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新華網軍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新華網軍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華網軍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華網軍事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巴基斯坦 載滿中國人車輛遭炸彈攻擊 外媒:與抗議一帶一路有關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45594 中國『一帶一路』經濟侵略引來可怕反噬! 巴國『俾路支解放軍』今對載有中國乘客的一輛車輛發動自殺炸彈襲擊造成兩人死亡、三人受傷,俾路...

新華網軍事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10:46:37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勿謂言之不預!⠀ .⠀ 中國官媒《人民日報》5月29日發表題為《美方不要低估中方反制能力》的署名評論員文章,威脅限制稀土出口反制美國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文章聲稱,美國是中國稀土的主要買家。而美國生產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軍事裝備和其他許...

  • 新華網軍事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1 15:11:10
    有 457 人按讚

    ✅➡️巴基斯坦
    載滿中國人車輛遭炸彈攻擊 外媒:與抗議一帶一路有關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645594
    中國『一帶一路』經濟侵略引來可怕反噬!
    巴國『俾路支解放軍』今對載有中國乘客的一輛車輛發動自殺炸彈襲擊造成兩人死亡、三人受傷,俾路支解放軍事後更公開坦承犯案;本站認為中國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顯然已成為恐怖攻擊目標、外媒指出俾路支解放軍強烈指責中國剝削俾路支省礦產資源,在此之前也曾襲擊中國駐喀拉蚩(Karachi)領事館;7/14也發生類似事件,一輛載有中國工程師的巴士爆炸造成至少十三人死亡、其中九人為中國籍另外還有多達二十八名中國人受傷
    ▫️
    圖: 中國新華網 / 自由時報
    ▫️
    ------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https://www.facebook.com/military.idv.tw/
    #專業軍事評析 #關心台灣國防
    ------

  • 新華網軍事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16 15:41:31
    有 1,354 人按讚

    #沃草快訊
    北韓爆破位於境內開城的兩韓聯絡辦公室
     
    據《韓聯社》報導,今(16)日下午2時許,北韓境內開城工業園傳出巨響和煙霧,其後南韓統一部確認北韓已將園內的南北共同聯絡事務所(下稱兩韓聯絡辦公室)爆破。
     
    日前北韓勞動黨第一副部長金與正(金正恩胞妹)才發表談話文,暗示將爆破該處。此次爭端起於 6 月 4 日時,金與正透過北韓中央通訊社,發出談話文強力譴責在南北韓邊境發放傳單的脫北者團體,並指責南韓政府放任。隨後金與正多次發表談話,並在 13 日暗示將關閉兩韓聯絡辦公室,並採取軍事行動,引起南韓軍方和政府高度關注及擔憂。
     
    到了 6 月 8 日,北韓一度拒接兩韓聯絡辦公室的常規電話,引起南韓的擔憂,6 月 9 日金與正和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副委員長金英哲下令,全面切斷南北韓的聯絡管道,並將對南韓工作全面轉為敵對工作。
     
    據《中央社》報導,金與正 13 日稱不久的將來南韓將會看到毫無用處的兩韓聯絡辦公室坍塌成一片廢墟的情景。她也表示,計畫將下一輪對敵行動行使權交給總參謀部。北韓人民總參謀部可行使指揮軍事作戰的「軍令權」。金與正將該權力交給總參謀部,可被解讀成是金與正指示並批准軍方對南韓採取軍事行動。
     
    南韓國防部長官鄭景鬥以及南韓總統府(青瓦台)也已緊急召開國家安全會議,外交部、統一部、國防部、國家情報院院等單位都有與會。
     
    兩韓聯絡辦公室是南北韓在 2018 年 4 月,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會面的「文金會」後,所共同開辦的常設聯絡辦事處,總部設在北韓的開城工業區內,其創立源於文金會時簽訂的《板門店宣言》。
     
    圖中建築為兩韓聯絡辦公室,照片來源:新華網
    金與正及文在寅照片來源:Republic of Korea Flickr
     
    相關報導:
    《韓聯社》開城工業園傳巨響煙霧 韓朝聯辦疑被爆破
    https://waa.tw/WrwKsg
    《中央社》北韓暗示軍事行動 南韓軍方:目前情況嚴重
    https://waa.tw/wPod21
     
    #沃草告急 #定期定額募集中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tchout.backme.tw/checkout/1227/8320
    FB_watchout.tw|[email protected]|TW_watchoutTW

  • 新華網軍事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12 19:00:01
    有 57 人按讚

    【新聞敘事裡,那些不應被忽略的戰爭隱喻】
     
    這是小編前些天在微信看到的一篇文章。
    筆者觀察了武漢疫情以來,官方媒體上的「戰爭隱喻」。
    算是解析這一種輿論手段吧。
    感覺還滿有意思,分享給大家看看~
    -

    新聞敘事裡,那些不應被忽略的戰爭隱喻
     
    「詞語有如掛鉤,能固定我們的思想觀念。」
    ——亨利·沃德·比徹
     
    這些天,在許多媒體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新聞題目:「四個方面同向發力,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 「衝鋒,義無反顧!」 「大理徵用事件:防疫阻擊戰,決不能各自為戰」「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衝鋒」「人民戰爭」等等戰爭術語,在新聞報導中屢見不鮮。
     
    針對這一現象,人們似乎還沒有進行過較多的分析和討論。這可能是因為,人們在閱讀新聞報導時,往往會更關注新聞事件本身,而忽視這些戰爭術語。或者說,人們已經司空見慣。
     
    但是,戰爭術語的大量出現,其實是新聞敘事中戰爭隱喻泛化的一種表現。這是應該引起人們加以注意的。
     
    原因在於,戰爭隱喻在新聞敘事中的泛化,事實上會使人們習慣於以一種敵我意識十分明確的戰爭思維,去錯誤地認知和理解非戰爭領域的社會現象或問題。比如說,將原本的災難看成一場戰爭,而非悲劇。認為結局只有勝敗,而沒有勝敗之外的其它選項。
     
    一、戰爭隱喻是什麼?
     
    戰爭隱喻,是指以真實的戰爭,類比非戰爭行為或事件。
     
    作為一種在新聞敘事上出現的話語現象,戰爭隱喻則是指以戰爭術語,描寫各類非戰爭領域的新聞事件,賦予其以強烈的對抗性、緊迫性和修辭認知張力。
     
    「四個方面同向發力,打贏疫情防控的總體戰」、 「衝鋒,義無反顧!」 「大理徵用事件:防疫阻擊戰,決不能各自為戰」「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這些話語,其實就是戰爭隱喻的典型代表。
     
    這一類戰爭隱喻,當然不只是在這樣一種場合出現,也不只是今天才出現。只要認真觀察國內媒體的新聞報導,人們不難發現,戰爭隱喻,在新聞敘事中被廣泛地運用著。政府工作、經濟活動、體育比賽、醫療等等領域,都能看到,例如:
    (1)在戰爭中學習戰爭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疫情防控阻擊戰(常德日報,2020/02/11)
    (2)中國經濟戰「疫」錄:經濟保衛戰全面打響 (中國新聞網2020/02/12)
    (3)疫情如何影響中國軍團備戰奧運(環球網 2020/02/12)
    (4)貴州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誓師大會引起黨員幹部強烈反響(新華網 2020-02-11)
    (5)在疫情炮火中「誕生」 泰康同濟(武漢)醫院譜寫英雄讚歌(中國網醫療頻道 2020/02/08)
     
    如果我們往回看三十年,那些我們所經歷過的重要事件,比如說1998年的大洪災,2003年的非典,以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國內媒體相關報導的新聞敘事,實際上也都運用了大量的戰爭隱喻。為了節省篇幅,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戰爭隱喻何以會在新聞敘事中泛化?
     
    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的楊洋和董方峰,在《當代中國媒體話語中的戰爭隱喻現象研究》一文中,對戰爭隱喻泛化這一現象有進行過分析。他們認為,在當代中國話語中,戰爭隱喻泛化的原因有以下三點:認知動因、修辭動因、歷史文化動因。
     
    第一,認知動因
     
    喬治·考萊夫和馬克·詹森,是美國的兩位語言學家,兩人合著過《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這本書被認為是認知語言學隱喻系統研究的開始。在書中,他們指出,隱喻不僅僅只是一種修辭手段,同時也是人類思維的基本形式,它直接參與人類的認知過程。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老師,則在《論隱喻》一文中進一步指出,隱喻就是借用在語言層面上成形的經驗,對未成形的經驗作系統描述。通過隱喻,某些尚未定型的經驗,借助已經成形的經驗得到組織和表達。
     
    對於許多人而言,戰爭是一個我們從小就十分熟悉的物件。比如各種抗日題材的電影電視劇,還有許多唱紅歌比賽,以及在學校所學的課本,乃至我們的國歌,其中就有著許多戰爭的話語。因此,新聞敘事運用戰爭隱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讓人更快速地認知某些暫時不太瞭解的新聞事件。
     
    第二,修辭動因
     
    戰爭所特有的緊急性質,決定了戰爭術語必須是精准和簡潔的,而不能像現在的政府通告那樣空洞冗長。另外,新聞敘事語言的相對匱乏,也會促使人們通過詞義泛化,來實現語言一定的動態平衡。因此,新聞敘事借用戰爭術語,既符合其對簡潔度的要求,也有助於豐富其語言形式。
     
    第三,歷史文化動因
     
    建國初期的領導人,多是軍旅出身,習慣於用戰爭術語部署和平時期的各項工作。而隨著大量軍隊幹部和軍人轉入地方工作,軍事用語也隨之被帶到了地方工作的「各條戰線」。在近幾十年來的歷次搶險救災中,軍人往往也被命令參加,成為主要救援力量。這些因素,都促成了戰爭隱喻在新聞敘事中的泛化。
     
    三、戰爭隱喻泛化,會產生哪些影響?
     
    戰爭隱喻作為一種話語模式,其在新聞敘事中的泛化,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積極方面的影響有:1、便於人們認知新事物;2、滿足新聞敘事對語言簡潔的要求;3、能將人們共同置於一種緊張的境地,以便齊心協力應對困難。
     
    但是,它也會使人們習慣於以一種敵我意識極為明確的戰爭思維,去理解非戰爭領域的社會現象或問題。
     
    比如說,在各地的防疫宣傳標語中,也能看到「湖北回來的都是定時炸彈」「今年過年不串門,來串門的是敵人,敵人來了不開門」 「發燒不說的人,都是潛伏在群眾中的階級敵人」這一類的標語。
     
    人們製作這些標語的初衷雖然是好的,但實際上是一種戰爭思維在起作用。來串門的就一定是敵人嗎?就不能是有急事的人?發燒不說,就一定是階級敵人,而不是另有隱情?比如說,或是因為恐懼?或是因為擔心被隔離而無法照顧家人之類?
     
    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就是一種強制性的行動,讓敵人屈從,並為我們的意志服務。戰爭思維的要點,其實就是明確劃分敵我意識,集中一切力量消滅敵人。就像毛澤東曾經所說的: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但是,這些新聞敘事所陳述的物件,大多並非真實的戰爭,也不是革命。這些物件,可能只是一項政府工作或經濟活動,一次體育競技比賽或社會公共衛生事件,但戰爭所特有的那種生死對立的敵我意識,它們其實並不具備,最多只能說它們是有一定限度內的對抗性或緊迫性。
     
    因此,楊洋和董方峰兩位作者指出:「當人們無意識中將戰爭話語作為動員武器時,戰爭思維就往往構成行為指導框架,使人們把他們的工作視作真正的戰爭,其終極目的就是採取任何手段消滅虛擬的敵人」,可能導致的後果就是:「戰爭隱喻客觀上會遮蔽思維,阻礙人們接近事物真相,並放大對抗性,在行為上可能導向不必要的暴力」。
     
    習慣于用戰爭思維去理解事物的人,也往往會將歷史上的每一次災難,都視作戰爭,並認為結局只有勝利和失敗兩個選擇。而只要沒有被「打垮」,就是勝利:
     
    但他們從不會去想:災難就是災難,每一次災難都是悲劇,沒有真正的勝利。
     
    四、我們可以做什麼?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徵,就是新聞媒體控制著社會話語權。當新聞媒體開始選擇一種特定話語模式進行新聞敘事時,人們也往往會在潛移默化中,就接受了這種話語模式所承載的思維模式,並運用其去認知新聞事件。
     
    因此,當我們在看新聞報導時,至少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對新聞敘事的語言保持高度的敏感。不管是哪一家新聞媒體,對其在新聞敘事中所運用的話語,尤其是戰爭隱喻,都應該時刻保持一種警惕,思考其背後所潛藏的思維模式究竟是什麼。
     
    第二,多管道搜集資訊對比新聞報導。新聞是建構出來的,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媒體的新聞敘事中,會呈現不同的形態,有時甚至會截然相反。因此,長期只接收同一類新聞源,可能使你只會用一種思維模式去理解世界。比如說,你十年如一日地只看《環球時報》,那你對中美關係的認知,很可能也就「美帝亡我之心始終不死」的境界。
     
    第三,關心他人的遭遇,始終保持一份同情的理解。不要熱衷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樣毫無根據的話語,而應盡可能設身處地的去理解那些有著不幸遭遇的人。這不是政治正確,而是因為你我這樣的人,大多數也只是被時代所玩弄的普通人。
     
    就像作家方方所說的那樣: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文章出處:公眾號「1號檔案館」
    作者:伯羅奔尼撒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