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新千葉火鍋菜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新千葉火鍋菜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千葉火鍋菜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千葉火鍋菜單產品中有4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食況轉播 #外帶外送訂購指南 這已經不是週報,而是月報了。過去一個月我持續享用餐廳的外帶外送餐點,都即時發布在IG與臉書限動上,過去不能讓它過去,現在一次放送出來,成為集錦。 雖然前面某些餐點過了時效或快到期 😅,但基本上,這還是一份不錯的訂購指南(自己講)。 以下依照時間先後順序露出: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綿綿雨粉如風飄絮,灑落於石板地上。 隨着羊腸石徑而行,兩旁植物悠悠揚揚,被修剪過的痕迹,顯得有點造作。終於走出迂迴,晃入眼眸的,是「香港公園」四個大字。水珠從牌坊滑落至花叢,細葉輕抖,對啊,下着雨呢。 回過神來,驀地前瞻一下,眼前是座白色建築物,正可擋雨。 甫踏進平房內,方發覺此乃一間茶藝館,左手邊...

新千葉火鍋菜單 在 輕旅行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26 14:01:25

〔#輕旅行台灣〕#安心防疫 居家防疫吃美食也能省一波,一起幫助餐廳度過難關!🙋‍♀️建議可使用快遞物流代送(如:lalamove),減少不必要的出門哦~ ❤❤❤#歡迎留言補充店家資訊❤❤❤ 此篇為👉#餐廳外帶優惠折扣系列1 內含:【台菜】【鍋物】【中餐/港式】【鐵板燒】【無菜單】【燒肉串燒】【...

新千葉火鍋菜單 在 MACAUEAT | 澳門美食媒體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15 15:32:09

Ponte 16 Tak Heng Hot Pot - 16號碼頭德興(澳門)海鮮火鍋 命名自他們於⼋十年代在十六號碼頭的德興老店,分店於澳⾨半島區有「北京街德興總店」及 「高⼠德興分店」,於氹仔區有「水晶宮海鮮火鍋」,其三間。 卻因做火鍋的形象太深入⼈⼼,反⽽不容易讓外界對他們同樣精彩的手工時...

新千葉火鍋菜單 在 張福仁 (仁仁)????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02 13:06:42

🍲 新竹必吃的地方美食, 經典千葉火鍋吃到飽! - 上星期來新竹快閃,發現台北已經很少看到的千葉火鍋,立馬吃一波。千葉火鍋一直以來CP值就超高,399元起吃到飽,除了現切豬肉、牛肉片可以吃到飽,還有其他中式、西式熟食、甜點等多到不行!!!每次都吃到超滿足。 - 這次還發現居然有蚵仔煎、大腸小腸、比薩...

  • 新千葉火鍋菜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4 22:21:04
    有 1,048 人按讚

    #食況轉播 #外帶外送訂購指南

    這已經不是週報,而是月報了。過去一個月我持續享用餐廳的外帶外送餐點,都即時發布在IG與臉書限動上,過去不能讓它過去,現在一次放送出來,成為集錦。

    雖然前面某些餐點過了時效或快到期 😅,但基本上,這還是一份不錯的訂購指南(自己講)。

    以下依照時間先後順序露出:

    1️⃣ 山海樓

    山海樓去年夏天推出 #山海珍寶盒,三層木盒,浮誇華麗,近日繼春節年菜後再度改版,端出珠寶盒一般的 #台味下酒菜,九宮格眼花撩亂,使人下箸困難。

    其實也不用選,夾下去就對了!每一樣都好好吃!我很佩服的是,山海樓透過這份外帶餐盒秀出好幾道新菜,都是我過去在店內沒有品嚐過的,水準很高,味道很好,調味、口感、美感都一級棒,讓人深深覺得被款待。

    好喜歡「七里香風味腸」,有如變奏的豆干肉絲,肉絲換成正黑豬豬腸頭,芳腴更盛,鑊氣亦足;「三杯搖擺」是三杯豬尾巴,醬香秘訣來自噶瑪蘭威士忌,膠質鹹甜入味;「椒麻黃魚肚」採用泡發六小時的花膠,軟彈孔隙飽吸紅油辛香,爽朗開胃;「桂花綠豆糯米腸」優雅迷人,綠豆泥、桂花為台南善化古早糯米腸增添新意,恬淡細膩;「梅釀栗子」好著時,梅子醋、玉泉青梅酒的酸甜香沁入阿里山栗子中,盛夏綻放。

    一整層「古早味炒米粉」,好爽好美味。

    聽說先前這雅緻木盒缺貨,山海樓趕緊從海外調運過來,現在又庫存安全了,想吃好一點的台菜,就給他訂起來!

    2️⃣ 雅閣

    雅閣新主廚張國邦剛上任,就遇上疫情升級。扛著金字招牌,雅閣的外送餐點精緻美味,蝦餃皇、叉燒皇、黑椒澳洲和牛生煎包、避風塘蝦球、桂花金絲米粉,樣樣味道足質感好。我另外覆熱生煎包(平底鍋開小火不加油煎)、避風塘蝦球(小烤箱設定200度烤3分鐘)、桂花金絲米粉(微波爐),讓它們恢復香脆與熱燙,和餐廳十分接近了。

    還嘗到了今夏第一碗楊枝甘露,馥郁果甜清涼沁心,美滿了。

    3️⃣ Orchid Restaurant 蘭餐廳

    法式餐廳做港味濃濃的叉燒飯、焗豬扒飯,這pivot可大,可是好好吃!上海米其林二星簡捷明師傅隔空指導,Nobu主廚與團隊用豬五花做黑叉燒,用戰斧豬排做番茄焗豬扒飯,還有驚訝好吃的靈魂辣拌醬(小小一罐NT$750,到底想不想賣!),鮮香烈烈,蝦米的海味、蒜頭與紅蔥頭的芬芳蒸騰撲鼻。

    我私心最愛的是焗豬扒飯,絲苗米馨香惹味,油潤脂腴,撈一撈看見月桂葉,心想這是否為海南雞飯的雞油飯?求證下果然是!雞油飯和充滿香味蔬菜韻味的番茄醬十分契合,有沒有戰斧豬排,倒是其次呢。

    目前的菜單本週近尾聲,7月20日起全面換新,據說有馬來西亞籍副主廚Peng 媽媽傳授的椰漿飯(Nasi Lemak!),還有30年老菜脯做成的雞湯!各位是否摩拳擦掌?

    4️⃣ Fireplay X Sky 快閃店

    二個很會玩火的男人,摩登燒烤店Fireplay的老闆主廚Nick與台東成功漢堡王者Sky,六月底推出六道菜的雙人套餐,聽說秒殺,我很幸運獲得一套。Sky的櫻桃木煙燻油封鴨腿,給Nick渲染出火氣,配上鬆餅很邪惡;Nick招牌的薩索雞腿,炭香四溢,香蒜醬汁濃美,十分過癮。也嚐到了Sky的燻烤馬告手撕豬肉堡,忍不住遙想三月的台東行。

    疫情和緩後,要再去Fireplay與Sky 快閃店坐坐。

    5️⃣ 俺達的肉屋

    疫情升級前的最後一次小旅是台中,訪了「俺達的肉屋」,燒肉厲害,老闆健談(謝謝Sam細緻的款待),專訪寫了一半,突然餐廳不得內用。

    然後收到了漂亮大方的木盒,打開來的誘人景象,是厚身寬大、油紋如雪的A5和牛,一旁擱著壽喜燒醬。那真是數一數二好吃的壽喜燒,在家享用非常滿意,醬汁的鹹甜比例很棒,夠甜卻清爽,軟嫩似棉被的紐約客煮進去,隨便煮都好吃。白飯殺手。

    6️⃣ 奇岩一號

    位於北投大地酒店內的「奇岩一號」本店評價很好,老早耳聞,可我從沒踏進過。疫情中,坐在家也能品嚐陌生餐廳,我收到了奇岩一號包裝完善的晚餐,剁椒魚頭、麻辣牛三寶、麻油雞酒飯、西魯肉、泡椒鳳爪、干燒鳳爪,擺開來盛況蒸騰。

    剁椒魚頭不虛此名,剁椒發酵後的酸鮮明亮艷彩,和大量的蒜末結合,香氣殊勝,鹹鮮滿盈;麻油雞酒飯,糯米彈性可口,麻油不特別濃重而和酒香與薑辛取得平衡;麻辣牛三寶,有點像滷味與冒菜的綜合體,濃厚卻清澈的湯汁含有大量蔬菜與腐竹,蔬菜清脆好吃;西魯肉撒上蛋酥很香下飯!

    隔天中午,我把剁椒魚頭附的麵煮了,拌上剁椒汁與碎魚肉吃,搭配多彩酸脆的泡椒與鳳爪,開足胃口。

    7️⃣ 赤綠

    我好喜歡的氣質居酒屋「赤綠」,最近加入Foodie Amber與LINE Taxi合作的 #享響送,推出美麗的 #赤綠壽豈重箱禮盒,一收到就是讚嘆,好優雅的二重箱呀!如畫的擺盤自不待言,菜單背面還有小野主廚親筆手寫字,和店裡的菜單一樣,透露隆重又真誠的心意。

    第一重像是日本新年的御節料理,盛開著醋物與開胃菜,繁複的手工,展現在宜蘭無毒白蝦與蘆筍疊起的千層清蒸,以及像是一株綠花的昆布漬高麗菜、芥蘭花、金針花與梅肉蔬菜捲;柿葉壽司也魚鮮飯佳。

    第二重則是花蓮櫻桃鴨蔥壽喜燒,隨附二顆新鮮的台南古早蛋。大蔥煎香,倒入壽喜燒醬汁,涮鴨腿、鴨胸,不能全熟,還帶血色就夾起,蘸蛋汁很香美,完全不會老喔。

    很適合二人在家好好享受的精緻套餐!

    8️⃣ 世界的山將

    有時候我會很想吃居酒屋式的食物,親切的、療癒的炸物、玉子燒、火鍋。和先生想念起牛腸鍋與炸雞翅,那麼目的地只有一個:世界的山將,開車去外帶,回家覆熱胡椒滿滿的香脆雞翅,把牛腸鍋的豆芽與韭菜擺得高高,欸,有八九分像!牛腸鍋的結尾是冰箱存著的細烏龍麵,和味噌湯底你儂我儂,太滿意了。

    9️⃣ SEASON Cuisine Pâtissiartism

    看見SEASON師傅po出了鹹可麗餅,我馬上舉手:要去外帶!那是原原本本的,布列塔尼蕎麥鹹可麗餅(Galette Bretonne),使用「台灣十八麥」的蕎麥粉,以及水、鹽、蜂蜜,用專業可麗餅鐵盤煎熟的正統餅皮,老派地包進里肌火腿、莫札瑞拉起司、太陽蛋,剛剛好的鹹香,就是這個味道啊,上一次在巴黎吃到的味道。

    里昂式螯蝦燉雞也好吃,蝦高湯、雞高湯與鮮奶油做底,鮮美卻不膩,最後點綴的油炸溪蝦是巧思一筆。

    最近店裡還有鹽之花焦糖冰淇淋喔!

    🔟 Woolloomooloo

    黃澄澄樂呵呵的提拉米蘇,是用愛文芒果做的,可不可愛!想不想吃!二個yes,我就下單了。除了新鮮芒果切片和芒果果醬,手指餅乾浸了鮮橙汁與干邑香橙酒,橘色力量大爆發,盛夏的酸香果甜,凝聚在此。這次只開二個梯次,大家敲碗老闆再加開好不好?

    提完貨還能順便在信義路的Wolloomooloo Yakka採買一番,買到杏仁奶、白玉米片、德國酸菜、北非小米等等,平常在全聯或天和鮮物買不到的東西,心中喜悅。

  • 新千葉火鍋菜單 在 BIOS month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7 18:30:00
    有 45 人按讚

    ▌就像《極道鮮師》裡的山口老師一樣:天氣這麼熱,當然就是要吃火鍋ㄚ


    乾隆是有名的火鍋愛好者,以乾隆五十四年(1789)一年的御膳菜單為例,乾隆在這一年中,起碼吃了兩百多頓火鍋,開春的早晨,他要吃「燉酸菜熱鍋」和「鹿筋折(拆)鴨子熱鍋」;初夏,御膳房進貢的是「野意熱鍋」和「山藥鴨羹熱鍋」;入秋,他的早飯裡居然還有「燕窩蔥椒鴨子熱鍋」;等到了冬至,終於可以大快朵頤,一頓飯連吃三道含有雞、羊肉和口蘑的火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御用銀製火鍋,整體由蓋、鍋、爐架、爐圈、爐盤、酒精碗六部分組成,菊花紋樣十分清新典雅,鍋底還有清晰的炭燒痕跡,可見乾隆皇帝對這件火鍋的使用頻率。


    乾隆愛吃火鍋,也愛和大家一起吃火鍋。根據清代檔案的記載,乾隆宴請宗室,經常用火鍋,動不動就擺五百多桌,食材除了常見的羊肉,大多是野雞、狍肉、鹿尾等關外野味。在袁枚沒能參加的千叟宴上,擺出的野味火鍋的配菜有12 種:鹿肉片、飛龍脯、狍子脊、山雞片、野豬肉、野鴨脯、魷魚卷、鮮魚肉、刺龍牙、大葉芹、刺五加、鮮豆苗。


    在大魚大肉之後,懂得在已經沸騰到濃稠的湯裡涮一味碧綠的鮮豆苗,還配了刺五加這樣的中藥材入鍋,我只能說,愛新覺羅一家子,絕對都是資深火鍋迷,因為這一道十二品野味火鍋,是按照乾隆皇帝的爺爺康熙皇帝辦千叟宴時的配菜來的喲!


    閱讀全文 ➤➤ https://bit.ly/3ckgUFx


    愛吃火鍋的慈禧太后覺得,如果自己送火鍋給哪個大臣吃,那就表示自己是掏心窩子地信任這個大臣,愛火鍋的人在這點上總是特別單純,她以為這世界上並不存在袁枚這種討厭火鍋的人。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后一直密謀要廢黜光緒,立大阿哥溥儁為皇帝,便召來大臣徐桐商議。徐桐覲見之後,慈禧便請他吃飯,以示鄭重,她「特撤御筵銀魚火鍋賞之」。結果徐桐吃完一抹嘴,裝瘋賣傻不認帳,絕不同意廢立皇帝,慈禧這頓飯,請得實在冤枉。


    慈禧太后的特級訂製火鍋,絕不只過年時才有。她對於北平火鍋最大的創新貢獻,是帶動了「菊花火鍋」的風氣。清末民初徐珂的《清稗類鈔》曾記載,京城冬天,酒家經常在桌上放個小火鍋,最流行的莫過於放了菊花瓣的「菊花鍋」。唐魯孫先生雖然是慈禧太后的死敵珍妃的親戚,卻十分激賞慈禧太后對於菊花火鍋的愛好,吃菊花鍋能清心肺、養肌膚,這大概是慈禧愛此一味的最大理由。


    菊花火鍋的最大亮點當然在於菊花,唐魯孫說普通白菊花「花瓣多半呈蟹爪形,花心泛綠,其味苦中帶澀」,而可以食用的白菊,花瓣花心一律純白,袁寒雲在《賓筵隨筆》裡有詳細記載。慈禧太后對於菊花鍋的推崇,讓京城的女客們也蠢蠢欲動。那時候婦女並不被允許吃烤牛肉,冬季下館子,只有涮鍋和羊肉可以選擇。無論是風月場上的女子,還是深宅大院的閨秀,都和慈禧太后一樣,冬天嘴裡淡出個鳥來,幸虧有菊花鍋,好吃解饞且風雅有趣。早年有位紅過梅蘭芳的名坤伶劉喜奎,最喜歡的便是菊花鍋,乃至於只要她出席的應酬場合,主人不管她要不要,都提前叫一個菊花火鍋。



    ▌一年吃 200 頓火鍋的日子:乾隆、慈禧與他們的愛鍋 ➤➤ https://bit.ly/3ckgUFx

    ▍𝘽𝙄𝙊𝙎 𝙢𝙤𝙣𝙩𝙝𝙡𝙮 #傘開計劃 —— 三款設計傘,手刀收藏 ➤➤ https://bit.ly/3xu4SS2

    #舊文沒看過就是新的|#李舒|#乾隆|#慈禧|#火鍋|#BIOS選書

  • 新千葉火鍋菜單 在 食之兵法: 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 The Culinary Art of Wa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29 22:50:38
    有 243 人按讚

    鰤魚的季節,烤一份,燉一份。

    台灣雖然海產豐富,但是海鮮的烹調方式不多,平時會常吃海鮮的人更少。我說的平時,指的是平常解決三餐的便當店或小吃攤,菜單上出現的海鮮總是只有三五種。結果就是,明明海產豐富,要吃海鮮卻非得去海產攤才肯多吃一些。之前看已故魚達人李嘉亮先生的書,他就說過,台灣海鮮料理的烹調方式明顯不足,這兩年則有新合發腥弟出的一方面介紹魚產,一方面介紹多樣烹調方式的書,都值得收藏。今天做鰤魚的時候,想說我怎麼沒寫過鰤魚,結果原來是寫在介紹日本鄉土料理的文章裡了:

    鰤魚在日本有寒鰤、天上鰤、黑瀨鰤、臭橙鰤、戶島第一鰤、櫻鰤等知名品牌。其中寒鰤是富山縣冰見市、天上鰤是北海道余市、黑瀨鰤是宮崎縣串間市、臭橙鰤是大分縣、戶島第一鰤是愛媛縣宇和島市、櫻鰤是三重縣與和歌山縣所捕獲的鰤魚。

    鰤魚自古以來在日本的關西和北陸地方就是年節必備,和紅魽(カンパチ/Greater amberjack,中文學名高體鰤)、平政(ヒラマサ/Yellowtail Amberjack,中文學名黃尾鰤)並稱「鰤魚御三家」(而我們這裡談的鰤魚在台灣又叫青甘,中文學名為五條鰤,另外台灣還常見一種中文學名叫長鰭鰤,又名黃尾鰺、油魽的鰺科鰤屬魚,日本叫鰭長間八/ヒレナガカンパチ,英文為Highfin Amberjack),而其中又以鰤魚所含的油脂量最高。

    根據大槻文彦所著的字典《大言海》鰤魚的日文假名「ぶり」(buri)得自其豐富的油脂「あぶら」(abura),後來簡稱「ぶら」(bura),最後又音轉為「ぶり」。還有一說是因為牠的肉質很軟很好咬(ぶりぶり),也有一說是因為其盛產期是下雪(雪の「降り」)的季節而得此名。至於牠的漢字寫法「鰤」,則的自其「師走季節最肥美」,而這師走季節指的是繁忙的年底十二月。也因為鰤魚盛產於冬天,因此在日本海,有著冬天的海之所以波濤洶湧是因為鰤魚在跑的「鰤魚起浪」一說。

    在日本,鰤魚是一種出世魚,也就是伴隨著牠的成長,名字會不斷變換,價錢也不斷上升的魚種。牠在日本非常多不同的稱呼,但只有野生完全成熟的,才能被叫做鰤魚。在關東,牠體長在十到三十公分之間的時期被稱為「魚夏」(ワカシ/wakashi)、三十到六十公分叫「鰍」(イナダ/inada)、六十到八十公分叫「稚鰤」(ワラサ/warasa)、八十公分以上才叫做鰤;在關西,十五到四十公分的叫ツバス/tubasu、四十到六十公分叫「魬」(ハマチ/hamachi)、六十到八十公分叫「目白」(メジロ/mejiro)、一樣八十公分以上才稱做鰤;在富山縣等北陸地方,三十五公分以下叫「芝員」(ツバイソ/shibainn)、四十到六十公分叫「福來魚」(フクラギ/hukuragi)、六十到八十公分為「雁度」(ガンド/ganndo),再來就是鰤了。

    至於要長多久才能被稱為鰤呢?通常第一年是三十公分左右,兩年為長到五十公分,三年六十五到七十公分,四年七十五公分左右,五年就會超過八十公分了。而一條成年的鰤魚則是體長平均一公尺,體重八公斤,外形為前後兩端尖細、中間寬闊膨凸的紡錘形,其背部為深藍色,腹部是銀色,身體兩側則有著黃色的長條。牠還是小魚的時候由於棲身於海藻當中,因此日本各地都叫牠「藻雑魚」(モジャコ),成魚則是捕食沙丁魚、竹莢魚和烏賊來吃。

    新鮮的鰤魚身體柔軟、腹部緊實,全身藍得發亮,體側的黃色條紋鮮明。根據平成十二年,日本農林水産省統計情報部的「漁業・養殖業生産統計年報,野生鰤魚的漁獲量為七萬七千四百六十一噸,養殖的則為十三萬六千八百三十四噸,後者佔了全部的64%。以下來看看日本幾個知名的品牌鰤魚。

    寒鰤
    在這些鰤魚的品牌中,以富山縣冰見市所捕獲的寒鰤(寒ブリ)在市場上的評價最高。不過以產量來說,則是長崎縣、石川縣與島根縣分別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名。產區則以日本海側為多,太平洋側的話,產量最高的則是千葉縣與茨城縣,分別是全日本第四和第七名,第五名則是北海道(養殖的產量第一名為鹿兒島、第二名大分、第三名愛媛、第四名宮崎、第五名高知,日本最早開始養殖鰤魚的則為香川縣)。日本海側的鰤魚有「佐渡鰤」、「能登鰤」,富山灣內的叫「冰見鰤」,也就是我們這邊說的寒鰤。

    位於富山灣中心部冰見市近海的寒鰤又稱為「冰見寒鰤」(ひみ寒ぶり),以定置網捕獲。冰見寒鰤不論是品質或價格,都不是其它地方捕獲的所能比擬。因為鰤魚在初冬時,會為了產卵,而從北海道南下到九州的五島列島附近,而在這段路程中間位置的冰見市近海所捕獲的鰤魚,正處於脂肪最為飽滿的狀況。而且這些鰤魚全都擠進了能登半島,全被圍了起來,這是因為富山灣有著被稱為「藍瓶」,彷彿是天然魚缸般的海底地形,因此冰見市又被稱為捕捉寒鰤的聖地。

    此外,冰見寒鰤還必須滿足三大基本要求,一是必須是在富山灣由定置往捕獲,二是必須是在冰見漁港競標,三是必須是六公斤以上,外型和品質都良好者。

    天上鰤
    不管是富山縣冰見的「冰見寒鰤」、石川縣能登的「天然能登寒鰤」、新潟縣佐渡的「佐渡寒鰤」,都是以地名做為其品牌名。不過產於北海道余市的鰤魚則不叫余市鰤,而叫天上鰤。不過這倒不是因為牠的味道好吃到讓人登天,事實上,從九月上旬到十月下旬這短短的漁期以定置網捕獲的天上鰤,脂肪是不如寒鰤的,但凝縮的旨味則讓人回味無窮。

    近十年才開始在市場上流通的天上鰤之所以叫天上鰤,是因為牠是在日本最北端所捕獲的鰤魚,我們以鰹魚來打比方的話,牠就像是初鰹,尚未囤積太多脂肪,但是卻是所有鰤魚的先驅,旬之初物。

    黑瀨鰤
    黑瀨鰤是日本水産株式会社在宮崎縣串間市的黒瀬水産株式会社,所推出的鰤魚品牌。黒瀬水産株式会社是日本水産株式会社於2004(平成16)年,出資100%的企業,也是日本最大的鰤魚養殖企業。在2009年6月,黒瀬水産株式会社推出了「夏天也是當季的旬」,「黑瀬小鰤魚」,以早期採卵的人工種苗技術,生產出了在原本鰤魚味道不好的夏季,也可以吃得到的夏季美味鰤魚。

    臭橙鰤
    大分縣的養殖鰤魚產量為日本第三,而這裡的鰤魚之所以叫臭橙鰤,是因為這裡的鰤魚的餌料內,有加入一種叫臭橙(カボス)的學名為citrus sphaerocarpa的當地特產的柑橘(其產量佔了全日本的九成),因此稱之為臭橙鰤(かぼすブリ),而這也成了這種鰤魚最大的特色。因為,和紅魽與平政這兩種「鰤魚御三家」的另外兩種魚比起來,鰤魚被切開後的血合肉更容易變色(褐變),就算是鮮度一樣,但也會造成價格下滑。而由於臭橙中所富含的多酚與維他命C等抗酸化元素的作用,吃著加了臭橙的餌料長大的臭橙鰤,其血合肉的鮮度和顏色最高可保持四十個小時之久,而且這樣子也使得臭橙鰤的脂肪吃起來有清爽的感覺。

    臭橙鰤在大分縣的主要養殖地在臼杵市、津久見市和佐伯市,其中,臼杵地區在臭橙鰤的餌料中所添加的是臭橙的果汁、而佐伯市水津地區添加的則是果皮粉,末。以臭橙的果汁來說,三十次餵餌的果汁與餌的比例為1%:1,如果是果皮的話,則是以二十五次餵餌數來算,比例是0.5%:1。

    臭澄鰤是一個比較新的養殖鰤魚品牌,在平成十九年(2007),才由大分縣農林水産研究指導中心的水産研究部,針對改善養殖鰤魚的血合部分變色的缺點為目改始研究,並在三年後的平成二十二年(2010)開始販售。

    戶島第一鰤
    戶島第一鰤(戸島一番ブリ)也是養殖的鰤魚,從昭和51年(1976) 就開始進行養殖的戶島第一鰤的養殖地戶島,在愛媛縣宇和島市西方二十公里的宇和海國立公園内的海域。這裡是個水深六十公尺深、水流快,而且海底湧出天然營養鹽的漁場。由於這裡的水流毫不間斷地變化,成就了戶島第一鰤從頭到尾都緊實的肉質。而也因為地處在愛媛縣,因此在平成18年(2006),當地還推出了「愛媛愛的食物推進機構」,推行「有著愛的品牌產品」的認定,將戶島第一鰤打造成最高級的品牌鰤魚。而其養殖特點是,以經營養殖業的家庭為單位,一戶照料一個八條魚的漁群,一尾一尾細心地飼育。

    櫻鰤
    這種鰤魚一方面是因為在接近櫻花盛開的季節捕獲,一方面其切身肉的顏色如同粉紅色的櫻花。從冰見的寒鰤開始,日本北陸地方的鰤!捕撈到二月底已經告了一個段落,而鰤魚則是繼續南游至長崎縣的壱岐和對馬,以及鳥取縣的境港。
    而在太平洋岸的沿著三重縣到和歌山縣的東紀州、熊野灘,就把這些三、四月為了產卵而南下所捕獲的鰤魚稱之為櫻鰤。

    櫻鰤會在被捕獲後立刻以活醃法(活〆)來保持鮮度,不過由於其脂肪量已經減少,所以吃起來的味道變得淡泊而清爽,與冬季的鰤魚比起來,更能吃到魚肉本身的風味。

    在三重縣,有一種用櫻鰤做的叫做「鱉甲壽司」(ベッコウ寿司)的傳統鄉土料理。這是一種將櫻鰤切片用醬油醃過,再混以紅蘿蔔、香菇、蛋絲、海苔絲的散壽司。之所以被稱做鱉甲壽司,是因為用醬油醃過的櫻鰤的顏色,像是鱉甲的琥珀色。

    鰤魚料理
    鰤魚可做為刺身、壽司、可煮、可烤又可以做火鍋,根本是萬能的魚類食材。而除了我們這部份提介紹的鰤魚涮涮鍋外,鰤魚在日本最普遍的料理方式就是照燒鰤魚和鰤魚燉蘿蔔了。其它長見的做法還有做成壽喜燒,以昆布柴魚高湯和水菜一起煮的「脆脆鍋」(はりはり鍋,はりはり表示水菜爽脆的口感)、鹽燒、西京燒等。

    以前我們介紹鯖魚棒壽司的的時候,談過由於京都不靠海,因此由日本海將鯖魚運到京都的誕生了「鯖街道」。同樣的,地處內陸的日本人因為想吃鰤魚,也造就了從越中富山(富山灣)將捕獲的鰤魚翻山越嶺運到飛騨(岐阜縣)和信州(長野縣)的「鰤街道」。從越中運到飛騨的鰤魚稱為「越中鰤」,從飛騨送到信州的則叫「飛騨鰤」。

    「鰤魚乾」(塩ぶり)
    越中鰤和飛騨鰤,都會先在富山縣做成鰤魚乾保存與運送。然後做成烤鰤魚乾食用。在長野縣的松本市和九州的福岡,都會在過年的時候做鰤魚雜煮。在石川縣,則有一種稱為「巻鰤」(まきぶり)的以稻草捲起來保存的鰤魚乾,吃的時候再切片食用。

    「能登寒鰤胃鹽辛」(能登寒ぶり胃塩辛)
    鹽辛和日本酒就是合!這道也是石川縣的料理,是將鰤魚的胃用米麴、鹽和當地的魚露製成的發酵魚醬。

    今天喝山形正宗,酒米使用的是和十四代一樣的酒未來。

    #ぶりかま塩焼き
    #ぶり大根

    《東京23區鄉土料理之兵法:六本木、赤坂、虎之門、新橋、芝浦: 港區》:https://naihaolee.pixnet.net/blog/post/358894552-

  • 新千葉火鍋菜單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08-06 16:25:16

    綿綿雨粉如風飄絮,灑落於石板地上。
    隨着羊腸石徑而行,兩旁植物悠悠揚揚,被修剪過的痕迹,顯得有點造作。終於走出迂迴,晃入眼眸的,是「香港公園」四個大字。水珠從牌坊滑落至花叢,細葉輕抖,對啊,下着雨呢。
    回過神來,驀地前瞻一下,眼前是座白色建築物,正可擋雨。
    甫踏進平房內,方發覺此乃一間茶藝館,左手邊是一條迴旋樓梯,正要舉步之際,竟傳來陣陣茶香撲鼻,剎那瞄了瞄上方的木牌,手已不禁將前方木門推開,默想着剛才的三個直度大字——「樂茶軒」。
    果然,木門後,別有離塵天地。

    瞳孔裏反照出一片古色,木地板鋪上一層輕蠟,門口的左方擱了數個木架,分別放了不同的茶壺、茶杯,靠牆有一貌似百子櫃般的木具,相信是安置茶葉的地方,數位身穿寶藍色長袍的茶藝師,正專注地泡水試茶。右方則是另一木櫃,一個個小圓罐整齊地排列在內,拿起一瞧,罐子上寫了茶葉的名目,裏面則放了一小撮茶葉,好讓品茗者挑選茶種。來到店子的前方,散發着濃厚中國味的正方木桌及木椅正有員工在拭淨,數個紋路相當細緻的木屏風,稍稍分間了兩至三個空間,免卻侷促,並列的數個雙門大窗透着日光,而窗框及窗花都一致地用上了木材,貫徹始終。


    凡塵本歸自然
    確定這是一家茶館後,一名身穿沈紅寛衣的老人步及。怎麼說,他綁起銀髮,一額清爽;圓弧的黑框眼鏡,擋不住深邃的雙眼皮,一雙明眸似乎沒有被歲月壓昏;微笑底下,連着一束白鬍子,左手把其執起一掃,對了,就像遠古的智者。伸出右手一握,他報上「葉榮枝」一名來,於茶藝界相當有名氣的他,被尊稱為老師,亦是茶館的主人。
    茶館歷年廿七,說長不長。老師接過茶藝師的茶,小嘗一口,緩緩道出每晨試茶乃茶館的傳統,重點是水。香港不吃香,水質一般,即使採用了優質的濾水器,每天仍要先確保水味如貫,方放心泡茶。地方各有優劣,本是自然,盡本份泡出一壺好茶,就是尊重天然、順應自然。說起這一點,就關乎茶館成立的原因,其實有些少因緣。
    早於八十年代,老師跟維他奶的創辦人羅桂祥合作,賣紫砂茶壺維生。當時是一九八六年,對茶道還是一知半解的他,遇上了他的啟蒙者,亦即是他的員工。這名員工來自安溪,家族以種茶維生。一次機緣,他帶老師到故鄉去,踏上茶山一刻,完全震撼了。高山雲霧,地方唯美不在話下,最大的感動,來自茶農認真的精神。當時做茶葉很樸素,由種植、採收、挑葉、搖茶、發酵、殺青,到包裝都一手一腳、一板一眼,沒有機器輔助,一切講求天時、地利、人和。由一個普通的飲品,變成有生命的東西,不單好喝,不是完美,但有一種個性,猶與大自然結合。說起,他仍覺激動:「好感動,嗰刻我發現,呢樣先係人所追求嘅嘢。」那個年代,茶種不明確,某地的普洱、哪方的水仙,反正各類茶葉全都由政府先收購,再混合出售。於是,老師帶了好些茶葉回港試賣,發明了「單採」這個名詞,明確地劃分了地區及茶類。流傳間,大家覺得這概念很好,引發他開創了樂茶軒。
    老師呷下第二杯茶之時,已見有客人步進茶館,時間尚早,多為品茗而來。放下玻璃茶杯,他徐徐站起,迎賓去。


    專心不染塵濁
    客人是三名女士,打扮樸實,徑自走到放置茶葉的木櫃前喃喃互語。老師見狀,上前打着招呼,又拿起茶葉小罐讓各人嗅嗅。這是茶館的執着,了解客人口味,為其挑選合適的茶種,賣茶之餘,解釋何謂好茶,如何品茶、泡茶。「由八十年代起,我見盡好多茶館,而家執得七七八八,佢哋最大問題係將重心放喺食物,令茶館風味減少。」他強調,茶永遠是主角。
    言談間,發覺三人有意學茶,老師於是把各種茶葉、茶具拿出,準備泡茶。用小勺子舀起茶葉一瞬,他神情忽而嚴肅起來。這是他的信念——專注。細心專注地喝,就發現味道確是不同。他把熱水壺插電,將茶的種類娓娓道來。
    從前,茶葉分類很簡單,分為不發酵、半發酵、全發酵及後發酵四種。現時則較講究,劃分了六大茶類。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及紅茶。
    此刻在老師面前的,正是不發酵的綠茶,碧螺春。只見,老師於熱水壺旁邊放了一瓶溫水。不需預熱杯子,因為愈少發酵的茶葉,沖水溫度愈低。綠茶雅淡,宜用薄身茶具,他慢條斯理地把泡好的茶倒入玻璃杯中,茶的表面浮起了一層茶毫,即茶茸毛,茶毫愈多,代表茶葉愈細嫩。淺嘗一口,清香的餘韻仍於舌尖徘徊之際,老師已換上一套小巧的薄紫砂泡烏龍茶。稍稍預熱茶具,倒掉熱水後,就把屬於半發酵的青茶塞到茶壺中注水,把第一壺茶倒掉,他解釋:「唔係每隻茶都要倒走第一泡,烏龍茶第一轉茶葉未張開,唔香,所以唔要。」把茶飲盡,老師走到擺放茶葉的木櫃前,逐一解說。
    手上的水仙是白茶,屬低發酵茶,宜低溫沖泡;旁邊擺放着罕有的黃茶,則屬後發酵,他一解狐疑:「等於你媽媽留菜,菜心芥蘭,我用碟蓋住,返嚟再蒸熱,菜變成黃色,咁咪係黃茶囉!」同屬後發酵的黑茶亦然,變成黃色的菜再慢慢曬乾閒置,變成菜乾,就是黑茶。往下方一看,是為人所知的普洱,即紅茶,紅茶以全發酵製作,要用高溫沖泡。見有人口水直流,老師知情地舀起一撮,返回泡茶的位置,用大熱的滾水灌滿厚紫砂壺,放入茶葉,把水柱拉高注入壺中。細心一看,茶葉比剛才的兩種茶粗大得多,故此水溫需較高,原理如煮牛肉一樣,牛肉切得薄,火鍋時熗熗就吃;如果牛肉切得厚,就需多浸兩下。這正是人云亦云的表現,原來水滾,不一定茶靚。
    想當初,教他喝茶的師傅,主要是茶農,與之生活,取溪水沖茶,訓練專注,細心體會時,慢慢找到茶的樂趣、茶的精髓,繼而,才變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茶,其實是一種經驗,需要累積。這是他送別三名女士時,留下的一句話。

    悲心牽動萬麈
    轉身步回茶館一刻,門外剛好有人送來點心,老師見無人閒暇,於是出外交接。雨露依然連綿,他倒是一臉無所謂,與門外送貨工人核對着單據。驀地,一名挽着兩袋蔬菜的光頭男人站在身後察聽內容,見一切順利,就急步往炊煙裊裊的廚房走。老師忙畢,見店內已半滿,不慌不忙地踏入廚房。「劉經理,客人開始到啦。」他稍稍吊高嗓子,喚着正忙得不可開交的光頭漢。劉經理原來主力負責廚房及菜單。茶館雖然只賣素食,但七成的點心都是當天即包即蒸,其餘三成向某寺院叫貨。劉經理每早都需要外出挑選新鮮貨,原則是不時不吃。既然茶是主角,食物理所當然,就是配角,因此茶館每天只售約二十款點心,但選擇少,客人容易生厭,故每天都要轉換款式。至於,最令二人頭痛的,就是如何讓菜式配合醇茶,因為茶本身是一個減的元素,用來清潔口腔,素菜清淡,易致「口寡」,所以他們要不斷嘗試,例如油膩的,配普洱茶來清膩感;淡味的,就配清茶。
    離開廚房,發現店裏已經近乎滿座,看來最旺場的午市已至,緊隨身後的老師開腔:「附近做嘢嘅人想食素,但附近冇素餐館,所以就會嚟晒呢度。」素蝦餃、素燒賣、豆腐餅、燉湯,一籠籠點心不息地送到席間。看着穿著整齊的上班族忙於咀嚼,使得他憶起九十年代的上環。
    一九九一年至二零零二年間,茶館於上環樓梯街開業,只賣茶葉,旁邊很多老茶鋪。被嘲是黃毛小子的他,卻憑着一份慈悲,而站穩陣腳。他相信幫人要盡全力,故此,有任何人到茶舍請教茶道,即使沒有光顧,都會傾囊相授。也不求暴利。估計,全中國屬他的茶最便宜,三十八元一斤起,到現時都沒有漲價。他常跟客人直言,他們的茶並不特別名貴,並非得獎,只是好喝。清心明明,令他結識了一群「茶道中人」,因而闖出名堂。但老師強調,不要讓一片悲心受蒙騙,例如茶價未必直接反映品質,「我好討厭大陸啲小罐茶,話咩總裁飲嘅茶,世界上有幾多總裁?其實就是要令你虛榮。」有些茶賣幾萬元一斤,根本騙人。故此,他要尋根,親自到中國內地不同的茶山試茶,好茶方買,成為了全香港第一個跑茶山的人,幾乎全中國的茶山都跑過。熱心的他,更冒着生命危險去試茶。
    有一次,老師到龍井向茶農買茶,碰到一個炒茶的人,二人聊開了,他就嗟嘆黃茶難求,因為做茶過程繁複,沒有幾個人做了,不料對方竟然指他的爺爺會做,老師二話不說,立即動身隨他到安徽故鄉找黃茶老人。然而,不知道是因為過於興奮而忘記,還是刻意遺忘,當年是二零零三年,正值沙士疫間,聞說此病就是從該處傳來,故被列作禁區。幸而,他最後都無病歸來,更帶來了珍貴的黃茶,對方被其誠意打動,更每年為他做茶。
    從思憶中掙脫,老師揑一把汗。最令他覺得驚險的,是在眾多老行尊面前,能夠生存過來。最後,茶鋪愈做愈好,於是二零零三年投標現址,開始做茶館,如他的口頭禪「From farm to table(從茶山到桌面)」。於他而言,茶道雖盛載了很多文化及歷史,但經常把文化掛於嘴邊,終成包袱。所以他的信念是讓人快快樂樂地喝茶,故名「樂茶軒」。
    回頭,他已坐於客席,與數名外國人茗茶閒聊。如斯氛圍,吸引不少遊客遠道而來,牽塵萬里。

    喜捨一切如塵
    送走了最後一位客人,仰首一望,已經四時許。穿戴整齊的店員,開始重新於餐桌上鋪上竹蓆,一雙筷子、一套碗碟,都有條不紊。手輕腳動,不發出一點繁音。倏地,幾位手執樂器的男女推開大門,朝老師這邊打招呼。茶館平日不做晚市,每逢周末晚則有粵曲或南音表演,很多客人特地來,邊欣賞邊享用晚膳,相當熱鬧。南音徐徐揚起,老師輕敲拍子,訴說着,表演樂隊駐場多年,早已成為老友。堅持做音樂表演,並沒有為他帶來更高的利潤,由始至終,他都只視茶舍為一個以茶會友的地方:「你想發達千祈唔好做茶,呢行能夠過到生活,維持落去已經好好。」喜捨,是他的座右銘。
    喜捨,即有些東西要懂得放棄,懂得與人分享。正如要得好情誼,凡事就不能賺到盡。說實話,對年輕人而言,茶館有點老套,但老師一點沒有想過以年輕化來擴大客源:「好難將就年輕人,好似佢哋鍾意飲珍珠奶茶,但呢個係我底線,叫我畀啲化學劑你飲,我做唔到。但年輕人會長大,總有一日發覺乜嘢對自己好,佢哋需要幫助,而唔係將就。」堅持原則,就要捨棄獲利。
    對於茶的執着,又豈止一二。時至今日,老師仍然會去茶山試茶,尤其是多產的地方,好茶需要發掘。當然,很多茶都不需他親自去買,畢竟,認識了十多年的相熟茶農芸芸,每年都自動替其留一批好茶,他咧嘴笑道:「而家係賣幾分老臉皮!」縱然臉皮多厚,事實上如今很多茶都買不到了,就如他一直光顧的一個茶農家庭。老師憶述,這家人做的鐵觀音非常香醇,還記得第一次到他們家中看他們做茶,一絲不苟的全手工製作,更要用腳搓茶葉,深深被他們的堅持震懾。可惜,九十年代時,茶農的兒子自殺死了,夫婦二人傷心過度,又缺少了兒子的幫忙,也就不再做茶,那種茶至今也再嘗不了,此乃茶館的一大缺失。
    只是,不捨不捨,還需捨。

    被傷痛籠罩着的老師,略帶蒼然。睿智的光芒稍熄,暴露了六十有七的點點老態。茶館雖好,人卻會衰。說到傳承問題,他確實沒有頭緒。第一,有興趣的人不多;第二,懂茶的人不多,但最令他憂心的,是感情關係轉移問題:「茶農老,我又老,佢哋嘅接班人同我嘅接班人可唔可以共處,都係未知之數,老啦,唔可以帶走任何嘢,咁交畀邊個呢?」他自覺唯一能做的,是讓人感到茶館有生命力,畢竟誰願意接手一間小店?碰巧,最近大館邀請他去開店,自嘲一把年紀;一把鬍子;一把鼻涕;一把眼淚;一把衝勁;一把茶壺,最後把心一橫就去做。他,就賭一鋪。
    揑着鬍子,智者深知世外桃源,虛無縹緲。何不暢飲一杯,暫洗風塵,於此天地胡哼亂唱,一番逍遙。
    明天的事,明天了。

    金鐘樂茶軒
    地址:金鐘香港公園羅桂祥茶藝館地下
    電話:2801 7177
    營業時間:10am-8pm(星期日至五);10am-9pm(星期六);每月逢第二個星期二休館
    詳情: http://bit.ly/2NuvBHi

    中環樂茶軒
    地址:中環荷李活道10號大館1座G06-07鋪
    電話:2276 5777
    營業時間:11am-11pm(全年無休)
    詳情: http://bit.ly/2Nq1gte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