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斜陽名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斜陽名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斜陽名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斜陽名言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09.6.19 太宰治】 左手托腮、一臉憂鬱的神情,這成為日後太宰治最為人所知的招牌動作。他的頹廢與厭世、真性情與自戀、中二與憂鬱,愛上太宰治,理當先做好心理準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如此自溺的文字,然而一旦陷入卻又很可能會中毒太宰治的憂鬱小宇宙。 相較於其他文豪,太宰治在日本影視出現頻...

斜陽名言 在 蓮想 | 風景 | 手寫 | 創作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24 16:55:33

🍀人生可以不可以    删除複製再貼上?⁣ ⁣ 如果人生可以删除⁣ 你想删除什麼⁣ ⁣ 童年的孤單⁣ 少年的徬徨⁣ 風雨中的奔忙⁣ 或逝去所愛的憂傷⁣ ⁣ 如果人生可以複製⁣ 我該複製什麼⁣ ⁣ 純真的友情⁣ 萬丈的夢想⁣ 或是當年明月在⁣ 笑語盈盈的時光⁣ ⁣ ⁣ 🍀昨日午後,我從夢中驚醒,心跳加...

斜陽名言 在 蓮想 | 風景 | 手寫 | 創作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7:44:35

🍀為你停留⁣ ⁣ 慢慢的走在路上⁣ 漫漫的四處張望⁣ 那純白輕揚的雲⁣ 恰恰就在那天上⁣ ⁣ 我停下腳步⁣ 靜靜的望著⁣ 你悠悠的飄⁣ 你緩緩的移⁣ 看你的外表⁣ 猜你的心緒⁣ ⁣ 我在綠柳映隄處⁣ 為你停留⁣ ⁣ 🍀人生中,願意為你停留的人,都不是你強求來的。⁣ ⁣ 有人看你一眼,自顧自走了。⁣ ...

斜陽名言 在 蓮想 | 風景 | 手寫 | 創作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7:44:35

🍀除了自然之外,我沒有老師(盧梭)⁣ ⁣ 在自然之中⁣ 我們可以領悟人生所有的道理⁣ ⁣ 星月交輝⁣ 我們知道夢想可以無邊無際⁣ 山高水濶⁣ 我們體會到人類如此渺小⁣ 四季更迭⁣ 我們相信冬天過了⁣ 春天也不會遠了⁣ 樹葉漸漸轉黄⁣ 我們懂得青春不再⁣ 風輕輕吹來⁣ 迎風飄落的葉子⁣ 讓我們明瞭⁣ ...

  • 斜陽名言 在 CharMing的投幣式置物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6-19 22:17:46
    有 276 人按讚


    【1909.6.19 太宰治】

    左手托腮、一臉憂鬱的神情,這成為日後太宰治最為人所知的招牌動作。他的頹廢與厭世、真性情與自戀、中二與憂鬱,愛上太宰治,理當先做好心理準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如此自溺的文字,然而一旦陷入卻又很可能會中毒太宰治的憂鬱小宇宙。

    相較於其他文豪,太宰治在日本影視出現頻率甚高。役所廣司、豐川悅司、淺野忠信、向井理、生田斗真...等人皆曾飾演過這位日本備受爭議、成天與他人筆戰、自殺未遂四次,最終在6月13日與女讀者跳玉川上水自殺的作家。而他的屍體被找到的那天,正是6月19日,太宰治的生日。


    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是《#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自稱太宰治轉世的作家(宮藤官九郎飾演)與松子在死前不斷重複的句子,出自於太宰治,有如座右銘與咒語的名言,也多虧這部電影,徹底發揚太宰治那份厭世的精神。

    翻開《#人間失格》第一頁,印入眼簾的便是「羞恥,屈辱,我的一生」如此衝擊的開場白。這部被喻為太宰治自傳體的作品,曾在2010年被改編成電影,首次主演電影的生田斗真也憑藉本片轉型成實力派演員。雖然本片與原著之間有一定的差異,對於喜歡原著與太宰治的粉絲來說,《#維榮之妻櫻桃與蒲公英》才是真正能體會太宰治「不正常」的價值觀與愛情觀。

    「我想要的東西並不是全世界,也不是百年的名聲;只想擁有一朵蒲公英般的信賴、一葉萵苣似的安慰,終此一生,任其蹉跎。」6月19日這天,是太宰治的「櫻桃忌」,許多讀者會帶著櫻桃來到他的墓前悼念。而電影以〈維榮之妻〉的短篇小說為本,融合〈櫻桃〉、〈燈籠〉和〈二十世紀旗手》改編而成。在松隆子、淺野忠信的詮釋下,得以在頹廢中感受最細緻柔情的生命謳歌。


    有些人會嘲諷太宰治,如果活在現代肯定是一個超級中二的人,這也說明為什麼時至今日,太宰治的文學不斷出新譯本,甚至在日本改編繪成〈人間失格〉的漫畫,就連〈絕望先生〉的主人公也是以太宰治作為原型。只因,太宰治只是誠實地寫出,許多人不願面對的悲觀與黑暗。而太宰治也成為許多作家的啟蒙,伊坂幸太郎的〈再見黑鳥〉由太宰治未完成絕筆〈Goodbye〉得到靈感而生;寫出〈火花〉的又吉直樹,更是深受太宰治的影響。

    或許是因為〈人間失格〉四字,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成為太宰治最暢銷的知名的作品。然而綜觀太宰治的著作,除了悲觀以外的文字外,由女性視角的詮釋、出色的風景的描寫,其實是多數人所忽略的。改編自妄想寫真的女同志電影《#私處》,即將畢業的廣播社社員,將朗讀太宰治以女性獨白形式抒發的〈女生徒〉:

    「誰都不知道我們的苦惱,如果我們現在立刻變成大人的話,我們的苦惱、寂寞說不定就會變得很可笑,一切只能追憶。可是,在成為大人前,該如何度過這段漫長討厭的期間呢?誰都無法告訴我們。似乎只能置之不理,就像出痲疹一樣。可是,也有人因痲疹而死、因痲疹而失明,放任不管是不對的。」

    森川葵與門脇麥之間若有似無的愛戀,以及對於性向的猶豫與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女生徒〉可以說是最好的解釋。


    這幾年的厭世風潮再起,太宰治的作品也不斷推出新譯本,不管你喜歡的是〈潘多拉的盒子〉〈小丑之花〉〈斜陽〉...如果下次有機會去三鷹市,除了吉卜力美術館之外,帶串櫻桃或是美酒,來去太宰治文學沙龍與葬在禪林寺的墓地,探望這位用文字發牢騷,卻也拯救無數位書迷的無賴文豪,太宰治。

  • 斜陽名言 在 張曼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3-03-24 17:00:01
    有 604 人按讚


    我愛張曼娟(文/孫梓評)

    還穿高中制服的年紀,每天搭很長一段公車從黃昏慢慢晃進黑夜,在台南市區中心處換車。車窗外亮晃晃店招流動著,城的邊隅落車後,穿行各戶人家的晚間新聞與飯菜香,回到賃居房間。房間臨巷,書桌背對街道,天熱時將通往陽台的門打開,讓風透進來。然而多半時間心思無法聚焦課本:陌生的英文單字、無解的數學題,腦中世界未能飛遠,仍隨身體困在最近距的惑惘之事。我總睜睜注視著檯燈,直到眼睛承受不了,視線轉而巡邏書架:少少幾冊文學書,心神無法安頓的片刻,不曉得第幾次又從架上取下《緣起不滅》,讀一次,再讀一次,情緒裡最敏感的騷聲彷彿有人聽懂了,是一個全然的陌生人哪,卻用她的文字遞來溫暖的擁抱,眼淚,就那樣掉了下來。


    那時大家都讀她的書:課堂上與我丟紙條的女孩,文藝營認識的吉他男孩,陪我走路去西港鎮上搭車的學姊,寫信字跡俊逸彷彿書法的遠方友人……冷天夜晚,室友吹乾頭髮,拋下物理課本,埋進被窩裡睡了,我坐在地板戴耳機聽她的廣播節目,暖暖的聲音來自無法想像的彼端,我想,若告訴她心裡最腐朽的事也是無妨的吧?就誠實把祕密一字一字寫下,夾在書裡,始終沒有寄出。


    每日茫茫然跟隨眾人上下學,像一滴滴在湖裡恐懼被稀釋的海水,無法預知(或是,早有預感卻拒絕面對?),沒多久,自己就成為升學浪潮下的波臣,留級,轉學,去到一處如今已是荒墟的學校。那百無聊賴的國文老師,面對一班上課時用打火機烤魷魚、打撲克牌、瞌睡,或直接蹺課走人的學生,是否在我蒼白的臉上讀出了什麼?斜陽午後,召我到辦公室,遞來兩冊《今生今世》,要我讀,就那樣中了胡蘭成文字的魅。在易被捏塑的模仿年代,決心把情節都藏妥了,把事情都說曲了,曖昧,流離,不曝露任何核心。那時已搬回家裡住,每天無照駕駛機車往返省道、躲著交通警察的我,又怎會想到,峰迴路轉,竟旁門左道考上大學,且成為她的學生?


    溪畔的課堂,還不捨得放棄過去書寫時習得的粗糙技術,第一回作業發還,她在稿紙上寫著:「文字已經夠好了,試著說說故事吧。」她所贈的名言之一,「說一個好聽的故事,便於世人有益。」但是故事,該怎麼說呢?我一心妄想匿藏的,不就是細節的暴露嗎?她耐心建議,「想像你有一個盲人朋友,可以試著向他轉述一部你剛看完的電影嗎?」於是,我在大張空白計算紙上,密密麻麻寫下我能想到的某電影內容。當我嘗試說明角色、形象,以及人物所遭遇的來龍去脈,而又如何不顯瑣碎,囉嗦?才發現這個提議內建太多技巧的練習。於是,第二回作業,我交出第一個短篇〈女館〉。那是一篇疏陋的習作,然而她的回應,是初學者最需要的支持。她是絕不吝於掌聲的。


    那幾年,恰也是她書寫的轉向?《我的男人是爬蟲類》、《火宅之貓》兩本迥異的長篇,向過往風格告別。她曾慣愛在古典裡汲取養分,以獨到的散文語言對世界給出溫柔詮解,但生命在轉變,兩度赴港,地球上的移動,使《夏天赤著腳走來》的譬喻系統,更傾向以童話甜美視角注視苦澀現實——這些,都是我不自覺的靈魂食物。我亦將揣在懷裡的片段筆記,暗中發展成第一本長篇《男身》,書信體的想像、援引歌詞做為人物心情背景樂,都襲自《我的男人是爬蟲類》的結構策略。有過那樣的幸福時光:下午茶聽她分享一本詩集;把列印成A4大小的新稿,遞到她的研究室;在夏日素書樓階梯,進行一場小野宴;當她離開台灣,貼心寄來一封封卡片與信,我則沒忘記追蹤她在雜誌發表的新作,企圖跟上一點點她的裙襬曳過的街角……


    記得那一年在紐約,抱著未及完成的《傷心童話》,聽從她對長篇小說臨近結尾的想像,試圖修改;也記得在愛徒樓的地下室,她如何小心叮囑我簽下第一份出版合約,像一個擔憂望著孩子學飛的母親;記得那些我將自己以偏執捆綁的臨山歲月,確實可以將祕密寫在信紙裡寄給她了,卻沒想過,她是否沉默背負著我們無法慰解的愁雲?


    後來,我當兵,讀研究所,進入職場,閱讀與書寫成為無法切割的生活必需。屋內成堆四散的書,密密麻麻的鉛字如同寫作者的密咒,等待讀者解碼。各類書充塞知識,歷史,娛樂,囈語,精準的轉述,想像奇觀,痛與甜蜜的幻覺,經驗所縫製的新衣……為我睡前、通勤、空虛、麻木、偽裝忙碌的生活,一次次注射陳舊或美好的汁液。但好難解釋,唯獨她的說話,總像催眠,使我在傾聽瞬間,獲得安慰。或許已經無關乎作品,是她面對世界的價值觀與處事之道?而我,是否曾不自覺,模仿她的說話?不僅僅是書寫時口氣的擬仿,還包括,相信了她說:「散文,不過就是我們欠這世界的一個解釋。」而以類近眼神,凝視那些綻逝在生命中的種種福氣與缺憾?


    時間經過,再一次被她的話語治療,是書寫《爺爺泡的茶》和《邊邊》等少年小說的事了。我寫過一些帶有色情描述的故事,也嘗試在創作裡回答自己所體現的困境,但我沒想過,有一天會需要對孩子們說故事,便落入小小的慌張。她有條不紊在既有的材料裡,為我撥霧,指點迷津:人物長出骨肉,情節有了溫度,與其說,我被那些還沒有被自己完成的故事給感動,不如說,我被她口中那些故事的可能給感動。這些平凡又瑣碎的人間關係,令我感到纏縛憂懼的,如何就這樣輕巧地轉了彎,拓出新的可能?我一邊小心翼翼謹記著,一邊想像:別無選擇的書寫,大概也是我們欠這世界(包括自己)的一個解釋吧。


    在眼淚再度登場之前,有一瞬,我好像又跌回那個書架前、絕地尋求回聲的高中男生,像無數彼時無法連線上網按讚的同代人,在各自的房間,因為翻讀書頁,在某行句,獲得無可言喻的安慰,忍不住要說:啊,我愛張曼娟。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