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藝復興建築pp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文藝復興建築pp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文藝復興建築pp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r91921078 (Paul)看板Ind-travel標題[心得] 文藝復興,復興什麼?時間S...



網誌好讀版:https://goo.gl/JnBp7K

-------------------------------------------------------

圖/文:保羅船長


第一次準備義大利旅遊資料時,腦子裡總是不斷的被「文藝復興」這四個字給洗版。像是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這所謂的三傑,以及烏菲茲美術館或是梵蒂岡博物館裡面有哪些重要館藏。因為資訊這麼多,讓我有一種誤會,以為只要去義大利玩一圈,就可以對文藝復興略知一二。

不過事與願違,去完之後,疑惑更多了,比如說:

(1) 文藝復興,是在復興什麼?
(2) 那些畫到底厲害在哪裡?有比梵谷或畢卡索厲害嗎?
(3) 真的有人可以單純從畫裡去分辨那是誰的作品嗎?
(4) 去看那些作品,是朝聖的意味居多,還是真的現場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所以第二次再去時,決定好好把它搞懂。


文藝復興,復興什麼?

簡單來說,西方的文明史,可以分成下列四個階段:

(1) 希臘羅馬時期
(2) 黑暗時期
(3) 文藝復興
(4) 近代史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一個地方的文明,應該會逐漸的發展。在歐洲,就是這樣從無而有,漸漸的成形,然後到了希臘羅馬時期,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在文學上有希臘神話;在哲學上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在數學上有歐幾里得、畢達哥拉斯;在科學上有阿基米德;在建築上也有神廟、競技場。

但是後來呢,羅馬帝國被北方的民族給消滅了。但這些民族,既不了解文化的價值,也沒有要保存它們的意思,所以這些長久累積下來的資產就這樣消失了。所以這段時期又被稱為黑暗時期,也就是沒有文化的意思。這段期間持續了約一千年之久。

黑暗時期雖然沒有文化,但卻從羅馬帝國繼承了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基督信仰。在那個不穩定的年代,信仰成為安定人心的支柱。但是到了後期,信仰變得越來越強勢,以致於壓抑了人性。比較極端的說法,就是「人活在這世上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贖罪,這樣死後才能進天國」。所以後來才有我們所熟知的贖罪券,以及宗教改革。

另外一方面,在黑暗時期的晚期,隨著經濟的富裕,在義大利開始產生了一些有錢人家族,正所謂飽暖思淫慾(打錯了,是文藝),所以他們開始資助一些藝術家。而這些藝術家們,因為有人撐腰,也跟著大膽了起來,認為藝術不應該以信仰為絕對目的,應該要重新找回人的理性與感性。

因此,用一句話來形容文藝復興,就是「藝術,始終來自於人性」,雖然有點俗氣,卻是相當貼切的說法。

我們在現在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但在當時宗教具有絕對權威的背景下,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這就好比,在當兵的時候,每週三的莒光園地都要寫週記,而且內容一定要是保家衛國、親愛精誠、軍人的天職是服從…這些東西。這時候你敢跟班長說,「班長,我想寫些不一樣的耶,像是言情小說阿、推理小說阿、或乾脆畫個漫畫,你看怎麼樣?」,然後你就會有跑不完的步和搬不完的桌子。大致上就是這樣的概念。

當然,這樣大膽的作風,也帶來了跨時代的影響。它開啟了一扇有著無限可能性的大門,讓接下來的歐洲近代史,開始突飛猛進的成長。


建築、雕刻、繪畫

建築、雕刻、以及繪畫,是文藝復興最重要的三個領域。從這三個領域當中,我們來看看,這些藝術家們所展現的,人性之美。

建築是三者之中最明顯的例子,也是我最感興趣的領域,所以我早已把它獨立寫成一篇文章,直接去看「威尼斯之三:教堂建築史縮影」比較完整,這邊就不再重複了。反正黑暗時期的教堂就是又黑又暗,文藝復興的教堂就是又美又舒服。

至於雕刻。我們用最有名的兩座來說明,分別是「大衛像」以及「聖殤」,都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

大衛像,如果你事先不知道這是誰的話,你實在很難想像,他是一個王,而且是聖經裡數一數二的重要人物。因為他既沒有王冠、也沒有威嚴的架勢,更別說還全裸…。在古代,如果有人把王的雕像刻成這樣,那絕對會被砍頭的。

但是呢,如果你把它視為一個「普通的男人」的話,就會覺得,嗯,好像真的雕得不錯耶,這應該是個在當時很紅的男模吧!身材比例非常完美,有點肌肉又不會太噁心,臉很俊美又不覺得娘。

這就表示,在米開朗基羅的心中,他的審美觀是很符合人性的,就算到了今日,我們看了還是覺得美;而且美應該不受宗教的約束,他覺得該用裸體來表達的,就算是聖經人物,他也會堅持到底。(不過我個人覺得他應該是後台夠硬才敢這麼做啦,畢竟連教宗都要找他畫西斯汀禮拜堂了)

▼大衛像



至於「聖殤」,則有更深一層的涵義。

聖殤,刻的是聖母瑪莉亞抱著耶穌受傷的身體。它突破傳統的地方有兩個:第一是年輕貌美的聖母,第二是哀傷的耶穌。

在傳統基督信仰中,耶穌的死,是為了替人類贖罪,而且死後三天就復活了。因此,被釘上十字架的耶穌,是一種榮耀、以及神性的象徵。

但在聖殤裡,耶穌是被撫慰的一方。如果是榮耀的,又何必被撫慰呢?所以米開朗基羅想表達的,是耶穌也有人性一面。

我第一次看到聖殤的時候,內心湧起了一股感動,雖不至於流淚,但眼眶也有一陣麻麻的(這應該是唯一的一次,我對藝術作品有感覺)。我看到了令人不捨的耶穌,但也看到了聖母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姿態,來撫平人的哀傷。

我想說的是,當米開朗基羅,擺脫絕對的神性,用人性的角度來塑造它時,反而更能夠引起人的共鳴、更能夠感動人心。這就是文藝復興的真諦。

▼聖殤,位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



▼另一個角度,可以看出衣服的皺摺和人物的表情都很細緻。



藝術 & 信仰

在講繪畫之前,我們先來想想一件事。

前面有說到,文藝復興,是要擺脫宗教對人性的壓抑,但為什麼,不管是教堂、還是雕刻,都還是一些宗教的主題呢?

首先,文藝復興雖然強調藝術應該超乎信仰,但它並沒有否定信仰。基督信仰在西方,從沒有被全盤否定過。就算後來變腐敗,那也只有「宗教改革」,而沒有「宗教革命」。因此,藝術跟信仰並不是相斥的。藝術跟信仰可以合而為一,例如巴洛克式的教堂;藝術跟信仰也可以「一個作品,各自表述」,例如大衛像。

此外,在當時,文藝復興是社會上層人士的活動,一般中下階層,其實沒什麼在參與。但是他們耳熟能詳的,還是聖經裡的人物和主題。

比如說,你讓他們看創世紀的壁畫,他們會覺得,哇!畫得真棒,你看那個上帝跟亞當畫得多好,果真是藝術阿;讓他們看大衛像,他們或許會有一點懷疑,但也會開始思考,哦,原來藝術也可以這樣子阿;但是,如果你讓他們看蒙娜麗莎的微笑,他們可能,也只能跟著笑一笑。

簡單來說,再好的東西,也要有市場。不過,就好像一個歌手紅了之後,就可以唱一些自己喜歡、但非主流的歌,像是王菲、陳奕迅那樣。所以到後來,也開始有一些非宗教的主題,特別是在繪畫上。


繪畫

繪畫相對來說,很難理解。多數的繪畫並沒有辦法看出文藝復興的思想。比如說「最後的晚餐」,大家通常都是討論它的構圖、人物表現、透視法。或是像「創世紀」、「最後的審判」,我們也只能說,米開朗基羅畫得很好,很逼真、有肌肉、有表情,然後呢?所以呢?

沒錯,他們的確畫的很好,但,

這跟文藝復興有什麼關係?

這跟文藝復興到底有什麼關係?!

這跟文藝復興到底有什麼TM的關係?!

(超生氣的所以要說三次,這問題真的煩了我很久)

為什麼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畫,叫做文藝復興,但是梵谷、畢卡索的畫,就不叫文藝復興?!為什麼畫跟上帝有關的「創世紀」是文藝復興,跟上帝無關的「星空」就不是文藝復興?!這跟一開始說的「文藝復興是要打破宗教權威」的概念,不是互相抵觸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跟我們比較切身相關的文化。

我們來看看,國語流行音樂。

我們都知道國語流行音樂是怎麼一回事。不管你喜不喜歡,你一定都知道周杰倫、五月天,像我這年紀的人還會知道王傑、張雨生、張清芳等等。

那麼,有沒有人想過,國語流行音樂,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剛開始又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可以想像,一開始的時候,大概沒有流行歌這種東西。國語歌,要嘛就是童謠,要嘛就是軍歌,什麼雄糾糾氣昂昂還我河山在一班之類的;再不然就是某片草原很大一眼望不盡、或是某人好偉大一下子是燈塔一下又是救星這種洗腦歌(看我到現在都還會背就知道洗的有多徹底…)

然後呢,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在校園裡開始有了些文藝青年,對音樂有興趣,也覺得音樂不該只是拿來歌功頌德拍馬屁,也應該要唱唱一般民眾心裡的風花雪月才是。於是開始試著作詞作曲,漸漸的流行起來,我們稱之為「校園民歌時代」。

校園民歌時代是一個開端,從此之後國語歌就開始流行了起來,陸續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與歌手。然後到了近年來,隨著曲風越加多變,也開始有了像搖滾樂、重金屬、舞曲等不同的風格出現。

所以我們可以說,校園民歌就是國語流行音樂的始祖。但是,它到底厲害在哪裡,以致於它可以成為始祖呢?

簡單來說,在民歌時代以前,國語歌都不好聽,因為它們不是為了好聽而存在;但民歌時代,認為歌曲就是歌曲,不該為了其它目的而存在,而是為了好聽、打動人心而存在。在這樣的前提下作詞作曲,自然而然就會符合多數人的美感,所以就流行了起來。

是不是覺得,跟文藝復興很像呢?

所以我們直接講結論吧。攤開西方的繪畫史,在文藝復興之前,繪畫都是為了宗教而存在,也都不是太好看;文藝復興是第一次,繪畫,是為了本身的美感而存在。它讓大家知道,原來繪畫,也可以這麼好看。於是開啟了整個西方的繪畫史。在那之後,才有所謂田園派、印象派、立體派這些不同的畫風產生。

而他們為了讓畫變得好看、變得栩栩如生,也在技巧上花了許多心力,比如說透視法,讓畫可以變得比較立體,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開始有了比較完整的結構,比如說拉斐爾的雅典學院,就是一個很完整的構圖。

我想,許多的畫,都用了許多不同的技巧,來達到畫家想表達的目的,這個要研究可研究不完了,而且我對這個興趣也不大。

但是無論如何,只要記住一點,他們這些人,是歷史上第一次,純粹為了「美」來作畫。


朝聖 VS 臨場感

最後,再來談談我的最後一個疑問。去看那些作品,是朝聖的意味居多,還是真的現場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前面有提過,文藝復興最重要的三個領域,就是建築、雕刻、以及繪畫。而這三者的臨場感,分別是建築 > 雕刻 > 繪畫。

舉建築來說,其實我最早接觸到歐洲的教堂,是哥德式教堂,尤其在德國和法國。有一陣子我也蠻喜歡哥德式教堂,雖然黑黑暗暗的,但莊嚴肅穆,能讓人心情安定。不過後來看了巴洛克式教堂,例如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以及威尼斯的安康聖母大教堂,我發現並不一定要莊嚴肅穆才能安定心情。反而整體的明亮與合諧,更能讓人感覺平安。

如果你想要親身體驗兩者的差別,那威尼斯是最好的地方。威尼斯是同時擁有哥德式教堂與巴洛克式教堂的地方(再打一次廣告:威尼斯之三:教堂建築史縮影)。而且威尼斯的哥德式教堂很「道地」,不像義大利其它城市,都是改良過的哥德式。

而雕刻的話,因為是立體的,所以現場看還是有差別。尤其像是大理石的表面、以及像是衣服皺褶等細節,現場看的話,應該會有「哇塞,他連這個都刻得那麼細」這樣的感覺。而且因為雕刻的很細,所以有時可以從人物的表情中看到情感,比如說聖殤,就是一個很棒的代表。

至於繪畫,老實說我個人是比較無感。我也不曉得,在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怎麼去分辨哪幅畫是誰的作品。這個我就覺得朝聖的意味居多。而且只要是有名氣的畫,通常都是一堆人擠在前面,然後你只能從人頭縫中間看過去,這樣實在很難不覺得自己是在朝聖啦…。不過所謂朝聖,也不算是負面的詞彙,像我小時候很迷聖鬥士星矢,所以就一直很想去雅典的神廟朝聖,最好是帶著黃金聖衣一起去拍個照這樣。


主要作品

一、羅馬、梵蒂岡

聖彼得大教堂:巴洛克建築代表作。圓頂、對稱主體、前面圓型廣場,是文藝復興建築最大的特色:幾何、對稱、合諧。裡面則有包括「聖殤」在內的許多大理石雕刻與壁畫。

梵蒂岡博物館:最後面的拉斐爾畫室有大量的拉斐爾作品。西斯汀禮拜堂則是米開朗基羅的神作,包話「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不過創世紀很小一塊,和想像中有些落差。(註:拉斐爾畫室和西斯汀禮拜堂空間都很小,一定要早點去,不然會被擠爆)

其它巴洛克式教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聖安德烈聖殿(Basilica di Sant'Andrea della Valle)


二、佛羅倫斯

烏菲茲美術館:最多文藝復興時期畫作的地方。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最經典的文藝復興建築。從遠一點的「米開朗基羅廣場」看下去最好看。(註:只有圓頂是文藝復興建築,教堂本身是哥德式的。)

大衛像:正版的大衛像放在「學院美術館」,不過「米開朗基羅廣場」和「領主廣場」也有複製品。


三、威尼斯

安康聖母大教堂:經典的巴洛克式教堂,裡面有威尼斯畫派的壁畫。

藝術學院美術館:最多威尼斯畫派的地方。


四、米蘭

最後的晚餐


▼好漂亮的聖彼得大教堂


▼好漂亮的聖彼得廣場


▼好漂亮的聖母百花大教堂圓頂,反正文藝復興的建築就是好漂亮就對了啦!


▼西斯汀禮拜堂,最遠的那面牆就是最後的審判。裡面不能拍照。


▼頂部的聖經故事,最中間的左邊那一格就是「創世紀」,其實好小一格…


▼「創世紀」放大來看。


▼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我個人最喜歡的文藝復興時期畫作。


保羅船長的遊記:http://www.captainpaul.net/

歡迎加入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aptainpaul.ne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231.2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d-travel/M.1474725419.A.270.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