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藝復興蘭姆酒購買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藝復興蘭姆酒購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藝復興蘭姆酒購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藝復興蘭姆酒購買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07的網紅良人拾號Smart Food,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現在是認識琴酒最好的黃金年代 ,歡迎來到琴酒天堂 feat.The Herbal Bar Dior 酒是人類飲用歷史最長的加工飲品之一。酒作為標準飲食,也用於醫療、娛樂各種用途,早在史前就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廣泛飲用。 在我們的節目中曾經也用大量的篇幅來介紹葡萄酒與啤酒,但除了釀造酒之外,還有另外一...

  • 文藝復興蘭姆酒購買 在 良人拾號Smart Foo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10-02 11:18:10
    有 0 人按讚

    現在是認識琴酒最好的黃金年代 ,歡迎來到琴酒天堂 feat.The Herbal Bar Dior

    酒是人類飲用歷史最長的加工飲品之一。酒作為標準飲食,也用於醫療、娛樂各種用途,早在史前就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廣泛飲用。

    在我們的節目中曾經也用大量的篇幅來介紹葡萄酒與啤酒,但除了釀造酒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值得細細認識,蒸餾酒的特色酒精濃度偏高,直接純飲通常辣口嗆鼻,大概都是需要一點歷練的人才做得到吧,也因此蒸餾酒常出現在酒吧裡,經過Bartender的妙手生花,調製成各式各樣風味迥異的調酒,一般所稱的六大基酒為:威士忌、白蘭地、伏特加、蘭姆酒、龍舌蘭、琴酒。今天便是要來認識被譽為是「六大基酒之首」的琴酒。

    當然,今天我們也邀請到一位業界知名的調酒師,同時也是The Herbal Bar的創辦人Dior來跟我們一起聊聊琴酒!

    【好奇調酒師系列:琴酒天堂】上市囉!The Curious Bartender’s Gin Palace
    對琴酒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可以購買這本書,就算擺在家裡也超級好看!

    #琴酒, #Gin, #大辣, #烈酒, #herbal, #好奇調酒師, #Dior, #情緒 #微醺告解室, #土裡的私釀, #大塊, #TristanStephenson, #杜松, #琴酒的文藝復興, #琴酒的黃金年代

  • 文藝復興蘭姆酒購買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08 23:36:24
    有 1,353 人按讚

    【立足城市之6】走訪橋頭糖廠:不喝蘭姆酒要吃酵母冰
    攝影/文:洪立

    最近種甘蔗很紅,但重點不是空想市政,高雄真的曾經是糖業重鎮,而橋頭糖廠更是故事的開始。
    至於我,橋頭糖廠的印象則始於 #紅豆酵母冰。


    ▍台灣第一個製糖工廠

    小時候跟家人來糖廠,都說要去 #橋仔頭,那時還沒有捷運,大多開車來。橋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個現代化機械式的製糖工廠,在1902年完工,主要出資者是三井財閥,也代表高雄的工業化從製糖開始,蔗糖、鐵路、港口,構成了台灣南部最早的「農產加工出口」體系,也帶動早期港市的成長。而今,製糖的黃金時代遠去,轟轟運轉的機械已啞然多時,百年歲月凝結在綠樹成蔭的廠區中,光影在鋼鐵與紅磚間放映著遙遠模糊的回憶。


    以產業發展為使命的廠區,行政區有別於印象中的日式建築,以 #熱帶殖民樣式為主,例如當時辦公室的 #社宅事務所 與 #俱樂部,而宿舍區就是日人熟悉的和式風格,一同和這群離開母國的殖民者遠渡重洋。


    如果我是當時橋仔頭的居民,一定會被幾年間快速擴增產業規模嚇傻,從製糖開始:


    1901 橋仔頭火車站、郵便電信局、新式製糖工廠
    1902 觀音像
    1903 社宅事務所
    1903 首創牛牽輕便軌道,五分車前身

    1908 西部縱貫鐵路與糖鐵同時啟用
    1910 製糖工廠全廠完備
    (有興趣可看《郭桓姍的台灣糖廠景觀保存元素之研究─以橋仔頭糖廠為例》)


    平地起工廠,十年前還是大清國純樸的農村,十年後就成了殖民帝國的經濟要塞,在橋頭之後,後壁林製糖所(小港糖廠)、旗尾糖廠(旗山糖廠)、阿緱製糖所(屏東糖廠)、南洲糖廠陸續興建,高屏平原也佈滿了糖鐵的軌道,而今,大歷史已過,糖廠又回到往昔的安靜。


    ▍高雄市的誕生
    原來當初的糖廠發展逐漸擴大,也讓橋仔頭糖廠內部的鑄造廠遷移至打狗,更促成了後來的高雄市誕生。
    一直到二戰時部分廠區被轟炸,戰後中國黨政府重建,還把神社拆了改建成中山堂,一直到今天經歷許多改變。
    糖廠1998年被列為古蹟,是 #全台範圍最大的古蹟,不知現在還是不是,2000年時就已經沒有產糖了,不說我還以為台灣糖廠的冰都是當地產的。
    🍦 🍦


    ▍糖業文化不要扁平化

    在這片土地上運作數百年的糖業,至今只剩零星甘蔗田。但很多人的童年,都有著和甘蔗分不開的回憶。甚至到了戰後的1950年代,台糖還是台灣最大的企業,賺進不少外匯,成為後續產業轉型的要角。


    而今,到多數糖廠多半被裁撤,有些成了觀光勝地,例如十鼓文化園區就進駐了橋頭和仁德糖廠,蔗糖大規模生產已不再,私人的製糖工廠,甚至家庭式的工作坊朝精緻與特色化發展。


    若要說到最近很紅的甘蔗釀酒,高雄旗山也有法國人經營的「文藝復興蘭姆酒廠」,這位台灣女婿,先是花了一年半從頭種起甘蔗,再進行榨汁、發酵與蒸餾,也有從虎尾購買糖蜜當作原料,蒸餾後還要在酒桶熟成數年才成為商品。


    小型酒廠重點是要以獨特的風味和職人各有不同的釀造手法取勝,結合在地原料、水質、氣候...都會呈現不同樣貌,這又是說故事的好時機,也可以是和在地飲食文化、觀光旅遊結合的深度體驗。


    拼命開墾蔗田,大規模生產拼量外銷的年代已過了,也不是效法加勒比海島嶼、菲律賓等熱帶國家大量來釀造蘭姆酒就一定成功。我們的蔗糖產業,帶著獨特的歷史,應該走一條自己的路。


    ▍令人卻步的酵母味道
    至於我自己的回憶呢?


    對糖廠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紅豆酵母了。想起小時除了玩最期待的大概就是吃冰。


    記得最愛的是香草冰淇淋,不過看長輩都吃紅豆酵母冰,實在不解,小時曾經試過一口,酵母冰的味道實在很奇怪,有點像是健素糖,那種發酵的深沉滋味,像衣櫥的味道嗎?我不知道,也不好形容。


    有別於五顏六色的小冰品,小時一直都對酵母冰興趣缺缺。酵母冰似乎是 #大人的味道,要長大才懂得品嚐的風味。我真心這麼覺得。


    但有天不知怎麼的,大概高中吧,突然覺得想再吃吃看酵母冰,於是就點了一碗,不知是認為自己長大了還是哪來的錯覺,突然覺得好像吃得下去了,一點也不勉強,似乎懂得品嚐那種微甜、濃郁的發酵滋味(似乎跟 #wakamoto 若元錠有幾分相像?)。


    也是從那天起,每到橋頭糖廠,我就再也沒有點其他的冰品,從此愛上酵母冰,跟紅豆也是絕配,是種莫名其妙的成年禮嗎?我想是的。


    ▍吃的不是糖而是回憶
    每個人喜愛的味道就是如此微妙,人們往往不知所云,你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若問最愛吃的東西,除了真實的口感、味道或香氣以外,幾乎都離不開回憶的成分,像是 #家鄉味,#媽媽拿手菜 之類。


    「是回憶,我加了回憶。」


    我對這裡的回憶很單純,就是冰品跟蟲鳴鳥叫。沒記錯的話,我記得以前是在 #中山堂 裡面買冰,外面有個籃球場,可以坐在旁邊吃冰。
    曾幾何時,後來的酵母冰已漸漸取代小時候的香草冰淇淋,也不知為什麼,也許愛上酵母冰之後就代表 #我長大了,我是個 #有選擇自由 的人。
    再也沒有什麼不敢吃了。


    但去到台灣其他糖廠,我發現好像不是每個糖廠都有酵母冰🤔
    糖廠我們下次見。


    #橋頭糖廠 橋頭肉包


    【立足城市】是洪立的影像與文字隨筆,洪立曾居住過台灣南部兩大港都高雄與基隆,目前為好過日影音創意總監,亦共同主持【城市好過日】Podcast節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