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言文一字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言文一字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言文一字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言文一字多義產品中有1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

文言文一字多義 在 Danny Wen 溫士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2:29:30

哥在 講客廣播電臺 主持的「#世界異家來作客#」節目,星期六晚上23:00pm 在FM 105.9 頻道。今天在我們的「文化萬花筒」單元,我們外國朋友秘魯帥哥 「樊博聞( Paco)」對於中文中的「成語」特別的著迷,不但對於成語的背後故事和起源瞭若指掌,而且還非常會使用於日常生活中,就連主持人當場給...

文言文一字多義 在 Splashes’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18:47:04

About Chinese PART 2 💡about study method 📍文言文怎麼讀&複習? 1️⃣註釋、字義文言文一定要背熟! 文言文比白話文難下手的原因 最大的是1.理解錯誤2.看不懂 所以把註釋搞清楚=了解課文意思 =打敗文言文大魔王!(●°u°●)​ 」 如此一來,在...

文言文一字多義 在 Spark Light 工作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0:27:06

|Spark Light 工作坊| 📍|主題| ▫️如何複習學測國文 📍|前情提要| I編先老實跟你們說,國文是我最沒把握一直考好的科目(欸你們不要看到這句就直接滑掉整篇餒),因為國文分數的不確定性真的太大,模擬考再高分都沒辦法保證最後的成績會怎樣,但就算這樣,I編還是想把我身旁學霸或我覺得有...

  • 文言文一字多義 在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23 15:08:17
    有 161 人按讚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曾昭旭老師是我高一的國文老師,當時對老師的崇拜,幾乎讓我在高三分組的時候,認真考慮要報考師大國文系為第一志願。

    雖然最終仍然跟著大潮流走,念了理工,但是影響所及,我在大學一年級的中文課,只會用文言文作文,我的大學同學們應該都還記得。

    感謝社群軟體平台的幫助,在我退休之後,加入了高一同學會的Line群組,又與曾老師聯繫上,得以經常閱讀到老師所寫的文章,私下也會向老師請教,得到老師的指點。(如果想要了解曾老師的話,歡迎自行Google上網搜索。)

    我今天看到老師的一篇文章,談到中西文化對此次疫情的影響,在美國和台灣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做法。老師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缺失,並提出撥亂反正的辦法。

    徵得老師的同意,與我的臉書朋友們分享。大師之作,切勿錯過。

    《怕死、怕失去自由、怕害到別人的人文詮釋》 /曾昭旭

    1.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怕

    回顧疫情,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中西差異:

    首先,關於戴口罩,台灣可能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地方。加上勤洗手、少出門、與人保持安全距離,合稱防疫新生活。這種軟封城可說是繼上階段的成功加零之後,今年五月以來僅花70天就能把這波疫情壓下來的主要因素。令國外輿論在譏諷台灣過於自滿之後,不得不再度稱讚台灣的防疫能力。而反觀西方人則是對戴口罩非常反感,視為妨礙自由與人權。即使疫情高張,病亡甚眾,仍然要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或者不戴口罩群聚飲酒(許多西方人視上酒館為生活必備)。頗令台灣人感到不可思議。

    其次關於打疫苗,台灣人多半非常緊張怕打不到,以致連少量殘劑都爭先恐後搶打,天天質問政府為什麼不早買夠疫苗?反觀西方人(如美國)卻疫苗過剩,要用種種方便服務、實質獎勵吸引人民來打;卻還是有一半的人質疑疫苗,選擇不打。以致美國至今完成兩劑疫苗的覆蓋率才50%左右,難以達成群體免疫。也讓台灣人感到匪夷所思。

    試問隔一個太平洋,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雖然因素甚多,但主要的恐怕還是文化差異,才使得台灣人(代表中華文化)和美國人(代表西方文化)普遍所怕不同,所以面對疫情,也才有這麼不同的反應。

    這文化差異我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中國人包括台灣人比較戀生怕死。這看法雖然似嫌粗糙,卻並非沒有道理。中國人常諱言死(連醫院大樓都沒有四樓),俗語更是直說「好死不如賴活」。真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賴活的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靭地活下去,人還愈活愈多。即使病痛纏身,常跑醫院,每天吃一大堆藥,還是要活。就更不用說病危之時,家屬幾乎無例外地要求醫生用盡一切手段去急救挽回了(而不管是否徒增病人的苦痛)。所以在台灣,洗腎、葉克膜、達文西手臂、鼻胃管灌食、插管、CPR急救等等都有濫用之嫌。遂產生醫藥愈發達,不健康餘命愈長且愈苦痛的荒謬現象。真是執著於賴活到完全沒道理的地步了!那麼,過度緊張於執行防疫新生活是否也是其中一環呢?

    當然,這種戀生怕死的所謂文化影響,早已不是中華文化的本來精神。相對的,西方人愛自由而不在乎染疫死亡(所謂不自由 毋寧死),延伸到也不在乎傳染給別人害別人死亡,其實也已經是西方文化精神的墮落;變質為寡頭的個人主義,也並沒有比中國人的戀生怕死好到那裡去。總之,只要是從怕出發,不管是怕死還是怕失去自由,都一樣是文化的變質墮落;只是因文化性格不同,所以墮落也有不同形態罷了!

    2.文化精神異化變質衍生種種心理恐懼病痛

    原來中國人容易戀生怕死,是因中華文化根本就是一種生命精神,引申之也包括道德精神。狹義的生命精神是指一種肯定生命的存在與求生存的靭性彈性、適應力包容力;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廣義的生命精神則要進一步問活下去所為何來?答案就是去創造生命存在的意義價值,或說去立人達人愛人,亦即充分地自我實現。此即名曰道德性或理想性。用一句白話表示,就是「一旦活得下去,立刻就要求要活得優美」。亦即:生命主體性一定要自覺地發展出道德性來,才是真正的主體性(真我);否則,停留在努力求生存而忘了善用生命以創造意義與愛,生命精神就會失落,退墮到以維持形軀肉身的生存為唯一目的,遂衍為荒謬的戀生怕死心態。其所以荒謬,即在長生永不可得,戀生終必無望,所執只是假我。於是怕死之情也就永不能解除;人生將永只有苦而無樂,反成生命的實質否定。以否定生命(放棄意義之創造)來貪愛生命,此所以為矛盾荒謬也!

    至於西方人之愛自由,首當釐清此所謂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原來和莊子所謂逍遙、佛家所謂自在大大不同,而實指一種生存權或基本人權。如羅斯福總統許諾美國人四大自由,總言之實即生存權也。又如西方許多國家的國歌,歌詞大都提到與敵人鬥爭以爭取自由,甚至充斥血腥殺戮(法國國歌足為代表),主題實即國家民族之生存也。但此所謂生存,意思卻和中華文化脈絡下的生存不同:中國人是指素樸的形軀生存,意義是好活用此身以進行道德創造。但在西方文化(姑以基督教文明為例)的脈絡下,人身並無主體的身分(上帝是唯一的主),而只是上帝的工具。上帝頒布律法與上帝之國的藍圖,人則納入此律法結構中享生存生活之權利以盡為上帝服務以依上帝藍圖建構地上之國的義務。換言之,人的自由只是上帝誡命與法律規定下的行動自由(可稱為廣度的自由,與中華文化脈絡下之心靈主體自由或深度的自由不同),目的是藉此善盡待奉上帝的義務。因此,若忘記善盡作上帝博愛工具的責任,自由便會退墮為自我中心、自私任性,到玩法弄權,背叛上帝律法的地步。這當然是西方文化精神的變質異化,於是神化為魔,假冒上帝之名而實行魔鬼之事。西方近代的帝國主義、殖民主義,掠奪世界資源以自利,皆其流也。

    3.文化退墮之病仍當用文化療癒

    以上分析中西文化異化退墮的不同脈絡,而同歸於有所怕的虛弱心理。而不管怕什麼,都可總說為怕死(請參考前著《論生與死的詭譎相即》一文),亦即怕我之不存在;只是西方人的存在觀是「我自由故我在」(自由本質即生存權),中國人的存在觀則是「我活著故我在」(活著即一切可能之基礎)罷了!

    而不論中西,其生命的存在都是要指向意義價值之實現的,差別只在實現的形態不同;在中華文化是善用形軀以作道德創造,在西方文化則是享自由人權以盡為上帝愛人工具之義務。所以,當其退墮為執小我自私的時候,都同樣會有假上帝或道德之名以自我文飾的虛偽。在中華文化脈絡是假借仁義之名而實則忘義逐利(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生活中,無論親子友朋乃至政府人民,口口聲聲為你好而實則以威權干涉宰制,不知尊重人權者多矣。在西方文化脈絡,則是假冒上帝之名而實則叛神歸魔(如浮士德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在社會與國際,自以為秉上帝旨意而對異國異族異教徒橫施歧視侵畧迫害滅族之暴行,不知衆生平等,皆當為上帝之博愛所蔭庇者亦多矣!於是落到疫情的面對,在西方美國,遂有將自我自由無限上綱而敵視戴口罩者、排斥亞洲裔(誣之為病毒源頭)之表現。在台灣,則有將戴口罩以免害別人被傳染之道德立場無限上綱,自居於道德優位而對不戴口罩者輕予指責,橫加干涉,教訓之餘,甚至還施予霸凌懲罰。這些實都是假自由假關懷、假正義假道德的表現,雖中西形態有異,其屬假冒為善則一也。

    那麼,對這些因文化精神泯失扭曲變質而形成的病痛(其病徵則可總結為怕之一字,即《大學》所謂:「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也),要如何才能得到療癒呢?而答案無他,就是回到文化發展的堵塞處重新求其通罷了!在此要點有二:一是問你的文化發展是因何堵塞的?二是那要如何才能彌補前愆重新走通?

    先說中國文化這一面,問題乃出在由內聖(個人心性修養以成為仁者愛人的君子)跨到外王(事實上能普遍且有效地愛到眾生)時被卡住了,使得愛傳不過去,或在傳過去時愛變質為非愛。為什麼會如此?則因太容易用愛籠罩一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而忘了現實上人我有別,當尊重對方的人權或自由意志。遂導致以道德、以義理、以愛傷人,而受傷者還得因感情故委屈忍受。子女忍受父母,父母也得忍受子女,愛之互動竟成互相折磨,遂成中華文化體中的普遍陰暗。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西方文化得到尊重人權(西方文化脈絡下之廣度自由)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實踐。由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次第皆然;然後從修身開始推擴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事業才能走通;這當然進一步包涵現代社會、政治體制的合理運作,即所謂民主也。

    再說西方文化一面,問題乃出在人僅自居為上帝的工具與僕人,生活在依法行政的體制運作中,只與認知理性相關,卻把價值問題丟給宗教,感情問題丟給文學藝術,自己只屬宗教文學藝術的受蔭庇者或受益人(西方人普遍有對教士與文學藝術家的崇拜情結),而不知自己也可以是生命感情與道德價值的主體(這當然須經一番自覺的工夫修行)。於是生命主體沈隱成為佛洛伊德心理學中的黑暗本我,當宗教法律與文學藝術的帶領薫陶力衰退,便會冒上來成為自利相爭的亂源。何止遺忘上帝的仁慈(仁慈更高於正義),更且將自私自利合理化為生存競爭的正義(達爾文的進化論、美國理直氣壯的所謂國家利益、美國優先)。遂致擾亂世界,各奉自己的上帝伸展自己的權利,而難以分辨誰屬上帝誰屬魔鬼了。那麼當如何彌補此文化體中的漏洞呢?簡言之就是當從中華文化得到主體自覺(中華文化脈絡下之自由,即道家禪宗之深度自由也)的啟發與覺悟、肯認與修行。啟動仁心的自覺,以培養根本自信,拓展宇宙心胸,超越一己一族一國一教的局限而直通上帝博愛的本懷,以天下為己任,為萬世開太平。這樣才能真走通依上帝心中的藍圖(大同世界?)以建設地上之國的康莊大路。

    當然,以上提示的彌補療癒之道,實質上就是中西文化兼取其長的會通之路。這激盪會通事實從馬哥孛羅、利瑪竇東來就開始了,其間迂迴曲折、辯證跌宕,至今未已,也許才是又一波的方興未艾,而必蔚為未來世界文化發展的主旋律,吾人且拭目以觀,靜心以待。

    2021-8-22 4300字

  • 文言文一字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21 13:33:49
    有 50 人按讚

    哥在 講客廣播電臺 主持的「#世界異家來作客#」節目,星期六晚上23:00pm 在FM 105.9 頻道。今天在我們的「文化萬花筒」單元,我們外國朋友秘魯帥哥 「樊博聞( Paco)」對於中文中的「成語」特別的著迷,不但對於成語的背後故事和起源瞭若指掌,而且還非常會使用於日常生活中,就連主持人當場給予臨時考試,也是能舉一反三,相當精彩!

    【播出時間】
    全台收聽頻率如下:
    FM105.9 台北 新北 基隆 高雄 屏東
    FM105.7 桃園 新竹
    FM101.5 苗栗 台中 彰化 南投
    FM104.3 雲林 嘉義 台南
    FM106.9 花蓮 台東
    FM102.9 宜蘭

    每星期六晚上23:00pm-24:00pm

    【網路收聽】
    http://www.hakkaradio.org.tw/

    【節目內容介紹】
    知名客家藝人曾國城在公共電視台主持了一個和中文知識有關係的節目「 #一字千金# 」,節目播出以來,不但受到各級學校的歡迎和熱烈討論,還拿下了「 #金鐘獎# 」的殊榮。而整個節目中最讓參賽者們害怕的單元,則是和「 #成語# 」有關的單元了!老實說,這些年隨著國語文教學環境的變化,許多的古文課文被刪減外,文言文和成語教學更是大幅降低,一般人對於成語的認知和使用早已大不如前了!不過,今天在我們的「 #文化萬花筒# 」單元,我們外國朋友大來賓秘魯帥哥 「 #樊博聞# ( Paco)」他很不一樣,他對於中文中的成語特別的著迷,不但對於成語的背後故事和起源瞭若指掌,而且還非常會使用於日常生活中,就連主持人當場給予臨時考試,也是能舉一反三,相當精彩!

    【播放歌曲】
    1)秘魯歌曲:它叫做秘魯 /(Y Se Llama Peru)/奧斯卡·亞維勒斯(Oscar Aviles)
    2)客語歌曲:拈轉來啦/ I Color樂團和原住民歌手幽谷瓦麗思
    3)客語歌曲:山脈/黃瑋傑

    #溫士凱玩樂廣播節目#
    #廣播#
    #客家#
    #講客電台#

  • 文言文一字多義 在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1-15 13:07:39
    有 1,447 人按讚

    《 看別人解析自己的作品,很幸福 》
    《 歌詞不是一般的文章,首重在與旋律的共舞,可以超越文法,可以自創文字的意思,可以拋開古文或「正確」文字的束縛,這個狀態是全世界的歌詞都共用的,甚至連歌名都是這樣 》

    回來再完整讀一次,還是覺得許常德作詞的〈無字的情批〉很厲害。不到兩百個字,就做出了一個雙線結構的極短篇小說。不但有兩個狀態不同的主要角色,這兩個角色還產生了結構上的對應。佈局很縝密,完全可以一段一段拆開來解。

    開頭是:

    -
    1.
    阿嬤不識字 
    但是伊識真多的代誌
    伊講閃電是天的鎖匙 
    鎖匙打開有雨水
    -

    第一、二句的「不識字」和「識真多的代誌」,是只有用台語的「識」才能產生的效果,以一個字做出轉折的樞紐。而這個阿嬤在這兩句給我們的初始印象,也為後來的情節埋下伏筆。

    而阿嬤懂的「代誌」是什麼呢?這就接到第三、四句,用「閃電/天的鎖匙/雨水」為例證來強化「代誌」。這很聰明,並不是給出一個具體的事件,而是用一個很詩意的意象來替代,這樣才能以少指多,在短短16字裡面完成任務——如果鋪陳具體事件的話,很難這麼精簡。(是的這就是「精簡」,這個詞才不是文言文的專利)

    而且「閃電/天的鎖匙/雨水」不是亂選的。雨本來就是情歌裡常見的意象,拿來指代淚水,含蓄地暗示了情傷的主題。而用閃電的形象轉換成鎖匙、再勾連出雨水,則是很有創意的思路。舊的意象明瞭易懂,但失之陳腐;新的意象能帶來新鮮的美感,但讀者漏接的風險會上升。所以怎麼辦呢?許常德的解法是以舊帶新,很俐落地過渡過去。

    -
    2.
    阿嬤不識字 
    但是有一張情批寫乎伊
    經過幾十年不曾拆開 
    她講寫字不如相思
    -

    順著前面的「不識字」概念,再做一組更強的對比,讓阿嬤收藏了一封情書。這段的手法,就是故意做出有矛盾感的細節,透過矛盾的張力來強化情緒——阿嬤不識字,為什麼還要留著情書?那就反面證成了「留著」本身帶有很純粹、很強烈的情感,甚至不必讀,只要把那人的信帶在身邊,這是一種很強烈的意志。三、四句的「幾十年不曾拆開」,也是一樣的手法,只把信留在身邊而不拆不讀,純粹是要把象徵著那個人那段感情的東西收藏著。

    然後在這裡,順著脈絡講了一句「寫字不如相思」,又是一個淡淡的伏筆。

    -
    3.
    我愛的伊 欲來離開 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無留半字 就斷了過去 不甘心付出 為伊哮歸暝
    我愛的伊 欲來離開 伊講孤單尚適合伊
    山盟海誓 也失去意義 情批攏無字 癡心變青眠
    -

    接下來的這段,把視角從阿嬤轉到敘事者「我」(孫女)的情傷上。這幾句比較沒有太複雜的技巧,但請注意第二行的「無留半字」和第四行的「情批攏無字」,這是把整首歌的主題不動聲色的埋伏起來,以迎接接下來的引爆。

    -
    4.
    我甲阿嬤問 
    阿嬤的情批是寫啥咪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 
    才來用字騙情意 
    -

    到了最後一段,阿嬤與孫女兩線交會。有過情傷的孫女,不再是像前兩段一樣,帶著客觀的視角敘述阿嬤的故事了,兩代人的情感將被接通,這是共感共鳴的時刻。延續第2段的情書意象,敘事者問了一個有點奇怪的問題:阿嬤不是沒有拆過情書嗎,為什麼要問她內容?既然阿嬤沒拆過,又怎麼能回答得出來?這也是一個很精巧的手法,刻意用不合理的情節來暗示讀者的注意,然後揭曉答案:

    「伊講情人欲愛無勇氣 / 才來用字騙情意」

    一路鋪陳下來就為了這兩句。

    兩句話,阿嬤的所有故事皆盡濃縮於此了,這是高明的調度;如果真的去解情書的內容就落於下乘了,重要的在心事,而不在字面。而也因為阿嬤顯然不是透過情書的字面理解到情人的「無勇氣」和「騙」,所以這也是阿嬤的人情世故與數十年遺憾閃現的瞬間,就像半夜門縫裡洩出的一絲微光。以此回想前段,為什麼不拆不讀情書?真的只是因為不識字嗎?或者阿嬤早已洞察通透,情感也就是那樣一回事,念念不忘與世事涼薄相伴相生,本就不必拆不必讀。至此,阿嬤「識真多的代誌」的「代誌」才終於完滿浮現。

    不過如果調度了兩個角色(孫女、阿嬤),卻只把阿嬤的故事寫到滿,那就太失衡了——這樣幹嘛要設置孫女作為敘事者?所以這種帶有啟蒙意味的故事,有個重要的關卡就是「敘事者經歷了故事後,也必須受到影響」。

    因此,這裡我們還要回頭再看一眼孫女的故事。許常德把結局收束在這兩句,很節制地沒有多給任何交代,只是透過暗示性強烈的交錯排列形式,讓讀者自然聯想到阿嬤的「識」可以扣回孫女的故事。再回看第3段,孫女的「伊」沒有留下情書,未著一字;而阿嬤的「伊」留下來字,阿嬤卻不拆不讀,直視對方的軟弱與虛矯。

    這樣的對照,不但有結構上的美感,而且打開了很有趣的開放詮釋空間。可能的讀法不只一種,但我覺得這裡有股非常溫暖的「共感」、「同心」、「理解」氣氛。你受過的傷我也受過,我的此刻正是你的過去,而且「男人都那樣啦」(欸),有些話是在字面以外的。嬤孫之間無須多言,但安慰自在其中,療癒自在其中了。

    #要不要選進國文課本
    #台灣人真的超會這種小巧騰挪之術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