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文獻查證內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文獻查證內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獻查證內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獻查證內容產品中有4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王婉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18 年 3 月,我無緣無故被警方抓到派出所,逼問我為何生第三胎、出國旅遊...之後我被帶到教育中心監禁,每月都要統一抽血、打針,打完針之後整個就會昏昏沈沈,連仔細思考都做不到;之後透過丈夫協助得以離開教育中心,但離開之前,他們強迫我完成節育手術。然而在出國後,我仍不斷受到威脅,不得和國際組織...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

文獻查證內容 在 Jerry 許哲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9:01:14

💬 肌肥大第一部-「肌肉損傷」? 趁疫情期間不能上健身🏋🏻‍♂️ 就來了解一些學科知識來打好基礎觀念📚  從現在開始, 我們來邊學習 邊安排屬於自己的訓練課表🤙🏼 - 我知道很健人、巨巨都明白 「肌肉損傷」對於肌肥大的效益不高  但還是剛接觸健身的朋友就這樣練🤨  大家回想...

文獻查證內容 在 CB〰️減醣、低醣、低碳飲食|日常|運動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19:59:35

* 各位晚上好🌝 晚餐時間來聊聊卵磷脂😍 - 這陣子生酮/低醣飲若是執行168(一日飲食控制在8小時內)我習慣早餐喝黑咖啡or無糖紅茶+大豆卵磷脂+初榨亞麻仁油+無水奶油(酥油),經由果汁機攪打乳化後,口感味道頗像豆漿拿鐵or豆漿紅茶,我個人滿喜歡的。 - 近期有網友私訊詢卵磷脂是有何好處/是否為必...

  • 文獻查證內容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01 17:31:07
    有 2,926 人按讚

    「2018 年 3 月,我無緣無故被警方抓到派出所,逼問我為何生第三胎、出國旅遊...之後我被帶到教育中心監禁,每月都要統一抽血、打針,打完針之後整個就會昏昏沈沈,連仔細思考都做不到;之後透過丈夫協助得以離開教育中心,但離開之前,他們強迫我完成節育手術。然而在出國後,我仍不斷受到威脅,不得和國際組織聯絡合作,就在我準備參加聯合國的聽證會前,他們威脅會對我的家人不利。12 天後,我的爸爸就被他們殺害了...」
     
    「我是一名擁有哈薩克公民身份的旅行社副理,2017 年我到烏魯木齊參加商業會議,順道探望父母,一天後我就被警方帶走,他們指控我是叛亂份子、意圖煽動推翻國家,發展恐怖組織,面對這些莫須有的指控,我堅決反對,因此他們就用各種酷刑來逼供,過程中,我被言語辱罵、毆打、燙傷、針刺手指,只因為我不願意配合,之後,就開始在各個教育中心裡面轉移、監禁長達七個多月。在那裡頭有無數跟我一樣的維吾爾族人,從 18 歲的年輕人到 80 歲的老人都有,當中不乏律師、商人、教授等菁英份子,全都因為各種莫須有的罪名入獄。最後,我靠著家人透過外國媒體的聲援、大使館的協助才離開,但是,我的父親仍在裡面過世了。」
     
    上面這兩段話,不是來自於小說、不是電影、更不是憑空捏造的故事,而是兩個倖存的維吾爾人親口傾吐,血淋淋的真實經歷。
     
    在這週五的晚上,看完精彩的奧運賽事後,我花了一點時間沈澱情緒,以副會長的身份,參加了立法院人權促進所舉辦的「維吾爾議題線上公聽會」。
     
    除了立法院游錫堃院長、促進會王定宇會長,以及跨黨派的副會長出席外,包含美國參議員 Marco Rubio、眾議員 Michael McCaul 、Chris Smith 、Scott Perry等人,也都透過不同方式參與;同時,我們也邀請了世界維吾爾大會 主席 Dolkun Isa,以及人權觀察、《寒冬》雜誌等國際組織的參與。
     
    這是台灣立法院第一次針對中共政權迫害維吾爾族召開相關會議,也是第一次由台美雙方的國會議員共同參與的線上公聽會,更特別的是,這更是第一次有被迫害的維吾爾族倖存者,登上我國國會殿堂作證。
     
    收到吾爾開希的請託,奧馬爾貝卡力 和 祖慕萊特達吾特 兩位倖存者,不畏中共政權的龐大壓力和反覆重述可能帶來的創傷,勇敢的告訴我們,他們曾經歷的過往。從他們口中不那麼熟悉的中文和些微顫抖的語調,仿佛能聽出那些殘酷的過往仍在眼前,而從他們數度哽咽的眼神中,也能看見那些迫害,是如何在他們心中留下傷痕。
     
    然而,為了解救同袍、訴說真相,他們仍站了出來,告訴世界,中共政權是如何在新疆用慘無人道的方式,侵害維吾爾人的人權,甚至實行種族清洗。在那樣的政權之下,人們沒辦法和家人團聚、沒辦法自由的發言、沒辦法自主思考、甚至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生存的方式。
     
    即使過去我也曾透過各種管道接受相關資訊、報導和文獻,卻都不如當天親耳聽到倖存者的分享,來的如此震撼動容,即便我們都知道中共政權的無理、蠻幹和暴政,但是親耳聽見受害者的描述,還是令我無比難過、憤怒。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先前公告的調查內容,中共的行為不僅違反人權,更是一種透過國家暴力,有系統性的酷刑和迫害,時至今日,即便已經有無數的國際組織的調查證實,甚至還有多國的議會都嚴正譴責之下,中國不僅不願意正面回覆,甚至還變本加厲,令人完全無法接受。
     
    美國的國會議員們也在公聽會上呼籲,台灣應該要加入自由民主的陣營,共同譴責、抵制、制裁這樣的行為,並且應該要考慮加入歐盟等國家的行列,用拒絕參加 2022 年北京冬奧的方式來表達立場。
     
    因為,中共的暴行,是任何民主國家都無法容忍的。
     
    我認為,今天能有跨黨派、跨國的國會議員參加,就是要宣示我們絕對不會姑息這樣的行為,台灣一定會跟維吾爾人站在一起,持續對抗這個蔑視人權的中共政權。
     
    我也在公聽會中提到,我支持由本會發起,儘速在立法院中通過相關決議,公開譴責中共暴行,並且捍衛基本人權的價值;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其他立院同僚能一同支持,讓我們能儘速通過「全球人權問責法」的相關立法,加入全球共同對抗中共惡行的連線,讓維吾爾人能夠真正的擁抱自由。

  • 文獻查證內容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7 09:16:33
    有 376 人按讚

    [從有氧無氧話題,談解讀論文的常見錯誤結論]

    延續昨天說的,網路時代的可怕,在於沒有經過實證的東西可以被大家大量轉發跟效仿,一般人也沒有思考是否來自專業醫療人士的建議,更不懂得查證(話說沒幾個人懂得查證)。

    但是更可怕的是。
    其實 #連專家對某些文獻的解讀也有很多的問題,但民眾更不可能把文獻調出來看內容,也沒有能力判斷真偽,只要是專家的解讀就照單全收,這真的是很令人無奈的事。

    以下列出許多專家在分析文章會犯的錯誤(這也是我每週去實驗室會議大家常拿出來討論的項目):

    1️⃣只會看結論(conclusion),不去一一看研究的設計跟結果,尤其是附加的supplement詳細的內容。
    就像我在「有氧運動掉肌肉?飲食背景才是重點!」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2088663260765/?d=n這篇提到的,或是之前我討論「168斷食」相關研究的態度。

    其實很多減重研究的結論只寫「體重下降幾%」,請問有去看「組成」嗎?我從來都不會只看結論就告訴民眾「這個減肥法可以減掉體重幾趴所以是好的減肥方式」,我一定會確認組成當中「肌肉是不是流失太多」「是不是脫水的假象」,才會給予建議。

    2️⃣看結論就算了,還斷章取義,一言以蔽之的毛病

    例如我常提到的,「正常人」跟「衰弱或肥胖」族群的本身的胰島素抗性跟身體條件不同,很多在正常人身上的結果,不一定適用異常的身體組成。連「男」「女」性在研究中都會出現諸多不同的結果,就是因為先天基因、荷爾蒙跟後天腸道微菌的組成都不一樣(例如:男性普遍微菌基因數量比較多,肌肉較多,沒有女性荷爾蒙週期的干擾,所以在減重效果上比女生快)
    例如:延長空腹時間讓生長激素上升的現象, #只出現在正常人而肥胖者沒有,所以肥胖者168會比正常人容易掉肌肉,但現實中幾乎168的都是肥胖者。

    例如:有些研究發現「老年人」做有氧短時間可以提高肌肉量,但在「年輕人」身上沒有這個現象。但是想從專家這裡獲取「增肌」建議的都是年輕人,他照著做有氧可能沒有半點肌肉肥大的效果。

    例如:有氧在正常飲食的人身上不會掉肌肉,但在「低熱量飲食」的人身上掉慘了,但很多刻意去做有氧的人,她的目的可能是減肥所以搭配了低熱量,結果聽你說有氧不會掉肌肉還會增肌,她就跟著做。

    3️⃣研究的族群母數(sample size)太小、時間太短

    也就是所謂一個研究「質」與「量」的問題。

    誠如我之前寫的有氧跟無氧的文章,裡面對於有氧運動對增肌的幫助有「特定的條件跟環境」,而且我舉例的都是「227人」這樣的數字,或是追蹤長達「三年」這樣的研究。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942593756543589/?d=n

    但是有些專家提出來的研究,都是只有10-20幾個人(連腸道菌這種高成本研究都最少要30人才有統計意義了),而且時間只有1-3個月,這樣短的時間跟小的人數,相較於夠長的觀察時間跟夠多的人數,統計上的結果其實較不客觀,現在的期刊太多,研究也是一堆,但如果 #每個質量差的研究結果都納入考量, #那只會被偏誤拉著走。

    4️⃣研究中的各項偏誤(bias in research)
    我以前在「實證醫學的陷阱—-研究結果的停看聽」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384507029018934/?d=n
    評論過「喝酒比運動還長壽」的研究,存在著各種偏誤,除了我文中討論的選擇性偏差(Selection bias)外,還有幾種包括: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當人們 #本來就持有某種觀點時, #對這種觀點的感知和注意度會被放大,會 「選擇性」地回憶或收集關於它的事例。人們對於自己原本就相信的觀點會更容易接受,而把 #反面觀點擱置在一旁。

    舉例來說,是附圖的研究是2015年的《Cell Metabolism》跟 2018年的 《Cell》,兩個研究者做出了完全相反的結論。

    2015年的作者發現不健康的飲食會破壞腸道菌、讓腸道免疫相關的Th17細胞數量下降,導致腸道失去正常防禦能力,連帶造成系統性的肥胖跟發炎。

    但2018年的作者發現吃「高脂肪生酮飲食」會讓雙歧桿菌的數量下降,讓Th17數量下降(以上都跟2015年的觀察一致),但他的結論卻是「這樣可以讓發炎下降,是好事」,整篇論文他引用了大量Th17下降有助於哪些疾病改善的文獻,卻在reference中完全沒有引用2015年這篇(太詭異!!根本刻意忽略),也沒有提到Th17對於腸道的保護重要性,可想而知,研究者一開始就認定「高脂肪生酮對身體有益」,選擇忽略好菌下降這些矛盾的發現。

    即使是這麼大的期刊,也存在著這樣的確認偏誤,甚至是所謂的✔️ #觀察者期望效應(Observer-Expectancy Effect)——研究者有時可能會期望出現某種結果,他們無意識地操縱了試驗過程,或者 #錯誤地解釋實驗結果,導致 #研究結果嚴重歪曲。

    這也就是為何,對於研究的結論照單全收直接告訴民眾, #是非常危險的事,你可能自己也犯了確認偏誤,或是 ✔️ #虛假一致性偏差(False consensus effect)——人們很容易認為其他人跟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從而高估這些觀點的普遍適用性。

    以上,在知識越來越普及的時代,用功的人人都可能變成專家,但是身為受過 #實證醫學訓練 的專業人員,麻煩在解讀論文跟傳遞訊息時,要在更謹慎小心一點。

    #實證醫學的陷阱

  • 文獻查證內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8 12:25:07
    有 4,907 人按讚

    國內多家媒體日前報導英國一名18歲少年被宣告「腦死」,準備捐贈器官,家屬在最後告別時,竟然恢復自主呼吸!
    媒體並報導這是「全球唯二」的奇蹟!

    這個故事很令人感動,大家也都很希望「奇蹟」真的發生,因而不會特別想要去查證。
    但是「腦死」是法律上的「死亡」,進展到「心跳停止的死亡」是必然的事,所以,我們才能以「腦死」判定之後,「摘取」病人的器官來進行器官移植!如果「腦死」病人,仍然可以「復活」、恢復自主呼吸,這將會顛覆整個「移植醫學」界!!!

    錯誤的報導,不僅會傷害捐贈者家屬(家屬會想:既然腦死會復活,那他們當初的決定是否錯了?),
    也會影響到器官捐贈的推動!於是,我決定來查證清楚! 

    以我身為ICU重症醫師的判斷:「腦死」病人「復活」,是不可能的事!這應該不是事實。

    我們來復習一下,如何判斷假新聞的原則:
    1.消息來源是否可信?
    2.其他有公信力的媒體是否有報導?
    3.有沒有向相關專家查證?

    因為國內多家大媒體都有報導,我就來看看國外的大媒體有沒有報?
    CNN, BBC, CNBC, ABC, CBC ... 都沒有報導!
    如果這是「全球唯二的奇蹟」,這些有公信力的外媒,怎麼可能都沒有報導呢?(我在醫學文獻上,也沒有查到之前的全球唯一的案例)
    於是我再仔細的看看國內的報導,全部的內容都很一致!我循線找來源,大部分都是引用英國《每日郵報》(這家媒體的風評,大家可以Google看看),也有提到英國的《鏡報》,我再追查下去,發現源頭其實是當地一家媒體叫 "StokeonTrentLive"。
    我接著找到了少年的名字,也找到他的臉書,再從他的臉書好友當中,找到了「故事」的來源---他的姐姐Jade Roberts。

    所有的報導內容,完完全全就是來自這位Jade Roberts在臉書上的貼文而已:
    「少年已經被宣判腦死」、「準備要捐器官救7個人」、「在告別的時候,發現他出現自發性呼吸,就是呼吸器螢幕上出現的棕色線條」、「醫生說這是個奇蹟,全世界只有兩個人」

    少年住的醫院叫Royal Stoke University Hospital,記者完全沒有向醫院做過任何的查證!
    如果這是「全世界唯二」的奇蹟,記者怎麼可能不去向醫院查證呢?醫院怎麼可能沒有公開說明呢?

    器官捐贈前的「腦死」判定,需要進行兩次,各由兩位腦神經內、外科醫師判定(其他受過認證的醫師也可以),過程是非常嚴謹的!如果經過兩次的判定都是腦死,病人是不可能還會「存活」或「恢復自主呼吸」的!

    從Jade Roberts的「片面之詞」,這個「腦死」是否真的有經過這麼嚴謹的判定,我是存疑的。 
    臨床上,如果沒有要進行器官捐贈,我們是不會去進行「腦死判定」的。
    但是,如果病人的腦幹反射消失( 包括瞳孔對光沒有反應、不會咳嗽、沒有自主呼吸),醫師是有可能會提到「腦死」,這樣的情況,自主呼吸是有可能會在短暫消失後,再度出現的(或者說,自主呼吸因為沒有在很嚴苛的條件之下測試,醫師可能會以為它是消失,其實並沒有消失),但是,這樣並不會改變病人的病程,大部分的病人都還是會走向死亡,少部分可能在後來會出現自主呼吸,但是,嚴格來說,這個情況並不是「腦死」,因為病人沒有經過「腦死判定」的確認程序!如果病人隔天要要開刀,那麼他一定是已經通過「腦死判定程序」宣判腦死,那麼他是不可能恢復自主呼吸的。

    Jade Roberts在貼文中,還附上一段「非常令人振奮」的影片!
    她對著呼吸器的螢幕錄影,然後呼喚他弟弟「自己呼吸」!
    「你準備好了嗎?一、二、三呼吸」
    只見螢幕上的第二排,白色的起伏波形中,穿插著出現了四次「棕色的波形」!
    然後她驚喜的呼叫「她弟弟終於有自主呼吸了!」
    這樣的「親情呼喚」,把「腦死」的弟弟「喚醒」的畫面,肯定會感動許多人!
    這個故事,也會獲得不少媒體的報導。
    接下來,Jade Roberts就為這位「活過來,又醒過來」(其實也無從得知他有沒有清醒)的弟弟募款,幫他籌募往後的醫療支出,目前已募得超過5700英鎊,數字隨著媒體的報導,持續在增加中。(不過,如果這個真的是這麼重大的奇蹟,應該這個金額不會這麼「少」)
    我對她募款,要幫助她弟弟,沒有什麼意見。

    但是,我對於「腦死」的病人會不會恢復自主呼吸?有些意見!

    我剛好就是胸腔科醫師,我覺得這台呼吸器畫面給了我們一些線索,我也去找呼吸治療師一起反覆的檢視影片。
    #病人在這個狀態不可能是腦死!也沒有所謂的「恢復自主呼吸」!因為他「一直都在自主呼吸」!!

    這台呼吸器是Drager V500,呼吸器螢幕的左上角出現「VC-SIMV」,這個是病人正在使用的呼吸器模式設定。
    (VC是指「容積循環控制」,SIMV是「同步間歇性強制通氣」,大家其實看不懂沒關係)
    #重點是:VC-SIMV就是「自主呼吸」的模式!腦死的病人,我們是不會使用這個模式的!

    也就是說,整段影片當中,呼吸器的使用者,是有在「自主呼吸」!根本不是腦死!

    至於出現的「奇蹟」--那個被親姐姐呼喚回來的「棕色」呼吸,經查證,的確是「自發性呼吸」,白色是則是呼吸器設定好的「強制通氣」。但是,這個「棕色」的自發性呼吸出現的頻率有點慢(也就是它強制通氣的次數較多,為什麼這樣設定,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這可能是病人姐姐的誤會、或者是她的期待。當然,也有可能是醫院在程序上有暇疵?我也請在英國的朋友打電話到醫院詢問,並沒有得到回應。

    #結論:病人應該沒有被嚴格的宣判「腦死」,本來就有自主呼吸,而不是「腦死之後,受到親情的呼喚而恢復自主呼吸」!

    #重申:已被「宣判腦死」的病人,是不可能恢復自主呼吸、或者清醒的!

    所以,媒體不應該只憑民眾的片面之詞,就做如此聳動的報導!

    未經查證的報導,不僅傷害了捐贈者家屬,也會影響到器官捐贈的推廣!
    懇請媒體在報導醫療新聞時,能夠善盡查證的義務,至少應該先諮詢相關的醫療專家!日前

  • 文獻查證內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1-14 20:17:20

    本集主題:「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曹銘宗
       
    內容簡介:
    有些海產,不管看幾次懶人包你都認不出…….
    傳統市場魚販口中的海產名稱,讓你聽到霧煞煞?
    海產的俗名、學名、中文、台語、日文樣樣有,又該如何區分?
      
    吃過魚,但沒看過魚走路,台灣文化偵探曹銘宗帶你從「命名」開始看起
      
    ◎特邀新生代生態畫家林哲緯以水彩插畫精細繪製台灣海產的細節與風貌
      
    *花枝和烏賊,有什麼不同?
    *除了源自日文的TAKO,章魚的台語還能怎麼說?
    *鯛魚名稱不下十數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台灣童謠〈西北雨〉中的「鮕呆(鮘)」又是哪位?
    *常吃的「四破魚」到底在破什麼?
      
      台灣四面環海,我們從海魚吃到淡水魚,由軟體動物花枝家族吃到甲殼動物螃蟹親屬。除了吃不完的海味,更常發生的是弄不清的名稱。九孔等同鮑魚嗎?為何許多魚都被歸在鯛科?香魚的氣味真的很香?鯖魚為何叫花飛?這些名稱的背後,蘊藏的正是台灣豐富多元的海洋文化。
      
      這是一本兼具歷史與科普的海洋文化讀物。作者曹銘宗先生,查證無數史料文獻,深入民間訪談許多業者和漁民,更上網徵求各界高手的見解,宛如帶領讀者從路邊攤走到中研院,「嘗遍」台灣海味的前世今生。他還以台灣魚類資料庫交叉比對各項資料,透過這本用語言文化切入,兼具論文水準和散文筆調的著作,讀者將可以輕鬆卻深入地展開一場海洋文化巡禮:
      
    ●一場百年的海洋文化考察之旅,從名稱推敲身分
      
      命名,有時來自於人的誤解,但有時卻比起學術用語更容易分辨物種的差異。例如在中文裡,許多螃蟹都叫蟹,例如大閘蟹、花蟹、三點蟹,但如果對應台語便可以分辨其間差異。毛蟹是陸生的螃蟹,蟳和蠘則指海生螃蟹,所以最後一對腳是游泳足。而蠘的螯比蟳來得尖細,帶有鋸齒狀,這點從「虫+截」這個字便可推測得出。而經常被視為同一物種的花枝與烏賊,為何有不同名稱,從史料中可以看見古人早早就知道他們不同,應當區別。
      
    ●長相決定人生,產地決定名稱
      
      台灣人常吃的午魚,如果回歸史料,可以看見名稱是來自中國產季在端午節的緣故。而以往過年會吃的鯛魚,又名嘉鱲,也是與產期在臘月相關。至於鯖魚之所以被叫花飛,則來自魚身的斑紋以及用閩南語形容這個斑紋的諧音。從此可知,命名沒有對錯,而是來自物種外觀或反映地方特性。
      
    ●海洋文化中的古人智慧: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
      
      海鮮的保存反映古人的智慧,魚乾、魚露、魚漿應此而生。和魚有關的傳說,鄭成功的國姓魚、鯊魚變身梅花鹿,透過考證你會知道「謠言原來是這麼來的」。當然不能錯過傳統的好魚、壞魚排行榜,「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五鮸……」讓你享受美食沒有漏網之魚,「一魟二虎三沙毛四臭肚五變身苦……」,帶你認識在捕魚、潛水時應該避開的危險魚類。
      
      語言文化的考證,看見海洋文化的多樣性,各路語源也豐富了我們對海鮮的認識。下次要吃花枝前,你應當能分辨牠是花枝還是烏賊!
      
    作者簡介:曹銘宗
      台灣基隆人。東海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曾任聯合報鄉情版、文化版記者、主編、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現任台灣文史作家、講師、專欄作家,兼任英語、華語導遊。
      
      長期關注台灣多元族群,並以歷史宏觀角度觀察台灣多元文化,曾以〈回來做番:當代平埔的族群認同與文化復興〉、〈檳榔西施的文化觀察〉、〈數位@文化.tw〉等系列報導,獲得三次吳舜文新聞獎文化專題報導獎。
      
      出版三十多種台灣歷史、文化、語言、飲食、人物等著作,包括《遠見與承擔:中研院數位人文發展史》(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台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蚵仔煎的身世》、(貓頭鷹),《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台灣廣告發燒語》(聯經),《祝你永保安康》(天下文化),《台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等,以及《鷄籠中元祭》、《基隆廟口》、《迎媽祖》(聯經)等繪本。
      
    尊崇曹永和「台灣島史觀」,服膺自由、平等、民主等普世價值,繼續在台灣書寫台灣。
      
    相關著作:《台灣史新聞》《台灣史新聞(最新增訂版)》《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