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文藻推廣部課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藻推廣部課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藻推廣部課程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同溫層外的故事》──玉山的親子驚魂記 因為周圍有少部分親友知道我在經營登山主題的部落格,所以偶爾會傳一些或有趣、或驚悚的網路文章過來。 由於文章在發布後被噓爆了,有些地方已撤下,但還是可以找到原文跟擷圖,真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特別聲明我不是拿出來再鞭一次,而是希望把他當成匿名的個案討論,也請大家...
文藻推廣部課程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同溫層外的故事》──玉山的親子驚魂記
因為周圍有少部分親友知道我在經營登山主題的部落格,所以偶爾會傳一些或有趣、或驚悚的網路文章過來。
由於文章在發布後被噓爆了,有些地方已撤下,但還是可以找到原文跟擷圖,真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特別聲明我不是拿出來再鞭一次,而是希望把他當成匿名的個案討論,也請大家不要太在意他們的真實身分,因為最重要的是避免山難,一味落井下石只顯得幼稚而已。
.
本次事件的主角是帶著3歲女兒爬玉山的雙親,單純從登山口前往排雲山莊這段路,卻意外地險象環生的故事,資訊來源是PTT。
因為父母二人都把登上玉山列為人生必做的事情,也希望帶著3歲幼女一起參與,且認為她已經有能表達自己哪裡不舒服的言語能力。事前一家人走過石門山、七星山、合歡群峰 (想必是不含西峰)等路線,以及國內外數十條國家步道,作為行前訓練。
出發前爸爸興奮得徹夜未眠,凌晨一點從台北開車出發直抵塔塔加就開始行程。天氣型態為雷陣雨、雨伴雪、濃霧,由於爸爸非常堅持前進,沿途眾多山友的鼓勵就收下,勸退則充耳不聞,自認安排了10小時一定足夠。之所以會有這麼多人勸退,主因是一家人的衣著看起來就不合格,而且還帶著幼女同行。
從媽媽的發文中,看得出來她對裝備、路線等一竅不通,衣著連運動品牌都稱不上,背包則是通勤用,也並未向山莊訂睡袋與餐點,只知道山上低溫,甚至沒帶風雨衣。
往排雲山莊的路走到剩3.5K,開始下雨,女兒的鞋子此時意外掉下一座木橋,於是爸爸冒險下橋撿拾,卻在過程中氣力放盡,僥倖地回到橋上。此時大雨落下,他們僅以雨傘遮雨,女兒體力耗盡,必須由爸爸揹著前進。
「我們耗盡身心,若不輕咬舌頭,一秒就能失去意識,坐下就不想再走,只剩意志力支撐著。」九死一生抵達山莊後,爸爸自己肩膀腫痛不堪、雙腳寸步難移。由於現在尚未傳出山難新聞,我猜測他們隔天應該是撤退成功了。
.
看到這邊,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他們犯了數量多到不可思議的錯誤,但與其指責家長的愚蠢或拿著火把與稻草叉去獵巫,不如想想為何發生這種事,以及預防的方法。
簡單來說,這只是又一起準備不足就上山的個案,但他們還帶著小孩,讓風險管理上的容錯空間更小。大家都知道網路時代資訊取得容易,應該做點功課就能趨吉避凶?並不是這樣。我們應該把這種「暴衝型」登山者當作一種常態,也就是說,除非回歸到以前強制雇用嚮導的年代,這是無解的現象。
能做的,就只有請政府逐步加重推廣登山安全的力道,降低無頭蒼蠅的孳生機率,但即使做的再徹底,這只可能讓它趨近於零,而永遠不可能等於零。大眾這個群體浩瀚如海,過度自信者大有人在,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何時會有人發起神風特攻行動。
所以真的出了事,放輕鬆些,當成必然吧。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學會從登山者的事前準備程度來看山難,那就是一個山岳國家的理想境界。
.
至於其他能討論的問題,就是老生常談了,懂得人看了只會覺得無聊,但我這兒永遠都樂於為新手服務。
1. 【攜幼登山的風險分析】
首先我不認為帶小孩登山有什麼錯,只要準備做的足,為何不行呢?但顯然歲數越小,風險就越大,而且何為可承受的風險,實在難以量化。我見過爸爸山友以專業背包(O牌)揹嬰兒爬小百岳,也一樣走過拉繩崩壁路段,只要家長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並無不可。
但由於本案的場景是玉山,一夜未眠直奔登山口(2,610公尺),還要再前往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明顯缺乏休息和高度曝露的時間,這種情況下可能已經有人會出現輕微狀況了。自識和言語能力都有限的幼童,真的能清楚表達自己的不適嗎?而家長又懂得辨識病徵嗎?有如此剛愎自用的家長,出事也是無可奈何。
再來講家長的部分,孩子自理能力有限,使得家長所背負的責任極大,假如連自保都有問題,不只是失格的登山者,更是失格的雙親。故事之中,光是沒有風雨衣這一項就足以致命,一隻手撐傘也會影響在不平地形上的平衡感 (登山不用手電筒也是同理)。然後我觀察到他們行動速度緩慢,應該也會讓身體發熱也慢,使得失溫的危險更為提升。
再來就是體能上的準備。由於列舉的路線難度偏易,並無太高的鑑別度,而且從家長在行程後段體力耗盡的描述,也看得出來離山難只差一線之隔了。要帶小孩上山沒問題,但請要有能帶他平安下山的實力。
※後來發現有醫師提供專業意見,比我寫的更有參考價值喔:https://www.facebook.com/FMOMdoctor/posts/2736945289869860?hc_location=ufi
2. 【對冒險不切實際的浪漫】
因粉專或部落格的市場需要,許多新世代的自媒體(YouTube、FB、IG、抖音等)經營者,或是自信滿滿的個人,都會刻意強調登山的冒險面與危險面,以吸引觀眾的矚目。獲得讚就像嗑毒品,是吧?我發文讚數少也難免會在意啦,更別說是要以內容賺錢的人們了。
其實從本案的行文中,多少能感受到對「承受風險能力」的自豪感,好像別人都不這麼做,我這麼做卻成功了,就是個值得掌聲的壯舉。假如事主已具有一定經驗,挑戰台灣尚未開拓的高山溪谷或攀岩路線,站在未知的前沿本身就是一種不需言喻的浪漫,即使撤退也是雖敗猶榮,又何須巧言文藻飾之?但假如是過度強調五寮尖、鳶嘴山、劍龍稜等千百人踏遍的「驚險之處」,那麼也只是有心或無心的利用了大眾對山了解有限的情況罷了。
這無奈地反映了台灣山岳媒體匱乏的現狀,我只希望往後傳媒和自媒體上面的知識傳播能做得更好。
所以說,兩位家長假如能潛心從教訓中反省,不要浪漫化撿鞋插曲和自身痛苦經歷,寫成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檢討文,我想就不會遭到這麼大的批評聲浪了。退一百步來說,休閒登山只對主觀有意義而已,客觀上並無任何成就可言,過於浪漫化自己的失誤只會顯得懵懂無知。
話說回來,就連火炎山都能摔死人,又有哪一篇IG上穿運動內衣的照片裡提到要注意地基掏空呢 (不信你去IG搜尋火炎山)?就算提了也沒有用吧,在旁邊立一個「崖邊拍照累積已X死」的牌子才是真的。(離題了)
3. 【體能,從了解自己開始】
計畫想去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又不知道自己體力能否應付的了?首先你需要了解自己的體能大概到哪裡,然後再適當的加強,可以參考以下我的心得 (但為求保險還是先學會登山手機導航,避免迷路吧):
北部建議陽明山東西大縱走,中部谷關七雄,南部雲嘉七連峰(還可以一直接下去)或尾寮山,看一下網路上紀錄的平均完成時間,首先爭取努力達標,然後再試試看能否更快,或是增加負重,並且持之以恆的訓練,切記不能偷懶太久。記住這個快/重不是為了證明自己很強,而是為了在更艱難的行程中游刃有餘。除非你是天縱奇才,不然永遠都有人比你更快更強,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郊山爬夠了,不妨找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步道試試看自己身體的反應,我最推薦一日來回合歡西峰,如果感到不舒服的話,北峰前撤退就好了,可別硬撐啊。任何登山活動都有其風險,建議沒把握的新手攜伴同行,最好是有登山經驗的親友 ... (如果沒有,推薦從商業團開始,或是去報名上商業登山教育課程,培養自理的能力)。
我不是體能至上論者,因為事實證明有許多手段能夠幫助體能普通的山友完成行程,例如免揹團、神隊友、寬鬆的行程安排、挑天氣等等,而登山也遠遠不只是體能而已。可是!體能強一分,安全就多一分也是事實,所以才強烈建議大家平時要保持運動習慣,尤其是耐久力。不能爬山時,也可用跑步來加強或維持心肺能力喔!
朋友都在三角點擺pose拍了十幾張照,有說有笑,你卻氣喘如牛地卡在半山腰懷疑人生,不覺得體能練好才有享受的餘地嗎?😂😂😂
-----
最近的事件,讓我越來越覺得政府應該從全台各地挑選「郊山體能基準路線」,依照完成時間讓人民認識自己的體能層級,再用這個層級對應到大眾化的高山步道。雖然無法模擬海拔的差別,但起碼能給人一個粗淺的印象,避免越級打怪反噬自身。
想像步道口設置一個基準路線對應熱門百岳的解說牌,就可以讓民眾實際體會那個難度在哪。假如嘗試在X小時內完成基準路線就讓他叫苦連天,或是走完後覺得「哇~來回要四趟才等於雪山喔!」,也許就能降低暴衝的可能性。什麼都不知道就上路,那就太遲了。
拿陽明山東西大縱走舉例,就曾有山友說6小時內完成是神腳、8小時以內是勇腳、10小時以內是健腳、12小時以內是普腳云云 (FYI,越野跑最快紀錄是3小時內),其實這種分級方式不少見,但我的用意是以「循序漸進的自我鍛鍊」來讓登山活動更安全,倒不是鼓勵大家華山論劍、盲目求快,可別本末倒置囉!
回想起最初的自己,如果不是出於好奇心上網看行程紀錄 (然後覺得注意事項好多好麻煩還是跟團好了),搞不好一步走錯也會成為暴衝俠啊~~ 要為新手設身處地著想,登山教育才會順暢吧。😀
⛰
文藻推廣部課程 在 黃琦勝的劇場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年夏天就是文藻五專部最忙的時候了
因為各語文科系的畢業公演將在十月輪番登場!
退伍後因為好奇到了推廣部學法文,
因緣際會下進入當年的公演劇組擔任戲劇指導
開啟了我走向表演指導的道路
設計一系列的課程,輔助演員進入角色
給予身體、聲音的想像力,並試圖設計練習解決表演的障礙
我才逐漸成為專注在劇場教學的模樣
今年已經是第五次跟法文科合作了
從22歲的年輕人(學生:老師跟我們差不多大欸。)
到現在27歲的歐吉桑(學生:老師,我們有代溝啦。)
總之,祝福他們的公演成功順利
也希望從此以後,你們喜歡上劇場,讓劇場走進生活!
文藻推廣部課程 在 海苔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謝謝今天來參加講座的大家,第一次做這種方式(抖抖抖),如果有辦得不好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老實說今天的講座模式是某次在朱家安家喝酒打PS時教我的,真的是三贏的策略!
在知識普及的路上,他著實是老前輩。
如果你有想過要從事這類型的工作,這一則貼文值得細細閱讀,或許可以從當中找到適合你的起步模式!
▍《画哲學》跟我的合作運氣
我從很久以前,就希望有一本為哲學內容量身訂做超級漂亮插圖而且全彩的書。
我從很久以前,就希望有一本草草帶過歷史生平,把力氣集中在哲學家思想和論證的書。
《画哲學》一次實現這兩個願望,更棒的是,它還是我寫的!
👉👉👉購買連結請見留言處
這是我的第三本書。從第一本書《哲學哲學雞蛋糕》算起,我做哲學普及已經五年了。
哲學普及工作者沒有教職,必須靠寫作、演講和開課過活。養成這些工作不容易,需要努力也需要運氣。
我的好運氣,展現在我碰到的人身上。不時會看到朋友抱怨合作對象很雷,我幾乎沒這種經驗。我自認不很容易合作,不過我遇到的合作者大多很好,他們完成我無法完成的事情、提供我沒有的資源,讓我可以把自己的部分做得更好。
趁新書出版,我想介紹一下各位合作者,說明對於知識普及工作者的養成,他們提供了哪些幫助,並表達感謝。以下我們比較俗氣,依照合作者的「功能」來分,希望這樣講可以更清楚。
▍訓練機會
專家不會自動變成知識普及工作者,而且知識普及工作者之所以有飯吃,某意義上就是因為一般人不容易聽懂專家說話。普及知識需要特殊訓練。
在大學時代,我的訓練來自「哲學哲學雞蛋糕」部落格。我寫了超過一千篇文章,承受機車讀者的批評。這些努力和痛苦沒有白費,因為後來其中三十幾篇文章變成我的第一本書,而部落格本身則向一些合作單位證明我可以持續產出,是專欄作家的好人選。
除了寫作,知識普及工作者最好也練習演講,不然少了講師費可以領,很不方便。
在大學時代,中正大學文學院、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和新竹鹿江教育基金會資助我辦人文╱哲學營隊,練習普及課程和活動規劃。研究所之後,我替 鄭福田文教基金會/福田樹木保育基金會、羅東高中、文藻大學帶哲學社團,替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和 無界塾帶哲學課,替 鄭南榕基金會.紀念館和 殷海光基金會(殷海光故居 - 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經營管理)規劃哲學講座和讀書會。這些都是重要的訓練。
我在中正哲學的朋友 黃小竹和 張智皓從2010年就和我一起辦哲學活動,這些活動後來成為 簡單哲學實驗室的前身。
▍錢
出師前後你都需要人養。
還沒有穩定收入時,我靠爸媽、中正大學、中正哲學系的獎學金,以及系上老師的國科會計畫過活。中正哲學系學術風氣熱絡,我在學時老師們幾乎人手一個國科會計畫。此外,在我決定北上嘗試哲學普及工作時,華梵大學哲學系收留我,讓我開了兩學期的「哲學普及寫作」和「哲學普及演講」課程。
2013 年後收入逐漸穩定。我得到 沃草公民學院 - Watchout Citizenedu的工作,可以嘗試各種有趣的人文和哲學普及計畫。另一穩定來源是 鳴人堂和 Readmoo讀墨電子書閱讀最前線的專欄。其餘收入大致上是版稅、各種稿費、活動規劃與執行和演講邀約。
▍專業支援
專業的夥伴會替你打開各種可能。
紅桌文化:::UnderTable的 Lun Liu(劉粹倫)在我還是宅宅部落客的時候就來找我出書,她和設計師 陳佩琦(好春)讓《哲學哲學雞蛋糕》質感和趣味兼具,雞蛋糕紙袋造型的假書腰增加了成本,但完全值得。《哲學哲學雞蛋糕》目前有簡體中文版和韓文版。
2015年 臺灣吧 - Taiwan Bar和 Hauer Hsieh找我做哲學短片,我們最後推出六集平均六分鐘的片子,簡單介紹哲學。我應該是這個合作的最大受益人,這是我生產過曝光度最高的內容之一,和我的其他作品比較,就會發現這系列影片受歡迎,很大程度是臺灣吧的功勞,不是我的。
目前我在 沃草 Watchout的工作是當邪惡的編輯,逼迫哲學生撰寫哲學普及文章。我只懂哲學,仰賴沃草的工程師、企劃和漫畫家讓哲學文章的製程和成品變得更有趣。
我從上個月開始支援 志祺七七的腳本,團隊相當有彈性,有耐心地和我討論適合我發揮的主題和合作模式。
里山咖啡 - Satoyama Café、 三餘書店 TaKaoBooks、 台南新芽、公共冊所 、 梅子,以及出版社們*的幫助,促成了2015至今40場〈糕講堂〉。糕講堂的活動模式是抄襲自 PanSci 科學新聞網早期的系列講座「MIC微型粒子對撞機」,泛科學的其他知識普及經驗,也讓我學到很多。
上面這些人照顧我的事業,《血源詛咒》和《黑暗靈魂》玩家 石貿元和 Kuma Hsu則照顧我的靈魂。他們在過去兩年每晚兩小時的冒險旅程不時陪伴我淨化污穢的街道,感謝他們!
-
* 目前和〈糕講堂〉合作過的出版社有 大塊文化、 大家出版、 大寫出版、貓頭鷹、 商周出版、 開學文化、 立緒文化、 圓神出版、 聯經出版、 臉譜出版、 奇幻基地、 橡實文化、 游擊文化、 時報出版、 日月文化集團、 八旗文化、 衛城出版、 奇異果文創、 李茲文化和方言文化。他們的幫助和信任讓我能放手規劃有趣的哲學推廣課程,感謝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