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文武雙全琵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文武雙全琵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文武雙全琵琶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萬的網紅江啟臣,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浪漫慶典──臺中青年絲竹樂團2018五週年團慶音樂會」 一年前我們跟 臺中青年絲竹樂團接觸,這些都是來自臺中在地的國樂好手,不少還是豐原與山城的孩子。今年他們再次找我們合作,一定要共襄盛舉的。 2月4日下午2時30分於臺中市中興堂舉行,特別邀請排笛王子 張中立 Eric Chang,...
文武雙全琵琶 在 江啟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浪漫慶典──臺中青年絲竹樂團2018五週年團慶音樂會」
一年前我們跟 臺中青年絲竹樂團接觸,這些都是來自臺中在地的國樂好手,不少還是豐原與山城的孩子。今年他們再次找我們合作,一定要共襄盛舉的。
2月4日下午2時30分於臺中市中興堂舉行,特別邀請排笛王子
張中立 Eric Chang,展現排笛浪漫的音樂色彩,豐原在地出身、目前擔任高雄市國樂團首席的彭苙榳老師演奏二胡協奏曲,東勢出身的優秀青年琵琶演奏家暨本團團長黃勝宏演奏琵琶協奏曲《文武雙全》。
喜歡國樂的朋友,可千萬別錯過喔!
台灣新世代關懷協會
文武雙全琵琶 在 臺灣國樂團 NC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歲末年終 臺灣國樂團用音樂為臺灣祈福 】
12月28日臺灣國樂團於國家音樂廳,將以樂曲為媒介,結合臺灣傳統文化、民間信仰,以多媒體投影搭配說書人的導聆形式,呈現一場以「祈福」為主題的專場音樂會,在此歲末年終,用音樂傳達臺灣民間敬天惜福的傳統精神,也為即將到來的新年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音樂會由中生代知名的指揮家劉江濱擔任指揮,特邀來自新竹都城隍廟、歷史悠久的竹塹北管藝術團,以及臺灣國樂團青年打擊演奏家張旭、琵琶好聲音比賽第二名陳昱蓉、胡琴新秀選拔第一名張瑟涵擔任協奏。以一位神祇對應一首樂曲的方式,讓各神祇的神格形象、神職執掌與音樂內容有所對應,讓人熟悉的土地公、媽祖、財神爺、關聖帝君、月下老人、觀世音等神祇,躍然呈現在音符旋律間。
演出曲目以《臺灣音畫素描・山林》象徵土地公為山川大地之神,祈求臺灣風調雨順;《北管印象》以熱鬧的吹打樂描繪媽祖遶境時萬人空巷的場景。陳昱蓉所演奏的琵琶協奏曲《文武雙全》則對關公手拿史書《春秋》信守結拜承諾的文武形象,有具象化地描繪。《喬家大院‧愛情》闡述了人類情感恆古不變的題材,聽新秀張瑟涵用溫暖甜蜜的胡琴扮演月下老人,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本團打擊演奏家張旭的《算盤迴旋曲》更是別具特色,以算盤作為樂器,敦請財神爺為現場的觀眾朋友們進寶招財,頗具旨趣!此外,竹塹北管藝術團帶來的《福祿壽仙 新金榜》講述福、祿、壽三仙下凡賜福獻寶的情節,並祝賀人們金榜題名、洞房花燭等人間樂事,自古以來便是臺灣民間祈福賀歲、答謝平安的展演內容。最後一首壓軸樂曲《印象國樂‧大曲》象徵觀世音菩薩慈悲地護佑眾生,救世人於苦難,樂曲內容時而訴說、時而宏偉、氣魄輝煌,貼切地從形象、氣勢與情感描繪觀世音的神格。
不僅如此,歐光勳教授將以說書人的角色穿插其間進行導聆,以言簡意賅的語言,將音樂、故事、影像做立體化串連,並挑選在北、中、南各地廟宇拍攝的代表性符號、神祇形象、祭祀活動、儀式祭典、信眾祭拜(祈願、祝福、還願)、籤文、箴言等影像資料,結合音樂內容與情緒,製作每一首樂曲與神祇專屬的幻燈片,將故事娓娓道來,讓聽眾從中認識音樂的進行與脈絡,也讓音樂、故事、影像在觀眾的腦海裡形成立體化結合。因此,本場演出將超越以聽覺為主的音樂會形式,不僅呈現多媒體跨界的藝術概念,更以外化的藝術形式,結合傳統音樂、信仰與文化,串連成一場精緻的饗宴。
歲末年終,與臺灣國樂團一同用音樂、用故事、用影像、用信仰、用虔誠的心,來答謝平安,也為你我和臺灣未來的一年祈福祝願!臺灣國樂團12月28日《祈福》音樂會購票及相關優惠請上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s://goo.gl/Vwi5ss,或洽臺灣國樂團02-88669789傅小姐。
文武雙全琵琶 在 月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予與琵琶之獨眾樂樂》 (週末特別呈獻)
話說前排港鐵阻攔一名揹着古箏坐地鐵的中學少女,惹起頗大回響。也突然讓我想起中學時學校要求每個中一生選一樣樂器學,那時沒有錢學多樣西樂,也沒有天份,本來想學古箏的,因為覺得好型,但在輾轉得到一名師姐贈送舊琵琶的資助下,我學了琵琶。而這個錯有錯着,是我很滿足的一個嘗試。
當時對琵琶的印象只有《十面埋伏》這首曲,由於從小學鋼琴的錯覺,總覺樂器音階要多才好,見到它只有四條弦,好像變不出什麼花樣。而且初初學基本功,有點悶也有點枯燥,最慘的是星期六都要揹着它回校上堂,手又長滿了繭,好彩當時是坐小巴,不是港鐵,不然可能會給人白眼。其後轉做放學後上樂器班,等於是又要揹書包,又要揹樂器,而且琵琶是木造,很易跌花,所以事事都要小心,感覺像是帶多個小孩上學一樣。
但任何事都要有個過渡期,當開始可以彈小曲的時候,就發現琵琶的音色和變化可以很大,記得第一首覺得有點節奏韻味的小曲叫《馬車夫舞曲》,當然現在聽會覺得很簡單,但當中要下的功夫其實不少。之後開始練輪子、泛音、揉弦等技巧,彈《陽春白雪》,《送我一支玫瑰花》等名曲,就開始有成就感,漸漸喜歡上琵琶那種獨特的音色和文武雙全的能耐。而且學懂琵琶,彈其他中樂彈撥樂也會事半功倍。
學校鼓勵學生參加校際音樂節,於是也就硬着頭皮去試一下,要把一首曲從無到有地演奏出來,不能只有天份,還要了解歌曲當中的背景和感情,然後注入自己的感受表現給聽眾,所以技巧和感情同樣重要。那時真的是日日苦練,最後拿了獨奏獎,才知道「獨樂樂」的樂趣和得到認同的快感。慢慢也想在這方面下點功夫,讓自己多一樣技藝,而且覺得中西樂都有認識的話,也是自我修養的提升。
但當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到有點底子後,除了獨奏,也開始玩合奏及中樂團。琵琶未必是樂團中的潤滑劑,但音色的辨識度令它成為彈撥樂主旋律的擔當,配以「小琵琶」柳琴的穿透力,可以令主旋律生色不少。而通過中樂團,也對其他中樂樂器增加了認識,也愛上了中國風的魅力,例如聽周杰倫的《東風破》時特別有感覺。而小女子中學的閒餘時間,許多精彩的片段都和琵琶有關:校際音樂節、學校音樂會、老師個人演奏會、中樂樂理試和商場表演等都是因為學了琵琶才有機會嘗試的。
或者學琵琶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影響了個人氣質方面的修為,以及對文化的了解。就如學西樂會知道巴洛克時期,學中樂也能認識傳統中華文化,例如《昭君出塞》一曲可能引起你對王昭君的探究。學樂器不只為考級或得獎,從中鍛鍊出專注力和忍耐力,是往後做人處事的應有態度。情感表現力的提升,是豐富創作的養份。肯認真學的話,可能會發現自己在除音樂以外的其他方面都有得着。
學了琵琶五年是個難忘的經歷,也令我對中樂有種偏愛,也覺得學中樂的人會有種特別的氣質。在香港,中樂的推廣普及比起西樂還是差很遠,但只是想分享一下,學中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別有一番風度韻味。