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新住民基金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新住民基金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新住民基金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新住民基金會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海倫清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昨天是桃子舉辦「感恩慈善春酒」日,很感謝各位粉絲來參加,甚至有兩位驚喜的貴賓出現,一位是桃子的前任丈夫戴先生,另一位是最近報導很火熱、桃子的好朋友黃先生。 戴先生出現的時後桃子其實蠻尷尬的,但是看到他樣子似乎不錯,桃子也為他感到高興,他說是來給桃子祝福。 黃先生的到來幫桃子平凡真的很謝謝他,也...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新住民基金會 在 楊俊瀚Hank Ya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6-16 13:11:49

【撕下標籤,看見都市原住民】 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回憶,其實自己也是在都市長大到小學四年級才回到花蓮讀書,在花蓮成長的過程接觸了很多部落的事物,我才意識到原來自己的文化和傳統是多麼具有意義。 在之後求學的路上慢慢的遇到越來越多不同族群,像原住民(其他族別)、閩南人、客家人和新住民,也結識了很多的朋友...

新住民基金會 在 大坦誠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9:50:40

【盤點令人討厭的慈善團體五大行為】 大家對於討人厭的慈善團體沒概念的話也沒關係。請你們回想一下國小時期,那個定期竄入教室的發瘋醜阿姨。 - 沒錯!就是吵著要來、來了又只顧自己小孩(並隨意的辱罵自己討厭的班上同學)、然後狂攀班導的雞掰愛心媽媽。惹人厭的慈善團體就像是十幾個雞掰愛心媽媽或爸爸組成的噁心團...

  • 新住民基金會 在 海倫清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3-02 19:06:44
    有 1,422 人按讚

    昨天是桃子舉辦「感恩慈善春酒」日,很感謝各位粉絲來參加,甚至有兩位驚喜的貴賓出現,一位是桃子的前任丈夫戴先生,另一位是最近報導很火熱、桃子的好朋友黃先生。

    戴先生出現的時後桃子其實蠻尷尬的,但是看到他樣子似乎不錯,桃子也為他感到高興,他說是來給桃子祝福。

    黃先生的到來幫桃子平凡真的很謝謝他,也感謝他這陣子伸出援手,希望他的事業也能夠順順利利。

    看到報導戴先生說願意將桃子之前賺的錢一半三千萬給桃子,甚至桃子新戲開拍後送桃子一輛法拉利。

    桃子很謝謝戴先生,假如戴先生是真有這意思,桃子就能夠提前完成自己的夢想,成立新住民基金會,讓這筆錢善用在公益上,桃子這一生並不需要太多的財富,夠用就好,不如將這筆錢用在需要幫助的人身上。

    另外若要送法拉利,桃子也希望戴先生折現,把金錢花在基金會上會比買跑車有意義,桃子不需要開跑車人生一樣有意義。

    活著就有希望,祝大家新年一切順心平安快樂賺大錢☺️💖💕

  • 新住民基金會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4-22 17:40:31
    有 27,199 人按讚


    今天再來聊聊女性議題…

    記得30多年前考大學時, 錄取率甚低, 就有一派學者提出要限制女性入學名額, 免得影響男性入學機會。 當時曾引起社會一陣熱烈討論(而非撻伐),有一派學者認為, 女性最終不過就是走上嫁人、 生子之路, 受高等教育是浪費資源!倘若當時提議成真,台灣當今就缺少了很多優秀的女性人才!

    我剛畢業, 申請當住院醫師時, 母校熱門科系(當時是內外婦兒四大科, 就是現在最乏人問津的)有一種規定, 女醫師要等兩年, 才能跟服完兵役的男同學一起申請, 否則女同學會變成男同學的老師,男人的自尊會受損... 現在醫界四大皆空,加上性別平等意識已有長足進步, 很難想像當時曾有這麼一段歷史!

    有人說我家庭觀念很傳統, 其實我只是在臉書說出自己的想法及做法, 「前衛」或「保守」, 人人心中自有定論。 曾有人跟我提及: 『佩琪, 若說到男人該賺錢養家, 記得要謹守這舊觀念; 至於家事分攤問題, 觀念就要前衛, 一定要堅持夫妻共同分攤...』 哈哈! 不知天下有哪對夫妻能做到?!

    除柯南外,我喜歡的卡通「櫻桃小丸子」, 有一集演到, 小丸子翻箱倒櫃找自己遺失的東西, 結果不小心找到一個餅乾盒, 裡面裝滿鈔票, 還有一張小字條,上面寫著"宏私"兩個字(小丸子的爸爸叫阿宏) ,原來小丸子的媽媽錢摳的緊,爸爸只好偷藏私房錢來應急他私人的額外開銷! 我的三個小孩看了, 都會問我: 媽媽,爸爸會不會偷藏私房錢啊? 其實我也不知道, 偷藏錢存在私有存款簿理,應是不會 ,若有,報稅早就被我逮到了, 至於有沒有"哲私", 至少整理家務24年來,還沒被我發現過...

    女性受高等教育, 除實現人生的價值外,無非是求一個"不靠男人的獨立生活能力", 爹有、娘有、 老公有, 都不及自己有來的實在,況且人生總有意外,夫妻間某一方可能失去謀生能力,另一方平日就該培養獨立生活與養家餬口的能力; 更何況愛情會生變, 誰能保證對方一生一世永遠愛妳(你), 永遠心甘情願供養妳(你)?

    上星期六, 先生去參加某一新住民基金會的募款活動, 聽到這基金會名稱, 想當然爾,應是扶助弱勢新住民的團體, 當天曾詢問先生是否要我陪同出席? 先生只說, 是市府幕僚安排的市政行程, 應是不用,於是當天我就好整以暇,躺在床上看我喜歡的柯南...

    那晚他披了一件米白色的夾克, 結果事後被某人批評說服裝不得體,市長不夠優雅, 有負主辦單位的時尚要求...

    穿著是因應個人的喜好與舒適度, 先生一向的穿著就是那個樣子, 眾人皆知。我個人認為只要整齊乾淨, 通常不會要求他穿西裝、打領帶。主辦單位(後來知道只是某出席人員私下的意見)若認為邀請這樣穿著打扮的人出席, 有失體面, 應該就不要邀請他... 一個人的重要性,與受人尊重與否, 不是靠華服與名牌來凸顯的, 我從不覺得自己穿上名牌服、 拎個名牌包,人家會更敬重我!先生若因穿著因素被團體或名媛拒於門外, 那麼他應該就不會這麼累, 每天可以早點回家…。

    那天他回來後,就對我直嚷嚷, 啊呦!我穿這樣,人家穿那樣, 坐在同一桌,實在坐不下去,坐不下去,只好早點回來!其實當天還有段小插曲...

    「佩琪, 還好還好你沒去!」,市長老公難得有如此貼心的時候,「我記起來了, 幕僚曾跟我提到,當天的主持人是一個在競選期間對我們極不友善的女主持人,常常在電視上罵我們, 幕僚才沒要妳出席。」

    嗯! 想到了, 記得選後,有一次偶而在youtube 上看到X天的一個政論節目, 節目首先播了一段我和先生的個別訪問, 接著女主持人問5-6個在場來賓, 你們怎麼看這對夫妻啊?會想到什麼啊? 「就像看到陳XX、 吳XX 這對貪腐夫妻嘛!」喔!喔!每位來賓都異口同聲,說出她期待的標準答案...

    (這個節目接續還聊到我的服裝問題, 講到衣服, 女人的精神就來了,三天沒寫,今天又寫太多了, 明天再聊...)

  • 新住民基金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24 12:24:13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新住民基金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8-24 12:23:49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新住民基金會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4 12:23:25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