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密宗」,秘密佛教,又名金剛乘,是佛教的其中一種修行方法,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剛乘、真言乘、瑜伽密教、...
⭕️第38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密宗」,秘密佛教,又名金剛乘,是佛教的其中一種修行方法,與印度教的怛特羅密教同時,在印度笈多王朝時期興起。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剛乘、真言乘、瑜伽密教、金剛輪、真言宗。歷史上密教流傳地域十分廣大,目前密教在日本和西藏最為興盛。日本密教傳承自中國的唐密,唐密傳承自印度的前期、中期密教。日本有東密(真言宗)和台密(天台密教)兩大分支,東密的道場在東寺、高野山,台密在比叡山、三井寺,本尊是大日如來。藏密流傳於西藏、青海、蒙古和雲南、四川西部,本尊是普賢王如來、金剛總持等。南詔大理國還盛行過阿吒力教,俗稱滇密。佛教密宗的許多儀式與修行方式以密續(稱為怛特羅)作為修行的主要依據,在師徒間一對一秘密傳授。佛教經論中對密意契經最早引述見於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無著《集論》認為需要對其進行秘密抉擇,金剛乘在見地上認為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1,並融會了許多大乘佛教空宗與有宗的理論學說。這一派認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來的「方便」說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真實密意」,並以這些秘密教典不可輕易示人,因此稱本派為「密教」,稱所有其他宗派為「顯教」,或稱為「密宗」與「顯宗」。現代密宗又分為東密、台密和藏密。「金剛」意即不可摧毀的空「在哲學意義上,指如同能刺穿妄想並導致佛性的金剛石那樣堅硬和銳利的智慧」。長尾雅人解釋說,金剛二字原為電光,是因陀羅所持的武器,具相的表示即所謂金剛杵。從二諦講,勝義所說的金剛是無畏,不可毀壞;世俗則指金剛杵,謂其智堅利。密教把它作為一種能斷除一切煩惱,鎮伏妖魔的兵器,有時也指修行所得的智慧。「乘」原是古印度用以盛放東西的一種器具,有「負載」的意思。佛教認為,它能運載芸芸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彼岸,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合為金剛乘。密宗發展階段,在印度和西藏有的採用經典分類法,依密宗經典的內容來區分,有的以密宗經典完成的先後順序來考量,把《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完成的時期,視為印度的「中期密宗」,在此之前,稱為「初期密宗」,其後稱為「後期密宗」。金剛乘因其所具有的特點,有不同的稱呼。譬如:真言乘、持明藏、方便乘、果乘等,反映了密教發展的幾個不同階段,即陀羅尼階段,持明藏階段,方便密階段和果密階段。部派佛教《阿含經》亦有咒語,如《雜阿含經》中有治蛇毒咒術章句,《長阿含經》之《大會經》記載:釋迦牟尼說出很多具有保護功能的偈語,為天、神、鬼、阿修羅、五通仙人降伏幻偽虛妄之心。龍樹《大智度論》稱得陀羅尼等功德者名為菩薩摩訶薩,並略有五百種陀羅尼。各種陀羅尼及咒術儀軌等後來集結為「持明呪藏」,以《陀羅尼集經》和《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為代表,多為儀軌、咒語,火祭,講究神通與驅使鬼神等內容,不涉及高深的義理。當被稱為純密的胎藏界與金剛界密續出現之後,它的地位慢慢被取代,日本空海將其稱為雜密。藏傳佛教,稱呼它為事續,因為它需要倚靠外部的儀軌及咒語才能夠得到相應。密教來源有二說法,學術界稱其來自《吠陀》與《奧義書》,例如「阿闥婆吠陀經」的咒術有治病法、長壽法、增益法、贖罪法、和合法、女事法、降服法、王事法、婆羅門法;後來,密宗的《蘇悉地經》和《大日經》的增益、降服、息災三法,不但與「阿闥婆吠陀經」咒術的名稱相同,內容也無差異;《金剛頂經》又加入敬愛法與鉤召法,成為五種法。佛教密宗與印度教中的怛特羅密教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比如說,密宗也說人體是宇宙的縮影,與性力派一樣強調世界萬物分陰陽,互相依存,無事物孤立存在,但僅依內容有相似就判說密法來源自吠陀與奧義書,此是不嚴謹之做為,亦與佛經中所述違背。佛教界稱密教緣自大日如來傳金剛薩埵所說的秘密教門,對於未得密法者不得公開,因而又被稱為密教。由龍猛菩薩開南天鐵塔所取得密教經典,密教經典的梵文叫怛特羅,意思是紡織時的經線。自《蘇悉地經》等起稱為「真言」密教。胎藏界密法是以密續《大日經》為中心所形成的一個密宗流派。它與金剛界合稱二部純密。《大日經》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三句義為根本,宣說一切眾生自心皆本性清淨,並將行者初發的一切智心比喻為處在「胎藏」;胎藏界密法,結合了方便學處、真言手印、和曼荼羅觀想。日本密宗稱大日如來代表的就是眾生本有的清淨菩提心,修行真言密法的目的,就是在於發揚這個清淨菩提心,通過三密加持使自己與大日如來合一,最終即身成佛。藏傳佛教稱胎藏界密法為行續、行怛特羅、或二俱續、事二俱瑜伽,視它為下三部密法中的第二部,修持的人較少。宗喀巴認為,行續外在的真言儀軌與內在的禪定修持是同等重要的,所以稱為行續;它與事續不同的地方在於,雖然它也重視咒語儀軌,但是它已經進入理論層次,更為重視般若智慧的層面,因此,它可以被視為是事續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