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文獻筆記永久筆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獻筆記永久筆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獻筆記永久筆記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失去味覺/嗅覺:代表可能是武漢肺炎的症狀? 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聊第268案例:「為何這麼久才發現?」「來源到底從何而來?」 是跟大家聊聊另外一個今天記者會的重點  最近美國、英國、韓國、香港以及台灣的臨床醫師都有留意到「失去嗅覺、失去味覺」似乎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徵之一。(不是鼻塞而引起的嗅覺變差...
文獻筆記永久筆記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23 11:44:57
失去味覺/嗅覺:代表可能是武漢肺炎的症狀? 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聊第268案例:「為何這麼久才發現?」「來源到底從何而來?」 最近美國、英國、韓國、香港以及台灣的臨床醫師都有留意到「失去嗅覺、失去味覺」似乎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徵之一。(不是鼻塞而引起的嗅覺變差喔) 而3月28日新增的16例當中,有8位...
文獻筆記永久筆記 在 Paige Shieh | 媽媽的保養系健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21:23:04
與食物建立美好關係的四大心法 . 所有的人都知道要健康,運動、飲食、睡眠缺一不可。運動往往是最容易執行的一環,一談到「怎麼吃均衡營養健康」或「怎麼提升睡眠品質」通常是大家比較難做得好的。 . 你曾經想瘦而節食但不久又暴食,或是有運動習慣但是不知怎麼吃來配合達到有效減重減脂嗎? . 接下來四週,P特別...
文獻筆記永久筆記 在 黑眼圈奶爸Dr. 徐嘉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失去味覺/嗅覺:代表可能是武漢肺炎的症狀?
今天不是要跟大家聊第268案例:「為何這麼久才發現?」「來源到底從何而來?」
是跟大家聊聊另外一個今天記者會的重點

最近美國、英國、韓國、香港以及台灣的臨床醫師都有留意到「失去嗅覺、失去味覺」似乎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特徵之一。(不是鼻塞而引起的嗅覺變差喔)
而3月28日新增的16例當中,有8位有失去嗅覺或是失去味覺的症狀。
相信不是最近的案例,才出現這個症狀。如果回朔過往的案例,相信也會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至於為什麼3月28日所公布新增加的案例,當中比例會這麼高?
猜測是因為CDC最近有特別去注意到這一點,抓出來的比例就會比較高。其他國家所觀察到的比例從20%到3分之2都有。所以若回推台灣以往的案例,相信有一定的比例會有這個症狀,只是之前當時大家都沒有太多人留意都。
那麼失去嗅覺或味覺,是新型冠狀病毒獨有的症狀嗎?只要有失去嗅覺/味覺,就代表一定是新型冠狀病毒嗎?
#並不一定
過往流感、其他型的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EB病毒等都曾被發現會引起「病毒後嗅覺異常」postviral olfactory dysfunction,詳細的機轉還是不明,但是都有一個共同點:”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文獻記錄出現的比例大約為兩成到三成左右。而也有研究提到:嗅覺失去的程度越厲害,味覺的失去比例則越嚴重,乘正比關係。
而美國和英國的耳鼻喉科醫師,都共同呼籲臨床醫師把「失去嗅覺、味覺」納入篩檢的症狀之一。但是需要排除過敏性鼻炎、鼻竇炎而引起的嗅覺異常。
至於是不是「永久」的損害,從暫時性到永久性的案例都有。治療方法也眾說紛紜,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共識。
回過頭來,如果有感冒症狀,又合併失去嗅覺/味覺,的確是一個值得留意的症狀。
對於我們兒科醫師而言,要察覺到嗅覺或味覺喪失,將是一個挑戰,因為孩子不會表達這麼清楚。
很難想像小孩會說:「醫師,我覺得養樂多不好喝,變得沒有味道,我已經失去對他的喜愛了」或者「醫生,我聞不到我自己尿布的味道,這樣我沒辦法知道我有沒有大便」
請大家不要太過恐慌,因為還有很多病毒也都會引起這些可能,請與臨床醫師討論。
#左手摳鼻子_右手按追蹤我的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drblackeye
參考資料:
https://www.entnet.org/content/aao-hns-anosmia-hyposmia-and-dysgeusia-symptoms-coronavirus-disease
https://www.entuk.org/sites/default/files/files/Loss%20of%20sense%20of%20smell%20as%20marker%20of%20COVID.pdf
新聞報導:
https://www.nytimes.com/2020/03/22/health/coronavirus-symptoms-smell-taste.html
一位在紐約工作的台灣醫師整理的臨床心得筆記,裡面也有提到嗅覺/味覺異常,值得參考:
https://m.facebook.com/100000711426349/posts/3096598427040508/?d=n
文獻筆記永久筆記 在 Peliev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與食物建立美好關係的四大心法
所有的人都知道要健康,運動、飲食、睡眠缺一不可。運動往往是最容易執行的一環,一談到「怎麼吃均衡營養健康」或「怎麼提升睡眠品質」通常是大家比較難做得好的。
你曾經想瘦而節食但不久又暴食,或是有運動習慣但是不知怎麼吃來配合達到有效減重減脂嗎?
接下來四週,P特別著重在「飲食」這個範疇,整理一套「與食物建立美好關係」的心法。在這個練習裡,首重「仔細感受身體的變化」。
大部分的人很容易忽視身體釋放出隱約小小不適的訊息,例如長痘痘、便秘、脹氣、疲勞、落髮、火氣大、月經不穩、嚴重經前症候群、皮膚變粗糙、情緒不穩、容易生病等,這些症狀不像我們出了車禍,頭被撞破要到醫院縫針那樣大的衝擊,而是每天一點點,日積月累下來成為身體的慢性發炎。這些小小的問題,如果不能早點察覺而做改善,累積久了依舊容易生大病。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癌症病患,得病卻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飲食的方式可以依照每個人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四大心法」中P不會告訴大家該怎麼吃、吃什麼食物,而是分享正確有科學根據的觀念和方法,讓大家有這樣的工具在手上,才能終身練習。
P參考Mind Pump Media LLC.的直覺式飲食,加上其他的研究文獻整理出的心法,每個步驟都需要花一點時間練習,如果妳真心希望可以跟食物建立一個長期甚至永久、美好的關係,請你一定要耐心慢慢來,不要操之過急。
[一、有意識地吃]
第一步:自己是真餓嗎?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體內缺水」,更多時候是我們「沮喪、緊張、憤怒、無聊」時會想要用「咀嚼」去平復心理面臨的狀態。
在這樣的狀態下,通常我們的食物選擇不會是最理想的。
第二步:問自己什麼食物能給身體、心靈最好的營養?
如果你誠實的回答自己,大部份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會選擇健康的食物。這些食物會給你身體最好的營養和能量,而不是為了彌補自己某個情緒。但是,少部分的時候,你應該選擇滿足心靈的食物。例如一年一度的家人或朋友聚會,小酌幾杯搭配適量的甜點,給你大腦和情緒喜悅穩定的健康快樂。
第三步:坐著吃
如果可以的話,找個安靜、不受干擾的地方坐下來慢慢吃,認真去感受每一口食物的味道和口感。慢慢吃、小口小口吃,讓每口都至少可以在口中嚼30下。因為細嚼慢嚥,你吃東西時並不需要水、飲料、湯幫你吞嚥。
第四步:停止給自己貼標籤
當你吃完任何一餐即便是炸雞、漢堡、薯條、拉麵、麻辣鍋之後,仔細體會你身體從開始吃之前、在吃飯的過程和現在的感受,把他們記錄下來。
記下來就好,當作一個筆記讓自己有機會回頭再複習。
內容也許是「我吃完感覺有點脹氣」「我吃完感覺身體很沉」「我吃完後隔天排便不順」。
而絕對不是「我是豬嗎?吃那麼多?」「我再吃這麼多我就去催吐」「我發誓我再也不吃這種食物了」。
所有的後悔、罪惡感、錯誤定義自己或刻意不去想垃圾食物,也許能有短期的抑制作用,長期來看以心理學上的研究分析,甚至可能造成反效果,導致「溜溜球飲食」,體重忽胖忽瘦。最終因為無法好好執行而產生「對自己失望的負面情緒」,又回到原本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無意識、無節制飲食。
要達到「直覺式飲食」可以先從剛剛列出來4個「有意識地吃」的步驟開始。這週先從這些最基本的心態開始,到所有行為可以慢慢自然執行為止。
下週P會分享第2大心法,「記錄」。
繼續與食物建立美好關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追蹤Pelieving IG: www.instagram.com/pelieving
訂閱Pelieving YouTube 🔎Pelieving
文獻筆記永久筆記 在 營養師環環- 郭環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107年修訂版草案
#巡迴推廣會 #最終場
#醣類 #CHO
✍🏻減醣這幾年一般民眾、健身族群、減重族群一直被宣導,人人很反感澱粉食物種類,因此藉由國內學者大量比對文獻,國內在地研究數據分析~建議各年齡層適合的攝取目標,也能讓第一線工作營養師更方便去介紹如何搭配。
✍🏻低碳低到一個境界加上期間進行太久(持續進入生酮的狀態),長期會影響大腦、紅血球的功能,真的不能只有看體脂肪下降而不去看其他風險。建立長期的用餐好習慣才是永久之道。
✍🏻精緻糖、高果糖玉米糖漿,才是真正造成慢性肥胖的原兇,應養成適當攝取從天然食物如雜糧澱粉、蔬菜、牛奶、水果。而不是少吃天然食物,放肆喝含糖飲料~
#維生素D
✍🏻這幾年很流行抽血分析相關指標的缺乏,進行膳食補充~學者指出從2000的資料觀察國人在非素食、方便素跟全素三者相比男女: 飲食缺乏VitD、血液濃度VitD都呈現下滑趨勢(非素食>方便素>素食)
✍🏻國人注重防曬,外加空汙阻隔、工作地點在室內環境,皮膚受到UVB的刺激減少,形成VitD的機會受限。怕臉部曬黑長斑,可以選擇曬其他手或腳。
✍🏻因此設計的數值是以都無曬太陽的人進行建議,避免血液VitD2、VitD3濃度太低。
#礦物質鈣
✍🏻透過正常代謝產生的糞鈣(未吸收+內因性流失),日常中鈣攝取是呈現負平衡,加上國人喝牛奶習慣不好,天天一杯奶的人很少。不像其他酪農大國牛奶飲用習慣有極大差異。
✍🏻在富裕國家75%為動物性奶類及其製品來源,開發中國家60%為植物性來源。吸收率雖是動態的,但是沒有吃入口,是沒有辦法增加吸收的機會。所以希望大家該吃的不要避而不吃。
#微量元素碘
✍🏻易受熱環境而流失(洗滌後跑到水中、存放火源附近)國人一直很忽略從飲食增加攝取(之前建議輔導的客戶要增加吃海帶頻率,可惜我是老實人當下講得不夠悚動,一時還聽不進去)以至於常有缺乏症狀出現。
✍🏻不過頻率太高也要小心血液碘濃度太高,也會因為攝取過多變成假性缺乏症狀,也是生理機制很有趣的地方。
課後環環還跟超級崇拜的蕭老師合照,太幸福了
日後如果大家看到苦口婆心宣導的中生代新生代營養師,可以多鼓勵跟愛惜~才能留得住更多願意投入的人才
Love you all😙
#營養師環環
#課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