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徒之中經常聽到的是:神掌管歷史。意思是神掌控歷史的發展,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歷史即使出現無數枝節,但總的來說,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都是依神的心意而行,祂主宰着一切。
問題來了,基督徒該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發展之中的去神化色彩濃厚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
在信徒角度,大使命就是將福音傳到地...
在信徒之中經常聽到的是:神掌管歷史。意思是神掌控歷史的發展,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歷史即使出現無數枝節,但總的來說,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都是依神的心意而行,祂主宰着一切。
問題來了,基督徒該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發展之中的去神化色彩濃厚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
在信徒角度,大使命就是將福音傳到地極,所有的人都相信主就哈利路亞,萬事俱休。歷史上,基督教在羅馬國君狄奧多西一世(Flavius Theodosius)定為國教之後,漸成西方宗教主流,普及整個歐洲大陸,其時大部分人口都信奉基督教,教會林立,教會勢力無人可比,教皇對歐洲的政治影響力舉足輕重,思想上神學獨專,神本思想發達,大家只重視神和天堂的生活,如達米安(Petrus Damiani)所說:「哲學是神學的婢女。」按道理,神應該讓教會的勢力繼續維持下去,人人一出生接觸的都是基督教,至小洗他們腦,福音繼續擴散下去,那麼天國豈不是早日來臨?
一直到笛卡兒發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由「神本」開始漸漸進「人本」,從「神的榮耀」,萬事都是神的心意如何,研究轉為「人的尊嚴」,重視個體,將重點放回人的身上,催生人文主義(Humanism)和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誕生,下啟啟蒙運動,歐洲才重新出現活力。人可以相信理性並敢於求知。今天教會即使不是全然接受人文主義。但也未會否定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近世的「平等和自由」啟蒙於此,思想學、科學家背出,開啟科學進步,在政治、哲學、神學和醫學都有大改進,今天人類文明進步不少都得益於此。
問題是,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某程度都是退去宗教色彩的活動,如果神是掌管歷史,我們只能得出神容許自己的神性隱退,甚至親自拆毀自己的聖殿?為什麼?
在中世紀的信仰時代,又有另一個名字,大家都知道,叫歐洲的黑暗時代。
人人都是信徒,但天主教會僵化、生活奢華、腐敗不堪,從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Decameron),我們也可以側面看到該時代大眾對教徒的形象,不少故事是一本正經、禁慾的修士到處婦人滿足性慾。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思想雖然佔主導,但「神本思想」過重,思想僵化,討論的問題遠離生活世界,修士們討論一根針頭到底能站多少天使,陷入煩瑣、無聊。神學遠離社會大眾,教會對群眾的影響力慢慢喪失。
正是如此,當中世紀神學思想不斷高談以神為本,甚至禁慾、人性抑制成主流,祂要我們將焦點重新放在世界,最重要放在人身上,因為神最重視的是人,不是離地萬丈的象牙塔式神學研究。
當我們的思想走向極端,祂會不惜犧牲自己的勢力、自己的威名來引導信徒走回正導,告訴跟隨祂的人,不是在聖殿高唱詩歌,口中句句感謝主就是一個好信徒,不是生活滿有宗教色彩、每天出席教會活動就是敬虔的人,因為這一切都可以只是宗教形式主義,但祂要的不是形式,不是虛偽。
高舉以神為本是崇高,於神學上沒有錯,只是教會同樣要走入人群,關注社會,表達對人的重視,表達對社會不公不義的憤慨,表達制度暴力對人的傷害也是教會的責任。
所以神不是要一個宗教色彩濃厚的世界,不是滿口感恩,聖詩隨街都聽到就可以,而是一個滿有愛和公義的世界,因為祂本是愛和公義。如同齊克果身處的丹麥,所有人一出生都是基督徒,結果這樣的世界,大家只是基督徒,但不懂什麼叫做一個基督徒。
今天的香港,大家都說傳福音好困難,原因福音不是單跟人說:「耶穌愛你」一千次,或是念完一次完整福音四律,他就會相信,而是你要回應時代,行出公義、好行為,人才會在你身上看見某一些不同的特質,是與這個世界不同。
當教會脫離群眾,如離地萬丈,祂不介意代表自己榮耀主權的聖殿被毀,以此告訴人,什麼才是信仰,而香港的教會呢?
#基督教 #信仰 #虛偽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在 西樓月如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信徒之中經常聽到的是:神掌管歷史。意思是神掌控歷史的發展,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歷史即使出現無數枝節,但總的來說,人類歷史發展的軌跡都是依神的心意而行,祂主宰着一切。
問題來了,基督徒該如何看待人類文明發展之中的去神化色彩濃厚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
在信徒角度,大使命就是將福音傳到地極,所有的人都相信主就哈利路亞,萬事俱休。歷史上,基督教在羅馬國君狄奧多西一世(Flavius Theodosius)定為國教之後,漸成西方宗教主流,普及整個歐洲大陸,其時大部分人口都信奉基督教,教會林立,教會勢力無人可比,教皇對歐洲的政治影響力舉足輕重,思想上神學獨專,神本思想發達,大家只重視神和天堂的生活,如達米安(Petrus Damiani)所說:「哲學是神學的婢女。」按道理,神應該讓教會的勢力繼續維持下去,人人一出生接觸的都是基督教,至小洗他們腦,福音繼續擴散下去,那麼天國豈不是早日來臨?
一直到笛卡兒發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由「神本」開始漸漸進「人本」,從「神的榮耀」,萬事都是神的心意如何,研究轉為「人的尊嚴」,重視個體,將重點放回人的身上,催生人文主義(Humanism)和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誕生,下啟啟蒙運動,歐洲才重新出現活力。人可以相信理性並敢於求知。今天教會即使不是全然接受人文主義。但也未會否定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近世的「平等和自由」啟蒙於此,思想學、科學家背出,開啟科學進步,在政治、哲學、神學和醫學都有大改進,今天人類文明進步不少都得益於此。
問題是,文藝復興及啟蒙運動某程度都是退去宗教色彩的活動,如果神是掌管歷史,我們只能得出神容許自己的神性隱退,甚至親自拆毀自己的聖殿?為什麼?
在中世紀的信仰時代,又有另一個名字,大家都知道,叫歐洲的黑暗時代。
人人都是信徒,但天主教會僵化、生活奢華、腐敗不堪,從喬萬尼•薄伽丘的《十日談》(Decameron),我們也可以側面看到該時代大眾對教徒的形象,不少故事是一本正經、禁慾的修士到處婦人滿足性慾。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思想雖然佔主導,但「神本思想」過重,思想僵化,討論的問題遠離生活世界,修士們討論一根針頭到底能站多少天使,陷入煩瑣、無聊。神學遠離社會大眾,教會對群眾的影響力慢慢喪失。
正是如此,當中世紀神學思想不斷高談以神為本,甚至禁慾、人性抑制成主流,祂要我們將焦點重新放在世界,最重要放在人身上,因為神最重視的是人,不是離地萬丈的象牙塔式神學研究。
當我們的思想走向極端,祂會不惜犧牲自己的勢力、自己的威名來引導信徒走回正導,告訴跟隨祂的人,不是在聖殿高唱詩歌,口中句句感謝主就是一個好信徒,不是生活滿有宗教色彩、每天出席教會活動就是敬虔的人,因為這一切都可以只是宗教形式主義,但祂要的不是形式,不是虛偽。
高舉以神為本是崇高,於神學上沒有錯,只是教會同樣要走入人群,關注社會,表達對人的重視,表達對社會不公不義的憤慨,表達制度暴力對人的傷害也是教會的責任。
所以神不是要一個宗教色彩濃厚的世界,不是滿口感恩,聖詩隨街都聽到就可以,而是一個滿有愛和公義的世界,因為祂本是愛和公義。如同齊克果身處的丹麥,所有人一出生都是基督徒,結果這樣的世界,大家只是基督徒,但不懂什麼叫做一個基督徒。
今天的香港,大家都說傳福音好困難,原因福音不是單跟人說:「耶穌愛你」一千次,或是念完一次完整福音四律,他就會相信,而是你要回應時代,行出公義、好行為,人才會在你身上看見某一些不同的特質,是與這個世界不同。
當教會脫離群眾,如離地萬丈,祂不介意代表自己榮耀主權的聖殿被毀,以此告訴人,什麼才是信仰,而香港的教會呢?
#基督教 #信仰 #虛偽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虐童案的私刑正義 不是正義
鄧敏宏/社區大學社團講師(宜蘭市)
肉圓父帶著口罩、頭戴棒球帽現身新北市警蘆洲分局集賢派出所門口。記者袁志豪/攝影
近日肉圓惡爸和小媽媽虐死女童事件,網路瘋傳,引來民眾私刑或包圍警局等荒謬演出。究其緣由,在於父母的管教方式仍有體罰的思維。
二○○六年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明令國家保障學生不受體罰,但教育現場體罰何時斷絕?孩子在校園中還在複製過往的體罰教育,就算再大聲疾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私產」,這些在學校習得社會行為的孩子,過了幾年成了大人,便重複他們所學大人對孩子的暴力模式。
每當有「零體罰」討論,許多保守者總用「這樣如何教育小孩」、「棒下出孝子/狀元」、「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云云,做為體罰存在的理由,卻缺少對於零體罰政策背後所涵蓋的「反對暴力」精神的體認與理解,不知「以暴制暴」早潛藏在社會DNA之中;一旦爆發「虐童事件」,即刻被引燃。
台灣的民主發展及現代化進程,未曾經歷過如歐洲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薰陶,也未曾在人文主義上深切的思考,以致社會心靈有時流露出如歐洲中古黑暗時代,迫切尋得集體情緒的宣洩出口。
法治精神與反私刑暴力,是文明社會的底線。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真的;但在黑暗處,那頭邪惡猛獸也蠢蠢欲動著,台灣其實是一個充滿暴力的國度,政治割喉戰每日上演,電視戲劇盡是宮廷暗黑鬥爭,或是偶像劇中男性宰制、綜藝節目中父權思維橫溢,或是社會對於新住民、移工等弱勢者的歧視時時上演。
台灣何時靜下來、停下來正視自己的這顆「黑暗之心」?「人在得到教育之後,人是最好的動物,但如果孤立於法律與正義之外,人是最壞的動物」,這是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的。私刑正義並非正義,沒有法治精神與正義美德,他就是邪惡與野蠻的生物。
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在 未來流通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極限物流_讓世界更美好
【極限物流:用物流讓世界更美好】
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到工業革命,人類歷史的進步大多是由重大的技術突破與文化創新所推動,每一次的突破都會大幅提升社會效率,進一步帶動經濟與產業的躍升。隨著科技成本的大幅下滑,許多過去運用於製造業的技術項目,開始逐步導入更加貼近消費者的生活服務業當中,這樣的趨勢不僅帶動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民眾的生活形貌。而無論是在製造業或服務業領域中的開展,共同目的都是希望藉由具潛力的前瞻技術之研發與應用,讓整體社會運作體系與經濟發展更加健全。
以物流服務業為例,近年開始出現創新的「極限物流(Extreme Logistics)」服務,指的就是透過技術應用彌補基礎設施的不足,將物品配達至原本難以抵達、或需要透過高成本才能夠送達的目的地(Tech-enabled delivery solutions for low-infrastructure areas)。這項服務的出現不僅讓新創企業本身獲得快速成長的機會與資本市場青睞,也讓服務範疇由單純的消費與供給,進一步外溢效益至整體流通環境建構與社會公益,藉由技術應用與服務創新,為民眾解決問題並創造經濟外部效果。
在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匱乏對於商業貿易所造成的傷害與阻礙,甚至較關稅等貿易障礙更為嚴重。有鑑於此,2011年開始,陸續有新創業者開始投入極限物流服務,嘗試透過科技解決方案的協助,向基礎設施不足的地區投投遞物品。截至目前為止,全球成功取得融資的代表性極限物流新創企業包括利用無人機配送醫療用品的Zipline(美國);利用手機GPS定位取代實際收件地址的Fetchr(UAE);以及為重型卡車提供載貨空間調派服務的CargoX(巴西)等3家企業。
*Zipline(http://www.flyzipline.com/ ):成立於2011年的Zipline,總部位於美國,主要是透過無人機向地處偏遠、或陸運難以抵達的區域投遞緊急醫療用品(血液、疫苗、針劑等)。醫療站所向Zipline發出需求後,位於半徑75公里內的Zipline轉運中心將立即妥善包裝醫療用品後透過無人機送出。無人機飛行速度為每小時110公里,承重1.5公斤,平均可於30分鐘內送達,因此經常用於手術中的緊急醫療用品配送。目前Zipline已與盧安達、坦桑尼亞等政府達成長期配合關係。2016年Zipline成功取得B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4,720萬美元,包括史丹佛大學、Google Ventures、紅杉資本在內,共有超過20家投資機構注資。
*Fetchr(https://fetchr.us/ ):2015年成立的Fetchr,總部位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Fetchr發現到,北非與中東許多民眾由於缺乏固定收件地址,導致商品無法配送,對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形成阻礙。因此,Fetchr利用手機GPS定位功能取代實際收件地址,民眾只要下載Fetchr app,即可隨時隨地發出配送需求或進行收件。此外,Fetchr配送的範圍相當多元,從服飾鞋帽等一般商品到生鮮、支票甚至是現金都能夠配送。Fetchr於2017年完成B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5,200萬美元,主要投資機構包括BECO Capital、Winklevoss Capital、Endeavor Catalyst以及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等。
*CargoX(https://cargox.com.br/ ):成立於2013年的CargoX,總部位於巴西。由於巴西鐵路交通運輸設施尚未完備,因此許多大宗貨物均是透過公路運輸,導致道路交通壓力龐大。CargoX透過機器學習技術,媒合具配送需求的貨主與具閒置車載空間的貨車司機,希望透過這項創新服務,降低單趟貨運成本與整體碳排放量,並舒緩巴西道路交通壓力。CargoX於2017年完成C輪融資,總融資金額達3,510萬美元,主要投資機構包括Goldman Sachs、Qualcomm Ventures、Soros Brothers Investments以及Agility等。
上述3家極限物流業者均為透過創新技術改變傳統服務設計與運作、讓社會與生活更加美好的代表案例。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顛覆性技術能夠實際融入商業應用與服務運作的前提,在於擁有充裕的資金支援。由目前的情況來看,資本市場的支持加上技術應用的持續開展,相信能夠在未來創造出更多的創新服務解決方案,在為業者帶來合理獲利回報的同時,也將人類生活帶入更加美好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