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
【專文推薦✍️】
朱為民(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有感推薦❣️】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詹鼎正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
#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8月20日溫暖上市💕
新竹台大精神科推薦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 #陳乃菁 醫師
══════════
【專文推薦✍️】
朱為民(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有感推薦❣️】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詹鼎正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
#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8月20日溫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