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新竹台大神經內科主任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新竹台大神經內科主任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竹台大神經內科主任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竹台大神經內科主任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萬的網紅觀點,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人:詩瑋 來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神經科主任 陳睿正醫師 主題:聚焦超音波有效治療手抖症 雙手老是不自覺顫抖,吃飯、社交都成了問題?超音波不再只是檢查工具,聚焦超音波能有效治療原發性顫抖症,同時避免腦部手術會有的出血與感染風險,讓陳睿正醫師來介紹【聚焦超音波】!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日...

新竹台大神經內科主任 在 寶瓶文化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0:03:24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

  • 新竹台大神經內科主任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0 08:00:41
    有 400 人按讚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
    ……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 #陳乃菁 醫師​

    ══════════​

    【專文推薦✍️】​
    朱為民(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有感推薦❣️】​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詹鼎正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


    #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8月20日溫暖上市💕

  • 新竹台大神經內科主任 在 趙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12-16 10:30:01
    有 37 人按讚


    本週六的週末生活通邀請到大悲學苑-王浴前護理長,來聊聊《生死奧祕:十六個生命的靈性對話與臨終學習》

    二十年臨床經驗與研究,最療癒人心的對話,最實用的靈性關懷手冊!

    當醫療到了極限,生命無法被治癒時,怎麼辦?

    這時,我們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生存的價值及生死問題,容易陷入死亡恐懼。

    「這麼苦,人生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是我?我沒做壞事啊!這是報應嗎?」
    「我還有好多事沒完成,還來不及享受人生,我不甘願!」
    「五十年來的恩怨,我該如何原諒?」
    「除了身體,我還有心靈問題……怎麼辦?」
    「我該如何說再見?」
    「我有高齡老母,該求生還是求死?」
    「我可不可以不要死?」
    「我聽到隔壁床往生前的喘息聲,是不是很痛苦?我會不會像他那樣痛苦?」
    「如果我死了,會去哪裡?極樂世界嗎?師父你也沒見過或去過,如何讓我相信呢?」

    面對這麼多關於生命與生死疑惑,該如何回應呢?

    本書描寫十六個末期病人的生命故事,讓人彷若身歷其境,走過十六個不同的人生與生死課題。他們在與作者對話中,回顧自己的一生,對生命本質有了全新的認識,也療癒了對生死的恐懼,看見生命最精采的風景。

    十六個生命故事,同時帶出十六種臨終學習課題,詳盡描述當一個生命從生到死的歷程,身、心、靈會經歷哪些階段的變化?瀕死症狀──四大分解與臨死覺知是怎麼回事?面對死生變化過程,我們要依持什麼?如何克服死亡恐懼,減緩臨終痛苦?最後,又該如何破繭而出,得到新生?

    本書作者釋德嘉、釋宗惇等,從醫院走入社區的靈性關懷,有二十年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研究,結合西方安寧醫療與佛法立論基礎下,談實際的臨床生死。這是由台大緩和醫療團隊結合臨床宗教師,根據臨床研究經驗而發展出來、非常適合東方人的「本土化靈性照顧模式」,可說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善終方程式。對無法正視死亡、害怕臨終、且有諸多疑惑和恐懼的一般人來說,提供了完整的臨終與靈性照顧的方法。

    特別的是,作者二十年來的專業臨床經驗與研究發現──一般都強調好好和家人道別,好好說再見,不留遺憾,如安寧照顧的「四道」人生習題──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然後,直接跳到臨終助念事宜了。中間過程似乎不見了?

    然而,生命旅程最後,沒有人可以陪伴,終需獨行,一個人走……

    於是,在臨床現場,還有很多人會問──

    「師父,我謝都謝過了,道歉也說了,還有我愛你、再見也一樣都說了,可是我還是會怕啦!」
    「死亡的時候會不會很恐怖?我眼睛閉上了會看到什麼?」
    「離開了,我要去哪裡?我要跟誰走?」
      「我不知道會去哪裡?我很怕……」

    這是典型的死亡恐懼,也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尤其是東方人,有「來生、輪迴」觀的意識下,容易產生的疑惑。

    所以,四道是重要的,但四道之後病人可能還是無所依歸;助念或儀式是莊嚴的,但臨終病人的強烈恐懼,可能無法平安捱到助念那一刻。

    四道主要是與今生的因緣道別;四道之後,我們更應該為自己預備從今生到來世的生命藍圖。

    嚴格來說,說再見之後,才是一個人真正面對死亡的開始,也是一個人靈性成長的關鍵時刻。死亡,其實需要準備,更需要學習。

    如果我們清楚生死是怎麼回事,就會明白,原來死亡過程的前後是不是平安,取決於自己的心念和態度!

    重點是,我們準備了嗎?真的準備好了嗎?

    生死最是難解的謎題,也是人類永恆的追問!

    如果我們知道生死的奧祕,就會明白──生命的結束,只是形體的消失,變成靈性的存在,是從有到無的過程,超越一般生命經驗所看見、知道的見聞覺知。

    如果我們能體悟生死的奧祕,就會明白──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善」的生命探險旅程,重點不在於發現新風景,而在於開啟有能力觀看的全新眼光。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4961

    (週六第二小時還有魔女歌手變媽媽的好聽歌曲 ,一定要鎖定節目喔!)

    本週日我們邀請到台安醫院腦、脊髓神經內科主任-林冠宏醫師,介紹他的新書《「失智」就是這麼一回事!》
      
    當失智化成種種樣貌顯現在患者身上:
    迷失方向、妄想、錯認、幻覺……我們要如何做,才能給最親愛的失智症患者周全的照護?
    電影《我想念我自己》道出多數失智症患者的心聲,他們害怕遺忘這世界、遺忘自己。
    「如果有一天我失智了,認不得任何人了,可不可以讓我早點走?」
    「如果我失智了,可不可以不要把我送走?」
      
    如果可以,連開始都不要有……
      
    ★避開環境中的危險因素★
      
    1.年齡
    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失智症,年齡與基因因素是必然的危險因素,年齡越大,發生機率越高,尤其是65~85歲人口,每增加5歲,罹患失智症機率就增加1倍。
      
    2.基因
    失智症基因只佔發病原因的1~2%,而且基因是無法預防的,所以不建議過度重視基因問題。
      
    3.家族史
    部分退化性失智症與遺傳因子較有關,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與家庭遺傳關係較為密切。直系親屬若有人患有失智症,則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3.5倍。
      
    4.非遺傳因素
    許多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等,尤其是中年後發胖。此外,抽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情緒憂鬱者,罹患失智症機率都比一般人高約2倍。
      
    ★維持健康生活的型態★
      
    1.規律運動
    以有氧運動為佳,例如步行、快走、慢跑、太極拳、瑜珈、游泳等等為佳,最好每次能達到稍微喘、心跳速率增加的程度,每次最好能做30~45分鐘,每週至少3次以上。
     
    2.均衡飲食
    每天三餐都必須均衡攝取全穀根莖類、豆魚肉蛋類、低脂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等六大類食物。
      

    (週日第二小時還有帥哥歌手變爸爸的好聽歌曲 ,一定要記得收聽喔!)

    中廣流行網103.3
    趙婷--週末生活通
    線上收聽:http://hichannel.hinet.net/radio.do?id=205
    中廣流行網 i like radio
    節目名稱:周末生活通
    播出時間:週六到週日 13:05~15:00
    收聽頻率:
    FM103.3 台北、基隆、桃園、高雄、屏東、玉里
    FM102.9 新竹、苗栗
    FM102.1 台中、南投、台東、花蓮、宜蘭、彰化
    FM103.1 嘉義、雲林、台南
    FM107.3 埔里
    FM96.3 金門
    (小幫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