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方法論認識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方法論認識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方法論認識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方法論認識論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認真看] 鍾孟宏最好的電影《失魂》兼論「思想=影像=時間」 我在教課的時候非常喜歡用電影來當作理解的輔助,但說是「理解的輔助」不如說其實「電影就是思想」本身,這是一個非常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看法,今天的短文就來談談德勒茲發展出來的一個思考:電影就是思想;順便講一部很難食用的電...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坦白說,一個國家若不是統治權出現了很大的正當性動搖,是不應該,也不會對自己的國民做這種將所有異見都視同中共同路人的研究。 因為你我都知道,國防安全研究院是國防部底下的智庫,沒有上級先射箭的指示,這些單位是不會做這種假設國民皆是敵人的原創性的研究的。 而且,你我都知道,這些人並非叛國,這些人只是對...

方法論認識論 在 makeup artist 連士良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2:35:35

🎉🎉🎉💗🎉🎉🎉 「 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以後,依然熱愛生活 」-羅曼.羅蘭 曾幾何時, 我們在金錢物質不再匱乏的生活中, 開始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幸福感與滿足感。 我們都認為: 要有足夠的錢才會有安全感、 有錢能讓我們擁有生活品質, 掌握必要的核心權力位置才能攻克不敗...

方法論認識論 在 宗田将臣?本をきっかけに本質をつかむ本気の思考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03 13:02:57

人生を切り拓く 本という選択肢とは? 本の新しい可能性を探るインスタライブをダイジェスト📰 <デジタル化していく社会で書籍の未来はどうなるのか?> 結論:20,000字程度 つまりは 本換算で50ページ程度をかけると人生が変わる🖋 個人的所管: 生きる意味などない つくる意味をそれが人生だと...

方法論認識論 在 Pinling Hua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4:21:27

聲響談:在地音景採集計畫 2021.03.12-2021.05.02 ┃參展藝術家┃ 鄭琬蒨、澎葉生、許雁婷、黃品玲、黃韶瑩、一公聲藝術&賴奇霞&陳冠霖、吳柏翰&林建安&吳天瑜&王威竣 ┃合作夥伴┃ 台北市立大屯國小、台北市立文化國小、台北市立石牌國小樂齡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IMCCI學程 ┃策展人...

  • 方法論認識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3-03 13:59:08
    有 10 人按讚

    [認真看] 鍾孟宏最好的電影《失魂》兼論「思想=影像=時間」

    我在教課的時候非常喜歡用電影來當作理解的輔助,但說是「理解的輔助」不如說其實「電影就是思想」本身,這是一個非常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看法,今天的短文就來談談德勒茲發展出來的一個思考:電影就是思想;順便講一部很難食用的電影鐘孟宏的《失魂》。

    先回到課堂的場景,學生們總是會在feedback給我時,分類為下面三種類:

    第一類、電影欣賞型:他們會說「電影好好看,好可惜沒放完全部」,這類學生將看電影當做一種娛樂,或是一種戲劇性的娛樂,強調看到完整的敘事。

    第二類、電影輔助型:他們會說「用電影來學社會學很好玩」,看電影的主體在於社會學,也就是希望可以從電影中找到相關議題來討論。

    第三類、電影思考型:他們會說「我看到電影中的影像在對話」,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辯證法,電影的影像做為一種自動的意識作用,看電影的人只像是介入。

    前兩種電影是第一層次的電影論,會討論看電影的行為、電影的製做、電影的話題等等,其實這談得是電影的電影,而不是電影本身。但第三種就是電影本身,它不利用任何方法論分析電影,因為那樣的話,電影本身就只是一種再現,符應羅各司的翻模而已;而從電影學(-logy)的角度來進行哲學思辯的話,電影就是存有論、方法論、認識論三位一體。

    電影就是思考,這個想法非常抽象,但卻又十分強調感覺。從柏拉圖以來,影像離不開再現體制,影像是感官的,而柏拉圖的世界遵守抽象概念的理形,感官之物只是一種對「真正真實」的感覺,所以長久以來影像及其「虛擬性」屬於從屬於真理的虛假作用。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為了要解構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展開一系列的哲學戰鬥,用影像來思考就其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德勒茲在虛擬(virtuel)與現實(actuel)、在思想與實在性(réalité)保持了豐富的多樣性,而電影就是他主要的武器之一。

    德勒茲的思想-影象幾乎像是對另一個法國現象學家柏格森的巨大註解,在柏格森的《物質與記憶》中寫到:「我們將暫時假裝我們絲毫不知物質理論與精神理論…於是,我之前就只有影像」,在此,一切皆影像,知覺是一種知覺-影像(image-perception),記憶是一種記憶-影像(image-mémoire),動作是一種動作-影像(image-action)。據有影象性質的物質與現實性質的物質構成一個連續的動態圖式,我們企圖不斷地周旋在到達現實之物的迴圈過程中,在其中意識迸發。而回憶與知覺、記憶與物質、過去與現在都假設了現實與虛擬的最小迴圈,其就彷如一切迴圈的胚芽,不斷隨著時間延長而增生愈來愈擴大的無窮共存迴圈。而德勒茲則認為,這十分類似電影的特質,電影中的光子符號作為一種向虛擬影像開敞的現實影像。有時我們本來就會產生影象的局部逆行(回憶的構成)或整體懸宕(夢境懸浮),此兩種影像都具備某種虛擬影像的性質,但現實影像卻只有跟其本身虛擬影像結合成最小迴圈時,才真正具有影像的發生學意義。德勒茲將此影像稱為水晶-影像(image-cristal)(Deleuze, 1985)。碧希-格魯斯曼(C. Buci-Glucksmann)在論述德勒茲的影像論時明白指出,水晶在此成為一種時間的可視形式,是「事件、時間與影像的模式,其全面指向一種作為力量的虛擬美學」(Buci-Glucksmann, 1998)。影像源自於此,源自於過去與現在的共存,也源自於現實與其虛擬的結晶。所以,而水晶-影像就是時間「最深沈的操作」(Deleuze, 1985)。從此,思想=影像=時間。

    猛力的一跳,我們突然轉換場景到鍾孟宏《失魂》的影像中。這部片大概是鍾孟宏目前最讓人難看的電影,謂何難看?因為他要表達得就是思想—影像本身,而不是任何驚悚片類型的故事,影評人說這是「一部奇怪的電影」,奇怪之處在於它並不讓觀眾走向實際,而是持續在影像與虛擬之間徘徊。劇情描述疑患精神病的男子阿川,被送回山上老家靜養,不料阿川與父親重逢後,完全認不得眼前的父親。不過因病生活無法自理,老父親就收留這個外型跟自己兒子一模一樣的男人。「父子」之名短暫的同居關係,竟引起連串失控殺人事件。

    電影中不斷地在「森林」、「小木屋」、「精神病院」、「蘭花溫室」的場景之間徘徊,每個場景都帶有現象學般的光子符號如謎團一樣打映在銀幕上。王羽帶著脫離常人情緒的演技在影像晃動又不時被中斷的森林影象中游走,像是一種老馬識途的迷路,充滿障礙卻又掌握無礙。關著殺人的兒子張孝全得小木屋,很奇妙的開了一個小窗子在屋子的後面,張孝全大部分時受從小窗子裡探出頭來與王羽對話,窗子大概是電影中相對穩定的影像之一,但裡頭卻住著一個外型跟王羽兒子一模一樣男子,最像但卻又無法確定、充滿差異。精神病院則標誌著《失魂》這部地影的基調,這一是一部討論「意識」與「影像」的電影,王羽希望得到心理醫生(其實應該是精神分析師更好,但台灣好像很少精神分析師)的權力仲裁,告訴他(我們)甚麼才是真實,但心理醫生也無能為力。

    然後,最有趣的是,蘭花。王羽上山的藉口是種蘭花,在木屋旁,森林裡有一片蘭花溫室,王羽時常在裡頭工作照顧,他也在裡頭殺了一個人。蘭花在德勒茲的哲學中也扮演著重要的理論角色,是關於解疆域化,德勒茲說胡蜂與蘭花之間有種形態互擬的生成形態,有一種蘭花外形極似母蜂,會吸引公蜂來交配,甚至達到高潮,等公蜂再去另一朵蘭花交配時,就傳遞了花粉。原本蘭花與胡蜂是兩個完全相異的點,然而抽象流變的線則穿透兩者,解開兩者的形態疆域。蘭花,在電影中,指向所有的模糊作用、解疆域作用,救人變成殺人(殺人變成救人)、王羽變成張孝全、自己變成他人,最後電影變成我思(我思變成電影)。其中洋溢著影像—思考的持續創造性。

    回到最開頭,電影在人類世界中的作用很微妙,可以是娛樂、爽度,也可以是領悟、心得,也可是批判、行動,也可以是思想方法。以後,當你看電影時,思考一下為甚麼你在看電影?而電影究竟為何?電影如何可能?

  • 方法論認識論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07-03 09:29:50
    有 10 人按讚

    [認真看] 鍾孟宏的《失魂》兼論「思想=影像=時間」

    我在教課的時候非常喜歡用電影來當作理解的輔助,但說是「理解的輔助」不如說其實「電影就是思想」本身,這是一個非常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看法,今天的短文就來談談德勒茲發展出來的一個思考:電影就是思想;順便講一部很難食用的電影鐘孟宏的《失魂》。

    先回到課堂的場景,學生們總是會再feedback給我時,分類為下面三種類:

    第一類、電影欣賞型:他們會說「電影好好看,好可惜沒放完全部」,這類學生將看電影當做一種娛樂,或是一種戲劇性的娛樂,強調看到完整的敘事。

    第二類、電影輔助型:他們會說「用電影來學社會學很好玩」,看電影的主體在於社會學,也就是希望可以從電影中找到相關議題來討論。

    第三類、電影思考型:他們會說「我看到電影中的影像在對話」,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辯證法,電影的影像做為一種自動的意識作用,看電影的人只像是介入。

    前兩種電影是第一層次的電影論,會討論看電影的行為、電影的製做、電影的話題等等,其實這談得是電影的電影,而不是電影本身。但第三種就是電影本身,它不利用任何方法論分析電影,因為那樣的話,電影本身就只是一種再現,符應羅各司的翻模而已;而從電影學(-logy)的角度來進行哲學思辯的話,電影就是存有論、方法論、認識論三位一體。

    電影就是思考,這個想法非常抽象,但卻又十分強調感覺。從柏拉圖以來,影像離不開再現體制,影像是感官的,而柏拉圖的世界遵守抽象概念的理形,感官之物只是一種對「真正真實」的感覺,所以長久以來影像及其「虛擬性」屬於從屬於真理的虛假作用。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為了要解構邏各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展開一系列的哲學戰鬥,用影像來思考就其中非常重要的成分,德勒茲在虛擬(virtuel)與現實(actuel)、在思想與實在性(réalité)保持了豐富的多樣性,而電影就是他主要的武器之一。

    德勒茲的思想-影象幾乎像是對另一個法國現象學家柏格森的巨大註解,在柏格森的《物質與記憶》中寫到:「我們將暫時假裝我們絲毫不知物質理論與精神理論…於是,我之前就只有影像」,在此,一切皆影像,知覺是一種知覺-影像(image-perception),記憶是一種記憶-影像(image-mémoire),動作是一種動作-影像(image-action)。據有影象性質的物質與現實性質的物質構成一個連續的動態圖式,我們企圖不斷地周旋在到達現實之物的迴圈過程中,在其中意識迸發。而回憶與知覺、記憶與物質、過去與現在都假設了現實與虛擬的最小迴圈,其就彷如一切迴圈的胚芽,不斷隨著時間延長而增生愈來愈擴大的無窮共存迴圈。而德勒茲則認為,這十分類似電影的特質,電影中的光子符號作為一種向虛擬影像開敞的現實影像。有時我們本來就會產生影象的局部逆行(回憶的構成)或整體懸宕(夢境懸浮),此兩種影像都具備某種虛擬影像的性質,但現實影像卻只有跟其本身虛擬影像結合成最小迴圈時,才真正具有影像的發生學意義。德勒茲將此影像稱為水晶-影像(image-cristal)(Deleuze, 1985)。碧希-格魯斯曼(C. Buci-Glucksmann)在論述德勒茲的影像論時明白指出,水晶在此成為一種時間的可視形式,是「事件、時間與影像的模式,其全面指向一種作為力量的虛擬美學」(Buci-Glucksmann, 1998)。影像源自於此,源自於過去與現在的共存,也源自於現實與其虛擬的結晶。所以,而水晶-影像就是時間「最深沈的操作」(Deleuze, 1985)。從此,思想=影像=時間。

    猛力的一跳,我們突然轉換場景到鍾孟宏《失魂》的影像中。這部片大概是鍾孟宏目前最讓人難看的電影,謂何難看?因為他要表達得就是思想—影像本身,而不是任何驚悚片類型的故事,影評人說這是「一部奇怪的電影」,奇怪之處在於它並不讓觀眾走向實際,而是持續在影像與虛擬之間徘徊。劇情描述疑患精神病的男子阿川,被送回山上老家靜養,不料阿川與父親重逢後,完全認不得眼前的父親。不過因病生活無法自理,老父親就收留這個外型跟自己兒子一模一樣的男人。「父子」之名短暫的同居關係,竟引起連串失控殺人事件。

    電影中不斷地在「森林」、「小木屋」、「精神病院」、「蘭花溫室」的場景之間徘徊,每個場景都帶有現象學般的光子符號如謎團一樣打映在銀幕上。王羽帶著脫離常人情緒的演技在影像晃動又不時被中斷的森林影象中游走,像是一種老馬識途的迷路,充滿障礙卻又掌握無礙。關著殺人的兒子張孝全得小木屋,很奇妙的開了一個小窗子在屋子的後面,張孝全大部分時受從小窗子裡探出頭來與王羽對話,窗子大概是電影中相對穩定的影像之一,但裡頭卻住著一個外型跟王羽兒子一模一樣男子,最像但卻又無法確定、充滿差異。精神病院則標誌著《失魂》這部地影的基調,這一是一部討論「意識」與「影像」的電影,王羽希望得到心理醫生(其實應該是精神分析師更好,但台灣好像很少精神分析師)的權力仲裁,告訴他(我們)甚麼才是真實,但心理醫生也無能為力。

    然後,最有趣的是,蘭花。王羽上山的藉口是種蘭花,在木屋旁,森林裡有一片蘭花溫室,王羽時常在裡頭工作照顧,他也在裡頭殺了一個人。蘭花在德勒茲的哲學中也扮演著重要的理論角色,是關於解疆域化,德勒茲說胡蜂與蘭花之間有種形態互擬的生成形態,有一種蘭花外形極似母蜂,會吸引公蜂來交配,甚至達到高潮,等公蜂再去另一朵蘭花交配時,就傳遞了花粉。原本蘭花與胡蜂是兩個完全相異的點,然而抽象流變的線則穿透兩者,解開兩者的形態疆域。蘭花,在電影中,指向所有的模糊作用、解疆域作用,救人變成殺人(殺人變成救人)、王羽變成張孝全、自己變成他人,最後電影變成我思(我思變成電影)。其中洋溢著影像—思考的持續創造性。

    回到最開頭,電影在人類世界中的作用很微妙,可以是娛樂、爽度,也可以是領悟、心得,也可是批判、行動,也可以是思想方法。以後,當你看電影時,思考一下為甚麼你在看電影?而電影究竟為何?電影如何可能?

  • 方法論認識論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7-25 09:27:03

    坦白說,一個國家若不是統治權出現了很大的正當性動搖,是不應該,也不會對自己的國民做這種將所有異見都視同中共同路人的研究。

    因為你我都知道,國防安全研究院是國防部底下的智庫,沒有上級先射箭的指示,這些單位是不會做這種假設國民皆是敵人的原創性的研究的。

    而且,你我都知道,這些人並非叛國,這些人只是對行政的防疫作法感到不滿,以言論自由的角度來抱怨,結果國家的智庫是怎麼處理的?用虛假的分析與數據,硬是將這些人打成通敵叛國者:而這種作為只是提供了洗腦死忠支持者的工具,更是提供了國民彼此互相殘殺的數據,這是以偽學術出發的統治者之鞭!

    身為國民,實在感到深沉的悲哀,因為這個國家已經不愛自己的國民了......

    國防部底下不是有一個這個
    國防安全會做了一篇報告
    就是以前在菜市場政治學寫網路的
    一個叫蔡榮峰
    真的啊你把他名字弄出來了啊
    小弟是TCIA
    他就定了幾個他用六個定義
    那六個定義這個叫做
    就是所謂配合中共同路人的認知作戰
    竟然把批評疾管家批評台灣的疫苗接種
    疫苗接種都把他納入
    變成中共同路人
    所以我說蔡榮峰你這個研究
    你本身就是中共同路人
    因為你這樣一搞
    台灣的中共同路人突然過半你知不知道
    批評防疫的人有多少啊
    我跟你講中間有一個人還有網友
    因為我們這邊有人是那個四十七浪人之一
    他說他有看到有一個網友啊
    就是在做什麼
    就是他接種了那個高端
    他參加高端的測試
    結果發現那個測試的過程
    沒有像疾管家講的跟仙一樣
    所以他就出來就講說
    我覺得這個流程不對
    那個流程不對真是很糟糕
    然後我再跟你講 阿宅我剛剛講了一半
    後來我們那個徐巧芯她就決定去對
    那個報告裡面認定是中共同路人來做一下
    他們過去的言論紀錄 反查嘛
    反查你過去的言論數據
    結果發現高達74%都是發表過反中
    反國民黨支持民進黨言論的人
    結果這74%的人
    現在居然都被他定義為中共同路人
    這真的是很糟糕
    這個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個就是以前這些人都是反串
    那大家都是林瑋豐 不是嗎 對啊
    那第二種就是很多人因為防疫
    現在都站到反面去了
    不是因為你做不好
    我批評一下不行嗎 是嘛
    所以就是說他們過去
    比如說反過中國反過國民黨
    或者支持民進黨
    那個是基於人家各別事情的判斷
    難道你防疫我就要永遠死忠到底嗎
    真的不行
    我都是蔻蔻嗎我都是林靜儀嗎
    而且我又沒拿標案
    所以他這個研究變成非常荒唐
    結果我們巧芯妹妹一公開
    原來這個不是反串
    就是你低估了良心發現的那個動力
    坦白講我認識很多朋友對防疫有意見
    很多很多本來都是綠
    這跟我上次跟你講跟停電一樣
    事實上PTT我觀察了好一陣子
    太賭爛了當然翻臉
    就是人家就是覺得你實在太過分了吧
    那大概是從停電跟防疫開始
    官逼民反你官做的好丐幫哪會多
    你就是官做不好丐幫才多
    我你講那個國家安全研究院的報告
    都會送到總統府跟國安會
    這個就是悲哀
    而且你這個調查水平這麼低
    你那個六個定義範圍
    憑什麼把反對疾管家批評對防疫批評
    對疫苗的批評都納入
    你這是基於什麼方法論啊
    簡直是胡說八道
    我跟你講這個徵兆是什麼咧
    就是從國防安全研究院針對
    網路的認知作戰的研究
    然後進一步就要就要叫NCC推動
    數位網路的什麼視聽服務法
    然後接下來就要來抓阿宅就這樣
    看起來就是我啦
    不好意思容我當一個矛尖部隊
    我被折斷了大家就要完蛋
    就是網路視聽服務法一定會規定一些罰則
    罰到我叫不要啊
    下架啦
    我覺得從學術的角度
    我看到這樣的東西
    我都會特別的有感
    或者是更進一步講會特別的憤怒
    為什麼說憤怒
    因為我覺得在學術圈
    如果你真的想做研究的話
    你不能先射箭再畫靶
    我覺得犯了...
    看起來我必須說
    這看起來像是學術研究的東西
    他很容易混淆視聽
    他很容易讓很多人覺得
    這是一個多麼嚴謹的研究
    可是因為大部分的人
    不會認真的去看裡面的內容
    大部分的人看到這個報告
    他的一些圖表覺得哇這好酷這好炫
    這有什麼精密的統計分析又是大數據
    所以一定是對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這種假象所迷惑
    都會覺得說人家很專業
    可是真的拿專業
    就是我們真的從學術的角度
    去看這個東西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問題非常的多
    他裡面提到的不只是這四十七個人是
    找的這四十七個人的這個帳號是
    這個有問題的
    他所做的所有的假設
    就像我說的先射箭再畫靶
    他的所有的假設他有六大假設
    他說這些論述都是有特意為之的帶風向
    我就很好奇就是說
    大家如果真的認真看的話
    大家難道不會覺得
    他所舉出的六種敘事的方式
    或者是六種所謂的網路的風向
    每一個都是可以擊破的
    我所謂的擊破是每一個都有邏輯上的瑕疵
    他不相信輿論public opinion
    是可以自然產生的
    他認為背後只要不符合我的假設
    就有問題 就是壞蛋
    這個很幼稚 是抓鬼是不是
    當代的這個科技抓鬼嗎我不太理解
    所以我就說像這樣的一個學術
    看起來像學術然後包裝他的論述
    其實他才是 這樣的東西才是真的帶風向
    而且你可以想像
    因為他是特定的這個智庫機構
    所以可能會有媒體可能會有一些相關的報導
    然後再接著就把這樣的報導的剪裁出來說
    你看這些人都是台灣現在就是很明顯的
    有所謂的可能被認知作戰了
    你可以想像這樣的風向會出現
    像是他講說懷疑美國捐贈疫苗
    是不是有其他的政治考量
    或者其他的外交考量
    為什麼不能問呢
    任何人對我們好
    我們可以感謝可是在感謝的同時
    也可以看國際政治的局勢
    我也常常說我們感謝美國
    但是美國他做任何的事情
    絕對不可能是完全出於
    完全沒有私心
    或完全沒有其他的考量不可能的
    我們就說美國
    如果說美國要沒有私心的在捐疫苗
    他可以捐給COVAX
    他可以捐給世衛組織公平去分配
    就像德國法國
    他們捐是捐COVAX
    德國總理梅克爾還自己講說
    他們不打算要捐各別的國家
    因為如果捐各別國家
    對方接受者會有壓力
    就必須要聽我的話
    梅克爾就很直白的講我不幹這種事
    所以為什麼我們不能質疑美國
    為什麼我們不能質疑日本
    為什麼不能質疑其他的國家
    當然可以質疑
    可是在這個文章裡面
    他就把這樣的質疑或者是任何的疑問呢
    就說你可能是中共同路人
    你可能就是那個認知作戰的人
    我現在不能有question
    我不能問政府說你為什麼不多買一點疫苗
    不能
    因為你質疑政府那代表說
    你可能是你可能有其他的用心
    我們只是單純的問說
    為什麼我的父母親
    老父老母不能早點打到疫苗
    你早點買早點就有
    就是這種很簡單的問題
    不行你通通都是壞人
    你只能站在政府的角度就是說
    這個世界上都沒有疫苗就是買不到
    可是我們在美國就是看到
    到處你走進去都有疫苗
    你怎麼讓我相信說這個什麼買不到
    或者是...
    總而言之
    你如果拿出去到真的國際期刊
    或者是真的學者當中做Peer Review
    一定會被打回票
    一定會被說太多太多的邏輯謬誤
    有網友講說民進黨想要做台灣的麥卡錫主義
    麥卡錫主義是什麼狀況
    你覺得台灣有進到這個情形嗎
    我覺得是麥卡錫的2.0這才是我所擔心的
    因為麥卡錫的時代五零年代六零年代
    他是在扣帽子
    他用這種論述用媒體用廣播用電視台
    用扣帽子的方式 當時因為反共
    所以把所有他不滿的人
    他用虛造的故事用捏造的故事說
    有很多的共產黨潛伏在政府當中
    他沒有證據
    可是因為當時大家很怕共產黨
    所以當時他說美國聯邦政府有很多的共產黨
    就搞成這個整個政府是天翻地覆
    接下來人人都不敢說話都覺得說
    我如果幫誰說話就變成了共產黨
    當時麥卡錫主義在社會上面
    在美國社會造成很大很大的騷亂
    撕裂跟仇視彼此鬥爭
    對撕裂跟仇視
    直到後來有國會議員跳出來
    撕裂這個國王的新衣
    我們在等待在台灣是不是有更多有良知的人
    敢講真話不應該被貼上標籤的
    你敢提出質疑不應該被貼上標籤
    我覺得現在的台灣的輿論的氛圍
    問題是出在說太多的媒體都可能
    都已經出現了寒蟬效應
    所以我覺得像這樣的東西
    在年輕世代的它的影響力會很深遠
    很多的年輕人會以這樣的證據
    作為全台灣都受到認知作戰
    老人家你們都不懂我們最懂
    我們要守護台灣民主
    可是忘記了本身他們拿到的這個證據呢
    就是有極大問題的
    所以我比較擔心的是
    這樣的一個現象繼續發展下去
    整個年輕世代到底看到的資訊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覺得這個可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吧
    把真的話講出來吧

    直播yt連結:
    07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9hqvgcXP4

    07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X_HRJFMpN8&t=5s

    直播主題:
    0720
    聽黨指揮,永遠跟黨走,黨在我心中,世界第一免疫橋接疫苗是我大台灣第一,只要聽黨話,病毒也會無力化~~~~我編這個超棒的是不是可以加入民進黨?

    0721
    從國防安全院的報告說起,台灣新一代網路文字獄...對政府有不滿就等於親中?友邦史瓦帝尼和海地一團亂,外交部覺得設置台灣辦事處是超級大突破

  • 方法論認識論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1-27 19:32:25

    熊仁謙說書秀:《為愛徬徨的勇氣》
    不懂這件事情,愛與被愛都不會幸福!?
    愛情之前,你必須先認識的「匱乏感」。
    -
    公開分享臉書貼文,參加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kumasmokshah/videos/253737468637769/
    等不及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到博客來下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278
    -
    🏅快樂大學十二月的工作坊上線囉:
    覺得自己工作時容易想太多、覺得被針對?
    覺得自己容易擔心自己做了什麼,就毀了一切;感到強大的壓力?
    覺得自己不但讓自已感到窒息、也讓另一半感到窒息?

    《印度認知學:拆解焦慮感調酒》就是為你設計的!來看看細節吧👇🏻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11101553599149688780

  • 方法論認識論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5-07 13:00:00

    86. 人類知識的境況,我們能認識絕對的真理嗎?

    認識世界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很多,有效的方式稱為方法論。以下是幾種常用的方法論。

    1、模仿法(immitation)
    模仿法是人類開始學習時,最常用來解決問題的辦法,當我們遇上一些問題,並且發現這些問題和過去的經驗相類似時,我們就會依據過去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問題。
    小孩子看見大人做甚麼,跟著就模仿,是一種模仿法。
    模仿法也可以有創發性的,我們用類似的方式解決某一問題時,會作出更多的推想或者改良,比如天文學史上天文學家發覺天王星的運行軌道與理論上計算的軌道有所偏差,於是設想有另一顆未經知曉的星體產生引力的作用,才引致偏差;依據這個設想,於是發現了海王星;後來又發覺海王星的軌跡有類似的偏差現象,於是有人依樣地假設另一顆星體存在,終於發現了冥王星。
    2、試誤法(trial and error)
    試誤法在心理學上是個著名的方法,心理學家將一些白老鼠放進迷宮裡讓牠們找出路,就是試誤法。我們日常在學習時並非直接成功的,往往經過嘗試——失敗——再嘗試——成功,所以嘗試而遇到失敗時,我們會就著失敗的教訓再嘗試改良的方法,所謂「經一事,長一智」。
    試誤法的例子很多,在發明家的故事裡尤其多見,發明家往往在試驗失敗中獲得寶貴的經驗,然後屢敗屢試,直至試驗成功,所以試誤法並不是盲目的誤打誤撞。一方面要有不斷反省的要求,又要有不斷克服困難的毅力。
    3、定規法(mechanical procedure)
    有一些問題可以系統地和條理地依照一定的規律程序來解決,我們稱為定規法。例如數學中的演算、幾何論證的證明,甚至利用電腦處理問題,都是可以依照定規法逐步解決問題。當我們進行定規法時,往往不依賴我們的才智或者突發性的靈感,而是依循著一定的規則按部就班地解決問題。
    定規法是應用有效程序的方式(effective procedure),依照定規而解決問題,所以電腦的運作程序是標準的定規法。
    我們將定規法作以下規定:
    (i) 如何開始解題步驟第一步。
    (ii) 每當完成第幾步時,該規則規定如何跟著進行第n+1步。
    (iii) 解題步驟的總和是有限的(因而一定會終止的)。
    4、運思法(articulation)
    運思法不是一種特定的方法,我們找不到定規(rules)來決定它的思考程序,甚至沒有範例可資模仿,例如,飛機失事,其中一人僥倖在森林中生存,他如何繼續求生呢?這是他從來未遭遇過的情景,既無過去經驗可作模仿,也不可以隨意嘗試,更沒有定規的方式幫助創製解決問題的方案,於是他只能夠運用他的思考潛能,因時制宜地找出求生之道。他可能借用電影情節的經驗,如何發出求救訊號;也可能借用《魯賓遜飄流記》的小說情節,如何找尋食物;也可能記起課本的知識,避免吃上顏色鮮艷的果子。所以運思法象徵著人類創發性的思維,有些人只會一成不變地模仿,或者漫無目的地胡亂嘗試,往往運思能力都是很低的,而當我們時常有新的挑戰,不斷刺激我們思考,運思能力就不斷提高。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盧傑雄(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