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新竹縣政府社會行政科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竹縣政府社會行政科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竹縣政府社會行政科產品中有25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李妍慧 Yen Hui Le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大新竹升格:強強聯手,天下無敵?!』 2021年《遠見》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剛出爐,其中,新竹縣上升了8名令人相當驚訝!分析原因,我認為 #大新竹生活圈的外溢效益,是最關鍵的因素。 在總體競爭力方面,新竹市與新竹縣高居非六都前兩位,令人相當興奮。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這份報告更能顯示縣市體質差...
新竹縣政府社會行政科 在 張益生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1 13:27:10
偏鄉身障朋友的褔音 我在去年11/7定期會質詢社會處對偏鄉身障朋友的照顧!非常感謝今天輔具資源中心入鄉協助! 除了提供必要的輔具外,也幫族人依條件申請了新的電動床、並且在年後安排五峰鄉四村宣導,我也特別給社會處個人的觀察建議,除了依循行政體系外,星期天教會禮拜後最好的宣導時機! 長照中心在去年...
新竹縣政府社會行政科 在 李妍慧 Yen Hui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新竹升格:強強聯手,天下無敵?!』
2021年《遠見》縣市總體競爭力調查剛出爐,其中,新竹縣上升了8名令人相當驚訝!分析原因,我認為 #大新竹生活圈的外溢效益,是最關鍵的因素。
在總體競爭力方面,新竹市與新竹縣高居非六都前兩位,令人相當興奮。在疫情肆虐的2021年,這份報告更能顯示縣市體質差異,以及治理能力所反應的相關評估。
👉1. 新竹縣市體質強健,在逆境中更加展現城市競爭力。
在 #經濟與就業面向(北市1 竹市2竹縣3)、#公共安全與消防面向(竹市1竹縣6)、#社會福利面向(竹市1竹縣5)此三面向新竹市都拔得頭籌(經濟與就業非六都第一),竹縣名次也在前段班。在全球疫情橫行多數產業受波及災情慘重之際,竹市跟竹縣反而逆勢看漲,屹立不搖。顯示新竹城市體質強健,具備強韌的競爭力,果真是護國神山,甚至「全球高科技產業戰略重鎮」當之無愧!
👉2. #大新竹生活圈的外溢效應,促使地方政府革新跟進步
在 #生活品質與現代化面向(竹縣1竹市6)跟 #地方財政面向(竹市3竹縣5),竹縣的表現較過去相比大幅度進步,令人驚訝,翻轉過去對竹縣的落後印象。當然新竹縣府跟楊縣長的努力絕對有他的功勞,但從數據資料上看來,竹縣外來人口移居比率(社會增加率)為全台第1,自有住宅比率亦是眾縣市之冠,這也可以解讀為竹北迅速崛起成為外來人口高收入族群的居住聚落,他們要求也嚮往更高品質的生活水準。過去幾年來 #林智堅市長 的高施政滿意度,讓竹北跟竹縣人高度羨慕,連帶促使其行政機關有意無意的仿效跟進,也是原因。這是大新竹生活圈的 #外溢效應,生活圈內的人慢慢型塑出共同意志、建立對生活品質同樣標準的要求,推動地方政府(縣市皆是)的改革跟進步。
👉3. 強強聯手,天下無敵?!
大新竹合併是當前的熱門話題,倘若竹竹順利合併,未來發展會有什麼改變?
我認為,以今年竹市竹縣在全國競爭力調查排名得到的好成績,合併之後的 #強強聯手,升格為第七都後的「大新竹市」,勢必是 #台灣最耀眼的一顆城市新星,不只全國,甚至在全世界的「知名城市排行榜」,未來都有機會佔有一席之地!
疫情中的竹市竹縣表現穩健,無論是收入水平、就業率以及福利措施等,能與首善之都台北並駕齊驅。
大新竹生活圈外溢效果已經確實讓 #新新竹 兩個原本的自治體的合併升格成為迫切需要。未來升格後得到的中央財源挹注,可以再提升大新竹在 #教育與文化,#環保與環境品質,#醫療資源 三面向(這次調查中新竹可以再加強的部分)的投資跟建設。這符合目前新竹人的需求,又能更進一步提高城市競爭力,讓第七都大新竹直轄市,成為經濟實力,生活品質,教育文化資源兼具台灣超新星!
#大新竹合併 #第七都 #看完遠見調查報告有感
「遠見調查報導」https://www.gvm.com.tw/article/82762?fbclid=IwAR2rd4jyOB91wGIR1M0s73ZPNS5P8XgR8RNo67Ip1z3DFFueJZDPGstKFGs
👉歡迎加入我的臉書社團 🤡 新竹同學慧,一同討論新竹大小事!
新竹縣政府社會行政科 在 曾玟學 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本次的竹竹苗合併討論中,各家提出的意見大致可粗略歸納出五種方案,作為苗栗縣的民意代表,本篇將以苗栗縣民的角度分析,提供意見。
先說結論,不論選哪一種,苗栗都很慘,只有比較不慘跟非常慘而已,這也是本題為何我遲遲沒有說明想法的原因。
1. 竹竹合併不升級
最陽春的方案,單純竹市竹縣合併,優點是大新竹區域可共同治理,不用修法也不用思考直轄市門檻問題,但因為是最陽春的方案,也是改變最小的方案,對各方誘因不大。
2. 竹竹合併升級第七都
此方案需修地方制度法,降低直轄市人口標準至一百萬人,竹市竹縣合併升級成第七個直轄市,最直接的影響是可擁有直轄市的統籌分配款。雖然六都都是直轄市,但因為財務收支劃分法中統籌分配款的公式相當複雜,各直轄市所取得分配亦不均,年年都為此吵架。
比如說台北市因為營利事業額相當高,故獲得的統籌分配款始終最多,以2020年來算人均為16952元,比六都最低的新北市人均8372元要多出一倍。
若目前的公式不變,我用竹竹加起來的營利事業營業額、人口、土地面積之加權比例,加入直轄市公式中,以「很粗略方式」計算,那麼大新竹市將非常可怕,雖然分配到的統籌分配款總數會是七都最少,但因為人口才一百萬,人均統籌分配款反而會是匹敵台北市,甚至是七都最高。
先不論此方案是不是讓台北到台中間,只剩下苗栗一個非直轄市,光是大新竹市所能獲得的資源,我們就能預見苗栗將出現大規模的人口移動,有辦法移動的人,將從新竹生活圈,變成直接加入到新竹生活。除竹北外,應也會再出現另一個人口成長區。連現在難得人口仍能正成長的頭份竹南,都可能被新竹吸回去。
故苗栗不僅在地理上被孤立,從地方建設、教育資源、醫療資源、社會福利到行政效能上,都會被嚴重夾殺。
3. 竹竹苗合併成第七都
加入苗栗縣後,竹竹苗將可跨過當前直轄市人口門檻,合併升級第七都。屆時七個直轄市人口就會占總人口的八成,更加深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狀況,直轄市與非直轄市不管在資源分配還是行政制度上,差距都會更加擴大。
縣市合併為直轄市,重要的一個目的是集中資源並加以促進區域平衡,但從台中、台南、高雄的案例來看,雖獲得更多資源,但皆投注於都會區,原本的鄉村區依然邊陲,失衡狀況更加嚴重。
若竹竹苗合併,將成為面積最大、但人口最少的直轄市,統籌分配款總額固然會提昇,但每人平均數字將和原本無太大差異。
在地廣人稀下更不可能雨露均沾,資源勢必挹注於人口集中區,這便意味著即便苗栗加入跨過門檻,但主要建設和資源可能都不在苗栗,或許頭份竹南有機會成為舊新竹市與竹北外的第三個發展核心,但剩下的苗栗縣區,將更加邊緣。
4. 竹縣苗縣合併竹苗市
若為了竹竹合併升級地制法下修,那麼竹縣苗縣也可攜手跨越門檻升級,屆時竹市將相當尷尬,將被竹苗市環繞。
竹苗市也因為過於狹長,交界處多為山區,地理上有所阻隔,故運作上仍會分為舊竹縣區跟舊苗縣區兩大塊,也因為營利事業營業額不高,人口數又少,統籌分配款仍是敬陪末座,此提案唯一用途就是破新竹市的局,除此之外無太大意義。
這方案應該是徐耀昌縣長為了反諷林智堅市長所說的玩笑話,很有創意但並意義不大。
5. 苗縣對切,北併新竹、南歸台中
若將竹南、頭份、三灣、南庄等中港溪流域加入,連同新竹縣市將可望突破125萬限制,升級七都且無需修法。
頭份竹南區域從生活、工作、教育、娛樂到醫療,本就是新竹生活圈,地理位置上也相當鄰近,台一線中華路更是從新竹市區貫穿竹南、頭份。無數的頭份竹南人每日往返新竹就學工作與就學。
加入中港溪流域的北苗栗地區後,不只地理範圍完整、生活圈相符、人口數字與面積也適中,且加入竹南科學園區跟商業活動較發達的頭份市,人均統籌分配款仍能一口氣衝到七都前段班。故對新竹縣市和頭份竹南區來說,不失為較平衡的方案。
但苗栗縣剩下的其他鄉鎮怎麼辦?
苗栗目前的發展本就被批評過於集中頭份竹南,如果還把最精華的地方分出去,剩下的鄉鎮不管是併入台中,還是改為省轄市,都無法逃脫區域發展更加失衡的未來。(其中一個變形方案是北切新竹、南切台中,中間苗栗市鄰近鄉鎮合併成省轄市。)
小結:很多朋友我支不支持竹竹苗合併,我實在很難回答,因為在認真分析後,不管是哪個方案,苗栗都很慘,甚至這些討論都還沒加上縣府現在的債務,以及新竹人、台中人的意願。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我認為應藉此機會,討論是否該廢除三級制,全面統一政府機關為二級制;並將已不合時宜的縣市邊界進行做調整,重新檢討直轄市制度;民意代表選區與數量,應調整更符合比例且能適當反應民意;再加以修正財政收支劃分法,讓中央與地方資源分配更均衡。
若無法跳脫竹竹苗區域全面調整現行制度,那麼不管怎麼選,在這場政治賽局中,苗栗都只能成為牽制人的籌碼、或是加減法的附加區域。
(本圖於去年11月於南庄拍攝。)
新竹縣政府社會行政科 在 廖子齊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看到林智堅市長和新竹縣楊文科縣長,這兩天同時表態支持「大新竹合併升格直轄市」,身為一個出生成長在南香山竹苗邊界的孩子,這些支持合併升格的美麗願景在我跟和我相同出生環境的鄉親耳中聽起來,總是會讓我們忍不住露出尷尬的微笑,這兩天我問起鄉親大新竹合併升格時,他們總會笑著反問:
「這樣錢(預算)會比較多嗎?」、「那我們會分得到嗎(建設會多一點嗎)?」然後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地心底有了答案,笑了起來,那笑容不知是對這些動人的政治語言的無感,又或是對生活在「非山非市」地區,早已習慣缺乏改變與建設的自我解嘲。
我不反對大新竹合併升格,甚至我覺得,順著這個議題去處理林智堅市長所說的縣市共同面對的跨域治理問題,包括飲用水水源污染、垃圾處理、交通問題,甚至是颱風假,是很值得的。
但我也要強調,這些因為共同生活圈所產生的跨域治理問題,合併升格不會是唯一解方,無論是縣市間為了解決特定問題成立的協調平台,很多污染的問題目前是這樣合作處理而且確實有成效,或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協調縣市共同解決,都可以是解方,而且甚至比起升格直轄市更直接更對症下藥。
如果跨域問題不是合併升格最重要的理由,當然最現實的爭取升格就是預算和人事權問題了,姑且先不論新竹縣市就算合併,人口也還沒達到《地方制度法》的直轄市125萬人人口門檻,行政首長為了獲得更多補助、統籌分配款和人事自主權,想要爭取升格直轄市當然能夠理解。
但是政治的核心關懷從來就不只是獲取更多的預算,更要問的是這些爭來的錢用在哪裡,用在誰身上,新竹縣市如果是一間公司,它的收入當然可以理直氣壯地再投資在能繼續為公司賺錢的事業上,但它是收取納稅人稅金的政府,它該做的是盡可能地讓轄區內的每位市民,不分東區、北區、香山區,都能夠獲得水準相近的公共服務,包括最基本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與公共交通,到促進區域發展的建設。政治的核心關懷其實是資源的再分配與照顧每個人。
其實從上一波合併升格至今10年過去,高雄、台中、台南和新北,雖然都得到了更多預算,但這些直轄市中本來的城鄉差距也變得更大,市長選擇優先投入資源建設在人口快速成長的都會區,而原本還有民選鄉鎮長的鄉村地區,改成了官派的區長和區公所,失去了本來還能自主的一點預算,卻未必能換到更符合地方需要的建設,而本來鄉鎮長要回應民意的基層草根民主也被來來去去的官派區長給取代,這樣的聲音其實在我從小成長的香山沒少聽過,因為當年我們香山鄉就是和縣轄市的新竹市合併成為今日的省轄市新竹市。
在邊陲的區域維持一定的公共服務水準,很多時候是需要花更多資源的,無論是留住一位小校的優秀老師,還是維持一條虧損的公車路線,談合併升格的願景很美,但別忘了那些偏鄉或「非山非市」的區域,要讓他們能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需要更多資源。
爭取升格之餘請別忘了我們,因為我們都是新竹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