven Tech Engine at the Heart of Hollywood’s Content Factories(https://on.wsj.com/3gNJgYD)
Goodbye Traditional Marketing? The Secret Behind Streamers' Small-Screen Success(https://bit.ly/32a0v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