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簡稱《文殊師利般若經》,又稱文殊說摩訶般若經,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經。內容敘述文殊師利、佛如來及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之不可思議,及一相莊嚴三摩地等之說法。梁扶南國三藏曼陀羅仙翻譯。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南行時文殊菩薩請示,並...
⭕️第341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簡稱《文殊師利般若經》,又稱文殊說摩訶般若經,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經。內容敘述文殊師利、佛如來及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之不可思議,及一相莊嚴三摩地等之說法。梁扶南國三藏曼陀羅仙翻譯。經中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南行時文殊菩薩請示,並與佛陀與大迦葉談話的般若內容。經中講到了般若學的的思想,如法界、般若、菩提、一行三昧等等。這部經從「深觀法性」切入,不從事情表相來做判斷,而從本質做觀察。就像在數學上「0」雖是沒有,但修學佛法要到達涅槃,就要息滅貪瞋癡,回歸原點。「還原歸零」的「空」義,正為般若智慧的核心。而世間的最短、最遠、最久的旅程,就是和自己心的距離。有時一聲南無佛就已安心,有時三大阿僧祇劫也找不到心。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什麼時候「安心」,就是成佛時間到了。念佛、持咒、抄經等修持方式看似不同,但世間法和出世間法,著重在「應機」,不局限於教化的方法。涅槃清淨與顛倒夢想看似完全相反,但就如人回到家時,一切行李都要放下,也就是《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又如汙泥是蓮花的營養,如同困境教會人堅強;「煩惱即菩提」,老實面對生命中苦的磨練,生活才是最好的成佛道場。正信是確實相信自己有顆成佛的金剛鑽,充分相信「我是佛」。正觀是對事物表相的美醜高下不做取捨,無計較分別,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在禪堂中常聽到「提起正念」,正念如何提起?就是不要提起任何念頭,一起念頭,就是妄念。《文殊般若經》中重要修行法門「一行三昧」。經文:「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修持時,先要調整呼吸,訓練意念,化繁為簡,專念一佛之名,因為一即一切,無門即是眾妙之門。《文殊般若經》前後有三種翻譯:①《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一卷,梁僧伽婆羅譯。沒有「一行三昧」,似乎是初次出的本。②《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卷,梁曼陀羅仙譯。收入在《大寶積經》卷115-116《文殊說般若會》。③《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七《曼殊室利分》,二卷。大唐玄奘譯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