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新莊電子材料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新莊電子材料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莊電子材料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莊電子材料行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股人阿勳-價值投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早安,全球 NB 樞紐龍頭 蘋果公司在去年 8 月發表最新高階 11 吋平板 iPad Pro,最大亮點是支援磁吸式旋臂「巧控鍵盤」,僅一套鍵盤就要價 9500 元,但還是賣到缺貨,原理是將平板 附上鍵盤,然後就變成另類型的筆電。 而能夠開發這樣高精密度,多角度都能穩定支撐的轉軸是關鍵,這個轉軸的...

  • 新莊電子材料行 在 股人阿勳-價值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3 07:00:12
    有 144 人按讚

    😉早安,全球 NB 樞紐龍頭
    蘋果公司在去年 8 月發表最新高階 11 吋平板 iPad Pro,最大亮點是支援磁吸式旋臂「巧控鍵盤」,僅一套鍵盤就要價 9500 元,但還是賣到缺貨,原理是將平板 附上鍵盤,然後就變成另類型的筆電。
    而能夠開發這樣高精密度,多角度都能穩定支撐的轉軸是關鍵,這個轉軸的製造廠是一間樹林起家的台廠,也是我們今天的主角【新日興】。
    ---
    👨‍🏫延伸閱讀
    (上) 全球 NB 樞紐龍頭 : 世界級NB、IPad轉軸都出自它之手,2021 機構預估成長18% !? : https://pse.is/3g2hfy
    ---
    📌 新日興 3376
    公司成立於 1968 年,為國內專業 NB 樞紐廠,主要業務為各類樞紐組件、彈簧製品及沖件製品之生產及銷售。目前是全球最大的 NB 樞紐軸承廠,全球市佔率達 38%,且為全球中空樞紐龍頭以及全球第二大 LCD 顯示器樞紐底座供應商。
    P.S 第一大 LCD 製造廠是信錦 (1582)
    .
    📌 主要產品
    -樞紐製件 Hinges
    公司在 樞紐制件 擁有百項國際專利,扭力值從 0.1 至 20 公斤,可供應全球手提電腦、平板電腦、液晶顯示器、手機、掌上型網路通信器等商品。
    -彈簧製件 Springs
    彈簧制件是新日興最初的營業項目,1966 年與日本彈簧業先驅【理研發工業】共同投資及技術合作,引進各型精密彈簧自動成型機,目前有多達百台精密自動彈簧成型機,全廠自動化生產系統,月產能可達 100,000,000 個以上,提供國內外客戶各式精密彈簧,目前產品種類超過 4000 種同時應用於電子 3C 產品、醫療器材、機械設備等用途。
    -沖壓製件 Stampings
    自 1981 年起,新日興踏入沖壓制件的領域,提供各式各樣沖壓件給客戶選擇承製鋼板厚從 0.02mm-3.00mm 及 20 噸位- 200 噸位之沖壓件皆可生產,每年開發沖製成型量超過 1200 件。
    金屬射出成型 MIM
    金屬射出成型 (MIM) 是一種結合粉末冶金和射出成型的技術,突破傳統粉末冶金的產品型狀與強度限制、突破壓鑄成型的強度限制、突破沖壓模成型的材料流動限制、突破精密鑄造的量產限制及車削件的高成本限制。
    .
    📌 營收結構
    2020 年主要產品營收比重分別為:
    NB樞紐組立製品 26%
    LCDs樞紐組立製品 21%
    3C 樞紐組立製品 6%
    MIM粉末冶金 15%
    其他產品佔約 32%。
    .
    📌 生產據點:
    公司生產基地包括
    新北市樹林、新莊、大陸蘇州、
    昆山、東莞、福建等地,
    但主要產能還是擺在台灣。
    .
    📌 銷售地區
    主要產品銷售範圍比重為
    台灣 62%、中國 38%,
    主因為客戶多為 NB、
    LCD 製造代工廠,
    這部份廠商都聚集在台灣。
    .
    📌免責聲明:
    單純分享財報資訊與個人看法,無邀約之實,僅符合量化條件的個股,無推薦之意,僅供參考、任何交易行為須自行判斷

  • 新莊電子材料行 在 新政捍將 黃仁議員 服務團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1 09:30:50
    有 44 人按讚


    【因應武肺疫情影響 #原民會第二波紓困措施部落景觀優化】
    記者陳應交/台北市報導

    原民會因應武漢肺炎疫情影響,第一波積極推動金融紓困方案,包括利息全免到110年6月30日、本金寛緩1年、繳款期限延長3年,並視疫情發展,分階段推動不同的紓困振興措施。而第二波振興計畫,是針對原住民族地區受影響的部落旅遊經營單位,在疫情流行期間,因為遊客減少,藉此期間「休養生息、固本強身」,自即日起,推動「部落景觀優化計畫」。

    原民會夷將.拔路兒Icyang.Parod主任委員表示,為減緩疫情對原住民族產業造成的衝擊,於疫情期間,整備美化部落環境及設施,例如:部落拓銷據點週邊環境改善、文化意象公共設施修繕、傳統家屋修繕美化,設置或維護導覽路徑指示牌及遊憩景點環境改善,或部落景觀特色升級及優化等相關項目,每1部落最高補助40萬元,預估優化至少100個部落,且鼓勵採雇工購料方式,補助部落族人工資及相關材料所需費用,使觀光景點更優質、動線更流暢,讓使用者更舒適,俟疫情舒緩後,自然引領國內外旅人願意來部落旅遊、消費。

    夷將Icyang主委進一步指出,疫情過後,原民會將會配合行政院各部會共同啟動第一波的振興計畫-行動支付回饋及原住民族商品上架到電商平台,搭配將人流導入部落、拓展國內外商機、以及媒體推廣等行銷策略。

    本次部落景觀優化計畫受理申請時間自109年4月20日起至109年5月20日止,只要是原住民族地區依法立案之團體都可以提出,並透過填寫線上報名表單(https://reurl.cc/exEYEW)後、將資格文件及計畫相關資料以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傳真(02-8995-3213)或是直接郵寄到原民會經濟發展處(242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北棟14樓)等方式將申請表件送出,也可以撥打服務專線:0800-508-188查詢。

  • 新莊電子材料行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02 20:15:48
    有 1,512 人按讚


    這兩天中華商場因一部電視劇搭建了還原度極高的場景而成為網路談論的焦點,有一些沒經歷過中華商場歷史的朋友在問中華商場位於哪裡?裡面賣些什麼?為什麼會拆掉?所以我再次分享這部多年前製作的中華商場紀錄片,答案就在影片裡。

    三年半前(2013年7月30日),我製作了這部名為「中華商場的興衰」的紀錄片,當時的聲音檔是取自網路上,音質不是很好,也唸錯了幾個字。後來,曾任中廣音樂網「音樂萬花筒」節目主持人的李蝶菲女士與我聯繫,表示願意幫我錄製這段影片的旁白,這真是個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今天(2017年1月17日),我終於把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重新製作完畢,影片配上了李蝶菲女士的專業旁白,和一時之選的音樂(蕭邦的 Funeral March),以全新的風貌呈現給大家!

    在此,我要特別感謝百忙中撥冗前往錄音室錄製旁白的李蝶菲女士,您的聲音令這部影片更加動人,非常謝謝您!真的很感動!

    下面的文字,是我在2013年首次發表這部紀錄片時所寫的。

    1961年4月落成、1992年10月拆除,僅擁有短短31年半歷史的中華商場,曾是台北市的著名地標,也是許多人的共同回憶。最近,我和大家一同回顧了不少中華商場的照片與歷史,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篇由鄭懿瀛先生所撰寫的《中華商場的興衰》,為中華商場的崛起與毀滅,下了極佳的註腳;於是,我以這篇文字為主幹,輔以這陣子所分享的照片,每天騰出一些時間來進行製作,終於在今天完成了這部影片,獻給我所魂縈夢牽的中華商場。

    YouTube 版本:https://youtu.be/PQORAXavsV0

    中華商場的興衰

    文/鄭懿瀛

    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沿著縱貫鐵路線,台北市中華路兩旁矗立起了八棟連棟的建築物,隨著許多店家的遷入,這裡成為繁華一時的中華商場,一千多家販賣各種滿足人類欲求的攤商店面,吸引了許許多多人來此流連而忘返,也留下了許多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與回憶。

    在那個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年代,國民政府為了安置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到台灣的各省流民,先是在西門町東邊的縱貫鐵路沿線,從小南門延伸到今日台北火車站前面百貨大樓一帶,搭建起一千六百多間簡陋的竹棚木屋,作為各路英雄好漢的暫時棲身之所。到了一九六一年,這些竹棚木屋被全數拆掉,蓋起當時台灣最大的百貨總匯商場,共有八大棟相連、三層樓高的中華商場從此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

    那時,中華商場的完工,使得西門町與城中區相連,帶動著西門町進入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如果你想買台音響、隨身聽,或是各種電器用品,最先想到的就是位在台北西區的中華商場;如果你想要全家出門上館子,吃大江南北各省各地的佳餚,最先想到的也多半是中華商場;如果你要結婚了,到中華商場找上海師傅做一套剪裁合身的西裝準沒錯;如果你考上大學,中華商場是你挑選帥氣的大學服、新皮鞋、時髦皮帶等等行頭的好所在;要不然只是出來走走、看看,透個氣,或是想要見識見識繁華都市裡的人生百態,中華商場總是最優的選擇。

    入夜之後的中華商場,更像是一座不夜城般照亮著台北的夜空、撫慰著台北人的寂寞,商場樓頂「國際牌」、「黑松汽水」的大型霓虹燈看板閃爍著誘人的浮華,幾十家唱片行放著醉人的曲調,大小南北口味的餐館中招呼著每個鄉愁的胃。

    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因為從小就是在中華商場長大的,因此更能體會中華商場的風華,在中華商場拆掉後很多年,在他推出的舞台劇「京戲啟示錄」中,仍然穿插著許多對於中華商場以及他父親的回憶。他回憶說,他父親是那時「台灣唯一製作純手工戲靴的藝師」,當中華商場在民國五十年興建完成的時候,他父親在那兒訂了一戶,因此當李國修五歲時,他們全家便搬進中華商場第八棟的二樓,就是在那兒展開了中華商場的生活,而他父親則是憑著手藝養活了一家七口,在中華商場和國劇界裡都小有名氣。

    作家白先勇在他的《孽子》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段在中華商場內上演的青春故事-\-\隱形之國的青春鳥,平日除了流連在新公園外,那個時代,買時髦玩意兒得到今日公司,扭開電視有群星會,吃浙江菜要到聚寶盆,中華商場還沒拆掉,青春鳥聚會都往二樓的「吳抄手」跑,西門町的「野人咖啡店」則是他們留字條聯絡行蹤之處。戀戀風塵的導演侯孝賢也追憶一段年輕的歲月說:「週末到中華商場買進口古典唱片,可說是高中記憶中最為難忘的美麗敘事。」

    不過,生命的常態就是有興有衰,中華商場這個集體記憶在有了集體感情後,也同樣墮入了命定的韻律之中。有人思考說:「如果我們將一九六零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八零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尤其是台北都會區。八零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台北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而這種思考觸及了都市發展變遷的現實性與殘酷的本質,一個宣告中華商場繁華已逝的佈告說:「西門町終究必須面對強大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跑時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則是絆腳繩,皆得去除。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政治人物的說法就婉轉得多。前台北市長黃大洲說:「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黃大洲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說:「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黃大洲痛苦地宣告:「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已為中華路的重建,贏得一片掌聲。」

    終於,先是於一九八三年七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一九八九年九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一九九零年十一月十八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最後,民國五十年到七零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一九九二年十月二十日正式拆遷、走入歷史,雖然台北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年四月,以寬度七十至八十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中華商場簡史》

    二戰結束後,台北市中華路鐵路沿線搭建起一整片違章棚屋,聚集了一千餘戶無處容身的難胞,蕪雜零亂、殘破不堪,成為1950年代台北市的獨特景觀。

    1959年,蔣中正總統指示整頓重建。

    1960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中華路鐵路東側的市集聚落改建為新式商場,並於同年7月1日起開始進行違建的拆除與商場的興建工作。

    當時迫於經費不足的限制,因此以居民一次負擔的方式籌措改建經費。負責規劃興建施工的是陸根記營造,工程進展相當快速。

    經過八個多月的施工,1961年4月22日,單一建築體呈長條狀,以連棟方式形成一長串排列的八座三層樓水泥建築正式落成啟用,由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黃杰命名為「中華商場」並題字,中華商場以八德做為各棟之名,成為當時台北市的新地標。

    中華商場坐落在台北市中華路一段中央,北起忠孝西路口,南至愛國西路口,由八座三層樓建築所組成,由北而南以「八德」為名分段,分別為忠段、孝段、仁段、愛段、信段、義段、和段、平段,總長1,171公尺,興建經費總計為新台幣47,335,845元。曾為大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公有綜合商場,緊鄰西門町,興盛一時。

    八大座商場共可容納1,644個租戶,平均每戶只分得約2坪大的空間。中華商場為獨立八棟三層連成一線之房舍;一樓為商店,二、三樓為住家(後來二樓也幾乎成了商店)。

    以早期中華商場第一棟「新美達照相材料行」的地址「中華商場忠段下東五七號」為例,得以一窺當時中華商場店家地址的陳述方式:

    1. 中華商場以段為單位,而非我們現在慣用的棟。1961年落成的中華商場共有八大棟,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忠段指的是八棟中華商場之中,位處最北邊的第一棟。

    2. 「下東」意指位於東側的下層(一樓)。中華商場一樓的東側與西側分別為不同的店面,西側臨鐵路,東側面對寬廣的中華路,是大家較常在老照片裡見到的中華商場正面。

    3. 中華商場的東側是單號,西側是雙號。一樓有單號與雙號,二樓跟三樓則只有單號(因為西側沒店面)。

    1964年,台灣松下電器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信棟南端樓頂,豎立了當時台灣最大的霓虹燈,閃爍的霓虹燈提供了城市繁華的意象,也在民眾心中留下鮮明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後,八棟商場租戶所經營的行業各具特色:

    販售家用電器、音響與電子零組件的商家多位於忠、孝兩棟,1980年代隨著個人電腦產業興起,販售相關軟體、硬體與週邊設備的商家也開始出現;

    玉器、琺瑯及台灣民俗藝品曾經是1970年代台灣中南部及日本遊客採購的重點,此類商家與販售古董、古玩及字畫的商家皆分布在仁、愛兩棟,郵票、古幣蒐集與交換專門店及相命、堪輿舖子則零星穿插其間;

    信、義、和三棟有許多中國各地的小吃,著名的有「徐州啥鍋」、「真北平飯館」、「點心世界」等;

    成衣、制服、牛仔褲、軍用衣料、老人茶館、旗幟徽章等相關商家則分佈於和、平兩棟。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續約4年。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中華商場生意一落千丈。

    之後,為了因應市區重新規劃與捷運施工等需求,台北市政府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中華商場,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終於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原址則配合中華路改造計劃,成為林蔭大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