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人生的智慧》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
by Arthur Schopenhauer
《人生的智慧》,或原書名翻譯為《人生智慧箴言》,節錄於叔本華的《附錄和補遺》。《附錄和補遺》是1851年叔本華的封筆之作,他寫道「我將封筆了,剩下的就靜觀其變了。」《附錄和補遺...
_
《人生的智慧》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
by Arthur Schopenhauer
《人生的智慧》,或原書名翻譯為《人生智慧箴言》,節錄於叔本華的《附錄和補遺》。《附錄和補遺》是1851年叔本華的封筆之作,他寫道「我將封筆了,剩下的就靜觀其變了。」《附錄和補遺》採格言體,分為兩卷,而其中《人生的智慧/人生智慧箴言》包含了叔本華經典名句「人們在這世界要嘛選擇獨處,要嘛選擇庸俗,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
本作分為六章,整體講述人生追求幸福之方法,其中第五章《建議與格言》分為四部: 泛論、我們對自己的態度、我們對他人的態度、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命運和世事的發展,以53節分別說明包括幸福的追求、認識自己、現在於未來的平衡、節制、反省、獨處、忌妒、健康、運氣(叔本華很重視運氣)等等主題,叔本華使用眾多過去哲學家、文學家的文句,如亞里斯多德、伏爾泰、哥德詳述四個主題的觀點,我將之視為是62歲叔本華的人生觀,可謂道盡世間的現實,筆下毫無諱言,直指世界的缺陷,卻處處皆中肯到了極致。叔本華在此作強調如下:
【人的自身】
叔本華認為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異有三: 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及人向其他人顯示的樣子。世人多認為後二者是造成幸福差異的根本影響,所以多數人汲汲營營追求財富、名譽、地位與名聲,然而人的自身(內在素質、感受方式)才是影響幸福的最大關鍵,後二者只是間接影響。幸福取決於我們自身,即取決於我們的個性,如艾比克泰德說的「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而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見解。」憂鬱型的人就算十件事完成了九件,他也會因為那一件而悲傷;相反地,愉快的人能因為一件小事而感到快樂。
「誰經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
【閒暇】
叔本華說「閒暇是人生的精華。」閒暇對於多數人而言,如果不是享受或娛樂,就是無聊與渾噩,一無所知的無聊,因為多數人認為對抗無聊的方法便是透過娛樂、虛榮等(然而所有熱鬧與渲染,只是歡樂的假象,如尚福爾說的「所有社交---聚會、沙龍、是悲慘的一齣戲,一台糟糕的話劇,煩悶、乏味,依靠機械、服飾和包裝暫時撐持。」)。
然而對於智者而言,閒暇是寶貴的,智者希望更多的閒暇時光,因為此時他可以獨處,他可以成為自己,成為自己的時間與力量的主宰。因為只有自己才能與自己達成和諧,而不是朋友或另一半,而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找到那個自己。
另外此作中,健康與運氣也是一再出現的主題,因篇幅限制,只能詳述上面兩則。
然而這些都只是叔本華思想的鳳毛麟角,而叔本華的魅力只有真的去讀過他的作品才能深刻體會,這也讓托爾斯泰、左拉、普魯斯特、湯瑪斯・曼、契訶夫等人陶醉與崇拜。在他過世後,格溫納致詞說到「他孤獨地死去,正如他之前孤獨地活著,…,但此時此刻,他為此孤獨得了補償。」叔本華或許一生都在與自己獨處,所以看盡世間醜惡,也才能在晚年寫出如此真實之作。
* 註: 《人生的智慧》(新雨出版)此版已絕版,該版由韋啟昌翻譯,而新版的《人生智慧箴言》更換為原書名,也改由李連江翻譯。
⚠️圖4更正:只有「當」掙脫⋯
最有感的任何一本書,如果你對這本書有其他想法也歡迎入內討論!
社團連結在限時動態精選或左滑,也歡迎加入臉書粉絲專頁一同討論。
#bookstagram #reading #閱讀 #quotes #語錄 #書摘 #閱讀人森 #人生的智慧 #人生智慧箴言 #叔本華 #schopenhauer #附錄和補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