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新式平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新式平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式平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式平房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1年9月20日晚上8點24分,中秋節前夕,月圓之夜;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和梧州街口,艋舺夜市一隅。路口的頂級甜不辣隔壁,屋前有種植椰子樹的房舍,是完工於1950年的仁濟醫院(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舊院。(張哲生 攝) 台北仁濟院之起源,可追溯至清代的窮民救治機構,其前身為保嬰局、育嬰堂、回春...

  • 新式平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0 20:56:04
    有 1,175 人按讚

    2021年9月20日晚上8點24分,中秋節前夕,月圓之夜;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和梧州街口,艋舺夜市一隅。路口的頂級甜不辣隔壁,屋前有種植椰子樹的房舍,是完工於1950年的仁濟醫院(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舊院。(張哲生 攝)

    台北仁濟院之起源,可追溯至清代的窮民救治機構,其前身為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慈善機構。

    1866年,設立保嬰局,一開始收容無辜女棄嬰,後改為恤救貧兒童。

    1870年,設立育嬰堂,收養棄嬰、孤兒,以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子女。

    1875年,設立回春院,主要收容救濟行旅病人。

    1879年,設立養濟院,為賑濟鰥寡孤獨及殘廢無告之窮民。

    1886年,設立同善堂,主要為客死台北之軍官、旅人提供停柩之所。

    1899年(日明治32年)5月3日,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為「台北縣立仁濟院」,於艋舺育嬰堂原址(今台北市廣州街243號),後因地方改制而更名為「台北仁濟院」,並在1904與1905年,分別併入回春院及保嬰局。

    台北仁濟院重要的史蹟文物「淡北育嬰堂碑」,是在1870年(清同治9年)時,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創設育嬰堂,收置棄嬰、孤兒及孤苦無依子女,故刻立碑文「艋舺新建育嬰堂碑記」以紀念其落成。後於1972年至1975年間,因興建仁濟醫院新大樓,「淡北育嬰堂碑」重新出土,於是,文獻會為重彰古蹟蕃衍文化,則於1975年撰立「淡水育嬰堂碑沿革記略」碑文以紀念之。目前上述這兩塊碑文被並列鑲嵌在仁濟醫院大門口西側的牆上。

    台北仁濟院在日治時期是頗具規模的社會慈善救濟機構。救濟、收容對象為當時廢疾、病傷、老衰、幼弱之人民。在台北、基隆、宜蘭、羅東設立診療所,實施定期巡迴施診並於交通不便地區委託當地醫師進行義診。並收容行旅病人、結核病患者,補助盲啞教育及窮苦民眾之育幼教育經費。

    1922年,台北仁濟院搬遷至崛江町(今西園路),收養鰥寡孤獨及廢疾無告之貧民,並辦理施療及診療、地方巡迴義診、行旅病人及精神病患免費收容、盲啞生與兒童教育委託業務,和精神病療養所,為台灣地區最早之精神病院。並於基隆市、宜蘭市及羅東街分設診療所醫治偏遠地區的民眾,及設立台北收容所,施療收容精神病及結核病者。

    1923年,台北仁濟院設立台北施醫所,並於今廣州街200號位址設立16床之木造平房病室、X光室及開刀房。

    1937年,增設病房、X光室及開刀房,以綜合醫院形式提供醫療服務。

    國民政府遷台後,1950年,台北仁濟院,台北仁濟院辦理法人登記,改名「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仁濟救濟院」,以「仁心濟世」為宗旨,仍戮力於醫療及社會福利。其設立之附設機構包括:附設仁濟醫院、附設仁濟安老所、附設新莊仁濟醫院,以延續清代以降之社會慈善救濟精神。

    1950年,為推動仁濟醫院現代化,將廣州街200號原有木造建築進行拆除,改建為磚造二樓新廈,設立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簡稱仁濟醫院),並於1951年1月落成啟用。

    1955年,完成精神療養所擴建,並將精神療養更名為「附設仁濟療養院」。

    1968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日本九州嬉野病院締盟姐妹醫院。

    1969年,位於舊院東側的四層樓總院大樓落成。

    1972年,為擴大醫療服務,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於舊院對面(廣州街243號、華西街口旁),興建地上11層、地下一層之醫療大樓,興建工程耗時5年完成。

    1976,為擴增醫療服務與提高醫療水準,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私立台北醫學院(現台北醫學大學)簽定「醫療合作合約」。

    1977年11月12日,坐落在舊院與總院大樓對面(廣州街243號)的新式仁濟醫院大樓正式啟用。

    1983年,增設復建科。

    1985年,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落成並正式啟用。

    1987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台北護理師護士公會簽定「居家護理合約」,提供居家護理服務。

    2002年,仁濟安老所改建完成,並擴大安養服務。

    2005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及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與台大醫院訂定醫療合作協議。

    2006年,台北仁濟院總院於現址進行仁濟醫院大樓整建。

    2010年,仁濟醫院大樓整建完工。

    2012年,成立台北仁濟院社區健康營造小組。

    台北仁濟院自前身保嬰局創立(1866年)至今已有150年歷史,除秉持仁心濟世之精神外,並遠瞻未來,期能成為國內聲譽卓著之公益慈善團體。

  • 新式平房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20 08:56:50
    有 196 人按讚


    這是我在2年前的今天
    西門紅樓109歲生日時
    為她拍攝的寫真集;
    西門紅樓生日快樂!

    109年前的今天,1908年12月20日,臺北西門市場正式落成啟用;也就是說,今天(2017年12月20日)是西門紅樓的109歲生日。於是,我特地前往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的西門紅樓,拍攝了這些照片,紀錄她在109歲生日當天的模樣。

    昔日清代臺北城西門以西,城外不遠處為簡易市集和墳場。1895年日本人統治臺灣後,...決定重整這一帶的亂葬崗,由於當地不只埋葬東方人,還有不少西方人(因為臺灣曾是荷蘭與西班牙的殖民地),為了鎮壓亡靈與避邪,日本人結合西方的十字架和東方的八卦為建築造型,興建了十字樓和八角樓做為市集之用,名為西門市場,即今之西門紅樓,除了將八角樓的正門設在象徵鬼門的東北方,還在一旁設置了可以祈福與祭祀的神社。

    1945年二戰結束後,統治臺灣的國民政府將西門市場改造成戲院,當時在開挖附近地基時曾發現為數不少的骨骸;另外,臺北市政府在2000年重新整頓這一帶的時候,在西門紅樓旁也發現了兩塊記載中文人名的墓碑,在在證明這裡曾是墳地。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臺北城。臺灣總督府考慮到臺北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便規劃臺北城西門附近之空地為日人的居住處所。

    為了因應包含末廣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築地町、壽町、濱町、泉町,即現今臺北市中華路一、二段兩側及西門町徒步區等地的日人生活機能需要,西門旁的「新起街」於1896年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新移民的生活日常必需品。

    1907年,臺灣總督府於市區改正過程中順利拆除臺北城牆與西門之後,進一步委託知名建築師近藤十郎興建西門市場,以提供機能更加完善的市場來替代原有的木造舊市場。

    1908年12月20日正式落成的西門市場,由於位於新起街,亦被稱做「新起街市場」,是臺灣第一座公有市場。該市場入口為每立面8公尺八角形的兩層樓洋樓建築(八角堂),另一邊則為直約65公尺、橫約45公尺,內部寬約15公尺的「十字形」一層樓紅磚建築。

    西門市場入口的二層洋樓,即為現今之西門紅樓,因其外觀為八角形,因此被當地日人居民稱為八角堂。

    八角堂從立面可見有八面「老虎窗」,每立面外牆的女兒牆裝飾突出的三角形的「山頭」,另外,外牆則以洗石子仿造山石充作橫帶裝飾。在內部方面,八角堂採用八角形樑柱系統為鋼筋混凝土構造,上面為鋼鐵支架稱起的八角形屋頂。以空間論,約可包含二樓的八角形大廳,與一樓入口大廳與分居八角落的八間小店舖。

    從此,西門市場成為當地日本移民的主要消費市場,除了充當傳統菜市場的十字型西門市場外,八角堂的紅樓建築的一樓共八間小店舖也分別販賣休閒文教用品與西藥等用品,八角堂二樓則是販售臺灣土產、明信片及日本土產;之後,市場週邊陸續增建多處私人平房店舖與攤販。

    西門市場初期市場與北側道路(今成都路)之間有條排水溝,1910年3月,木下新三郎、三好德三郎等日本商人為了繁榮西門市場,而發起設立神社的提議,他們表示「官幣大社」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所在地)位於郊外,若能在市區內興建神社,便可以朝夕參拜,對居民便利不少。

    最初,擬議「分靈」艋舺栗倉口街的豐川稻荷社(日本佛教曹洞宗系統的稻荷社),在西門市場北側興建稻荷社,名為「穴守稻荷神社」,並於1910年11月29日舉行地鎮祭、動工興建;其建材大部分來自日本,一小部分是當時臺灣神社修繕時汰舊不用的;至於在東京穴守神社本社獲「分靈」許可的「御靈代」,則先暫放於臺灣神社。

    1911月2月11日上梁儀式當日,神社名稱正式改爲「臺北稻荷神社」;同年6月25日上午,臺北廳長與神職人員先自臺灣神社請出神座,再到臺北稻荷神社舉行盛大的「鎮座式」,當天下午舉行大祭。

    臺北稻荷神社主祭祀倉稻魂命(掌管財富、守護農業生產和民眾生命之神),信奉者多為日籍商界人士;神社前置有石雕狐狸,為稻荷神社的守護獸。

    臺北稻荷神社最初為「無格社」,因位在市場旁,附近又是熱鬧的商圈,香火十分鼎盛,曾於1926年向臺灣總督府申請改名為「臺北神社」未果。

    1930年,臺北稻荷神社進行修繕與社務所改建工程。

    1937年11月,終於升格為「鄉社」,是臺灣第一座升格為鄉社的神社,不過神社名不變。

    二戰末期,1945年5月,臺北稻荷神社局部毀於美軍的空襲。

    戰後,臺北稻荷神社和臺灣各地大多數的神社一樣,都被拆除了;之後,其遺址蓋了一棟三層樓建築,地址為成都路12號,裡頭曾經開過上海老天祿、南洋百貨公司、A&W 艾恩堡(念念不忘它的露啤 Root Beer 🍺,也就是麥根沙士,再加上一球香草冰淇淋,美味至極啊!)、Tower Records 淘兒音樂城(2003年11月歇業),NET 服飾,以及2017年5月20日正式開幕的 Jordan 西門町店。

    1908年落成迄今已逾百年歷史的八角堂(西門紅樓),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的成都路上,百年來歷經了日本、上海、西洋等多元文化的洗禮,最早是常民生活的公有市場,40、50年代有來自大陸各樣文化產業的聚合,60年代成為西方文明思潮的吸納窗口,集文化、商業、歷史並陳的多元熔爐,百歲的西門紅樓始終有著承載前衛、摩登、新式、多樣的豐饒意象。

    二次大戰後,接收八角堂的滬商業者因建築的紅磚外觀,改名為「紅樓劇場」,1963年後,紅樓劇場改映電影,因此又被稱為「紅樓戲院」或簡稱「紅樓」。

    1994年,包括樂山基金會等文化團體開始關注西門紅樓的發展情形,並要求政府將該公產收回並加以整修維持。

    1997年,內政部將紅樓列入第三級古蹟(之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定名為西門紅樓。同時,臺北市政府並收回紅樓戲院的承租權,紅樓戲院宣告熄燈歇業。

    1999年,臺北市政府開始大幅首度內部整修,將其定位於「電影博物館」,不過因建物定位與週遭西門市場尚未改建等問題,西門紅樓仍持續閒置。

    2000年,遲遲未見改建的西門市場發生大火,紅樓主體雖未被嚴重波及,但市場及週遭廣場林立的攤販與違建嚴重毀損。大火燒毀十字樓及南北廣場違章建築,浴火後的重生,開啟西門紅樓新頁。

    2002年7月26日,西門紅樓以「紅樓劇場」的嶄新面貌重新開幕,同年8月2日邀請鼓霸樂團演出。這年,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扛起「紅樓劇場古蹟再造」之任。

    2007年11月,臺北市文化基金會接棒起跑,將西門紅樓打造為西區指標性景點。

    存在了100年後,2008年8月,臺北市文化局為活化西門紅樓,在八角樓引進茶餐廳以提供茶品與茶點,讓觀光客能夠體會身處古蹟裡飲茶的特色文化;並在後方的十字樓部份,將前端隔成16間小型創意工作室,供臺灣自創品牌的創意設計家進駐,統稱為「16工房」,十字樓後端則由Live House經營團隊進駐,邀請獨立樂團表演。

    2016年8月8日起,西門紅樓進行八角樓古蹟修復工程,整修期間,八角樓不對外開放,但十字樓「16工房」仍正常營業。工程將於2017年底完成。
    See More

  • 新式平房 在 KeyKey洪什麼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14 20:17:50
    有 419 人按讚


    寫給阿嬤,以及她的肉粽

    外婆家在嘉義後湖,小時候是平房,我印象很深刻,格局的配置,牆上的壁紙、浴室的馬賽克磁磚,沖熱水澡的時候會跑出復古裸女圖。(查看更多有肉粽吃)

    記憶裡的她,幾乎沒有離開過廚房,舊式的爐灶上總是冒著煙,各種食物的香味從早到晚瀰漫著整個房子。

    我想,我對於台灣傳統小吃的執著應該是源自於這個時期,米糕、肉圓、蘿蔔糕、四神湯、還有肉粽。除了回嘉義有得吃之外,每次跟爸媽到高雄火車站去接獨自來探望我們的她,遠遠地就會看到一個瘦弱的身影,提著沉重的布袋,裡面都是滿滿的美食,同時間,我也會看見我媽偷偷擦掉眼角的淚水。

    聽我媽說,外婆一生都很辛苦,嫁給大男人主義的老公,生了六個孩子,沒享過什麼福,但依然是隨時充滿笑臉,總是和藹可親,也沒計較過什麼。可能老天爺疼惜她,在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她在睡夢中辭世,沒有太多的病痛,走的時候依然微笑著。之後直到現在,我時不時會夢見她,尤其在我失落的時候,也沒什麼特別的情節,她長年顫抖的雙手緊握著我的,對我笑著。

    我很想她,也很珍惜我腦海裡僅存的與她之間的那些片段。現在長大了,有錢了,有時候會想如果阿嬤現在還在,我就可以怎麼怎麼地孝順她了。

    阿嬤很會包肉粽,我是不清楚那些程序,但我就是記得每到端午節前後回嘉義,外婆跟阿姨、我媽、舅媽都在廚房忙著,荷葉香、肉燥香、糯米香,小小的我對於幸福的感受都建築在這些香味上。

    自己搬到台北住下來之後,身邊熟識的朋友都知道我對於肉粽的著迷,聽說哪裡有肉粽吃,我會刻意下班後繞過去買,北部粽也好,南部粽更好,搭配四神湯就完美。

    這次跟我配合的廠商,其實本來是要找我合作其他商品,我意外得知他們有肉粽後,我說可以改成肉粽嗎? 尤其我搬到香港之後,肉粽是我心上的一個缺口。(自己笑出來)
    我說,費用我可以少收,你確保我人在香港但整年都有台灣肉粽吃就好了。

    就那麼剛好,沒有半點作假,廠商的 #青葉台菜肉粽 就是 #古早味 ,有高雄的蝦米、嘉義的菜脯、中部的香菇,料超多超滿,米也超香。
    吃膩了現在花招過多強調頂級材料的新式粽,我打了通電話給經紀人說我很想寫這個,她說我們很少接這類型的耶,我說但這就是我很想介紹的東西,因為這個很我,我=肉粽。(再度笑出來)

    而且我很想阿嬤,我想寫跟阿嬤很有關的肉粽。

    KEYKEY粉專--獨家優惠--
    #青葉台菜 #阿嬤的肉粽
    https://lihi.cc/yLMBq (優惠時間只到5/20,端午前可以收到)

    免費請吃肉粽:
    一整盒,五顆,原價 NTD 680 (獨家優惠530元)
    方式: 隨意互動,選一位。

    *嘉義的手工罈老菜脯
    *獨門醬汁添加滷肉香
    *當季栗子蓮子甜鬆軟
    *老師傅純手路限量味
    *台灣第一家臺菜《青葉餐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