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文青照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青照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青照男產品中有87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
同時也有54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彰化傳出疑似虐童案,一名 4 歲男童腿部瘀青、腳部燙傷、下體也有開放性傷口,男童母親指控是邱姓保母與同居人所為。社會處表示,該保母沒有保母證照,目前聯繫不上,已請警方介入偵辦。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339 - 由台...
「文青照男」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凱特王 Kate W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蓮想 | 風景 | 手寫 | 創作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阿旭寫字公司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中時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文青照男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文青照男 在 凱特王 Kate W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10-01 00:47:27
- 嘿,猜猜我變成了什麼樣的大人? . 桂綸鎂&陳柏霖,每當他們一起出現在螢幕上,總讓我想起《藍色大門》裡的孟克柔&張士豪。這是他們的印記,成長的開篇。同是19歲的他們都是第一次演出電影,從此之後,便各自在影壇發光。我常想,如果多年以後再見面,張士豪不知道會不會帶著他陽光又自信的微笑,在嘴角酒渦盪...
文青照男 在 蓮想 | 風景 | 手寫 | 創作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16:55:33
🍀喜歡是不離開,愛是離不開 青衫老 紅顏舊 誰把滄桑都看透 東風破 秋雨驟 寒亭獨飲一杯酒 遠山翠 溪谷幽 嘆歲月幾度春秋 思不盡 情難絕 知此生為誰守候 🍀喜歡是什麼?是一種愉悦的情緒。喜歡一個地方,喜歡一件物品,喜歡一個人。 喜歡一個地方,你待...
文青照男 在 阿旭寫字公司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6:30:57
長髮和長腿是她的招牌,她遠遠地走過來,陽光為她剪影,我從那片影子認出她。 「你是心理系的嗎?這句話讓人好想哭。」大約一年前的市集,她拿起〈這世界擁有你 是這世界的幸運〉的明信片站在我的攤前看了很久。我看著她的眼睛回答「不是,我只是想表達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希望每個人都能好好的...
-
文青照男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9-24 20:54:30彰化傳出疑似虐童案,一名 4 歲男童腿部瘀青、腳部燙傷、下體也有開放性傷口,男童母親指控是邱姓保母與同居人所為。社會處表示,該保母沒有保母證照,目前聯繫不上,已請警方介入偵辦。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33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文青照男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9-21 19:30:03男友把這件事PO上網還附帶了女友刺青照,讓兩人感情玩完。
#男女 #感情 #刺青
耍陰爭產家族悲劇 老父心碎慶幸兒子猝死
👉https://youtu.be/SW966REJL6o
只想給小孩好的生活!黃宥嘉曝原因讓人鼻酸
👉https://youtu.be/wQ7F-pobs1g
一天只喝四罐蔬果汁 女大生減肥不成先暈倒
👉https://youtu.be/g_X4vo6maok
【當媽的樣子】
完整版請點▶▶https://youtu.be/S184hsAx-OE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12點半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
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
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鄭弘儀#新聞挖挖哇2021 -
文青照男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20:49:03第八輪AZ疫苗昨天正式開打,桃園有一名86歲男性,早上接種第二劑回家,到了晚間6點多,在家中猝死。市府表示,該名死者有慢性病史,是否是疫苗導致,還有待司法相驗。除此之外,指揮中心表示,依照各國的BNT接種報告,青少年接種後出現心包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大多出現在第二劑,但還沒有出現致死案例,也強調罹患心肌炎,平均住院5天到6天,就可以出院。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112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文青照男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攝影145] 細說分鏡 Vol.2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316
🖍我的課程,每一堂課的設計
🖍並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
🖍既不追求速成、速效
🖍也無法讓你覺得大開眼界、值回票價
「老師,課程快結束了,你有開進階課嗎?」這問題這幾年教完基礎課,我一直被問到的問題,一開始是沒有什麼進階課程,但經過數次的課程更新,上課速度放得慢一點,增加更多說明與例子,再把一些我覺得「真的對學生稍難」的課程,另外獨立出來,我的入門課程,從 2012 年初的 6 堂課,到現在共有 12 堂,再另還有 6 堂進階課,所以這個問題答案是「有的」
🟥課程設計想法不同
「蛤? 你單就對焦、光圈,就花 2 堂課,4 小時來教哦?」 別人一節課不但都講完,也把快門、ISO 等等全都講完了,為什麼你要花這麼多時間來講?
嗯,雖然沒有上過別的基本攝影課,但有參考別人的課程大綱、講義,如果真的要我一堂課講完曝光三元素 – 快門、光圈與感光度,我當然可以,甚至快的話,可以在 10 分鐘全部講完,有什麼難的? 但為何我不這麼做? 單單「對焦」我就可以講近 2 個小時,因為背後對於「整個所有課程設計想法」是有很大的不同。
前面幾篇文章,約略談到「構圖」對我的意義,也提及到「構圖技巧」與「構圖」的關係,但有一點是沒有提到的,當要開始「構圖」,也就是要說一個故事之前,我們該如何進行第一步 – 對焦,先將一張照片主角放進去,透過對焦,讓主角更加清楚,讓觀眾一眼就看得出「誰,是這張照片該看的」,不用其它的言語輔助,對焦就能達到這一點。
這樣就要花 2 個小時去講嗎? 這當然不只如此,要簡單認識相機、鏡頭結構、如何達成對焦、對焦在不同處,清楚的「主角」不同,背後隱含的意義有什麼差別? 又或著問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幹嘛要對焦」,一張照片可不可以不要對焦? 如果要對焦的話,在實際拍攝流程,該放在一開始? 還是邊構圖邊對焦? 構好圖再對焦可不可以?
更常看到的,很多初學者根本「完全不在意對焦」,無論是手動、自動對焦、對焦的形式,一點也不去管,彷彿「對焦」這件事,在他拍照過程完全消失,只管照片裡頭元素的擺放、呈現形式,遇上更誇張的是,有些初學者拍了一整天,相機一直切換至「MF 手動對焦」都不去在意。
🔹這些問題在這幾年都會被台下同學問到,進而重新調整講義,希望在同學舉手發問時,不是後頭的講義有準備到答案,不然就是等著同學提問,好讓我進一步來談談「對焦」更重要的意義 – 一張照片的故事、靈魂就從「對焦 – 主角」展開,一個故事,沒有主角,自然就沒有下文,更難去構圖,甚至就算拍完照片,這張照片也說不出個故事,也更無法呈現你與這張照片的「連結、關係」也答不出所以然。🔹
🟥談談故事的「主角」
.「即將上映的電影「007:生死交戰」終於要上映了」
.「電影 “魔戒” 若是一句話講完,就是一個人,千辛萬苦把戒子帶到大老遠的地方,把它熔掉的故事」
.「ㄟㄟㄟ,聽說 A 跟 B 他們有點曖昧,每天中午經常一起下樓買飯,他們會不會是情侶啊」
.「我聽說隔壁東西要漲價,這樣子以後我就可能不去吃了」
.「今年第 3 號颱風 – 櫻花颱風已經成形,位於我們東南方海面 1500 公里…」
任何一篇故事、小說、電影、戲劇、舞台劇、歌舞劇,還是我們市井小民日常生活閒談、八掛,或是電視新聞,甚至是氣象預報,無論時間長度、字數多少,以上每一種「故事」裡頭都隱含著我們討論的焦點 – 主角,在裡頭,整個故事才能繼續往下推展。
如果你打開電視,隨意看著一部播到一半的電影,你該如何判斷出誰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鏡頭最多的那一位」(這一定是)
「對話最多的」 (這通常也是)
「最帥的、最美的」 (大多都是)
「正義的一邊」 (通常)
「主角,通常不會死」,這是最常聽到的說法,總是死裡逃生,槍林彈雨總是沒任何一發子彈打中他,就算打中了也不會致命,總是在身體邊邊角角不礙事的角落,就算命中要害,沒事的,很快救援就來,沒事沒事,但也是有主角最後真的死去的故事,最有名的莫過就是「鐵達尼號」,裡頭主角「傑克」在全長近 3 小時的電影,最後十幾分鐘才沉入冰凍的海裡。
若是一部「沒有主角的電影」,主角在電影播放第一分鐘被賜死了、消失了,那故事還能如何推展下去呢? 即使主角真的第一分鐘就「消失了」,那應該也是採用「倒敘法」方式訴說後頭的故事,若整個電影沒了主角,自然就沒有意義,更不會被拍攝出來。
🟥對焦與主角
🔹電影,某程度可以說是「連續不停播放的照片」,在電影播放時,你按下「暫停鍵」,不就等於是一張「照片」了嗎? 🔹
無論在何時暫停,每一秒的鏡頭,都是導演與剪接精心設計的「分鏡」,想傳達一些概念在裡頭,讓故事合理、節奏流暢、或是輔助說明,沒有一個分鏡浪費時間,若是以奧斯卡眾多獎項中「最佳剪輯獎」或許可以說明,好的剪輯可以讓一部原有的故事更加出色,既然可此,無論電影播放到哪,任何一刻按下暫停所呈現的畫面,我們都可視為充滿「故事性」的照片。
🔹我們並不是拍電影,也不是微電影、短片,我們拍的是「靜態攝影」,相對就簡單多了,只需要拍攝「一張照片」就好,並且為了要訴說這張照片的故事,以及背後的「創作動機」,我們得要好好朝著這目標,在眼前的景像,眾多的事物中「尋找出主角」,並且搭配「構圖技巧」,好讓一張照片完成後,有著你想說的故事,有著這張照片代表的意義在裡頭。🔹
當在說明這張照片故事,必然說說創作動機,而「為何這個放這裡、為何比例是如此、為何曝光如此呈現」這些都構圖技巧,最後你仍需要說明這張照片,所要傳達的「故事」,故事自然是從主角開始展開,那麼「對焦」這件事情,必定為選定一張照片的「主角」,所有的故事都從主角開始展開,自然是故事的重心。
🔹照片的「重心」,並不是視覺上的重心,而是所有這張照片存在目的,就是為了「他」才開始一連串拍攝工作的準備、路途的跋涉,全都是為了「他」,照片才有存在,才有了背後的故事,又或著是說,這張照片就是為了證明事件的存在、證明你的心中的追求,又進一步可以說,在眾多你所拍照的照片,背後隱藏的主角,其實就是「你自己」。🔹
「好的導演,會從電影最後一幕開始推起整個故事」,當電影第一秒開始,所有的故事鋪陳、轉折、悲歡離合,就是為了最後一幕所準備,隨著電影謝幕升起才算是最後的 ENDING 。
我覺得這觀念跟「攝影過程」蠻像的,無論拍攝一張照片中間歷經多少曲折、起伏,觀眾所看到的「就是成果而已」,事前所有的準備,包含每個攝影工具的準備、行程規畫、拍攝技巧的磨練,不就是為了「最後的照片」存在嗎? 這所有的過程就是為了最後一幕能夠完美誕生 – 也就是這張照片,從這個角度去想你一張感動自己的照片,是不是讓你有著蠢蠢欲動的念頭,也來想試著動動筆、動動口,來為這些作品說說背後的故事,其實也就是交代與分享你自己的故事。
🟥HOW 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WHY」,我認為「為什麼 WHY」比「怎麼做 HOW」來得先、來得重要,也許這跟我從小學習的個性有關,我總是希望知道「為什麼這門課是必修」,而想著不是「如何把這門課學得好」。
讓我想到求學時期的故事,面對一題數學問題,不懂當然問懂得同學,他們給我的感覺通常是不假思索的說「就帶 XX 公式就好了啊」,心裡不免「蛤,你們都這樣子死記哦? 都不去想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嗎?」這種感覺,但最後到底誰對? 當然他們是對的,誰對或錯又該如何判別? 看誰考高分、誰過關、誰被當,一翻兩瞪眼,沒有好爭論的。
偏偏我又是理組的,計算數字哪怕差個 0.01 都是錯的,用誇張一點的比喻的話,這個 0.01 的誤差可能會炸掉一間工廠,或是燒掉一隻手機,確實數學「計算得精準」是很重要的,至於為什麼要用 XX 公式? 在那時候對我「並不重要」,若我真想證明可以不要用 XX 公式也能計算出來,可能要到研究所,或是更高深的學位,這問題才比較適合被提出來。
我這「WHY 比 HOW 看得更重的個性」,不大適合讀理組,轉到社會學門就太適合了,社會學門面對問題,通常比較不給定一個確定的答案,比較傾向思考答案之外,有沒有其它的可能,只要你說得通,理論帶進來解釋得好,就不像是理組考題「不是對就是錯」,而社會組的答案,比較像是「哪個理論解釋得更好、更適合」,這樣子我反而駕輕就熟,讀得自在也符合我的個性。
🟥課程設計精神
🔹若是在戶外拍攝時,你我只是片面之緣,問我「拍的太亮怎麼調整」,我用「十秒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操作「曝光補償」來達到你想要的;但如果是在課堂上,要清楚了解曝光補償,我得要花 4 小時時間先講講「測光」與「測光公式」,再花 2 小時講講曝光補償原理,以及實際相機操作過程學習,懂了以後你才了解「曝光補償」那不到 10 秒的動作,原來背後是 6 小時的學習,是這麼多要學的概念。🔹
你想要哪一種? 不同的學生要的不同,攝影教學快 10 年,遇上各式各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總是得因應不同學生上課目的,選擇一種適合的教法來迎合學生才行,現在,不如也想想這問題「你願意花上近 6 小時間來學習 10 秒鐘就能操作完的動作」還是「我只要知道怎麼做,背後為什麼我不想知道」。
🔹課程設計大綱越是看起來精彩、豐富多元,當然在競爭的市場上,更容易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一點我並不否認,我的課程大綱,無法帶著你爬上山、跳下海,讓你知天文通地理,因為每一堂課的內容,我總是希望帶著更多的 WHY 在裡頭,讓你在懂得 HOW 之前,是了解自己為何要「這麼做」,當你更了解每一個動作背後基礎是這麼一步步推展而來,這並不是走冤枉路,而是為你打下更多未來創作的基礎,也許課程結束短暫時間你無法體會,但相信若你繼續朝著更深、更多元的攝影主題鑽研,你所花的時間與精力,在那時會漸漸現出來,這點是我設計課程的精神,也正我對攝影教學的堅持的地方。🔹
你說若採用這樣子精神,設計每一課、每一個觀念、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投影片,直到每一句話,有辦法在短短的時間,教會你更多東西嗎? 我,是做不到的;但如果我們講求「速效」,簡單了解基本做法與原理,然後帶著設備直接開始拍攝,遇到不懂再回頭來討論問題,這樣子不好嗎?
也沒有什麼不好,這點在前幾篇文章我也提到過,因為學習攝影不是個「單程車票」,總是在「基礎 – 創作」之間不斷的來回,從偉大的作品中發現精華點,再回頭看看自己哪裡不足,再做更多嚐試重新創作,但如果你的基礎不夠好,是無法識讀那些讓人感動作品背後的心血如何達成,反之若你不適當踩個煞車停下來思考自己的缺失檢討,要再突破自己的界限也是有限。
先準備齊全後再出發、再回頭檢討? 還是先有了簡單的認識,先出發再說,遇到困難再回頭,哪一種教學課程設計比較適合? 沒有哪個比較好,只是哪種方法適合你,而我的課程設計採取「前者」,希望你準備更齊全後再出發,失敗了、遇上問題了再回頭檢討、再出發,同時我的求學過程那些挫折經驗,以及轉換不同領域後學習的經驗,讓我強調「為什麼 WHY」,比起告訴你「如何做 HOW」來得更重要,不希望你一開始朝著飛翔前進,只希望在往前踏第一步前,先試著問自己「為什麼」,而不是「如何走得好」。
🟥蘇格拉底之死
我常問學生「哲學家蘇格拉底是怎麼死的?」,大多數學生認為「人,總是一死」帶過這問題,知道故事的學生會說是被賜毒酒死的,但我總是開玩笑說「他是被人 “討厭” 死的」。
🔹為何這麼說? 蘇格拉底總是到處問人「為什麼、為什麼」,最敏感也不能問的問題 – 為什麼你要信上帝? 上帝是誰? 真的存在嗎? 信他有什麼好處? 這些不該問「為什麼」的問題惹怒了掌權的人,覺得他是個挑戰威權的無神論者,要他做二個選擇,要嘛認錯相信上帝,不嘛就喝下毒酒去見上帝,此時我相信蘇格拉底喝下毒酒後可能心裡還在想「喝下毒酒,人為什麼會死」吧,我猜。🔹
我不敢拿我自己跟蘇格拉底相比,我也不想淪落到蘇格拉底最後的結局,在面對有限的時間,以及市場彼此競爭之下,儘管我多麼想在一個觀念上做更多的「為什麼的討論」,但學生總是需要更多的實作,以應付未來,或是即將到來的問題 – 我需要學會攝影,來做一點什麼事情,而近期的課程,也試著平衡「WHY 與 HOW 」的比例,這才是我更該做的。
所以我自認我的課程大綱,沒有華麗的外在標題,本身設計也不追求速成速效,更無法讓學生能有一種「哇,一門課可以學到超多東西」的感覺,這些都是我自認的缺點,也只有認同我的想法的學生,願意嚐試上上我的課程,我都非常感激。
也有學生、朋友建議我「既然課程內容這麼多,再拆細一點,多元一點」讓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更多,如果一味追求「開課、賺錢」,似乎又與我的個性相違背,但這又是另外一個可以好好開一篇數千字的文章來分享,這裡,就讓我們跳過吧。
或許目前開設的線上課程 – 終生閱讀的線上課,較能解決這個問題,若想學得快一點,每天都看一集,並且用 1.5 倍速度播放,觀念學到了,不懂再重頭看;若想要慢慢看的也沒關係,一周看一集,一集看二次都沒關係,享受每天都進步一點的感覺。
再應因疫情下的困境,所以,這樣子的線上課程就這麼「上線」。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文青照男 在 中時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什麼要有兔兔🐰🐰 (#日青編)
#白雲 #E級波神 #趴窗
文青照男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昨晚 7 點,韓國名導洪常秀的新作《#引言》,在 #台北電影節 的唯一放映場次順利完成,今日最新出爐的觀眾票選獎則未入前 20 名榜單,從外觀察這場觀眾應該對於《引言》不甚滿意。
不過,從去年的《逃亡的女人》到今年的《引言》,洪常秀的作品連續兩年在北影亮相,且幾乎皆以秒殺姿態完售。然而影展搶票的魅力常常未能延燒至商業院線,使得洪常秀的作品在台灣票房仍不盡理想。因此本篇文章替《引言》暖暖身,在剛放映結束、院線之前,聊聊這部我認為還是相當有趣的洪常秀作品。
📝圖文好讀版請見【500輯】👉https://bit.ly/2YbT4b4
若有關注歐洲三大影展,便會發現今年 10 月底將滿 61 歲的洪常秀,連續兩年在柏林影展悄悄地拿到大獎,2020 年《逃亡的女人》收下最佳導演、2021 年《引言》獲頒最佳劇本獎,若再算上 2017 年《獨自在夜晚的海邊》金珉禧的柏林影后,這是洪常秀的作品 5 年內 3 度在柏林有所斬獲,而洪常秀今年 7 月再憑藉新片《在你面前》前往坎城影展放映,這名正值花甲的韓國導演,創作能量仍不見消散。
洪常秀早期鏡頭下的角色,或男或女,幾乎皆在燒酒中酩酊大醉地探尋愛情的多變姿態,到了洪常秀的後期創作,則能發現咖啡逐步取代了燒酒,比起一醉解千愁,透過漆黑咖啡的苦口醒腦,似乎更能理解人類慾望之本質,如「愛情」這道在洪氏電影中常見的母題。
而在這些作品當中,得以窺見洪常秀經常將觀點置於兩性間擺盪,不過,仔細思量當中趨近於「日常對話」的台詞與人物關係時,不難發現,片子更多時候是以男性本能質問人性,或許更可以這樣理解,洪常秀的男性視野幾乎皆以女性為軸轉動,再透過女性具備的某種功能性,進一步讓男性在懷疑、困惑中爬梳脈絡,並試圖找到救贖。
不過,在《逃亡的女人》中幾乎是以一種全然的女性觀點敘事,男性在片中基本上完全缺席,似一種幽魂藏匿於身後,並讓女性掌握積極的主動性,從這點來看,《逃亡的女人》為洪常秀更明確轉身勾勒女性所思所想的提問。
正以為洪常秀在爾後創作生涯要持續朝向「女性」視角挖掘時,新作《引言》就反向回望男性自身狀態,透過一名心思極其敏感的青年,展開對愛情、家庭、創作等哲思對話。而雖然《引言》與《逃亡的女人》有著不同性別的敘事主角,但在結構上類似,皆分成三段敘事,觀眾就此跟隨角色走入日常生活。
對於不熟稔洪常秀的觀眾而言,《引言》或許會顯得有些跳躍式的鬆散,在還沒正式沈浸於故事之前,僅 66 分鐘片長的電影便嘎然而止,留下一地問號。
然而,對於洪常秀的影迷而言,在三段結構中拼湊人物關係會是趣味盎然的體驗,看似凌亂的劇本結構,散落一地的日常,皆在洪常秀靈動、隨性的鏡頭中凝結成獨樹一幟地拼貼肖像,數種排列組合都能各自解讀成戲,且洪常秀近年喜好採用低對比度的黑白拍攝,更加強了其詩意質地。
《引言》在技法上也仍能窺見洪常秀的作者印記,招牌古典的鏡頭焦距變化,從定鏡的中景縮移至近景特寫,老派地在重要時刻提醒觀眾睜著眼珠子瞧仔細,在典型的鏡頭語言之中,仍能有效遞予角色情緒,強調當下的重要性。
例如《引言》第三章,同時也是全片最重要的餐桌戲,經驗豐富的老演員(奇周峰 飾)幾杯燒酒下肚後,厲聲赤責年輕演員(申錫鎬 飾),怒吼而道:「無論真心還是演戲,愛就是愛,愛是如此珍貴美麗,何錯之有?」這句台詞便搭配特寫鏡頭凸顯,全片題旨核心便震響而出——「虛實間的愛情觀」。
《引言》的劇本聰明地將戲中角色的職業身份設定為「演員」,演員上戲時的情感、下戲時的生活,當中投入的情感是否真能拆分,是否就是虛偽?《引言》就在真假、虛實疊合的雙重邊界中,透過兩代演員間的對話,激盪出戲劇張力,並引領觀眾思索愛情的本質,然而,洪常秀做到的就僅是拋問,全片最終對於愛情仍無解答,或者說,本就無力對愛情的複雜性做出定論。
而再從上述這句台詞後設地來看,奇周峰在洪常秀的電影宇宙中幾乎成了某種「代言人」的角色,因此這場戲或許就能視作洪常秀的「肺腑之言」,不過,此台詞是否鏡射了洪常秀的私人生活不得而知,但總是影迷們另一種的解讀樂趣。
可能讀者也發現,《引言》中再度透過燒酒、餐桌的閒談,體現洪常秀的男人愛情心事。至於本片三段敘事結構中,角色所喝的飲品也成為堆疊張力的道具。此次洪常秀不喝咖啡,改以雙和茶入戲。
第一、第二章節在雙和茶滋補調和的特性中做敘事鋪陳,年輕演員的浪漫、恣意的愛情觀便在閒聊之中緩緩塑造而出,申錫鎬能在抽菸的吞雲吐霧中,突然擁抱藕斷絲連的前任對象;也能秒瞬間從韓國遠赴柏林,只為見上女友一面,也正是這樣的率性衝動,快速浮載了愛情的價值觀,因此,申錫鎬在歷經分手之後的迷惘,進一步對於演戲/現實產生的「虛實」困惑,也才有了第三章兩代演員間的對話。
最終,《引言》的收尾來到海灘(海也是近年洪常秀喜歡作收尾的場域),洪常秀則再度透過剪輯的特性,於非線性的時間軸上虛晃一招,讓角色遊走在現實、夢境的恍惚狀態,因此觀眾很難透過時間的指向性確認所謂虛與實,申錫鎬與女友的分合狀態以及內心處境,就成了本片最後一層待各自解讀的符旨。
至於男性對愛情的百般思緒,就在白紋浪濤之中化為無盡神殤,角色與觀眾能做的,僅僅是漫步於冰冷刺骨的汪洋中,任寒意侵襲,徒留疑問。
解讀洪常秀,很難僅看過其一部電影就完成論述,建議觀賞新作之前補上舊作,相互對照觀看,就能產生更多樂趣。而我認為,洪常秀的創作步入此階段,儼然已臻至完熟,藝術、影像等創作內化成不可或缺的自身生活,走入一座城市,手持一台攝影機,就俯拾起生活哲思,鏡頭是他的筆,寫下對愛情/生活的念想看法。
然而,無論是假戲還是真做,或許愛就是愛,是美麗的;人生又或似夢,如不曾停歇的浪潮,起起落落。
🎬《引言》將由【可樂電影 Cola Films】在台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